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热贡建筑艺术及其种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热贡建筑艺术及其种类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就已经有了非常发达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建筑群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藏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佛教在藏区的传播弘扬之后,藏族人民适时地根据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技艺高超、特色鲜明、宗教色彩浓重的建筑艺术。随着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和频繁,以中原汉族地区为重心的建筑技巧也日益影响了藏族建筑艺术,使得藏族建筑艺术锦上添花。

  热贡地区的建筑艺术几乎覆盖了藏族建筑艺术的全部内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种民族共同居住格局的形成,其建筑艺术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建筑物的具体功能角度,可以将热贡建筑艺术分为寺院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宫殿建筑艺术、城堡建筑艺术、神庙建筑艺术、佛塔建筑艺术等六大类。

  一、寺院建筑艺术

  寺院建筑是藏族地区建筑中除民居建筑之外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作为宗教活动和宗教人员居住活动和学习的场所,传统上,寺院成为藏区各地政治、文化的中心。可以说,藏区任何一座寺院,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艺术上都代表了当地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建筑艺术的成就而言,寺院建筑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集中体现。

  热贡地区厚重的宗教文化积淀使得寺院建筑气势宏大,规模惊人。以隆务寺为核心,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藏传佛教寺院。热贡地区的寺院建筑华丽溢彩,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间处处显示着热贡艺人惊人的绝技。寺院建筑往往是一个建筑群落,从每一个建筑在寺院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寺院建筑可分为大殿、佛殿、囊欠、扎仓、僧舍及其他附属建筑等。

  1.大殿。俗称“大经堂”,在藏语中叫“措钦朵康”,是寺院集体诵经的地方,举行重大法会和活佛坐床典礼的场所,也是寺院的核心建筑。在建筑高度、建筑面积、地理位置、建造的精美程度等方面均是寺院其他建筑均无法比拟的,一般处于寺院建筑群落的中心位置。热贡地区最大的大殿建筑是隆务寺的大经堂,集中体现了热贡地区大殿建筑艺术的精华,殿内柱立如林,雕梁画栋,衣柱悬幢,帷幔交织,装饰华贵,地铺实木地板,墙四壁壁画精美,雕塑绝伦,唐卡熠熠生辉,十分富丽堂皇。

  2.佛殿。又称佛堂,藏语中称为“拉康”,主要用作供奉佛、菩萨、神等。根据寺院规模的大小,可有数量不等的佛殿。佛殿常以里面所供奉的佛、神、菩萨的命字命名,如弥勒殿、释迦牟尼殿、护法殿、宗喀巴殿等。佛殿建筑是寺院建筑的主体建筑之一,其大小也根据寺院大小而定。佛殿正堂一般并列供奉着各种佛像,主佛居中,造型高大,左右伴佛造型较小,主次分明,佛像前一般为一排供桌,上供酥油灯和香水净碗。供桌前留一片供朝拜的空地。

  3.囊欠。囊欠是活佛府邸。藏传佛教寺院中均有活佛府宅,热贡地区也不例外,其建筑规模要看拥有府宅活佛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定。寺院里活佛越多,囊欠也就越多。热贡囊欠建筑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汉宫殿式建筑,一种是起脊瓦房,一种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一般均为四合院,房屋是藏式平顶转廊楼或平房。

  4.扎仓。扎仓指的是大寺院中下设的各个分属的学院。一般按所学知识体系来划分,与现代大学中的二级学院建制相类似。格鲁派寺院中的一些大寺院都下设若干个扎仓,常以所修习的佛法内容来命名,如居巴扎仓(密宗学院)、曼巴扎仓(医学院)等。扎仓建筑是专供本扎仓的僧人学经和修法的场所,常有一名本扎仓内有较高威望和学识的高僧主持。这种场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属学校性质,主要用来师徒传承学习,另一种为禅修场所,主要供僧人禅修。扎仓在整个寺院建筑群落中位置不一,常根据各扎仓所学习的内容和寺院整体规划确定。每一个扎仓又是一个小寺院,都有自己的佛殿、佛像、僧侣和学法系统。当然,各扎仓的大小、规模是不一样的,小寺院中大多没有扎仓。

  5.僧舍。僧舍是普通僧侣居住的小院,藏语称“扎康”。多数寺院的僧舍为院落式。一般每院僧舍居住着一位可以收徒传经的僧人和数名僧徒,也有少量独居僧人。僧舍建筑均为土木平顶小屋,按格鲁派规定,僧舍一律不许建楼房起脊,也不准彩画油漆。一般僧舍用夯土围成四合院,内设佛堂、起居室、厨房等,外墙一律刷饰成白色,建筑设施简陋。僧舍的多少自然也由寺院规模大小而定。规模较大的寺院由于僧侣众多,僧舍围绕在寺院主体建筑周围,形成许多小院,连成一片,以小巷间隔。朴素的僧舍与华丽的佛殿等寺院主体建筑相衬映,突出了主体建筑的突出统率作用。

  6.其他附属建筑。主要指寺院主体等建筑之外的一些其他附属建筑,但它们也是寺院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

  ① 佛塔。寺院建筑群落的组成部分,每个寺院,无论规模大小,都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佛塔,其位置根据佛塔作用的不同而定,大型寺院的佛塔众多,如格鲁派寺院中的“八塔”建筑已经成为其寺院建筑的一种标志。热贡地区寺院建筑中的佛塔建筑以规模宏大,彩绘精美绚丽,造型别致而闻名藏区。

  ② 晒佛台。寺院专门为每年举行的“晒佛”宗教活动而修建的场所。一般在寺院附近某一小山坡上,建筑形式与方法简单,常以自然坡度,用石块等根据所晒佛的大小砌成台阶形式。

  ③ 转经廊。是寺院专门为僧俗大众转嘛呢诵经修建的寺院附属建筑,大型寺院常在主体建筑如大殿、佛殿外围四周修建转经廊,安装上一排排嘛呢经轮,供人们转经,特色鲜明。

  ④ 藏经楼。指寺院中专门用来珍藏各种佛经的建筑,一般都建成几层楼房形式。小寺院则无藏经楼。

  ⑤ 印经院。专门为寺院僧侣或普通大众印制经文、经布的建筑场所。

  ⑥ 厨房。在全寺举行重大宗教活动或集体诵经时为僧侣加工制作食物、茶水的建筑。

  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寺院山门、围墙、辩经台、宗教舞蹈演出场地等建筑物。这些附属建筑物与寺院主体建筑物和谐统一,相映成趣,形成风格独特的寺院建筑群落。

  二、民居建筑艺术

  藏族民居是将藏族建筑艺术推向辉煌的最厚实的基础,也是促成藏族建筑形式形成鲜明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蕴涵深厚文化内涵的底蕴。热贡地区的民居建筑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与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按藏区生产方式将民居分为农区民居和牧区民居。农区民居为固定式建筑,而牧区民居主要为活动建筑——帐篷。热贡地区虽也有一部分牧业,但以农业为主,人们绝大部分是定居,民居为固定式建筑。帐篷主要是用在重大活动、节日或夏季“野营”时使用,用途有限,属“休闲”帐篷。此处只介绍热贡地区的固定民居建筑艺术。

  热贡地区传统的民居以部落、封建领主、宗教寺院为中心形成聚落形式,而其中以堡寨为基本单位,形成一个个“寨子”。热贡地区的村寨在隆务河两岸的台地上一一相连,错落有致,分布比较密集。就现存热贡地区的固定民居来看,主要以下三种形式:

  1. 传统藏式结构。为封闭式院落,一宅一院。院落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为住宅,二为院墙。院墙一般为石块砌成或用土夯筑,也有少数用土坯或木栅栏组成,高度一般为2-3米。住宅往往是上下二层结构,一般满足以下功能的需求:关圈牲畜、储藏物品、供主人居住、供主人礼佛。下层一般为牲畜棚圈、储藏间,上层为居室、佛堂。单层住宅常以院代圈。这种民居建筑形式在整个藏区较为普遍。

  2. 汉藏合璧式结构。也为封闭式院落,一宅一院,但有明显的汉族建筑艺

  术的特点。除院墙外,内部结构与各部分建筑的功能与传统建筑结构没有大的区别。但房屋建筑形式以汉族房屋建筑为主,雕梁画栋,飞椽花藻,较为讲究。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如窗棂等保留了藏族传统建筑特征。

  3. 现代性建筑。是在传统建筑形式基础上,吸收现代民居建筑的工艺、材料、理念之后近年来形成的民居建筑形式。布局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般也为上下两层,但所用材料一般为砖、水泥、钢筋等,木材已经少用,窗户为铝合金等材料,院门为铁门窗加之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等,整个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不失藏族传统建筑的特征,让人耳目一新。

  无论是传统藏式结构、汉藏合璧结构,还是现代性建筑,热贡地区民居建筑与其他藏区民居建筑一样,都在院门上或庭院当中立一经幡旗杆,成为信仰藏传佛教的标志,也成为民居建筑中醒目的部分。

  三、宫殿建筑艺术

  宫殿建筑是藏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宫殿建筑是拥有当地权力的重要象征物,故一般规模大,结构复杂,耗费财力物力巨大。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噶丹嘉措主持修建隆务寺显宗经院,并出任堪布,讲经说法,成为隆务寺寺主。从噶丹嘉措起,历辈转世,称为夏日仓活佛,为隆务寺寺主,也是隆务寺所属十二族(部落)政教合一政权的首领。这样,就形成了夏日仓活佛居住的宫殿建筑,这也是热贡地区最有代表性,且为数不多的宫殿建筑。

  夏日仓活佛的宫殿建筑位于隆务寺西面最高处,座西面东,依山而建,次第而上,从低到项共四级台地,最高处建夏日仓佛殿,宫殿为葬汉合璧歇山式斗拱飞檐建筑,黄琉璃瓦屋顶,正脊饰以三宝瓶,共四级正檐,四脊各饰以龙首向外,整个佛殿为四层,底部二层为藏式建筑,上层为汉宫殿式,第三层为八脊飞檐。底部藏式建筑有鞭马女儿墙,饰以六字真言铜镜和藏式盲窗。整个宫殿位居高处,从宫殿可以俯瞰全寺。集汉族建筑的精巧华丽与藏族传统建筑的肃穆威严为一体。

  四、城堡建筑艺术

  热贡地区,文化荟萃,艺术发达。境内遗址、遗迹星罗棋布。在现存的建筑中,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寺院外,散布在隆务河两岸的古城古堡,历经沧桑,风貌犹存,透视着热贡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透过这些古城堡,明清以来热贡地区兴废变迁,戍兵守屯的历史依然清晰可知。从城堡修建的原因看,热贡地区的城堡可分为土寨城堡和军屯城堡两种。

  1.土寨城堡。每个村寨为了防御外敌侵袭,筑土寨以自保,形成土寨城堡。每个寨堡都筑有四面合围的寨墙和城门,城墙为土筑,高且厚实,当地群众习惯上称为“土城”。寨堡内又以每家每户为单位,形成一排排院落,建筑风格与当地民居建筑风格无异。只是寨堡内的建筑有较明确的规划,院落、巷道、排水沟等合理布局,形成独特的城堡建筑群落。

  2、军屯城堡。指的是政府为实行军事屯田而形成的城堡。“屯”原本是明代军事屯田的生产组织,边疆军屯以屯田百户为单位,简称屯所或直接称为屯。热贡地区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注定了这里成为军屯的要地。自明代以来,形成了许多军屯城堡,其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式与土寨城堡区别不大,只是一般建在地势有利的高地之上,形成居高临下、依山傍水之势。城堡内部也是错落有序的民居建筑、巷道以及排水渠等。热贡地区军屯城堡的典型代表是保安镇的铁城山城堡。

  散处在隆务河两岸的城堡建筑,经历风雨沧桑,至今仍有几座古寨城堡完好地保存。置身其间,顿生几许历史的悠远和沧桑感。曾几何时,这里属于边外之地,屯兵之人,且耕且战,守卫一方平安。悠悠岁月,斗转星移,残存的古寨城堡早已失去了本身的功用,但其所体现出的古朴城堡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已成为热贡建筑艺术中乃至整个热贡艺术的重要内容。

  五、神庙建筑艺术

  热贡地区不仅有着极其浓厚的藏传佛教信仰传统,且千百年来,民间信仰始终未能中断,且有更加浓厚的趋势。神庙建筑就是在热贡地区人们强烈的民间信仰基础之上形成的。

  神庙建筑的技巧与其他建筑基本一致,但其风格与内容、地理位置有自己的特别之处。神庙,即山神庙,一般建在村落附近的山头上,少量建在村中。规模大小依据村子里人们的经济实力而定,从其所供奉神的名字而给神庙命名,如二郎神庙、阿米夏琼神庙等。从供奉神袛的多寡,也可分为一神庙和多神神庙两种。

  一神庙只供奉一个神袛,供奉的神袛往往是村民们最崇拜的。多神神庙内供奉多个神袛,常常是将当地山神与其他神或非凡的山神等一起供奉,如年都乎村北山上的山神庙中就供奉着“战争神”、“念钦神”、“二郎神”、“夏琼神”、“玛钦神”五位神袛。

  热贡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山神庙,山神被认为是各村寨的保护神。一般建筑布局是:用土夯成围墙,正对门的一方为神庙殿堂,一般为木结构,有些为一层,有些为两层,殿内供奉各神袛,建筑大多是汉族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以布、锦缎、彩绘加以装饰,给人以威严、神秘感。院子中间或附近常建“拉泽”,院内或院门外设有煨桑炉。

  热贡地区的神庙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四合吉村近年修成的山神庙三层九间,气势宏大,彩绘绚丽,耗百万之资,成为热贡地区神庙之最。神庙是热贡地区每年六月歌会的场所,由于六月歌会在热贡地区有着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各村寨的神庙也自然成为诸多民间信仰活动的场所。

  六、佛塔建筑艺术

  佛塔是藏区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宗教性建筑。藏区凡有寺庙的地方,或者有村寨的地方,都可看到藏式佛塔。佛塔既在寺院建筑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常常在民间村落或某处独立存在,藏式佛塔经过藏族人民长期的实践与创造,成为中华古塔建筑中的奇葩。

  走进热贡地区,隆务河谷两岸,放眼远眺,或寺院,或村寨,或郊野总能看到高耸的洁白佛塔,给人以祥和宁静之感。按佛塔具有的具体功用,可将热贡地区的佛塔分成以下三类:

  1. 功德塔(或护佑塔)。有些建在郊野,修建在风水宝地镇一方水土;有些

  修建在村庄里,一方面是积功德,同时也可以护佑村庄平安。这种塔由村民集资修建,由寺院活佛或高僧大德给予选址、设计等方面的指导。用石、砖等砌成,有少量用土夯筑而成。

  2. 镇寺塔。修建在寺院某个特定的地方,以高耸的形象成为突出的标志,

  成为寺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一般以石、砖等砌成。

  3. 灵塔。是安放活佛及高僧大德灵骨或舍利子的佛塔,常建在佛殿里面,大小从几十厘米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不等。常用铜、银或金铸成,并饰以各种珍宝。一般来说,各藏传佛教都有自己规模不等的灵塔。

  热贡地区佛塔林立,造型美观大方,形态各异,一座座佛塔便是一件件精美的建筑艺术品。

 
 
 
前五篇文章

青海朝佛手记:吉祥之园拉加寺

莫高窟里的最早星象图

古琴与儒、释、道哲学思想

北京隐士与锡兰郑和碑

日本茶道介绍

 

后五篇文章

魏德东:废除寺庙收费制度,是时候了

重游南源禅寺

云南藏文历史档案及其开发利用

香积寺的钟声

西部风景线:源远流长的唐卡艺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