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 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内容提要:塔出现于释尊住世时代,后来得到不断发展。大小乘佛教对佛塔 信仰的看法有些出入,一般认为大乘佛教以佛像为特色,佛塔信仰是部派佛教的特征。本文通过《法华经》造塔内容的丰富,功德思想的至尊,造塔供养与读诵经典并重等方面的探讨,认为佛塔、佛经、佛像三者应当一视同仁。各种经典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机,对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作者妙安法师,中国佛学院天台宗研究生。
    
  一、缘起与发展
  佛陀住世时,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世尊涅?1后,逐渐转为以(如来)塔寺为中 心。这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现象。大乘佛教出现后,虽然以佛像为特色,但塔寺一直保 留着重要的地位。
  现在寺院不少有塔的建筑,造塔的原因很多。《长阿含经》云:“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 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1]造塔是为了不要忘记佛陀教 诲 。《法苑珠林》说,安塔有三意:(一)表人胜—表扬德高望重的人;(二)令他信——使人见 塔生起信念;(三)为报佛恩——报得佛、师等恩德。[2]这是对原始经典关于塔的 作用具体说明,智者大师认为塔是“实相之境,法身所依处也”。[3]塔能够体现 佛的法身,因为它既藏着佛陀生身舍利,又藏佛陀法身舍利(经卷),也与佛像、佛经有相同 的地位。
  佛经的开头一般都出现天雨曼陀罗华、六种震动、放光等瑞相,用来作为说法的殊胜缘起。《法华经》除出现普遍瑞相外,还特别有多宝佛塔的涌现。经云:“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4]这是此经一 个特色。《法华经》有17品谈到塔的问题,其中“塔”字提到78次,可见对佛塔信仰的看重 。
  《法华经》佛塔信仰是继承了部派佛教塔寺信仰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本文旨在把握《法华经》佛塔信仰的特色,阐明它与其它经典的差别,及其对后来佛教的影响。塔,梵语stūpa,巴利语thūpa。音译作堵婆、苏偷婆、都婆等。略译作塔婆 、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塔庙、灵庙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的建筑物。然而 到了后世,多与“支提”(梵caitya)混同,泛指在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辟支佛窟或祖师高僧遗骨等,用堆土、石、木等筑成,作为供 养礼拜的建筑物。[5]可是据印顺法师研究认为“凡是建造的塔,也可以称为支提 ;但支提却不一定是塔,如一般神庙”。[6]又据《摩诃增祗律》等记载:以有无 佛陀舍利为塔与支提的区别,即有佛陀舍利者称塔,无者谓之支提。
  佛塔的起源,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以前,《四分律》、《五分律》都说到地下有迦叶(kasyapa)佛古塔,佛与弟子用土推在地上,就成为大塔。[7]释迦牟尼 佛住世时,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曾经供养佛的发塔、爪塔。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引起了佛弟子内心的无比怀念,将内心的思慕表现出来,是多方面的,将舍利 建塔供养,就是怀念佛陀的一种具体表现。《十诵律》说:“尔时,阎浮提中,舍利塔,第 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后起十塔,自是以后起无量塔”。 [8]造塔供养礼拜佛的遗体——舍利,作为启发清净信心的具体对象,可以说是顺应 宗教情感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塔寺信仰到阿育王时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阿育王经》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 守护佛法”。[9]阿育王信仰与护持佛教,使得造精舍,建舍利塔,成为一时风尚 。部派佛教时期,佛塔也得到普遍的信仰。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作塔处”。[10]法藏部(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告诉受戒比丘说: “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11]说一切有部赞同佛说有四补特伽罗能 生梵福,“云何为四?谓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未曾立堵坡处为佛舍利起堵波,是名第一 补特伽罗能生梵福。”[12]采用经部本宗学说批评有部而成的《阿毗达磨俱舍论》 云:“如是五种,随其次第,是五无间同类业体,谓有于母阿罗汉尼行极污染,谓非梵行; ……或破堵坡,是五逆同类”。[13]把破佛塔同五逆罪相联,可见当时对佛塔的 仰信。佛塔在信徒中的地位,如同佛在世一样。各部派(除大空派),大都热心于造塔供养。
  大乘佛教出现后,兴起了佛像的塑造。佛塔信仰相对趋向淡化。
  二、《法华经》佛塔信仰的特色
  大乘佛教出现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经典的形成。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形成,田村芳朗博士认为以般若、维摩、法华、无量寿、阿弥陀等经典为次序。[14]《般若经》 、《维摩经》有压制佛塔信仰的倾向。《法华经》却与它们不同。
  1造塔功德的至尊
  建塔供养舍利能获得功德,这是佛弟子一致公认的。但所获功德结什么福果却有分歧。有些 经典记载,认为造塔供养可以生天:有些经典则认为可以必成无上道。
  南传《涅槃经》说,供养佛舍利塔,“生善趣天界”。[15] 《长阿含经》云:“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 生获福利,死得上天。”[16]《佛说造塔功德经》也认为只能生天。[17]
  在部派佛教时期,各派对此有不同看法。《异部宗轮论》说: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义……于堵波兴供养 业,不得大果。其化地部……末宗异义……于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其法藏部……于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18]
  一般部派佛教对造塔供养,认为不外乎为了生天。只有法藏部认为能得广大果,可以成就无上道。法藏部的《四分律》说:“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 [19]法藏部的思想为后来《法华经》所继承。
  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经》、《维摩经》认为,供养佛塔只能获得生天的福报,不能得到无漏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后,为供养佛故,作七 宝塔高一由旬,天香、天花……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得福多不?释提桓因言:世尊,甚 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书写、受持亲近忆念不离萨婆若心 ……福德多。[20]
  《大品般若经》虽然认为造塔供养得福很多,但是不如受持亲近《般若经》得福多。《小品 般若波罗蜜经》与“大品”的观点相同,认为供养舍利塔的功德不及读诵书写般若经卷。[21]《维摩经》对供养塔的观点与《般若经》同。[22]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有了般若智慧,就不受生死轮回,得到解脱。造塔供养不如受持经典功德大,造塔供养只 能获得人天福报了。可见《般若》等经继承了造塔供养不能证涅槃果 的风格。《法华经》却与它们不同,它继承并发展了法藏部造塔“必成无上道”的功德思想 。《法华经》说: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 成佛道”。[23]“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4 ]
  不论何种人,用哪个方法,即使“童子戏”、“散乱心”造塔、在塔庙念一句佛号,都能成佛道。在塔庙中念佛有如此大的果报,建塔庙的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了。这种建塔功德思想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平衡造塔供养与读诵经典的选择
  上面谈到《般若经》、《维摩经》侧重于经典的受持。《法华经》也有这种趋势。《法华经 》说: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是故 我 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 供养众僧。25]
  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经典的人,等于已经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这就是说,受持经典的功德比供养塔寺的功德还要大。佛陀说法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对于爱好经典的人,就说受持经典功德大;对于喜供养塔寺的人,则说“童子戏”、“散乱心”造塔,都能成佛道。如真正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在允许的情况下,肯定会造塔寺供养。因为“理”需要“事”来显示,事理是圆融的。供塔偏重事相:持经偏重理体。
  大乘佛教较侧重理体,即智慧的一面。《法华经》是主要的大乘经典之一,它也有这种倾向。但从整部《法华经》来说是以会三归一的姿态出现,事例三乘而统归一佛乘。对佛塔问题也不例外,不论对佛塔供养功德持何态度,只要发心纯正,都可以得到无漏的功德。最终能够成为福慧二足尊的佛陀。
  《大智度论》每一品都引用了《法华经》。它认为“信根多者,喜供养舍利:慧根多者,好读诵经法”,[26]这是对一般信众修行方法具体的划分。作为学佛者需 要根据各人的特点,选择不同修行方法。
  3建造佛塔内容丰富
  《法华经》出现之前,对建造佛塔的描述比较简单。原始的佛塔,如前所述,用土堆起来就是一座塔。阿育王时代虽然建了很多塔,有的很小。如公元265年,在我国DD3A县(今浙江鄞县)所发现的,传说为 阿育 王塔。高一尺四寸,直径七寸。从所刻的本生图来看,应该是公元前后的舍利塔。[27 ]阿育王塔可能也有高大的。玄奘法师在印度看到阿育王造的舍利塔前,建石柱高三十多 尺,上刻狮子像。[28]石柱如此高大,相应塔的规模也应该较可观。
  经过长期的演化,塔的样式变得多姿多彩。依律部所传,还可以了解一些塔的原始形态与部派色彩。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下基四方,周匝栏CF48,圆起二重,方牙四出,目施盖槃;长表轮 相”。[2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著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30]
  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槃盖 、轮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覆钵、平 头、轮竿与相轮、宝瓶六部分组成。可见后者比前者的要复杂些,建筑形式不断进步。
  造塔的趋势不断向高大、华丽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塔要建在“高显处”、“四衢道中”,让人看见了,于如来“生恋慕心”,启发信心。塔建在寺院里,如果太小,看见的人就少,作用难以发挥。如公元前一世纪中,锡兰(今斯里兰卡)毗多伽摩托车尼王所建的无畏山塔,塔基直径约三百六十尺,塔身直径约二百七十尺。法显法师说 塔高四十丈。[31]现在缅甸的大金塔,也是屈指可数的壮观。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与《法华经》相比之下,塔的规模显得很少。《般若经》、《维摩经》 对塔没有作具体的介绍。《法华经》对于佛塔的建造与供养却非常不可思议,令人神往。《 法华经》既继承了部派佛教的供塔的基本思想,多次提到了古佛涅槃 后,建塔供养的情况,并具体说明了建塔如何的高大庄严。《法华经》说: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幡幢,珠交露慢,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 花伎乐,常以供养。[32]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33]
  《法华经》中造塔高广庄严,供养丰富多彩的思想,是空前的。它鼓励建塔。这对后来大乘佛教寺院造高大的塔,有了充分理由。这是《法华经》塔信仰的一个特色。现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高大庄严的塔,这固然是广大信徒的虔诚发心,同时也与《法华经》的提倡不无关系。
  4化身舍利与法身舍利并重
  舍利一般指圣贤遗体,是生身的戒定慧的结晶,即化身舍利。然而佛之所以被称为佛,不是由于色身,而是因为法身。佛证入无余涅槃,而遗留在世 间的佛法,就成为法身舍利——经典。经典的书写约在佛灭后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开始。书 写的佛经出现后,很快就放在塔中保存和供养是可能的。《浴佛功德经》说:“当供养舍利 。然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或写法颂安置其中(塔里面)”。[34 ]法颂舍利就是象“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此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样的偈颂。 《大唐西域记》说:
  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 法舍利也。……(胜军)作七拘胝法舍利堵波;每满一拘胝,建大堵波而总置中,盛修供 养。[35]
  玄奘法师所亲近的唯识学权威胜军论师,也是造法身舍利塔的大师。表明注重经典崇敬、义理探讨在当时已经普及。胜军论师实践了《法华经》供养法身舍利的思想。《法华经》说:
  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 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36]
  从对佛陀教法的尊敬信仰,到对佛的灵骨崇拜,并不断得到普及,是佛教徒的必然趋势。《法华经》这种提倡建法身塔的说法,对后世建塔,同时供养二种舍利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在中国这种供养法身舍利的塔很多。四川大足宝顶山有个祖师法身塔,也称大藏塔,在塔上刻有《开元释教录·入藏录》。陕西大雁塔,专为玄奘法师译经时,收藏梵文原本经典之用。最为突出的是:宋太祖时,吴越王钱BE21,天性敬 佛,学习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用来藏经供养。[37]在塔 中供养经典,已成为现在佛塔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寺院造塔同时供养化身舍利、佛像、经 典。这与《法华经》多宝塔里,出现多宝佛像,以及《法华经》重视经典的受持有关。
  四、《法华经》佛塔信仰产生的影响
  《法华经》根据天台判佛陀一代五时说法,是与《大涅槃经》同在第 五时说出。语言学家从研究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完整无缺本(原由尼泊尔传入,藏于西藏 萨迦寺,现存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等语言,推定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已在古印度某些 地方流通(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268页)。但也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大约在公元一世 纪至二世纪问世,它与印度《摩诃婆罗多》或《罗摩衍那》同时代成立。[38]《法 华经》在佛教的影响,从史料看没有其它经典超过它。在所有的佛典中,小乘和大乘佛典都 包括在内,属于大乘的《妙法莲华经》可以说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部:迄今发现的梵文 佛典写本中,以《妙法莲华经》的数量最多:[39]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 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于敦煌写经里也是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思想,主 要是站在大乘角度,融合三乘,归为一乘的思想。
  《法华经》的影响很大,所以有关它对建塔的看法,在现实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反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文,被后世推为楷书神品。如果看一下碑文内容,就会发现楚金禅师坚忍不拔的精神希世少有,也可看出《法华经》佛塔信仰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多宝塔》碑文说:
  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40]
  楚金禅师诵经建塔的事,感动了当时皇帝,得到朝庭大力支持,不久功德圆满,宝塔庄严。 并且楚金禅师“写《妙法莲花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41]
  《法华经》佛塔思想影响深远,以致后来用多宝二字来作塔名的就很多。例如:北京颐和园多宝塔,重庆大足北山多宝塔,五台山显通寺多宝佛塔,普陀山普济寺多宝塔等等。
  在《法华经》多宝塔中,多宝佛与释迦佛并坐的情景,对后世造像的影响颇大。现存最早释迦佛、多宝佛并坐的形像是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的壁画和造像。“释迦、多宝佛由一世纪初炳灵寺正窟初见,到五世纪中期以后,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敦煌等北朝石窟中数目骤然增多。释迦、多宝佛成为最常见的造像。特点是云冈石窟,所占比例更大,往往和弥勒菩萨或三世佛同时出现于正壁主尊地位”。[42 ]
  多宝塔的出现产生了多宝佛像,多宝佛像的发展也扩大了《法华经》在信众中的影响。佛塔与佛像都是从事相出发诱导一般人的信心,二者都受到了大乘佛教的重视,特别是佛像,尤其突出。佛像与佛塔都是象征佛的,作为信仰对象,佛像与佛塔作用相同,二者并重。《离垢施女经》中,离垢施女十八问,佛回答说:“作佛形像坐莲花上。又以青红黄白莲花,捣末如尘,具足擎行,供养如来,若散塔寺,……则得化生尊导前”。[43 ]这是佛像、佛塔并重的体现,《法华经》也是如此,经云: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 成佛道。……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皆 已成佛道。[44]
  造塔、造像供养都能成佛道,二者一视同仁。《法华经》也提倡法身舍利——经典的供养,所以一般寺院建塔同时具足生身舍利、法身舍利、佛像的供养。《法华经》佛塔信仰,推动了塔的信仰、佛像信仰、经典信仰三者相结合的历程;《法华经》佛塔、佛像、佛经三者合一的思想,大大丰富了后来建塔的内涵与外延。提高了塔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
  结 语
  从供养佛塔功德、建造佛塔形状:对待佛塔与经典的看法,可以见到佛塔信仰的发展。佛塔信仰从释尊时代开始,佛陀涅槃后勃兴,阿育王时代达到 一个高潮。部派时期造塔不断向高大庄严方向延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经》、《维摩经 》对塔寺信仰有所转移。《法华经》出现后,佛塔信仰又得到极力崇敬。它以多宝塔涌现为 契机,鼓励造塔为重点,形成佛塔、佛像、佛经并重的格局。
  注释:
  [1]《长阿含经》卷3,《大正藏》卷1,20页中。
  [2]《法苑珠林》卷37,《大正藏》卷53,580页上。
  [3]《法华文句》卷8下,《天台藏》,801页,湛然寺,台北,1995年。
  [4]《法华经》卷4,《大正藏》卷9,32页中。
  [5]《佛光大辞典》第6册,5421页中,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6]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52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89年。
  [7]《四分律》卷52,《大正藏》卷22,958页中;《五分律》卷26,《大正藏》 卷26,172页下。
  [8]《十诵律》卷60,《大正藏》卷23,447页上。
  [9]《阿育王经》卷1,《大正藏》卷50,135页上。
  [10]《摩诃僧祗律》卷33,《大正藏》卷22,498页上。
  [11]《四分律》卷35,《大正藏》卷22,816页上。
  [1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2,《大正藏》卷27,425页下。
  [13]《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8,《大正藏》卷29,94页中。
  [14]《天台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0册,223页,华宇出版社,台北, 1988年。
  [15]《涅槃经》,《南传大藏经》卷7,127页。
  [16]《长阿含经》卷3,《大正藏》卷1,20页中。
  [17]《佛说造塔功德经》,《大正藏》卷16,801页中。
  [18]《异部宗轮论》,《大正藏》卷49,16页上—17页上。
  [19]《四分律》卷31,《大正藏》卷22,785页下。
  [2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藏》卷8,285页上。
  [2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藏》卷8,545页上。
  [22]《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藏》卷14,556页上。
  [23]《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8页下。
  [24]《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9页上。
  [25]《法华经》卷5,《大正藏》卷9,45页中下。
  [26]《大智度论》卷57,《大正藏》卷25,465页下。
  [27]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64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89年。
  [28]《大唐西域记》卷6,《大正藏》卷51,901页中。
  [29]《摩诃僧祗律》卷33,《大正藏》卷22,497页下。
  [3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18,《大正藏》卷24,291页下。
  [31]古塔的高大,《望月佛教大辞典》3834页上。
  [32]《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3页中。
  [33]《法华经》卷3,《大正藏》卷9,21页中。
  [34]《浴像功德经》,《大正藏》卷16,800页上。
  [35]《大唐西域记》卷9,《大正藏》卷51,920页上。
  [36]《法华经》卷4,《大正藏》卷9,31页中下。
  [37]《金涂塔记》,《金石萃编》卷122,16页。
  [38]《天台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0,222页,华宇出版社,台北,1988年。
  [39]《梵文〈妙法莲花经〉写本》,4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0][41]《多宝塔碑》,《金石萃编》卷89,2页。
  [42]张宝玺《〈法华经〉的翻译与释迦多宝佛造像》,《佛学研究》第3期,142 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年。
  [43]《离垢施女经》,《大正藏》卷12,95页上。
  [44]《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8页下—9页上。

 
 
 
前五篇文章

从佛法观点出发的安宁照顾――病人与安宁照顾义工心灵之旅

周易奥秘--心理学

在首届鸠摩罗什寺佛教文化周上的讲话

终南茶道

南传佛教史(一)

 

后五篇文章

佛陀的宇宙时空观及其缘起运化之说初探

新时期的佛教研究--《佛教与历史文化》代前言

孔望山佛教造像的内容及其背景

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

西域佛教文化杂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