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封面里的新中国60年变迁 |
 
《时代》封面里的中国当然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但是,新中国60年的沧桑巨变,这本周刊也同时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60年,中国人有太多值得庆祝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中国追逐世界权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2009年9月28日 在《时代》创刊整整86年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这本杂志将繁荣二字直接用在一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也是第一次,将中国与世界权力一词并排印刷。 如果综观这本杂志历年对于中国的有关报道,你会发现,从对红色政权的恐惧观望到放下身段后的质疑,某种程度上,《时代》周刊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测量发展中国进程的全新样本,而回顾那些曾经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中国话题,也许可以让我们对过去60年进行一次清醒的回访。 1949~1977:悲观审视,遥望“恐怖中国” 这是中国亮相《时代》封面最为密集的时间段:28年的时间里,有21次封面给了这个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蹒跚前行的国家;这也是对中国误读最为严重的时间段:从毛泽东背后爬满的蝗虫、到对台湾耽耽盯视的巨龙、再到有色眼镜下被扭曲的周恩来;深层误读的背后,是西方国度对于红色政权的模糊恐惧:《橡皮共产主义者》《疯狂的跃进》《饥饿的巨人》《孤航》……这些标题饱含悲情色彩,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可怖,彼时的西方对中国既有恐惧又有疑惑,他们用 “狂热”和“非理性”来形容彼岸的中国。 1949年2月7日 《时代》对于新中国的认识始于1949年,这一年的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代》第9次将目光对准中国, 1967年1月,《时代》的开年之作继续将目光投向被文化大革命烘烤得失去理智的中国,毛泽东成为封面人物。他目光炯炯,眉头紧锁,长城化成一条巨龙,将他紧紧围住,形成困局,旁边的文字与画面暗合:《混乱的中国》。在以《蝎子的舞蹈》为题的封面报道中,记者以一种受惊的语气描述了文革中的中国,那种膨胀的热情显然吓到了他,而“蝎子”临死前挣扎状似舞蹈的比喻更暗示疯狂的运动是国家颠覆的前兆:中国到底是要走向清洗后的纯粹社会主义,还是会引火烧身,最终自我摧毁? 1975年2月3日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都在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那么这种悲观在1976年几乎达到极致——这一年是国殇之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三位领袖相继去世、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没有哪一年的悲痛来得如此密集。 1976年9月20日 1978~1998:喜忧参半,几度“垂青”邓小平 世界在这二十年间经历剧变,经济衰退磨掉了西方人的锐气、国家与国家之间愈发紧密的联系、中国国内一场颠覆自我的变革……东方的崛起令人震惊,同时也让人们发现了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中国。2005年,马丁·雅克在《卫报》一篇评论中这样谈起1978年:1978年的尝试创造了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使世界重心东移,权力不再只掌握在欧美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美国人看到了中国融入西方的“希望”,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日趋强盛的中国又令美国政府深感不安。也是从这一年,《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这种审视,依然充满质疑和忧虑。 1979年1月1日 “让中国睡吧,她一旦醒来,世界会感到遗憾。”1958年,毛泽东为封面人物的时代周刊曾经引用过这句话,20年后,当邓小平于1979年元旦再次登上时代封面并被评为1978年度人物时,这句话经加工后再次出现,“中国?那里躺着一个睡着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一旦醒来,他将改变世界。”在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的文章序言中,记者第一次用一种毫不吝于赞美的句式开场:“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同时,面对那些迅疾的变化,《时代》也感到疑惑: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民族可以这么迅速地颠覆了自己?这就像让一艘航空母舰在一枚硬币上掉头。 1984年4月30日 大概没有谁能够如此密集地登上《时代》封面。仅仅从1978年12月底到1979年2月初,不到一个半月,邓小平连续三次成为封面人物。 1985年9月23日 1997年,邓小平的辞世不仅令整个中国万分悲伤,同时也令大洋彼岸的美国备感失落,在 1997~2009:浓墨重彩,多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事实上,在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时代》主刊对中国的关注明显减少,克林顿访华、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都没能让时代纳入封面进行剖析,但仅有的几次封面报道却堪称声势浩大。 1999年6月7日
2007年之后,《时代》主刊没有再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大地上。而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创办的亚洲版则承担起用多维视角关注中国并呈现变迁的责任。 政治方面,《时代》亚洲版保持了与主刊相同的关注角度。 2007年1月22日 相较于政治报道的传统处理方式,《时代》亚洲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报道更加立体。 2008年5月26日 60年里,《时代》对中国的叙述有偏差也有真相,它的视角几经调整,对中国的观察也愈发成熟,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讲述始终建立在西方语境的基调之上,但透过这些或客观或偏颇的封面,我们能够看到的,皆可被概括为一个现象:世界在变,中国在变。 60年前,毛泽东代表一个新的政权登上《时代》封面,60年后,中国以一颗闪亮红星的形象使这一时刻永恒。这是一本西方杂志的见证,也是一个国家60年的不断寻找;这是《时代》的故事,也是中国自己的故事,更是一本杂志如何认识一个国家的故事。 红五角星加上汉字“中国”,时代封面以“中国时刻”报道新中国60周年以来取得的惊人成就。 文章作者沈大伟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在奥巴马提名亨茨曼担任新任驻华大使之前,沈大伟(汉名)曾是候选人之一。 1983年至1985年,沈大伟作为第一位在中国学习国际政治的美国学生,在北京大学国政系(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他还曾在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求学。 最新一期《时代》周刊( 文章称,那些曾经怀疑中国、预言中国崩溃的观察家,都低估了中国。中国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过去的60年里克服了无数困难,将来也会如此。 除美国版《时代》之外,最新一期《时代》亚洲版等各版封面,均以代表中国的红五角星作为封面,配以醒目标题——“China's Moment(中国时刻)”。 封面显要位置用了“中国”两个中文字体,并写了这样一句话:“尽管中国走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但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昂首挺立。”处处彰显美国媒体对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高度关注。 《时代》刊登了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撰写的封面文章《中国60岁生日:繁荣之路》,文章阐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经济、政治及国际角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文章提到,60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数十万民众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一刻代表着中国人的自豪和希望。文章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向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实现了重要进步。 新中国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不断发展,文章说,中国领袖毛泽东建立了中国工业化体系,为世界最大人口国的人民提供温饱、住房和其他基本需求,人均寿命和人民文化程度也大大提高。 而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改变经济路线,将普通中国人的创业精神释放出来,30年后,中国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现今的中国超过2亿人走出贫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 作者称,他本人在过去30年来每年都会访问或住在中国一段时间,因此有机会见证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1979年首次来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感受颇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实现了迅速的经济增长,世界目睹了中国非凡的成就。中国近期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将会赶超日本,并且可能在2020年赶超美国。 以往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出口,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居多,而现如今中国开始提供高科技产品,正在努力在电子和生物技术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得益于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并开始向国外大量投资。 现在,有37家中国跨国公司名列《财富》全球500强公司名单,而十年前仅有6家上榜,而《财富》美国公司500强中多达450家全球企业都在中国设有生产线和商务代表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吸纳国。 作者指出,“中国有太多需要庆祝的事”,中国的军事力量正在不断走向现代化,在外交领域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尊重。随着国际威望的不断上升,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世界主要力量相处融洽,在亚洲地区外交事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也不断加深在全球事务中对国际组织的参与。 中国软实力的不断增长也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成功,明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同样会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文章在结语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战胜了无数次严重内部危机、边境战争和国际社会孤立,外界观察家们对中国的国力和适应力也有所低估。”作者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那些曾经怀疑中国、预言中国崩溃的观察家,都低估了中国。中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过去的60年里克服了无数困难,将来也会如此。 《时代》周刊指出,美国在这个世纪的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这已既成事实。中国经济发展之快目前可说是首屈一指,中国更踏上国际政治舞台,积极参与外交事务,要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并不夸张。 《时代》周刊的分析还认为,中国只会和平崛起,中美间并不会出现战争以及失控的经济竞争。(综合报道 国庆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