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揭秘青神中岩摩岩石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揭秘青神中岩摩岩石刻

  造像及浮雕

  青神中岩历代摩岩造像极多,现在尚存唐、宋、明、清历代遗留之大小佛龛共48座、造像共计2492尊。以唐代造型最多。主要集中于从“接引亭”而入,沿“牛头洞”、“罗汉岩”、“卧佛窟”、“仙人床”、“玉泉岩”一线的上下岩壁间,号“千佛长廊”。其余景区也有小量分布。

  “唤鱼池”造像及浮雕 共计6龛,包括经幢2龛(3座)、观世音菩萨像3龛、达摩尊者像1龛,均系唐代造形。经幢:右龛高330厘米,宽220厘米,深200厘米,立经幢1座。正面经柱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佛号,幢柱周围刻有释经经文。左龛高350厘米,宽270厘米,深90厘米,立经幢2座。其右座幢柱正面刻有“咸通元年(860)九月二十二日何偕无兄弟拾中岩院基界至此”等字样,是中岩始建于晚唐或晚唐稍前的证明。观世音菩萨3龛(3尊),位于“唤鱼池”岩龛中。3龛观世音菩萨均呈风化状,神态尚可辨。达摩尊者像于“唤鱼池”峭岩左上方,龛高160厘米,宽120厘米,深20厘米,就岩造像,头略右侧,脚踏芦苇于波涛,形态飘然,呈风化剥落状。

  罗汉岩佛像群 于千佛长廊入口处为“罗汉岩”,左侧峭壁上的接引佛像,宋代造型。龛高330厘米,宽110厘米,深50厘米。就岩造像,左手弯胸前持明珠一颗,右手垂直,掌心示众。岩上有依岩造像7龛,大小佛像157尊,除第6龛属宋代造型外,其余均系唐刻。上述各龛大小佛像造型,均线条突出,刀法粗犷,结构合理,神态自然。明末清初艺术大师任瑗在罗汉岩的峭壁上镌上“唐刻”二古篆字,为断代定诠。

  卧佛窟造像 位于千佛长廊半山腰,就岩凿龛。龛高340厘米,宽710厘米,深200厘米。龛内正中造一佛二菩萨像,居中佛像为全跏趺式莲座,左右二菩萨,手持法器。龛内右侧一佛乘孔雀,头颅已殁;左侧“涅盘变”一局,释迦牟尼向右侧卧,右手枕头,左手持飞天,瞑目凝神,甚为安祥,规格为130×75×20(厘米)。

  仙人床造像 位于千佛长廊左侧危岩绝壁间,窟内有 一石,如床,长700厘米,宽325厘米,厚200厘米,床面凹形似仙人曾卧,故名。《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载:“悬崖峭壁,上刻千佛,岩覆如屋,上有仙卧之迹。”仙人床岩壁造像计有3龛,共计2100多尊佛像。佛像错落其间,情态各异,今多呈风化剥落状。1982年,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组临场鉴定时,因岩高险峻,无法攀登,未予断代。

  玉泉岩造像 位于千佛长廊尽头左侧,岩窟高1220厘米,宽3200厘米,深1200厘米,是全山最大的一座石窟。窟额题刻有“羲画开光”四字楷体,尚可辨,题署上下款识均风化剥落。窟内摩岩造像与雕塑若干,其中,“巡城图”(牛车人物浮雕),造型为一辆大轱辘车载一佛持杖全跏趺式于莲座上,一夫执鞭驱牛行驶,两旁有数人簇拥,形若祈祷,故又有“黎民求佛去灾图”之称。规格为100×96×32(厘米)。浮雕下幸存跋文一局,虽已风化模糊,从拓片中尚能辨别“求佛、去灾”之记述。1982年,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组认为此局造像的结构风格,在全省唐代造型的浮雕中,尚属罕见。

  岩、碑题刻

  中岩、历代留下的摩岩题刻及碑刻甚多,由于保护不力,“文革”中又遭到严重破坏,幸存甚微。经1982年6月四川省文物谱查工作组临场鉴定,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尚有24处,主要分布于“唤鱼池”、“玉泉岩”、“伏虎岩”、“石笋峰”等处。

  “唤鱼池”题刻 以苏东坡手书“唤鱼池”3大字,宋代邵伯温题刻“中岩”2字以及明代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四川总志》监修虞怀忠题刻“与造物游”为最著名。“唤鱼池”:为摩岩榜书,行草体,潇洒豪放。全局高310厘米,宽900厘米。 “与造物游”:在峭壁中上部。全局高830厘米,宽285厘米。楷体。上题“△△△△△年夏四月二十有一日”,下署“巡按四川监察御史金华虞怀忠书”。笔墨饱满,雄浑宏放。

  “玉泉岩”石刻 壁间宋元石刻颇多,虽往往为俗书所盖,终究瑕不掩瑜。所刻以诗章、游记为主,与“唤鱼池”以题字为主形成对照。或摩岩为碑,镌刻其间;或作碑之后,镶嵌入内。书法诗文,交相辉映。其最著名者,首推黄山谷手书“玉泉”及其亲自为文书写的《玉泉铭》。“玉泉”碑刻:就岩刻成,立于“流杯池”畔、“玉泉岩”左壁,楷体,署名“山谷老人书”。乃黄山谷元符三年(1100)秋游中岩时所题。原碑已佚,今碑乃重刻之物,但也保存了山谷书法之佳妙。《玉泉铭》石刻,系山谷老人汲玉泉水瀹茗之余,自吟自书,勒石纪胜之作。以其文采书法均极佳妙,世称“二妙”碑。铭文共16句、64字。原碑不幸毁葬泥沙中,现经发掘,得籽碣一截,仅余22字,然对研摩山谷老人书法亦大有益。此外,旧时岩内尚有大小长短之碑刻70余座。有“中岩碑林”之称。

  “石笋峰”题刻 石笋峰历代摩岩勒石及为碑嵌者甚多,但大多风化剥落,今尚存者有:“文峰鼎峙”,于石笋左峰入口处峭壁间。署名清代“眉州牧金一凤题”。全局高130厘米,宽430厘米,隶书,笔势浑厚雄健。“玉柱插汉”:于石笋右峰入口处峭壁间,题署清代“咸丰八年(1858)十月”、“汉中李一鳌书”。全局高145厘米,宽380厘米,楷书,端庄浑厚。“古中岩”:于石笋右峰露天观景台峭壁间。明代余寘题。全局高520厘米,宽200厘米,并附“五绝”1首及跋文。对了解明代中期“朝、宦”之争颇有助益。此外,石笋分峰之上,翠微峰半山绝壁间,有上题“咸峰八年(1858)汪洪明”,下署“霞书”的“翠微”2字。全局高300厘米,宽680厘米。石笋峰对过西面峡壁上,有上题“嘉靖九年七月吉”、下署“宗印刻,金重镌”的“丹梯”2字,全局高160厘米,宽320厘米。俱皆丰神俊采,出自名家。

  尊者石龛

  诺巨那尊者石龛,位于上岩石笋三峰右后方,龛高300厘米,宽466厘米,深362厘米。造型为门楣仿木结构斗拱,观瓦当,脊饰,三开小间、四柱,门有雀替,门楣左右雕卷花卉,额刻“法象塔”3字。龛内就岩凿成3塔,中塔最大,造型为须弥座,圆形,饰仰、覆莲纹,塔身呈圆柱形,中空,上作六高垂檐,刹顶。塔高300厘米,宽120厘米,左右两小塔,塔身浑成,实无心门,顶作单檐。两小塔下,分凿洞穴。整个石龛及塔之造型别致,雕刻精美,为诺巨那与牛头寺僧圆寂的藏身处,称“中岩开山祖师墓”。

 
 
 
前五篇文章

简论《魏书·释老志》与《元史&

“羌姆”面具艺术的分类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 (第23期)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幽王

南华寺的格局是“万佛朝宗”

 

后五篇文章

借茶之雅悟佛之空

九华山真佛肉身不灭之谜

开元寺桑开莲花

拉萨净土17站

乐山大佛名号之谜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