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里兰卡佛教建筑 斯里兰卡的所有艺术瑰宝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乃是一尊尊静静耸立、风格质朴的佛塔。 这个岛国的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先知佛陀的年代。 佛塔的原始设计来源于印度,最初用来存放佛陀的遗物(公元前5世纪,佛陀曾三次来到斯里兰卡),包括几缕佛陀的头发、指甲以及其他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如化缘钵等。 最初的佛塔是由一个捣实的半球形土坯砌成,中间有一根木竿做为支撑,造型与天神居住的迷卢山(Mount Meru)很相似。神秘的迷卢山在南亚和东南亚曾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这种观念甚至东传到爪哇岛。 宏伟的佛塔直指苍穹,它们在阿努拉德普勒王国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辉煌一直持续到公元10世纪。(阿努拉德勒普王国统治长达1500年)。阿努拉德普勒王国巨大的Jetawanarama佛塔高达120米(约400英尺),比埃及的吉萨(Giza)金字塔还高,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 佛塔的形状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着细微变化,历史学家将其分为几种形式。无论被冠以何名或形状多么与众不同,佛塔的塔尖或尖顶都指向苍穹,象征对佛教忠心耿耿,体现了这种建筑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统一。 最初的佛塔是简单地用硬土坯和泥砖围钵搭建,进而发展成为用绘画、雕刻品、圣物和点燃的油灯来装饰佛塔的内室。这种带有绘画的内室表示对佛的尊崇,工程一经完成将不可向世人公开。遍布全国的每个寺庙都有佛塔,但最精美的佛塔只有在阿努拉德普勒和附近的Mihintale以及古城波罗那鲁瓦才可看到。 身长14米(46英尺)的佛陀像悠然而卧,一手撑头,手臂依于枕上,另一只手臂优雅地搁于身体一侧臀部。佛陀神情宁静,长袍褶皱流畅,清晰可见。 这尊不同凡响的卧佛和邻近的三座佛像,都是于公元12世纪在波罗那鲁瓦的一面花岗岩巨壁上雕刻而成。在这个国家,四处可见露出地面的巨石,所以斯里兰卡人石雕技艺高超也不足为奇,斯里兰卡的古城如阿努拉德普勒和波罗那鲁瓦都有不少宏伟的石雕杰作。 在波罗那鲁瓦的加尔寺(又称石庙),卧佛的一侧是一尊正在冥思的坐佛,他的宝座装饰着狮子和雷电的图形。在岩壁挖出的一个洞穴里有另一尊坐佛,岩壁上有些装饰性的壁画,在这尊佛的周围还有一些其他的神,如梵天和毗湿奴。第四尊佛像的姿势与其他的不同,他高七米,站立着,双臂交叉。 建造佛陀雕像的传统延续了很多世纪,大多数古老的佛像都是用石灰石雕刻成的,其他的材料还包括大理石、石英、象牙、木头和珊瑚,康提著名的佛牙寺中那尊完美的佛像则是出自水晶和玛瑙。 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很多更现代的雕像缺乏古代雕像的那种艺术美,其实古代雕像的本意并非冲艺术二字而去,而重在表现佛陀的生活及其宣教。 还有一些真正称得上其大无比的石膏佛像,在丹不拉石庙(Dambulla Rock Temple)的世界遗产遗址,就有一尊巨大的白色坐佛,另外,南部的迪克威勒(Dickwella)也有一尊8层楼高的佛像。 斯里兰卡的一些最美的岩雕都形似半月形的“月长石”,一般都坐落于通向古庙、宫殿和重要的庙宇建筑的台阶底部。 在很多月长石的正中为一株莲花,莲花是与佛陀有关的一种神圣的花,它周围围绕着带有象征意义图案的同心圆环。这些图案通常包括:大象,象征诞生;公牛,象征衰败;狮子,象征疾病;马,象征死亡。经常会有一队飞鹅,它们代表着善与恶的界限。 即使人们对它们的象征意义不甚明了,也不妨碍这些雄伟而优雅的月长石雕刻作为艺术品打动人心。最好的月长石雕像位于阿努拉德普勒的Abhayariri佛塔附近,Mahasen王宫废墟的底部。Guardstone总是和月长石雕像相邻,它也有着特别的魅力:微带曲线的男性雕像(大概是模仿Naga国王)神态轻松,欢迎着人们,而不是凶神恶煞似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在斯里兰卡,铜像相对于石雕来说非常少见。毫无疑问,斯里兰卡最精美的金属雕像是普贤菩萨鎏金铜像。 普贤菩萨坐着,神态逼真,一膝竖起,靠在左手上,右手举起,头发穿过凸起的金色头饰,飘落于肩上。他躯干完美,打褶的半长袍如波浪般垂下,下垂的眼帘里镶嵌着水晶,鼻子勾画匀称,嘴唇丰满肉感。(这件出自8-10世纪的珍品,目前被收藏于科伦坡考古博物馆。) 除了精美绝伦,引人注目的是该佛像还标志着斯里兰卡的佛教历史。虽然佛教只有一套教义,但经过了很多世纪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修证门径。 最初小乘佛教(Theravada),创始于斯里兰卡(也流行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 但在波罗那鲁瓦(Polonnaruwa)王朝时期敬拜菩萨在斯里兰卡风行起来,人们更容易接受宿命、圣人和未来佛的理念。这就是后来的大乘佛教,它在北亚诸多的国家如日本、中国和朝鲜也站主导的地位。然而在斯里兰卡,小乘佛教于15世纪又复兴了。 石庙或“洞穴”寺庙是斯里兰卡佛教艺术一个普遍而独特的形式,它们的岩壁和洞顶无一例外都绘着壁画。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这样的庙宇散布在斯里兰卡各地,其中许多隐身在遥远的东南部森林中,不为世人所知。 这些石庙从何而来,它们为何都具有相同的特征? 公元前3世纪, 印度阿育王的儿子摩晒陀(Mahinda)来斯里兰卡传播佛教,他最初住在Minhitale森林的洞穴里。简陋的环境是冥思的最佳条件,因此僧侣退隐洞穴面壁冥想的传统自此开始。 用以敬拜的小石庙逐渐发展成为庙宇吸引了大批的朝圣者,而洞穴石壁和洞顶上皆绘有壁画。莲花、单纯的几何图形以及坐着的佛陀等主题会经常反复的出现在绘画里,此外,有些壁画记述了佛陀的生活,并用绘画的形式来传达佛教教义——一种向不识字的教众传播教义的绝佳方式。 很多石庙指的是“洞穴”,它是一种宽泛的说法,因为多数石庙建在被挖空的人工洞穴里或凹进去的隐蔽处。很容易就可以判断这样的洞穴是否有僧侣住过,因为僧侣会明智地在洞穴的外部开挖一道滴水壁架,从而防止雨水流进洞里弄湿起居和从事佛事的区域。 斯里兰卡最大、最著名的石庙位于丹不拉,它其实是干燥平原上一块突出地面的巨石,此去不远,就是有着古老的阿努拉德普勒、波罗那鲁瓦和锡吉里亚(Sigiriya)遗址的文化三角地带。有记录显示,起码在2000年前就有人在丹不拉洞穴群居住,阿卢寺(最早的佛教教义于公元1世纪在这里被记录在棕叶上)和Mihintale也同样如此。 去丹不拉石庙别无它途,朝拜者和游客都得赤足翻过陡坡,爬过连续的石阶,一直到达高于平原100米的顶部,带有5座佛教石窟的丹不拉石庙就在眼前,从那里还可以远眺石头城堡锡吉里耶。丹不拉石庙里佛陀姿态各异,或卧、或立、或坐。那些令人叫绝的壁画、古老、巨大的洞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圣国王庙(Temple of the Great King)最大最为壮观,它宽达52米,从入口到洞底深达23米,洞顶最高处达7米,整个洞穴都绘着各种主题和风格的壁画,令人叹为观止。 丹不拉石庙里的绘画是不同时期僧伽罗人佛教艺术的代表,尽管古典流派的僧伽罗绘画(于公元12世纪晚期灭迹)在这里难觅踪迹。所谓的新流派大概是受到同时期的印度南部德干流派影响,没有早期以红、黄为主色彩浓烈的本土绘画那么成功。 经过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地修改,确定丹不拉石庙绘画的准确时间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确定其中一些是17世纪的康提艺术家画就的。 除了反复出现坐佛以及红、黄、黑几何图形,另有连绵不绝的蔓和花朵,以及佛陀的传说包括他在大国王庙的前世和今生(Jataka)的故事。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刻画战争以及斯里兰卡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壁画。为了更好地观赏这些独特的艺术,建议大家请一位博学的向导,或者自己慢慢欣赏那些最吸引自己的内容,不过请谨记,佛教艺术的本意不在于创新或遵循原创,而是宣扬先知佛陀的教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