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日巴尊者道歌──《六种问》 |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六种问》 教授:创古仁波切 前言 这是一首有关大手印禅修的道歌,名称为「六种问」,主要阐述大手印的「见地」,也就是昨天所谈到的比量与现前两种见地当中的后者。今天,很高兴能为大家讲解这首道歌,谢谢各位的前来。 佛陀为众生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口诀。不同的口诀,适合不同的众生修持。例如出家人的修持方法,大苦行,在山林里闭关修持;然而,大手印的禅修法门,僧俗二众都可修持,各行各业的在家居士当中,无论是繁忙的上班族或者悠闲的人,也都可以修持。这是一个甚深、殊胜的法门。 大手印的禅法最早在印度弘传。当时主要有八十位修持大手印的男女成就者,我们看每一位行者的传记与行仪时,会发现他们每一位的生活与工作都不同,然而,他们就是在生活日用当中,修持大手印而得到了成就。 八十位大成者当中,有一位因扎菩提国王,具有广大的权势与丰富的财宝,生活优渥并且他也需要处理繁杂的国政,承担巨大的责任与压力。他并没有为了修行舍弃王位,而就在优渥的生活与繁忙的工作中禅修大手印得到成就。 许多佛弟子可能也是一样,尤其是修持大手印的行者,有的可能生活富裕、工作繁忙,但是这与修行完全不相违背。若是能够精进修持,都能得到好的果实。 又例如大成就者龙树菩萨,他是一位大学者、大智者。当时印度有很多不同的学派,其中有善有恶。为了利益众生,龙树菩萨针对邪派的见解撰写多部著作予以破斥,针对善的典籍大力推广。龙树菩萨也与外道进行辩论、著作予以破斥、并且撰写多部阐扬佛陀见解的典籍,藉此弘扬佛法。龙树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后世的大师们也认为,龙树菩萨出世前后的各种典籍内容,无论是佛教或外道的典籍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龙树菩萨的智慧锐利,其著作的论典清晰易懂,阅之容易生信,所以不仅是佛教徒承认并跟随龙树菩萨的见解,就连外道徒也都信仰。其一生树立了教界说法、辩论与著作的模范。 然而,龙树菩萨不仅是一位学者而已,他同时修持大手印,并在一生当中成就大手印的果位。同样,许多知识分子的佛弟子,我们不必担心生活、工作与修持会互相违背,我们可以效法龙树菩萨,修持大手印而得成就。 又例如大成就者帝洛巴,他是噶举派传承的主要持有者,一生简朴自然,他的工作是在众人当中充当仆役,捣芝麻过生活。然而就这样一边捣芝麻,一边修持大手印而得到了成就。 一些生活简朴的法友们,也不用担心无法修行,我们是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禅修大手印的。 佛法的发源地是印度,以上是当时的情况。之后佛法在西藏兴盛,当时也有很多成就者的例子,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生活与工作中修行而得到成就。例如,噶举派大手印口诀的根本祖师──马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大师,从他们三位祖师的传记中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大手印法门是任何人都可以修持的。 例如马尔巴大师,他是在家人,有生活资具、妻子、孩子。为了佛法他前往印度,修持佛法,亲近上师,得到成就,成为噶举殊胜的大成就者。同样,如果我们的身分是在家人,有家庭、世间工作,但是也可透过修持大手印而得到成就。 第二位密勒日巴大师,他是马尔巴的弟子,但是他一生的示现与行仪却与他的上师截然不同,他主要专注于实修,断除一切世间俗事,在山洞中闭关修持,行大苦行,舍弃世间的食衣财宝,行出世行;尽其一生如是修行,亦告诫弟子依此奉行。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有的人可能向往出世的修持,能行苦行,那么就能效法密勒日巴大师一样修持,得大成就。 第三位大成就者是冈波巴大师,他的佛行事业与一生的示现也不同,他是一为出家人,在达拉滚波兴建寺院,建立僧团,并与大众共住。一生示现出家,并修持大手印得到成就。之后大师将大手印口诀教导弟子,有八百位成就的弟子。 同样有许多修持者是出家人,或者想要出家,也可以修持大手印,修持与生活是不相违背的,冈波巴大师即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西藏,不同的上师传承不同的口诀教授,例如拙火、大圆满顿超、施身法等殊胜法门。但是,修持这些法门需要很多准备与因缘的和合,有时也会有逆缘障碍产生,例如修持大圆满的黑关──需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禅修──或者观看日光的闭关修持等,这些法门如果没有善知识好好带领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而走火入魔。然而,大手印法门完全没有危险,只要保持自心的平静,观看心的实相,是一个容易修持又具备大利益的法门。我们任何人如果愿意精进于大手印止、观的禅修,绝对会得到大利益。 不仅如此,后世的成就者们,归纳整理出大手印的修持次第,从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修心,菩提心、止、观等循序渐进,是一个清楚、易修、具大利,毫无危险的法门。若能精进修持,必定能得到利益。 止的禅修 大手印禅修包括前行与正行。这首道歌是属于大手印正行的道歌。正行又分为止与观,这首道歌是属于后者。 一般来说,在进入观的修持之前,如果自心没能平静放松的话,妄念会很多,这时如果想要观自心会很困难。因此,修观之前,首先要作止的禅修。第三世大宝法王让炯多杰曾经解释「止的禅修」说:「妄念波涛巨细自地息,不动心之水流自安住,昏沉纷扰之垢咸舍离,止息大海不动愿稳固。」 妄念波涛巨细自地息 我们的心有很多妄念,粗分的、强烈的念头等等,止的禅修帮助平息妄念,不跟随妄念走。 不动心之水流自安住 虽然自心明、觉的妄念或显相无法被阻断,但是我们可以不跟随妄念走,所以说自安住。 昏沉纷扰之垢咸舍离 修止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有时会出现昏沉,不清楚,黑蒙蒙的情况,这时要提起精神,恢复安住于清明的状态中,这即是止的修持。 这首道歌并没有提到止的禅修方法,然而,平时可以这样来练习,这是很好的。 正文──观的禅修 密勒日巴尊者在灰崖金刚堡驻留时,来了一位密乘行者,对尊者生起大信心。并请示尊者:「师父啊!我虽然修行多年,但仍旧对修行的精要茫然无知,所以功德和觉受都丝毫不生,请您慈悲开导我,赐我一点口诀吧!」之后,尊者就用这首「六种问」道歌回答他。 平时我们修行时,有时可能修的很好,但有时可能没有进展而产生疑惑,这时,尊者的道歌就非常有用。 这首道歌一共开示了六个口诀: 一 心之所显亿万千,多于日光映微尘, 平时我们会生起很多妄念,多的如同太阳光照射下反映出的微尘一样。但是念头虽多,却不会伤害到我们,为什么呢?有什么方法不让妄念影响我们呢? 应于彼体如实知,如王自心确了知。 这些妄念其实都属于空性的本质,并不实际存在,也非任何坚硬的实体。瑜伽行者能了知:妄念的本质为空性。若能保持这样的体悟,妄念是不会伤害我们的。 二 万法实相之本体,任何因缘不能生, 本体可以泛指能够显现万法的空性,在此处特别指能生各种妄念的根本。此处的本体实相即是空性,因此,就算是心生各种妄念,但生出妄念的本体,却从来未生,本质为空性。此空性非任何因缘造作而成。 唯一实相得决定,如王自心确了知。 虽然说是空性,但是我们不认识此点,粗分的妄念与烦恼生起,那么要如何消除这些妄念与烦恼呢?证知烦恼与妄念的本来面目为空性,对此唯一的实相能够决定的话,粗分妄念即能消除。 三 顿时出生之心识,虽逢百刃无退却, 当一个粗分的妄念出生时,我们说不出它从哪里出生,它是突然生起的。如此顿时生起的心识,就算百刃也无法将此心识退却与阻断。这是一个比喻,依照外道典籍的记载,大梵天与遍入天等天神手持三叉戟和长矛、刀刃等武器,这些天神具有无比的大力,但是,当粗分妄念生起时,就算有一百个大梵天与遍入天神也无法阻止、遮断妄念的生起。因为,妄念的出生是自然而然的。 由此自然离贪着,如王自心确了知。 妄念需要被阻断吗?其实是不需要的。我们只要做到:好的妄念生起不跟随,坏的妄念生起亦不阻断──自然远离贪着后,妄念自然就会消散。因为妄念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如同水泡一样。 四 妄念奔驰如潮涌,铁闸铜池不能容, 如果有人想用铁闸、铜池把奔驰如潮涌般的妄念的本质关起来,这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妄念还是会生起。 念由心现非外境,如王自心确了知。 对于一个不懂观心要诀的人来说,妄念好像真的很有力量。但是,当一个瑜伽行者观修要诀的时候,会知道念由心现非外境,也就是当他知道了妄念的本质为空性时,妄念的力量自然就消散了。 以上是四个平息妄念的口诀。妄念是会生起的,但是如果能够守护妄念的本质,就不会受其影响。 接下来的两个口诀,告诉我们平息贪执外境的方法。 五 各种五欲之受用,智慧本尊亦不弃, 五欲的受用例如美丽的东西、好听的乐曲等,这些让人心生执着,很难舍弃。不仅我们难舍弃,好像连智慧本尊也很难舍弃。 于彼六识松缓住,如王自心确了知。 但是,确是有能够消除对这些事物贪执的方法,「于彼六识松缓住」,若是能将自己内心的六识自然松缓安住的话,那么断除财富、物资的贪执是能做到的。 六 六识境之诸显现,世尊手亦不能抑, 眼识的境-色、耳识的境-声、鼻识的境-香、舌识的境-味、身识的境-触等境相是会显现的,想要抑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连世尊也无法用他的手阻止这些境相的生起。 知彼现象无有境,如王自心确了知。 但是,如果知道了禅修的要诀,这些境相对我们也不会有什么伤害。口诀是什么呢?就是「知彼现象无有境」:显相的境没有真实存在,其本质为空性,为什么本质是空性的呢?因为显相是心所化现的,而心的本质是空性,因此自然心所显现的外相也是空性的。若是知道这一点,六识的显现也毋须遮止,因为本来就不会对我们有任何的伤害。 结语 这次,有三天的机会讲授密勒日巴道歌,我感到非常难得幸运。我是一个佛教僧人,勉励诸位学佛是我的责任。尤其是在香港这样富庶安乐的地方,大家都非常繁忙,但是因为佛陀的大悲加持,也可能是诸位佛弟子过去积聚的福德资粮,如今都已成为佛弟子,不仅如此,还愿意精进修持佛法,这真的非常难得。 未来,我希望各位不要忘记佛法。是什么原因会让我们忘失佛法呢?例如有时运气好的时候,生活安逸富有的时候,很容易会被欲望所欺骗,而忘了佛法,变得懈怠,变得不信。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佛法,更要精进;有的时候,运气不好,遇到好多障碍逆缘,受到很多苦,这时也会忘了佛法,变得懈怠;但是这时不能懈怠,就算遇到再多的苦、逆缘或障碍,我们更要提醒自己:佛、法、僧三宝是我们唯一的依靠对象。这是很重要的。 祝福各位不忘正法,精进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