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处与意界对于心理学上之要点 化声讲; 善长记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287-293 -------------------------------------------------------------------------------- 287页 一、心理学之地位 心理学成为科学的研究,为时无几。盖心理虽有对象, 实为形而上的学问。严格言之,则哲学而非科学也。无如科 学家既以形下自画,复于吾人最切近之心理状态。不甘退席 ,遂自乱其平日标榜之界说,据哲学范围内之问题以为己有 ,而不知一切分类派科,乃学术上方便之权宜,无绝对的可 能性也。 二、西洋心理学之缺点 西洋心理学之缺点,端在偏重现象,而忽视本体。故其 治学之方法,必欲将心理勿用,弄成死的,以屈就其观察之 范围。盖彼欲避形上之讥,故在在以实验心理为前提也,其 所得者,不过 288页 机械的形式,而于人类万灵之能力,尚未梦见。故西洋之言 说上,处处高谈进化,而实事上,处处归于退化,其学仅记 录心理之状态,而莫能说明心理之原理,非唯不能如佛法大 乘之谈八识,即比小乘之言六识,亦瞠乎后矣。例如佛法中 之十二处中有意处,十八界中有意界,皆能说明心理现象之 根据,而高出于西洋谫陋之心理学也。第西洋心理学家,尚 有一趣事,堪足述者。彼既避形上而说形下,间常论心理之 原理,无不千篇一律,归入「神经细胞」之作用。彼盖联想 细胞之为物质,而不知神经已属概念,其捉襟见肘之情,亦 可哂矣。 三、意处之成分与定义 小乘以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三无为,属于法处 。而其主观之一心,则为意处。处者,为生长之门。俱舍颂 云﹕「心心所法,生长门义,是处义。」谓能生长心心所法 之作用,故名为处也。 四、意界之成分与定义 意界由何而成﹖俱舍颂云「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盖六识转谢于过去,能与后生之识为所依,故名意界。界 者,种族义。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意界 显说虽在过 289页 去,论体实通三世,从他生边名识,能生他边名意。 五、意处与意界是一是二 上来已明意处与意界之成分及其定义,然则二者究竟是 一是异﹖曰﹕非一非异。非一者,意处摄十八界之七心界故 ,非异者同是一心故。此义既明,更进而言对于心理学上之 要点。 六、要点 (一)本能潜藏之要点 本能在普通心理学,最为重要, 所谓先天的良知良能是。例如孩提知吮乳,长则发达两性之 爱情等,较之学与习然后显现者,不可同年而语。燕子含泥 ,巢居屋梁,不待师授,非他鸟所能,其本能有足多者。有 一种昆虫,能将某动物之神经,针以毒质,使不遽死,将其 卵子输入该体,使孵化生长时,得有食料。他如蚁群成队, 列阵而斗﹔蜂巢酿蜜,式符几何﹔蜘蛛张网,巧夺化工,凡 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此种能力,既名本有,则非新生可知 。未发现时,藏于何处,潜于何地,固有趣之问题也﹔或以 为本遗传性而来,或以为仍是机械的作用。试问若为遗传者 ,长时若能,幼亦应能,幼时若能,长亦应能。何以或能或 否,竟有一定期限﹖若谓机械作用者,则同机械应有同样之 作用,同作用应有同样之机械,何以事实竟不尽然﹖ 290页 若以意处与意界说明之,则涣然冰释。盖本能之种子,潜藏 于意处意界中,待因托缘,而后发生现行也。 (二)反射运动之要点 普通心理学,谓心有二种力。一 曰离心力﹔二曰向心力。向心力者,外来击刺,经过五官, 则起交涉,而报告中枢神经是。离心力者,由中枢神经发号 施令,以抵制外界,或发生行动是。此为有意识之状态。尚 有一种作用,不报告中枢,不受中枢命令,而营下等无意识 之运动。乃反射运动也。如人呵欠则两手随张﹔梦中被人刺 耳,则知反侧﹕受人赳击,不待思维,即以手格。夫有意识 之运动,由意识发动行为。普通心理学可以说明。至无意识 之运动,彼仅以枝末神经当之,则不能满吾人之希望矣。盖 枝末与中枢,既同为神经,何以一有意,一无意﹖实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讵知心有体有用。意识为心之用,意处意界为 心之体。心之用发生运动,其象显,心之体发生运动,其象 隐耳。 (三)记忆可能之要点 记忆者何﹖由眼识耳识等所经过 之印象,再现于心意者也。行为派之心理家,不认有记忆。 盖此为纯粹的心理作用,亦即纯粹的精神表现,故与行为派 不能并立。机械论的心理学家,则以为如留声机之发音,纯 为物理的现象。生机派之心理学者,则以为生力之发动,在 行为派之武断不足论矣。心而如留声机者,试问机械何处﹖ 发机何人﹖生力能发记忆,何以有时发动﹖有时不发动﹖发 动之时,何以有记忆与被记忆两种之状态﹖不知五尘落谢影 291页 子,转而成意处与意界。此意处与意界所藏者至适当机缘时 ,由作意想念诸心所,旧事重提,而发生此作用也。 (四)睡眠现象之要点 睡眠亦为有趣之现象,西人颇好 研究,而佛学言之最详。在通常心理学之视睡眠以为无意识 之状态,不如生物与非生物之分,端在有无意识上定标准, 既无意识,与死物何别。佛学谓睡眠为一种心所,与无意识 绝然不同,不过非平时之明了意识,与定中之惺惺境界耳。 而其独头意识,一门内转,固与向外发展无异,即使极重睡 眠,心识作用尽行停止,犹为生人,而非死物者,有意处意 界之心体也。 (五)灵魂说明之要点 灵魂在佛学上有两重观念。一则 如三论之破神我是﹔一则如有部之说中有。俱舍论之谈犍达 缚,唯识之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皆相似于灵魂。盖欲说明 人生之去来,三世之因果。若执常住不变,实有一物,独存 千古,固同外道。若谓四大归根,我尚何存﹖又落断见,故 知舍身受身,定有一类相续,然后三界轮回之义乃能安立。 吾人之汲汲于超凡入圣,出脱生死,奈有此耳。不过外道执 为固有的,内学明为流动的,固定则牛常为牛,马常为马, 无出离之可言,流动的则倏焉而人,倏焉而天,有修证之可 望。若依普通心理学家,谓吾心乃机械的。或现象的,则无 灵魂之立脚点。佛化的心理学,固无往而非说明灵魂者,所 谓生死蕴,根本识,十二缘生等,皆带有诠表轮回论之任务 ,而其归宿之点,则为意处与意界,楞严云﹕「分别 292页 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 舍离等,昧为冥谛是也。」 (六)变态心理之要点 变态心理,一由精神病使然﹔一 由催眠术所影响。据西医之报告,谓同一人也,今日之事, 至明日则忘,且别成一种人格,对于昨日所为,或批之评之 ,笑之骂之,自己毫不觉知,前后有若隔世。此现象则非通 常之心理学所能答矣。讵知意处与意界,所舍藏多生以来六 尘六识之种子,剎那剎那,新新不住,有若暴流,其表现于 外者,不过什一。每一受生,必有其引业与满业,以完成其 一期之果报。于或时期亦能将多生之引业与满业,现其缩影 于一身,而形成变态的心理。催眠术由施术者与被术者之间 ,成立一种契约。故被术者必牺牲自己之意识,以服从于施 术者﹔其施术者,放大一己之意识,于被术者之意处与意界 中,而作种种之活动。 以上所述,仅就通常心理学所不能说明之要点而言。实 则意处意界,其足以补助心理学与提高心理学之处固多也。 若就佛学之全体而论,十二处意占一处,十八界意占一界, 尚为心物平衡之小乘教。若大乘教,则专门建立于意处意界 之上。盖唯识之七八两识,皆以意处与意界为策源地,名词 虽异,涵义则同,不过加一层精细详明耳。谓余不信,请证 诸楞严与摄论,楞严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间, 犹为前尘分别影事。」憨注云﹕七识乃意识之根,为分别性 。摄论云﹕「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 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 293页 四烦恼共相应。」楞严所谓「意识之根」,摄论所谓「能与 意识作生依止」者,皆意处与意界也。是以建立于心物两元 之上,则为小乘之十二处与十八界。侧重意处意界,则为大 乘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对于心理学之重要为何如,吾 党之研究者其勉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