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多少亲朋尽白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闲云野鹤,浪迹天涯,每每觅得闲暇与亲友聚首。翘首期盼,一颗心总是在嗓子眼里熟悉地跳动着。可在一番亲热的问候和叙旧之后,往往只剩下了以寻找共同感兴趣的新话题为目的的、有一句没一句的寒暄,和都不愿说出口的话不投机的尴尬。望着他们由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下而变得沧桑、憔悴的脸,紧锁的双眉和疲惫无奈的神情,此时的我,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知趣地“无语凝噎”了。

  默默听着亲友们讲述他们各自的工作生活和人生体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就这么过吧!”我知道了,他们活得都很艰难,活得都很无奈,活得都很累。

  因为过去的我,也曾长期地过着这样的生活。

  随手翻开中医学的原典《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那段关于养生的著名的科学论断映入了我的眼帘: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YIN欲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在我的亲友之中,有许多人对这段文字相当熟悉,其中还有些人在养生之道方面颇有所证。按理说,他们是不会也不应该故意违反“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原则,长期把自己的身心遗忘在因缺乏安全感而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去,最终把自己耗到“油干灯枯”!

  再科学、再完美的“理论”毕竟只是“理论”。要把这些前贤的理论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思”和“修”。如果在“思”和“修”这两方面已付出了足够努力,可是还达不到预期结果的话,是不是就应该停下来考虑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的这些亲友们,多半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虽未必富甲一方,在生活上也能达到他们心中所认定的,足以令他们心满意足的标准。在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多属于那种博闻爱道、老实勤勉、富有同情心、随遇而安的传统类型。他们多半都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在绝大多数生存环境下都能自食其力的能力;有与由古今中外精神导师倡导的各种世间善法相应的道德准则;有将自己遵从的道德准则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从皮肉上熬出来”的见地;有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原则的理性;有在绝大多数的逆境中都能择善固守、不为外界所转的毅力;有在某种程度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独立自主的选择的“人中之龙”!在世人的眼里,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超凡脱俗”的,有智慧的,足以充当“芸芸众生”们的人生导师的“高人”。

  可是,他们还是把自己长久地遗忘在“活得很难过”、“活得很无奈”、“活得很累”的身心状态之中了!

  就连那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堪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曾经被人带有几分怜悯地说成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可见这位老先生当时的身心状态也并不怎么样。

  即使是屈原在江边遇到的那位不管“沧浪之水”是“清”还是“浊”,都能够坦然地面对的渔夫,当江水污染到一条鱼也不可能打上来或不幸地“投生”到“近来江面亦收租”的黑暗社会中时,他还真的就能以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超脱的心态相伴着“一觚浊酒”而将“古今多少事”都付于“笑谈”之中吗?
  
在万事如意的顺境都活得很累的人,只能令人生起啼笑皆非的怜悯。而在逆境中能活得不累,不因此而产生烦恼的人就十分难得了。在这个由人性弱点共同造就的苦难“娑婆世界”里,人生的境遇十有八九是不能令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逆境。于是乎,许多人只能痛心地感叹“多少亲朋尽白头”了!

  苦难不该仅仅意味着苦难!对于那些想成为真正智者和强者的人来说,他会籍此机会去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理念进行更为深刻而客观的,敢于从根本上否定自己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的严肃的思考,看看自己到底是“多了点什么”,还是“少了点什么”。不管他最后是否能够得到一个确定的,令自己满意的结论,他的努力都是不会白费的。

  在《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八颂经品·执杖经(第十五经)》里,记载了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的那位无论在顺境或是在逆境下都能够保持心里的安详平和、已经永远地熄灭了烦恼的圣者沙门乔达摩(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如下几段偈颂:

  “请看人们互相争斗,从执杖中产生恐怖,我将按照我的感受来说明这种苦恼。

  “看到人们像浅水池塘里的鱼一样乱蹦乱跳,看到他们互相倾轧,恐怖涌上我的心头。

  “世界毫无价值,四方动荡不定;我想为自己找个住处,却找不见一处无人居住。

  “看到众生互相争斗,我的厌恶产生。我看见一支难以看见的、射进人心的箭。

  “被这支箭射中的人四处乱跑,而拔去了这支箭,他就不再奔波,坐定下来。

  “不要陷入世上的种种束缚,看透了爱欲之后,应该自己学会涅槃。

  “牟尼应该诚实,不骄傲,不欺骗,不毁谤,不忿怒,克服贪婪和自私。

  “向往涅槃的人应该克服昏睡、懒惰和迟钝,不应该懈怠,不应该傲慢。

  “不要堕入欺诳,不要贪恋诸色,应该认清骄傲,在生活中戒绝暴力。

  “不应该迷恋旧事物,不应该承受新事物,不应该哀伤消失的事物,不应该依附虚空。

  “我称贪欲为洪水;我称摄取为渴求;感官对象是虚构的,爱欲的泥潭难以逾越。

  “不背离真理,站在高处,这样的牟尼、婆罗门,抛弃一切,被称为‘平静’。

  “他是智者,精通知识,理解正法,无所依赖;他在世上行为正直,不妒忌任何人。

  “他克服爱欲,越过世上难以越过的束缚;他不悲伤,不贪婪,斩断水流,独立不羁。

  “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

  “不贪恋任何名色,不为不存在而悲伤,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不衰老。

  “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他没有私心,不为自己没有什么而悲伤。

  “他不鲁莽,不贪婪,不渴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问我怎样才是坚定的人,我提供这个有益的答案。

  “没有欲望,理解一切,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因果;他无须努力,在任何地方都看到平静。

  “牟尼不考虑自己等同于、低于或高于别人,他平静,摆脱贪欲,即无所取,也无所弃。” 

  我虔诚地双手合十,将这一段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的经文贡献给我的亲友们,并真诚地祝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对这段经文的深刻而客观的思考来给出“为什么自己没能成功地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一问题的答案,并由此找到使“头”不再继续“白”下去的人生道路。

 
 
 
前五篇文章

颜之推:家教规范应如是

在生活中禅修:请学习如何回应习性

你的存在谁在乎

全然接受(六)对不完美无需忧虑

青年们的八项病

 

后五篇文章

但愿人生不如棋

视而不见的粮食污染更可怕 重金属污染引关注

忘情飞天:河西走廊永远亮丽的色彩

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

蒋雯丽:要想幸福别那么多欲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