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美丽敦煌 |
 
沙漠中的美丽敦煌 吴明 从酒泉出发乘车向西行,大约6小时的路程便到了敦煌。如果说途中的苍凉戈壁是个性情洒脱奔放的汉子,那么眼前的敦煌城可以称得上是位温婉、神秘的女子了,没有太过高大的建筑,也看不到都市的喧嚣与浮躁,道路两旁高大的白杨、茂密的梧桐把这座古城包裹的平静又不失生机与与活力。 汽车穿城而过继续向南行驶,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鸣沙山”便映入眼帘了。与城内的苍翠相比,“鸣沙山”便有了十足的大漠特色:无边的沙漠、叮当作响的驼铃、头顶炽烈的骄阳,还有伏在沙里的那些断木枯枝,让我这个生在江南的人恍入梦境。 下了车,步行绕过两座沙山,便见得一潭泉水静静的卧在鸣沙山的怀抱里,想必就是神奇的“月牙泉”了吧。在此行之前,便在他人的游记里多次看到过对她的描写,心驰神往,真的见到她时,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造化:千百年来,在这苍茫大漠之中如何能沙不进泉,水不浊涸呢?让我想到了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可她比莲花又多了几分顽强与执着,她就是她,坚强的活着,兀自的清冽着,在这沙漠里绽放成美丽的奇葩。 脱了鞋,向月牙泉边的沙山顶爬去,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似平行而无进,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还没登及山腰,双腿便像灌了铅似的,很难再从沙里拨出来,脚下热的沙、顶上的正午骄阳,渐渐让我招架不住。我忽然想起有首歌里唱的“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燃烧沙漠的热情,该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啊!短短百来米的高度,我竟用了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才登及山顶。解脱!双腿终于可以得到暂时的休息,呼吸也渐趋平稳;惬意!眺望城中的那片翠绿。俯看“月牙泉”,便真正明白了她名字的由来,形似新月,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金色的沙盘里。平躺在沙上,望着蔚蓝无云的天空,全心全意的感受沙漠的热情,心似乎也飘了起来,不知去了哪里。 下山乘的是滑车,说是车,其实是用木头制成的类似于竹排样的东西。以做仰卧起坐式的姿势躺在里面,闭上眼,任别人把我“推”下山去。耳边是呼呼的风声,脸上不断受到扬起沙粒的冲击,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和伙伴们一起嬉戏。回到月牙泉边,喝上一大碗敦煌特有的杏皮茶,酸酸甜甜,沁入心脾。 回到城里的住处已是下午6时许,此时的江南应该是炊烟缭绕了,可在敦煌,街头巷尾的人们仍在忙碌着,太阳似乎也格外偏爱这座古城,明晃晃的挂在天上不肯离去。许多游客都选择在这个时间逛逛集市,买上些当地的特产、品尝西部的美食。随便走进一家商店或是饭店,都能看到用多国文字标注的商品标签、菜单,敦煌以她自己的方式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着她的热情。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第二天一大早便动身去莫高窟。十月的敦煌,早上6点的气温竟低至零下二度。坐在车内,看着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窗外无边的黄土地上,空灵而灿烂。当前方又出现一片绿洲时,我知道那便是目的地了,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期待、激动,甚至还有了一点点的敬畏。下了车,交存了一切行李,随着人潮跟导游一起欣赏这个属于全人类的宝藏。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现存洞窟492个,向游人开放的仅有七十余个,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窟形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为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分尊像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山水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隋、唐、宋、元等十多个朝代佛、道的演绎。为了保护壁画的色泽,所有的洞窟内都没有设置光源,我们只能随着导游的手电断断续续地欣赏“五百强盗成佛”、“九色鹿舍已救人”等故事,虽然有些缺憾,但仍让人深深折服于古人完美的想像、巧夺天工的技艺。印像最深的是那尊“大唐卧佛”,雍容安祥的面容,半闭的双眼已然看透这世间的一切。不能不提的还有“藏经洞”,那里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仅存小部分在文物陈列中心供世人欣赏。我不懂佛语,透过那些已经泛黄的经书,在心里想像着那年那月,什么样的人用如何虔诚的心写下这些经文,才能历时千年,如此完整的展现在后人眼前,这也许就是信仰的神奇力量吧!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古老、神秘的敦煌值得游览的地方还有很多,“雅丹地貌”、“玉门关”、“阳关”、“居延遗址”……,这些景点虽未能成行,仅“鸣沙山”、“莫高窟”便给我强烈的震憾,事隔数年,回想起来仍不禁凝神许久。 美丽敦煌,何日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