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玄若法师答:关于楞严经中的阿难问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问:《楞严经》中佛问阿难心在何处?心是不是大脑,大脑是不是心?心和大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心能觉知,大脑也能思考,究竟谁思谁考?谁真谁假?请玄若法师为末学众生说法,还希望对这个问题有见解的善知识能够无遮法施。
玄若法师答:阿弥陀佛,关于真心与妄心的关系,比较难懂,也比较复杂,如果谈玄说妙的来解释,弄得似懂非懂,也没啥意思,所以,我就讲的简单点,直白点,当然,这必然会离原经文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真正想要弄明白,还要请您有空研究一下原经文。
    首先,能思考的,并非是大脑,而是识心,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
    一个病危的人,他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回忆起自己这一世的种种,或喜或悲,有遗憾也有不悔,这个时候,一般人会认为,他在用大脑思考。
    接下来,他死了,转生成中阴身的状态,站在自己的尸体前,他很疑惑,自己已经死了吗?这个时候,你说,他还在用大脑思考吗?
    最后,由于生平的善行,他转生到了忉利天,在天上,他又开始思考,我的前生是什么样子呢?这个时候,你说,他用什么在思考呢?
    综上所述,同一个补特伽罗,一时在人道,一时在中阴境界,一时在天道,而他都具有思考的功能,在这三种状态中,只有人道是有大脑的,天道和中阴境界都没有,若是大脑才具有思考的功能,那么,当此人脑死亡,变成天人或者中阴身的时候,岂不是如同土木草石而无法思考?
    由此可见,能思考的,是识心,而不是大脑(六道众生都有识心,但却并非都有大脑)。
    识心,不是色法,而是心法,是无法看见摸到的,所以常常被人忽视,而误认为大脑能思考。
    当然,以上所讲的识心,属于妄心,他是会随着境界转变、消失、生起的,比方说,你看到一个人在吃人,你会生起恐惧的情绪,忽然那人一转头,原来不是在吃人,而是在吃别的,这个时候,恐惧的情绪就会消失,而转变为轻松的情绪。
    而真心就不一样了,真心是不动不坏不失不生的,佛陀在楞严经里,为了让国王明白真心,就问了国王一个问题:
    佛陀:你去过恒河吗?
    国王:去过。
    佛陀:什么时候?
    国王:3岁的时候去过,现在我60了,也常常会去。
    佛陀:你从3岁到现在,皮肤和精神有什么变化吗?
    国王:当然有了,皮肤变皱了,精神也差了。
    佛陀:那么,你看见恒河的那个“见性”呢?有变化吗?有没有长皱纹,有没有变得疲劳?国王:没有。佛陀:所以啊,我们的色身渐渐变坏,衰老,可是我们的见性却丝毫未变,这就是我们所本有的不会变坏的东西啊!
由此,佛陀开始描绘真心,虽然真心无法描绘,但是假借文字,还是要勉强描绘一下,不然我不用回答这么多,按些空格就走掉好了。
    所谓真心,就是即便境界生起,他也不会跟着生起,境界消失,他也不会随着消失,跟着境界生灭的,是识心,一个修行人,若是不随逐境界而起情绪,动念头,那么,他就是走在回归真心的路上,若是境界一来,就或喜或悲,那么,他就是识心的奴隶。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是很准确,真正想要了解真心,还是建议您去看看圆瑛法师注解的《楞严经》,或者是慧律法师讲的《楞严经》,耐下性子来看,3年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

扩展阅读:

更多玄若法师佛教问答

玄若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 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玄若法师答:如何不让微细的我慢升起来?

玄若法师答:我要出家,怎么联系师父?

玄若法师答:舍利子是什么?

玄若法师答:请问亲近师父有何注意事项以及初次见到师父应

玄若法师答:人死了以后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投胎?

 

后五篇文章

玄若法师答:请问初入佛门念什么咒好?

玄若法师答:现在我周围大多人都冤枉了我,我每天要面对他

玄若法师答:不是学修密宗的,没有上师的可否念诵金刚萨埵

玄若法师答:皈放生的时候需要念哪些佛经或咒语呢?

玄若法师答:皈依时,师傅为什么还要八字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