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马祖道一大师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马祖道一大师唐朝汉州人,世称马大师、马祖。依资州唐和尚出家,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跟南岳怀让学习曹溪禅法,怀让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机语点拨,于言下顿悟,密受心法。大师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扬禅法,用棒喝、隐语、动作、手势等方式接引学人,取代以往看经、坐禅的传统,机锋峻烈,杀活自在,蔚成一股自由活泼的禅风,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大师门庭繁茂,英才辈出,有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称洪州门下三大士,计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后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禅宗至此风靡南北,称洪州宗。另因大师于江西阐扬南岳系禅风,称江西禅,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
  光大曹溪法脉的弘传者(卷首语)
  禅波点点,从涓涓一脉细流,到飞流三千尺,波澜动远空,摆脱束缚,壮浪恣肆,浑浑灏灏,横无际涯,水旱不变,春秋不知,好一派壮丽景色!历经千年而下,涛声依然如旧。
  灵山法会上的那一枝金色婆罗花,芬芳馥郁,常开不谢,居然在千年后中华大地绽出五柄硕大无朋的绿叶,郁郁葱葱,蔚成一片浓荫。大龙香象,神骥骏驹,腾跃其间。说明华夏这块热土对生命种子的孕育和培植。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文化对禅宗的发展和兴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祖道一便是在这一块土壤上崛起的一位传奇式的禅学大师。
  道一,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弟子们称他为「马大师」,后世则多尊称为「马祖」。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七○九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二月一日入灭。唐宪宗元和年间谥为「大寂禅师」。根据其思想发展及活动地域,可大体上将道一的生平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在巴蜀
  道一生于成都府汉州什邡县,传说足生瑞纹,体貌高古,年虽稚孺,游步恬旷。幼年时即在本邑罗汉寺出家,后赴资州(今四川资中县)依唐和尚处寂剃度,在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圆律师处受具足戒。他还曾游学处寂的弟子新罗国王子无相。蜀中当时主要是智诜禅系的活动范围。智诜为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曾被武则天诏请赴京内道场供养,但主要在资州弘阐东山禅法,其弟子处寂俗姓唐,故人习称唐和尚。唐和尚有弟子新罗王子无相,无相的法嗣是无住。这几代法脉绵绵,传承不断,最后形成了禅学史上所称的净众(一说净泉)保唐禅系,宣扬息心念佛,以无忆、无念、无妄统一戒定慧三学,许弟子有胜师之义,这些新观念、新思想对青年道一影响很大,为他禅学体系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在南岳衡山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道一听说怀让禅师在南岳传六祖惠能的顿悟法门,于是沿江出峡,风尘仆仆来到南岳衡山观音台,住在传法院,结庵坐禅,栖心佛理,怀让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机语点拨,道一于言下顿悟玄旨,怀让为其密授心印。南岳衡山迄今仍保留有磨镜台和马祖坐禅的遗址。怀让是六祖惠能的法乳,他曾以「说似一物即不中」、「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等语,得到惠能的印证。与道一同参者还有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等,皆被印可。成为怀让的入室弟子,但只有道一被怀让评为是「得吾心」者。道一侍奉怀让约十年,心地超然,禅法日益深奥,接续上了曹溪法脉,为后来的大光南禅门庭,做好了思想准备。
  第三阶段在建阳佛迹岭
  大约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道一辞别怀让禅师,来到闽地建阳(今属福建)佛迹岭,荜路蓝缕,自创法堂,开堂说法。这一阶段虽然很短,前后不到三年,但在道一思想发展过程中却非常重要,从此开始了弘扬南宗禅的生涯,他由学法变为弘法,自觉变为觉人,他非凡的才具和智慧于此初露端倪。
  第四阶段是在江西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前后,道一来到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里山弘法,后又去虔州(今江西赣州市)龚公山,最后率徒众来到洪州,驻锡钟陵(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圆寂后,舍利建塔归葬于建昌(今江西靖安县)石门山。
  江西是道一弘法的主要地区,也是他思想的定型成熟期,他在江西高振法鼓,僧俗向慕,天下归心。就连节镇大帅、郡县长官也对他屈尊枉驾,恭勤咨询。如在龚公山时,虔州刺史裴谞不辞辛苦,亲承教诲。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路嗣恭出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兼洪州刺史,延请道一洪州治所,鲍防、李兼等出镇江西刺洪州,也对道一恭勤礼拜。此外,权德舆、包佶等名公巨卿都与道一有交游。
  道一在江西时期还与禅宗其它派系的上层人物有联系。例如他与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交往颇多,他们的弟子也相互往来于湖南江西两地,以致使得一些弟子的传承关系,在禅宗史上不知该如何归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还与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都有过交往。
  道一门庭繁茂,弟子如云,英才辈出,如星月丽天,珠玑同贯。《祖堂集》说他门下亲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遁者莫知其数。《景德传灯录》说他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据原书统计,其中有传记者七十五人(《五灯会元》载录七十六人),无机缘语句但录其名者六十三人,总共一百三十八人。可见灯录系统所说的一百三十九人并非虚构。
  按照学者们的研究,洪州禅系的传承可分为四类:一、京禅类,如惟宽、怀晖、大义等;二、理禅类,如慧海等;三、农禅类,如怀海、普愿等;四、类别不明者,如无业、齐安、智藏等;另师承上有争议或有异说的人物,如天然、惟俨、道悟等。
  其中惟宽于元和四年(公元八○九年)被唐宪宗召见于长安安国寺,元和五年参与麟德殿斋会,元和十二年卒于兴善寺传法堂,谥「大彻禅师」。怀晖亦曾抵清凉山,下幽州,入太行,将洪州禅思想扩及北方,元和三年有诏征至京师,圣上顾问,宣住章敬寺,大化京都,还与长安的名公义学进行过激烈的论辩,使道一的禅学思想占据了文化中心长安的讲坛。怀晖还曾撰有《法师资传》一编论次祖师世系及南能北秀分宗的历史,并以「心本清净而无境,非遣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的心要,使知道入理者多游其门,称其为一代导师。他的弟子弘辩也曾与唐宣宗有过问答,称赞宣宗皇帝「日应万机,即是陛下佛心」。鹅湖大义与如满都同顺宗皇帝李诵关系密切。
  另外,西堂智藏得道一付授纳袈裟,道一圆寂后在龚公山西堂传法,他与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被称为「洪州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思想,还制订了最早的禅院法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慧海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将洪州禅理进行了系统发挥。俗家弟子庞蕴居士着有《庞居士语录》三卷,有诗偈二百多首。
  从地区分布来看,道一的一百多位弟子后来散布四方,各为一方宗主,使洪州禅以江西为中心辐射到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等南中国,并渗透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部中国。故当时有称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为南禅江西、湖南二大士、两甘露门,谶记所说的「马驹踏杀天下人」,庶几无差矣。
  道一的禅学思想早期受五祖弘忍门下的净众保唐禅系影响,到南岳师从怀让后才系统地接受曹溪顿悟思想,他在江西时期交往的南阳慧忠国师也是六祖惠能的法嗣,而径山道钦是属于牛头法融禅系,法融为四祖道信的别传弟子,他还与青原行思门下的石头希迁颇多切磋,行思也是六祖惠能的法嗣。可以看出,道一的思想是以曹溪顿悟禅为核心,而又广泛吸收借鉴东山禅、牛头宗等各家各派的思想营养,来丰富自己。道一的经典背景主要是《楞伽经》、《金刚经》、《维摩经》和《坛经》等,其明显的特点,是重新突出《楞伽经》的地位,并将其运用于修
  行实践。
  道一的禅学思想是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这一颇具特色的佛性思想为体系,并提出「触境皆如」、「随处任真」等理论命题。在修行实践方面,他又主张「道不用修」、「任心为修」,他通过接机的方式与佛门同道及弟子展开思想交流,用隐语、动作、手势、符号、吹啸、道具、拳脚等开悟接引学人,取代了以往看经、坐禅的传统,大机大用,大开大阖,机锋峻烈,杀活自在。形成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禅风,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令人回肠荡气的公案。
  唐代张正甫〈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碑铭并序〉中说:「一公(指道一)丕承,峻其廓庑,宽、晖继起,重规迭矩」、「一公见性同德,宏教钟陵……施及宽、晖,继传心灯,共镇国土。」《宋高僧传》卷九〈南岳观音台怀让传〉也情不自禁地发挥这一观点:「元和年间,兴善惟宽、章敬怀晖先后来到京师长安,弘扬本宗洪州禅,法门大启,传续千百盏灯,光明灿烂,京夏法宝鸿绪,此时最为兴盛。」
  真正将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弘阐得波澜壮阔、风靡南北的,正是马祖道一,可以说他是中唐禅思想史上的砥柱中流的人物,由于他的出现,使禅思想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局。而他自己则如一匹马驹在斜阳古道上,昂首喷鼻,嘶风弄影,显
  示出无尽的禅机。
  偿宿愿撰文弘禅机(后记)
  一九八八年金秋,我赴山西太原参加全国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主事者安排代表去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参观访问。车抵五台山下,极目远眺,山峦参差,宝塔隐隐。沐浴着霏霏法雨,徜徉于清凉境界,于我心有戚戚焉。后来我在读《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时才知道,南宗禅江西马祖道一门下的邓隐峰曾驻锡五台山,并圆寂于金刚窟前。
  我至今还记得,同行之中的辽宁大学孟庆文教授,年近古稀,但仍乌发童颜,精神矍铄,他说自己修习气功,所以能感觉到佛殿中气场很强。我询问这是何故,孟公解释说因历代古尊宿都在此修持,积年累月,便形成了强气场。孟公一边示范一边解说,轻舒双手,放松意念,做接受状,便隐隐感到有一股气流袭来,欲将人推倒,孟公还嘱我试验一下,无奈我浊俗笨重,对气功一窍不通,所以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
  当时,我因客居长安,与妻孥天各一方,颇为苦恼,加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母校执教鞭,诸事不顺适,悒郁寡欢。故曾在五台山许愿,如能得佛菩萨保佑,度过劫厄,一定要做一些功德善事,来还此愿。
  数年后,我的境遇有所改变,家人团聚,业务亦稍有长进,但五台山所许之愿却一直无缘偿还,故常耿耿于怀,不能释然。
  九六年初,言生兄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之托,为《中国佛教高僧全集》遴选撰稿人,约请我撰写《马祖道一大师传》。我深知自己贪恚愚痴,俗念太多,尘缘未了,虽雅爱古代文史研究,泛览过佛典中的不少经传灯录,但好读书,不求甚解,游戏三昧常恨欠领会,真如之境更未曾履践,故不敢率尔答应。担心歪曲了大师法相,误解了大师的法音,岂不成了佛头着粪吗?
  后经言生兄的不断鼓励和支持,我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务。私下以为,一则五台山之愿尚未能还,今撰写《马祖道一大师传》,弘阐古尊宿的行谊风采,为「人间佛教」的普及略尽绵薄之力,也算是一件功德善事,可慰我心。再则,每日盥洗捧读经籍,钻研灯录史传,沾沐法雨,涤除尘垢,温渥心灵,反观澄明自性,发现自家宝藏和本地风光,以圆满自足的一颗活泼泼的平常心来处世接物,笑看人生。于不经意之中,能得此无量智慧,何乐而不为呢?在物欲横流、机巧盛行、污染不断扩散的今日社会中,能忙里偷闲步入清凉世界,思骛八极,神游佛国,与历代高僧煮茗谈、对机接物,心刃划虚空,禅光迸古今,获上乘心法,做无为之人,乐莫大焉。
  于是,我穿越过尘封的时间隧道,步入马祖道一大师的世界,随着他的足迹,从汉州什邡县来到资州德纯寺,再到南岳观音台、建阳佛迹岭、抚州西里山、虔州龚公山,南昌开元寺,建昌石门山……大师古异的相貌,坚毅的个性,高妙的禅法,活络的机锋,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人格魅力,立体地凸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触事忘情,忽来灵犀,产生了为大师传神写照的强烈冲动,试图将大师睿智神异、砥柱中流的宗师风范勾勒出来,让大师真正走到我们大家中间,用他的智慧和机锋来浸润现代人干枯焦裂的心田。
  有趣的是,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历代古尊宿包括马祖道一大师都讲教外别传之禅宗不立文字,不藉文字,不可譬喻。但笔者却试图用文字描绘大师的行谊风采,揭示大师的精神境界,不免又落入了言诠。但是,言语、形状不过是引导我们领悟玄旨的工具,一旦步入澄明圆融之境,我们便可以弃筌舍舟,相忘于江海。读者诸君如果在翻阅本书时,能发现自家宝藏、本地风光,则也就可以深感欣慰了。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八日于长安

 
 
 
前五篇文章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读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有感

几种造像的方法

德里达与佛教哲学

巍隆大道,恢弘如来家业--新时期佛教教育刍议

 

后五篇文章

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

游香积寺

格物致知明明德

赵州嗜茶

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内容辨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