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律之深层探索论集》自序 |
 
《法与律之深层探索论集》自序 释昭慧 本书结集了近八年来尚未收入专书之中的学术论文与经教阐述,而且它们大都已刊载于学术期刊或佛教思想刊物之中。 近八年来,笔者的研究主轴是佛教伦理学的系统理论与应用论述,出版的专书也大都与此有关。相反的,本书内容并非近年的研究主轴,大都是因应学术会议主办单位或期刊主编的邀稿而撰作。 虽然如是,本书无论是佛教的或是跨宗教的主题,无论是作法义的、教史的、戒律的或伦理的论述,其内在的思想结构,却依然有着鲜明的一贯性,是即笔者在佛教伦理学中所建构的系统理论:「缘起、护生、中道」。因此这些篇名乍看与佛教伦理学无关,但若深探其内容,当可发现它们与佛教伦理学,在思想层面的关联性,其实是很鲜明的。 易言之,本书之中所呈现的多种论述,其基底有着一致性的主动脉,这是一种哲学式的深层检视,并且以此作为理论基础,而在各种议题上,提供佛法观点的伦理视野。这样的研究进路,有别于文献学或社会科学的模式,不祇是作「事实陈述」,也会提出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只是这样的判断,并非来自个人无厘头的自由心证,而是源自「缘起、护生、中道」──佛教伦理学的系统理论。也因此,本书名为「法与律的深层探索」──就像「深层生态学」要求以一个「生物圈之内在价值」的观点,来取代资源取向的「浅生态学」观点一样。 以经义阐述为例:笔者并未将重点放在版本考据,也未参核古德着疏,而是直下依于「缘起、护生、中道」的主轴,来作《金刚经》、《央掘摩罗经》、《玉耶女经》的解读。正因如此,所以在论述之时,并不着重比对文献版本在译语方面的差异,而是直下依一般习用的经本,在简介之后即作评述。由于评述的判准清晰而鲜明,即是「缘起、护生、中道」,因此笔者会循此一深层的哲学思维,而对经义(特别是涉及伦理的部分)作出价值判断。这在传统视经典等同「佛说」,认为「经中所表达的观念,其正确性不容挑战」的佛教徒来看,可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笔者绝非在作「离经叛道」之论,反倒是把握住佛法的根源理论,而于流传久远的经本,作一佛法观点的检视,看其是否有违「缘起、护生、中道」义。 再以玄奘的律学观点为例,笔者从其传记与《大唐西域记》中所作的事实陈述,直下指出:他是牢牢掌握住「令正法久住」与「护生」的原理、原则,倾全力于弘法度生的崇高志业。依此以观,他在戒律生活方面的见地与行谊,也可透过这深层结构的解析,而获得完全的理解。 本书之末,有两篇「对话录」。一是〈缘起、护生、中道──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杠杆〉,这是应香光尼僧团之邀,针对《佛教与社会》一书之中译本所作的引言。该书作者谨守人类学者之伦理分际,对缅甸佛教的社会考察,只作「事实陈述」,而不作「价值判断」,但笔者则在回应时,直下依「缘起、护生、中道」的主轴,落实到台湾社会的佛教面向而作考察与评述。另一篇是〈世界佛教女性的处境与转机〉,这是与国际佛教妇女协会(Sakyadhita)创会人慧空法师(Ven. Karma Lekshe Tsomo)之间的对谈,此中依然不祇对世界佛教女性的处境而作事实陈述,而是作了鲜明的价值判断。 笔者不是不能依自己的研究能力,来作些「价值中立」的纯学术研究,也绝非轻视「浅层」而在表象上不涉及价值判断的研究,只能说:作为一介对佛法与众生充满热情与理想的宗教人,生命正在与时间赛跑,除了应对繁冗的法务、僧务、系务、学务之外,剩余可利用的研究时间着实有限,因此不免会将研究心力放在自己所重视、所在意的议题上。 在研究这些议题时,笔者固然在事实陈述方面力求其「真」,但也毫不讳言自己在此诸事实中所下的价值判断,希望它们能兼具求「善」的功能。它们不祇是学术论文,也是在「令正法久住」与「护生」之宗教感情趋策力下,个人思想与信念的表达。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