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寺,贡茶院 |
 
水月寺,贡茶院 大茶 文/图 西山水月坞所有的建筑都是新修建的,贡茶院与水月寺也不例外。令人费解的是,两者似应联为一体,如今,却成了相对独立的景点。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翻开茶的历史,在古代,道士僧尼采茶、制茶、开辟茶园,饮茶养真并借茶抑性,种种传说与逸事层出不穷,而历代文人墨客的描述也不计其数。近如苏州虎丘、天池,湖州武康小山寺、杼山妙喜寺、长兴吉祥寺,以及远如普陀、九华、峨嵋、蒙山等地,茶与释、道两家似乎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这份清缘乍隐乍现,延绵至今。 据传,历史上产于堂里村水月坞的水月茶(小青茶),在唐代始入贡,宋时亦为贡品,故水月寺也称“水月贡茶院”。这与太湖对岸的长兴“大唐贡茶院”情形相仿,该院设在紫笋茶的产地顾渚山,吉祥寺与贡茶院二位一体,曾盛极一时。 水月贡茶院依山而建,山上遍布茶园。如今,北京吴裕泰、苏州三万昌等茶字号均在此设立了碧螺春名茶基地,有不少茶工在采茶。 漫步贡茶院,感觉明亮、宽敞、整洁,一片空寂;唯有习习清风,时携茗香徐来,茶语尘封往事。 耳畔忽闻梵呗,转身至水月寺。该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四年(538),为江南一代名刹,相传还是观音菩萨三十六相之“水月观音”造像发源地,隋代大业六年寺废。唐初光化年间,山僧志勤化缘重建;天佑四年,苏州刺史曹圭改名为“水月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初,真宗赵恒御赐金匾“水月禅院”,元末再度毁于兵火。明宣德八年,由住持妙潭和尚重建,恢复旧观。清末后,日渐衰落,至“文革”时又毁,并一度沦为猪场棚舍。几经沧桑,如今才在原址恢复。 水月主殿内,僧侣们正在法课,门外,一个身着红衣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伫立,充满好奇地往里打量着,这样的画面甚为有趣。 无意入内扰人禅修,便顺着回廊走马观花。走到院子内,发现两座碑亭,分列主道左右,一为明正德四年的“水月寺中兴记”,另一为清乾隆四十五年的“重建水月禅寺大慈宝阁碑记”,均为原石。碑文对水月寺的历史记述详尽,碑阴还刻录有历代名人的诗文,有相当的学术参考价值,弥足珍贵。 此外,寺内还存有《重建水月禅寺大雄宝殿记》原碑,并重刻了被誉为“水月开山”的苏舜钦之《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可惜的是,《中华茶文化寻踪》一书提及的水月寺“土地神”、茶花刻纹等石雕残块均无缘得见,引为憾事。 明人张益曾感言:“有阴翊冥感,如月印水,如水涵月,水月交辉,非同非别,与天壤俱久而惘然也。” 不知为什么?在水月寺怀古水月茶的一刻,油然而生隐逸世外的感觉,一如沧浪翁笔下描绘的场景:“数僧宴坐,寂默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芥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道民者邪?” 原载《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3月25日《茶周刊》)。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