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古老而隐秘的满堂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古老而隐秘的满堂寺

  作者:黄镜天

  在广西浦北县城所在地的小江镇,有一座古老而隐秘的寺庙,它就是满堂寺。说它古老,是因为满堂寺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说它隐秘,那是因为满堂寺掩藏于小江镇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的左侧,与小江镇田山小学只有一墙之隔,咋一看,像是一户农家。因此,满堂寺的香火虽然延续了200多年,但仍然鲜为人知,只有那些有缘的善信才晓得有这么一座寺庙,并且常常到此上香祭拜。

  满堂寺规模并不大,占地面积大约100平方米。但庙不在大,有神则灵。据说,举凡到此祭拜祈祷的善男信女们,只要心存善念和诚意,都会获得神明的庇佑,得以消灾解难,驱邪避害,实现了良好的愿望。

  满堂寺供奉着十几尊神像。进入正门,就看到正厅中间的玉皇大帝的威仪。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YIN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得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后来三界众神仙纷纷陈请共同推崇张百忍为“终身天帝”,共称“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总皇帝,因此加称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也称“玉皇大天尊”。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玉皇大帝的祭祀起源于上古的天地崇祀,与古人敬天畏地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因此想像自然界中有一位最高的神明在支配万物。于是“天”命令君王来人间执政治民,君王必须顺应天意,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君王违反了天道,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害惩罚。君王敬畏“天”,庶民百姓更要敬畏“天”。君王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君王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祭天”,这不但是君王必行的职责,也是国家的大典。早自商周时代,历朝君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郊祀”,是敬天思想的最高表征,但只有帝王才有资格祭祀,直到封建时代结束,民间才开始祭祀“天公”。

  农历正月初九为玉帝诞辰。正月为一年之初,四季之首,木气之始,一切生命因而萌发;九为数字之极尊,代表“极大、极多、极高”的意义,所以一年中第一个初九(上九)为玉帝圣诞,正与他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呼应。

  玉皇大帝后左侧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和德性,也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

  观音是大众十分熟知的一尊菩萨,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从隋唐以来,民间更是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并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农历宗教节日: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有的地方则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观音崇拜在民间历久不衰,实在值得思索。仔细想来。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许许多多并不了解观世音来历的善男信女对观音的崇拜,实则是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

  玉皇大帝后面则是三宝大帝,三宝是佛教术语,指佛宝、法宝、僧宝。哼哈二将立于三宝大帝左右。

  玉皇大帝后右侧分别是三元大帝,又称“三官大帝”,是道教的神灵。源自上古时代中国先民对天、地、水自然现象的崇拜,认为宇宙万物生成和生长都离不开天、地、水三种基本元素,合称“三元”,后来道教称为三元大帝,上元大帝是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中元大帝是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节;下元大帝是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节。三官都在其生日执掌神职,人们就在这三个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由于三官大帝同人民群众的祸福命运息息相关,对三官的信仰也非常普遍,各地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官殿”,不少地方还建有专门供奉三官大帝的三官庙。

  穿过香火房进入右边的偏厅,是文昌帝君和关帝。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文昌祠或文昌塔,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历朝历代的帝王对文昌帝君张亚子十分尊奉。唐朝时,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乱来到四川,将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着急,在夜里梦到张亚子得治病药方一帖,治好了大军。玄宗僖宗加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济顺王”,以万乘之尊向张亚子叩拜。从此张亚子身价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齐名的地位,故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明清两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学官文人,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庙,隆重祭祀。

  关帝,即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关羽,字云长,美须髯,武勇绝伦,与刘备、张飞结义于桃园,即所谓桃园三结义。平定西蜀,督师荆州,曾经大破曹军,他的忠义大节,家喻户晓,流芳千古。

  在道教中关羽亦称“关圣帝君”,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民间宗教信仰自汉朝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的民间信仰。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但是,关帝圣君乃儒、释、道三教均尊其为神灵者,在儒家中称为关圣帝君外,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称,佛教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

  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关圣帝君的诞辰为农历六月廿四。

  据《三国演义》所述,关羽被吴国大将吕蒙於麦城所杀,他的魂魄飘荡至荆洲当阳玉泉山,得普静法师点悟,常於玉泉山显灵护民,因此当地人为其立庙。关圣帝君生平义气贯乾坤,以“仁、义、礼、智、信”着称,千里寻兄为 “仁”,华阳放曹为“义”,秉烛达旦为“礼”,水淹七军为“智”,单刀赴会为“信”。《关圣帝君明圣真经》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礼义廉耻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南天文衡圣帝传略》根据八德,记述了关帝的一生。英雄死后成为神,受到人们的敬拜,是中国民间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关公一样流传民同,世世代代为万民所祭祀,历久不衰且有不断扩展的趋势者,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关公在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与信赖的英雄神。

  关帝过去就是天妃娘娘。天妃娘娘,亦称“天后娘娘”,简称“天妃”,俗称“妈祖”。天妃本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屿。因出生一个多月,未曾啼哭,故而得其名曰默。其父林愿,曾任宋代都巡检,林默在家最小,长得眉清目秀,聪明惹人喜爱。据传林默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林默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可见林默还是个巫医式的人物,而她最大的本领则常在海上得以灵验。

  一日,林默的四个哥哥乘船去经商,林默和其父母呆在家中。夜晚,林默突然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时,父母误以为林默生了痢疾,赶忙将她推醒,急问其中缘故,林默睁开眼睛说道:“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也就不再追问。

  三天后,弟兄们归来,痛诉海上之大风暴吞噬了大哥的船。并言飓风大起时,巨浪接天,弟兄各异船,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紊而行,渡波涛若平地。父母适才知道林默瞑目,是出元神而救哥哥们,大儿子的船沉海底,是因为自己推醒女儿而使女儿元神不能保护儿子 平安,悔恨交加。此事越传越神,林默连声名大振。

  林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朱衣云游于岛屿问,乘船渡海,凭着一颗慈悲心肠和一身好水性拯救海上遇难的渔民和客商,被当地人呼为神女、龙女。闽人在母家称妈祖,因此又有人亲切地呼其为“妈祖”。她在海上拯难行善的事迹,广泛流传于福建莆田地区。

  林默就这样在乡间生括了二十七年。一天很伤感地对家人说:“我将远游去了,可惜无法同行!”说完,驾一叶小舟,泛海而去,杳无音迹。因她生前曾为乡民们做过许多善事,大家都十分怀念她,不忍心地听到她的死迅,就传说她在湄洲屿升仙去了。于是在雍熙四年(987年)在岛上建庙,逐年加以奉祀,称之为妈祖庙。从宋代以后,妈祖就作为海上的救难神而受到人们的侍奉。几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她显灵济世助人的传说。

  天妃娘娘诞辰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满堂寺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二十二日下午起蘸,二十三日游行,二十四日圆满,众多道公神婆和善男信女,在满堂寺里热热闹闹庆贺了三天两夜。

  天妃娘娘的右边便是北帝大神。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其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间神只,又称黑帝。据说北帝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据说,北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为净乐国王及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十四个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长大后,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42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大帝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北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北帝消灭龟精蟒妖于脚下的功劳又被元始天尊封其为玄天上帝。而北帝不仅仅统率所有水域的安全,他还是北极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于正确方向,不会迷失于海上。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北帝诞于农历三月初三。一如其他神明的诞辰,善男信女到满堂寺祭拜北帝大神,祈祷消灾解难,平平安安。

  进入正门的左边,就是土地公。据古籍堪舆书记载,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中国人历来尊天而亲地奉祀土地。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民间称“土地公”。

  据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庙里只供奉着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后,土地庙中则配有土地婆。这个习俗沿用至今,现许多农村土地庙里都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但有些地方的庙宇却只有土地公而已?这跟民间传说的一个故事有关。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愿望与抱负。土地公回答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坚决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道:“如果大家都变成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一句话说得土地公哑口无言,并打消了这个原可让世人“皆大欢喜”的念头。也正是因为土地婆的反对,人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差别。所以有的地方的人们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因而不肯供奉她,但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

  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土地公——福德正神,诞生于农历二月初二。

  进入正门的右边是伽蓝尊神或伽蓝大圣。“伽蓝神”狭义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伽蓝本是印度佛教中的神佛,慢慢传到中国以后就具有了中国的特色。中国自唐、宋时,禅宗道场已有供奉伽蓝神的风俗。十八伽蓝神供奉在寺庙中,保佑进香的香客进出平安。十八伽蓝神分别是: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十八伽蓝神”。其诞辰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

  在满堂寺,除了上述塑像大神外,需要进香和祭拜的还有门神、司钟神及岭颈土地公(即满堂寺所在地的土地公)。

  寺庙,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宗教信仰的精神载体。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寺庙建筑与封建迷信无关,而是在竭力挖掘、利用、弘扬自己民族的宝贵的历史传统文化。寺庙建设对提升一个地方的文化价值的作用是巨大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纵观全国各地名胜风景区,都建有寺庙,而且香火鼎盛。广西桂平西山,它的出名和红火其实就是得益于古老的寺庙,可以说,没有寺庙便没有西山的名气和发展。由此可见,寺庙建设对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浦北县城是一座年轻的山城,也是一座生态良好的森林之城,拥有满堂寺这座古老的寺庙,无疑也是浦北的福气。所以,浦北县城在不断扩展的进程中,应当将满堂寺的文化魅力进一步发扬光大。建议把田山小学搬迁合并到其它小学,腾出地方扩建满堂寺,同时建设尼姑庵、大雄宝殿等寺庙,为县城的寺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群众文化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使浦北县的文化积淀更显厚重,文化品位更显高档,给山城增添一处引人入胜的景区,为县城乃至整个浦北的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无形力量。 (作者系广西浦北县文联主席)

  【作者简介】黄镜天,男,汉族,1965年12月生,大学文化,籍贯广西浦北。当过农民、民工、教师。曾先后担任乡村学校领导、钦州市直机关秘书、浦北县委办公室秘书、浦北县文明办主任、浦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现为广西浦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87年开始发表文章,已在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发表了教育教学研究、文学、社会科学理论、新闻通讯报道等方面的作品1600多篇,各类作品共50多次获市级以上奖项。

 
 
 
前五篇文章

岗沟寺行

恒河下游的佛教古国——寻访孟加拉

老挝佛教建筑艺术

老挝佛教绘画艺术

老挝佛教雕刻美术

 

后五篇文章

古麓山寺:历代高僧驻锡地 湖南最早的佛教寺庙

古学南无寺大吉佛爷一至五世简史

观宝南华寺

海幢寺 结庐在人境岂无车马喧

合浦的古寺与庵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