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走近唐代诗人寒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走近唐代诗人寒山

  ◇何善蒙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寒山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确切身份,因为在正史中没有关于寒山的任何记载,而且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他也一直没有被正统文人所接受,直到清代所编的《全唐诗》和《四库全书》。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无名者”,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欧洲却引起了极大关注,他的受欢迎程度远在我们所熟识和公认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之上,甚至被誉为了“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宗师,成为了欧美反主流文化运动的精神来源,伴随了那一个时代青年的成长。

  一个在传统中国社会中长期默默无名的唐代诗人,却成为了一千年之后欧美青年所追捧的偶像,这样的情形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 寒山其人

  寒山,姓名已无从可考,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出生于京都长安之郊咸阳的一个中下级的地主家庭。家境富裕,青少年寒山过着优游的生活,聪颖好诗文,骑射书数无所不窥,无所不学,受过良好的、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他日后的仕途做准备。不过,寒山似乎注定与仕途无缘,虽然“书判全非弱”,但是,仕途却是十分坎坷。三次科考,终得登第,获得出身,可是,在唐代要进入仕途就必须再通过吏部的“关试”。这对于寒山来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关卡,四次参加吏部铨选却都是因为长相的问题而被挡在了仕途的门口之外,“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仕途潦倒无望的寒山,同样面临了家庭的困境,兄长的败家,父母的相继谢世,还有妻儿的离去,这一切都对寒山造成了沉痛的打击。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陷落,叛军直逼长安。万般无奈之下,备受生活打击的寒山随着逃离长安的队伍离开了咸阳。离开咸阳之后,寒山先后到过荆州和山东。为了自己仕途的理想,也曾经在山东某地做过一段时间的胥吏。但是,因为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最后寒山选择告别仕途,而走上归隐之路。寒山对于归隐之地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终选择了以隐逸和佛道文化闻名于世的天台山,于肃宗上元元年到达天台,此时寒山三十五岁。寒山生命中的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天台度过的,位于天台西北部的寒石山(今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寒岩、明岩)是寒山的最后归宿,寒山即是因寒石山而得名的。

  当然,寒山到了天台之后,并不是马上去了寒石山的,而是先在道教仙山桐柏山旁一个叫做翠屏山的地方隐居,过着农居生活,在这里,寒山娶妻生子,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田园生活,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十年,后因生活贫困,妻儿相继谢世,德宗贞元六年,六十五岁的寒山开始归隐寒石山。同时,也开始了与国清寺中的丰干、拾得的交往,三人都是性情中人,意气相投,加之性格率真,心中喜怒哀乐都是直接地表现了出来,这对于旁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故疯癫成为了世人对这种率真的最直接的描述,“世谓贫人疯狂之士”,“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这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形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寒石山的这段日子,寒山最初的愿望是通过道教的修炼来实现长生的目的,但是,十年的修道并没有为寒山带来真正的解脱,寒山的精神依旧为死亡的恐惧所困扰。德宗贞元十七年,因为对修道的失望,寒山返回了故乡咸阳,在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变化之后,寒山的精神在瞬间得到了解脱,长期困扰着寒山的生死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返回天台之后,在丰干禅师的建议之下,寒山开始接触佛经。徜徉在青山白云之间,悠然自得地阅读着经书,成为了寒山生活的一种情致。寒山的晚年生活是非常长的,宪宗元和五年,丰干、拾得相继去世,寒山回寒石山后未曾再离开,直到文宗大和四年九月十七日,在明岩逝世,死后葬明岩洞右洞侧象鼻峰顶。

  寒山其诗

  寒山死后,有诗三百余首经桐柏宫道士徐灵府的收集而流传于世。寒山诗的创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寒山写诗完全是发自内心的需要,真切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一旦心有所感,就会随即写在树上、岩石上,或者是墙壁上。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诗歌不能得到完整地保留,随意的创作方式,很容易使这些诗歌散失掉,根据寒山自己所说的“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到徐灵府收集成卷的时候也就三百余首,大致有一半的诗歌已经无存了。产生的第二个后果是,这种随性写心的诗歌,可能会在诗歌格式方面不太在意,因为诗歌对于寒山来说重要的是表达情感,而不是形式,如“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等,这样的诗在寒山诗集中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寒山白话诗的基本特征,然而在中国传统中对于诗歌的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故而寒山的诗在一开始就面临了很多的责难,“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仄不解押,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公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形式上的这种特点或者也是寒山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够被正统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寒山诗之不被正统接受,除了形式上的问题原因之外,还与寒山本人的身份有关,寒山似儒似道亦似佛,非儒非道亦非佛,这样的一个复合体,自然是很难被正统所接受。

  不被正统接受,并不意味着寒山诗不受欢迎,只是说明寒山诗在传统的流传主要是在民间的,民间对于寒山诗有着比较广泛的接受程度。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的这种清新、淡雅的风格,直抒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随兴所至的创作方式都对传统文人起到过不小的影响,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朱熹、陆游等等在中国传统上负有盛名的文人,都曾或多或少受到过寒山诗的影响,而寒山诗的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寒山体”,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并有不少应和佳作传世。“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样的诗句在寒山诗中亦不鲜见。对于寒石山,寒山寄托了深厚的情感,在其诗中写到寒石山的时候,寒山诗的风格也会为之一变,所谓“吟到寒山句便工”(赵滋蕃语),这样的诗与那些广被传诵的历代诗词名篇比起来,亦不逊色。也正是因为如此,寒山诗虽不被正统接受,但是在文人圈中却有着较大的影响。

  此外,在寒山死后,出于现实原因的需要,寒山的身份被逐渐僧化,围绕着寒山的种种神奇的传说也因此而产生,最后甚至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些传说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寒山寺”和“和合二仙”,在这些传说中,寒山和拾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为了寒山寺的住持,成为了象征幸福美满的和合二仙。寒山在其死后,借助于传说的力量,其形象(如同其诗一样)一直活跃在民间。

  寒山之影响

  寒山诗在中国正统文学中是长期没有地位的,到《全唐诗》,寒山诗才正式占了一席之地,被列为释家类之首。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受到重视的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白话文运动推动,以白话口语入诗的寒山及其诗也因此被重新发现并且得到了新的评价与定位。1928年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胡适将寒山与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对寒山生平等作了详细的考察,为之大书特书。寒山亦开始因此而进入学者的视野,1938年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同意寒山是王梵志的直接继承人,给予寒山及其诗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先行者。同时,余嘉锡先生在其《四库全书提要辨正》中对寒山的身份、诗和版本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正是因为如此,在1929年寒山诗也得以进入《四部丛刊》。可是之后,国内就再没有寒山其人其诗方面的文章发表,寒山及其诗似乎又被遗忘了。

  与国内的这种情形不同,寒山诗在国外却一直受到了相当高的认可,主要是在日本和美国。宋元之际寒山诗与佛教禅宗一起传入日本,并且作为禅诗而广为流传,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寒山也被公认为禅宗的大诗人。日本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寒山诗不断地被再版,相关的注释和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著名的学者入矢义高、吉川幸次郎等等,都曾对寒山诗的流传和研究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寒山诗及相关研究在日本的不断深入。此外,小说家森欧外(1862——1922),根据闾丘胤《寒山诗集序》写了短篇小说《寒山拾得》,被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森欧外最好的作品之一。

  日本对于寒山诗的接受,不仅仅是表现在将寒山诗的禅意内化成自身文化的因素,还表现在成为了沟通的桥梁,寒山诗在近代传入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就是以日本作为传播媒介的,而并非直接从中国本土传播出去的,而后来的“寒山热”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主要归功于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前者的功劳在于翻译了二十四首寒山诗,1956年出版。这些诗歌对于后者影响甚大,凯鲁亚克在其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汉》(The Dharma Bums,又译为《法丐》)中通过对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介绍了寒山精神和禅宗顿悟的修行方式,该小说1958年出版,在其扉页上就写着“Dedicate to Han Shan”(献给寒山)。因为凯鲁亚克是“垮掉一代”的代言人,经他的传播,寒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自然是备受欢迎,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位中国诗人,当时美国非常流行的中国文学选集(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d.Cyril Brich),几乎在美国的每一所大学里都拥有大量的读者,这个选集里面没有选古诗十九首,也没有选辛弃疾的词,斯奈德翻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则全部收入。在这个选集中,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较,或者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寒山之被重视的程度。该书共选入唐代诗人九位:王维八首,李白十二首,韩愈二首,白居易七首,元稹二首,李贺六首,卢仝二首,李商隐十一首。这个数字比较之中,对于寒山的推崇也就一目了然了。经由凯鲁亚克的宣传,寒山作为“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的宗师形象受到欧美青年的推崇,影响了欧美世界近二十年。甚至于在今天,这种影响也没有完全消失。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查尔斯·弗雷泽的作品Cold Mountain,连续四十五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大受美国读者欢迎。2003年12月由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好莱坞当红影星妮可·基德曼、裘德·洛和蕾妮·齐薇格主演的同名影片公映,齐薇格更是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影片和小说分别在2004年4月、5月被引进到国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欢迎。唯一遗憾的是片名和书名被翻译成了《冷山》,正确的翻译应当是《寒山》。因为在弗雷泽的小说扉页上明显地引用了寒山的诗歌:“Men ask the way to Cold Mountain. Cold mountain: there is no through trail.——Han Shan”(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显然是受到了寒山及其诗的影响。

  当然,寒山诗之所以会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广受欢迎与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他们这种对于寒山及其诗的理解中有这样那样的牵强和曲解,但是,不管怎样,正是因为这场运动的推动,才将寒山再次拉到了我们的视线当中,引起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与寒山相关的研究,也随之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寒山诗因为这种独特的影响而成为了比较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文学史、诗歌史、语言史、宗教史以及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范例。

 
 
 
前五篇文章

西藏音乐史研究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试论和合二仙传说的和谐精义

石怪岩奇诗满山——记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

名岂寒山得,诗曾张继留

序说虚老年谱致净慧长老

 

后五篇文章

为灵山秀水吟唱——《放歌九华》代序

妙智肉身和尚的传奇故事

华山思过崖:几个身边的官场人物因果故事

烟墩岗、鸡宝岭与清修寺的传说

梵净山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