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历史的选择 不渝的探索——新中国成立60年民族区域自治巡礼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进行的探索——

1947年5月,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里,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民族区域自治——一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实践。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艰苦奋斗、矢志有为,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以坚定的足迹,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历史选择推动深刻变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其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推动了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模式的巨变,增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是艰辛的探索……

  宁夏同心县原名豫海县。1936年10月,红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

  如何确保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已有内蒙古经验,但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何种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解决民族问题,刚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深深的思索——

  中国千百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久远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历史,各民族经济密切联系、文化高度依恋,对共同的祖国母亲饱含深情;

  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觉醒,把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空前的民族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源泉……

  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伟大的开拓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民族问题专家毛公宁指出,作为保证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

  “我们要像糯米粑粑一样团结得不可分开。”“中国是一个碗,我们都是里面平等的水,一个离不开一个。”“中国是个大盆,我们要团结得像盆一样结实,没有一点裂缝。”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筹建之初,各少数民族代表的火热话语,令曾任云南省政协主席的刘树生至今记忆犹新。

  “民族平等是各族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民族政策的种子播进这块肥沃的心田里,当然迅速生根、发芽、开花。”刘树生说。57年前,他带领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队跋山涉水20多天从昆明赶赴西双版纳,参加自治州筹建工作。

  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第一次参加乡级普选投票,第一次作为代表到拉萨去开会……从1959年民主改革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老主任西尼洛桑和村民们有着太多值得高兴和纪念的经历。

  “我记得分到田地的时候,年轻人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很多人喝得大醉,就在青稞地里睡着了。”回首往事,69岁的西尼洛桑脸上溢满笑容,“那几年因为好事不断,老百姓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回顾历史,比较现在,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农奴主失去了封建特权,整个西藏却获得了新生。”年逾九旬、曾任旧西藏“噶厦政府”四大噶伦之一、家族曾是西藏最大农奴主之一的拉鲁·次旺多吉说,“一项政策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让大多数人受益。”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群众大会”的盛大与热烈,在当时只有10岁的乌恩其心中烙下深刻记忆:广场上的人群欢呼阵阵,很多人喊哑了嗓子、拍痛了双手。自治区政府成立亲历者、今年84岁的高万宝扎布动情地说,自治区的成立具有两大意义:一是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一是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真正当家做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长白山下,从西双版纳雨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全新起点。

  60年来,我国55个少数民族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生动实践,向世界宣告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中国模式”的厚重、坚实与珍贵。

  这是解决民族问题“中国模式”的伟大结晶——

  迄今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并以1173个民族乡作为补充。

  五大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47年成立时的5.3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经济发展增速7年位居全国第一;宁夏回族自治区由1958年成立时的3.29亿元增至2008年的1070亿元;西藏自治区由1965年成立时的3.27亿元增至2008年的395.91亿元,连续8年保持12%以上的速度增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1955年成立时的12亿元增至2008年的4203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则由1958年成立时的146亿元增至2007年的超过5900亿元。

  “中央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给西藏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西藏人民从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受到了平等的权利。”回首雪域高原近一个世纪的沧桑,经历过旧西藏上层社会政治倾轧、曾任1959年武装叛乱叛军总司令,后来当选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拉鲁·次旺多吉说。

  今年41岁的阿布都许库尔·热合木图拉出生在乌鲁木齐一个普通家庭,一个维吾尔族、汉族、回族杂居的小院落见证了他的青少年时光。“那时候,大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犹如一家人。小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不分民族、情同手足。渴了在你家喝杯水,饿了在他家吃块馕,从来没有隔阂。”

1993年从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后,阿布都许库尔·热合木图拉担任了二道桥清真寺伊玛目。2001年至今,他担当起白大寺伊玛目的重任。

  在民族自治州县最多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融合度非常高,通婚很普遍。“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有的家庭甚至有4个民族。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白族甚至汉族都一起过,同享欢乐,各民族对和谐团结的大好局面格外珍惜!”民族学专家木桢说,在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早已血浓于水、相伴相依。

  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重要的建国方略,到把民族区域自治写进党的基本纲领,并以基本法的形式加以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利益得到有力保障。

  “宁夏之所以实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原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我们带来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各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宁夏腾飞的根本动力。”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今年78岁的马思忠老人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指出,在尊重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发展,推动了超越地方和族群的、多元一体的华夏文化走向新的璀璨和繁荣。

  坚实制度催生巨大飞跃——民族区域自治以其不竭的制度动力,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推动各民族在创建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明天的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财政投入到金融支持,从生态建设到资源开发补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推上了不断提速的快车道。

  这是我国倾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组壮美画卷——

  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2000年开始,中央财政投入巨额补助资金,在107个边境民族自治县(旗)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全面提速。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定,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领域实施11项重点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993.09亿元,为长期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76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亿多元。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日前表示,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数字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首次实现GDP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两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一年。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草原边疆到壮乡瑶寨,满载人民重托的一个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为民族地区勾勒出一幅幅恢宏的发展图景——

  1990年开工、1997年开通运营的南昆铁路沿线多是贫困的民族地区,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被誉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

  1996年启动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扶贫项目和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项目,安置移民40万人,使当地贫困人口20万人脱贫。

  2005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建设在新疆实施,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随后启动,这座总投资达272亿元的“巨型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2006年,绵延1956公里的“天路”青藏铁路通车,“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从此改写。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为西部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推动和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大兴安岭到雪域高原,从河套平原到八桂大地,这是历史大踏步前进的足音,这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见证——

  自治区刚刚成立时,内蒙古鼠疫、天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盛行,“疫发无天色,荒野断炊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内蒙古人均期望寿命不足35岁,蒙古族群众平均寿命只有19.6岁。很多牧民只能通过取吉祥名字的方式祈求孩子不夭折。

  “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小病不出社区,有自己的健康档案,每年还有免费体检。你看我的身体,再活十年八年肯定没有问题啊。”抚今追昔,年过七旬的呼和浩特市居民乌恩其老人感慨万千。

  “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地处喀斯特岩溶石山地区,由于极度缺水,乡政府所在地老百姓每天要到五六公里外的泉眼挑水。通过修建大量积雨水柜和机抽地下河水,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七百弄现在虽然依然缺水,但生活用水已得到保障……今年68岁、1987年12月自治县成立时的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蓝炯标说,如今的大化县城已是广西河池地区规划最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县城之一。

  “以前住的是土房,下雨出门要脱鞋。最初的时候,整个大队才有两头牛、一辆架子车,老百姓能吃饱肚子就很高兴了。”今年60岁的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新建村村民韩建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政府给配发了太阳能热水器,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庄,小广场上有了健身设施,村委会里建起了卫生所。

  独特的文化承载着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历史血脉。三星堆铜人头,水族水书,鄂伦春族仙人柱,树皮衣,马尾绣……新中国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人口不足3万的广西南丹县,当地建立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通过文化记忆工程对白裤瑶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进行全面记录。

  叮咚的节拍、翻飞的手鼓、悦耳的都塔尔……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故乡新疆莎车县,维吾尔族群众在文化公园里载歌载舞。这一新中国成立前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如今已在新疆全区民间广泛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擅长演奏“十二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若扎姆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拿出专门经费对民间艺人进行补贴,这样的荣誉和幸福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大师、73岁的阿布力孜,15年前把漂亮的装饰图案刻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如今,验收徒弟们装修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是这位雕花手艺第四代传人工作的主要内容。“现在有市场、有需求,人们有能力把自己的房子装扮得更漂亮。”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被称为“藏族画家之乡”,这里几乎人人会作画,家家有画室。吾屯上寺僧人更登达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代表传承人,他的父亲夏吾才郎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人。

  与父辈仅为寺院服务、收入仅能维持生计不同,这位当年跟随著名画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画师亲睹了热贡艺术发展的历程:“我从艺40年,现在真是好时候。我有20多个徒弟,每天不停地画,很多订单还是无法完成。”

  如果说教育是通向智慧和未来的灯塔,语言文字则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没有牧区学校,不少老师只能骑着马挨家挨户上门授课。1956年,师范毕业的乌恩其是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所“ 马背小学”的园丁:“200多名学生中,120名家远的孩子住校,其余的孩子每天骑马上学。七八十匹马拴在教室外,那景象真是壮观啊。”

  如今,骑马上学在内蒙古早已成为历史,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以免费上学。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至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柯尔克孜文的《玛纳斯》、哈萨克文的《汉哈大字典》、维吾尔文的《维吾尔民间文学大典》……在新疆,各民族图书出版百花齐放,每个文种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222种民族文字期刊和37家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27种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各类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编辑、仡佬族学者龚田兰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双料博士。他说,学了自己最想学的专业、干了自己最向往的职业,是他心中最幸福的事,“对文化之根的守护使少数民族很容易获得民族自豪感,这是中华民族和谐音韵中最美妙的部分”。

  骄人成就期待精彩明天——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得到各族人民的坚决拥护和衷心支持,必将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设。”2008年11月18日,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州长在云南楚雄共同发表的“州长共识”铿锵有力。

  这是一亿多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农奴到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71岁的热地亲身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西藏历史巨变。回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从西藏历史发展的50年进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民族才有光明前途。”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诞生的当天,17岁的扒克扒在乌兰浩特市走上了工作岗位,并见证了这个城市数十年的今昔变迁。他清楚地记得,刚结婚的时候,自己和朋友合租一间房子,两家人分南北炕居住。如今,他和老伴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

  “草原上的先人们不敢想像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巨变是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取得的。”放眼望去,林立的高楼、成荫的绿杨、宽阔的马路、川流的车辆,步入新世纪的乌兰浩特与扒克扒老人记忆中的土房和茅草房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只有3万人口的乌兰浩特,现在已是17个民族、30万人口的共同家园。

  “两把刀,八根绳”是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牛街穆斯林群众的生活写照:一把刀切切糕,一把刀切牛羊肉,八根绳子挑东西。“现在牛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回民医院、回民幼儿园、回民中小学、清真超市、民族敬老院和民族殡葬所,生活得无忧无虑。”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薛广利阿訇说。

  青山织壮锦,团结谱新篇。一个个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相互扶助的故事,折射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满关爱、充满温暖的幸福生活。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广为传唱。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和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年逾七十的阿尼帕老人和她的大家庭,已有6个民族180多人……

  当人们试图从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里辨认被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一直注视着照片的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话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阿尼帕老人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

  孤儿出身的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八道湾街道绿洲社区居民艾比布·艾木都这个月刚刚获得“阿迪·艾沙民族团结奖”:“在我的一生中,民族团结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我从小在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中长大,一辈子都忘不掉自己得到的恩情。”

  在怒江大峡谷北端,有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叫“丙中洛”。78岁的傈僳族老人余干青的家庭很特别:他的大儿子和五儿子娶的是藏族妻子,三儿媳妇是怒族,只有四儿子娶的是傈僳族妻子,一家人分别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

  “虽然民族和信仰不同,但不影响我们和睦相处,我们还相互学习各自民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余干青老人高兴地说,自己这个在外人眼中近乎神奇的家庭,是中国多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写照。

  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新中国60年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得到证明: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风险,我们都始终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发展稳定的大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促进了56个民族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团结之花,因各民族的共同呵护而更加艳丽。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一组题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展示各族群众在“7·5”事件中互帮互救故事的图片和画面,令许多参观者深受感动。事件发生后,从喀什赶来的王丽萍在一位回族老板帮助下,成功地找回了四处躲避暴徒的读中专的儿子。

  “暴徒的目的是让新疆各民族产生隔阂。”王丽萍说,在乌鲁木齐这段时间,很多维吾尔族朋友一直关心她、为她祈祷。她说:“我曾担心和维吾尔族朋友的友谊出现问题,但是认真想一想,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有多年团结互助的感情基础,是不会这么轻易被打破的。”

  一个晴朗的下午,50位手执水彩笔的小朋友在乌鲁木齐市天津路街道办事处东方社区门口依次排开,在一幅长卷上画出各自的心愿。9岁的艾克坦指着画纸说:“这个是我,我拉的是汉族小朋友。我们要一起玩,一起上学,要永远做好朋友。”

  “所有问题都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一旦离开民族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前提,所有的民族幸福、民族尊严、民族骄傲都将无从谈起。永远不能忘记,我们56个民族组成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云南民族学专家木桢说。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好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我们也在继续探索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更多途径和办法。”
  ……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

  回首历史,植根于中华沃土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中国模式”,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展望未来,这一制度必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引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前五篇文章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

新中国60年国际地位提高 政治影响力日益提升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中国宗教一甲子和谐共生 六十年利乐有情

60年图书出版“引进来”“走出去”扫描

 

后五篇文章

数字化国庆阅兵

神仙现身

21世纪汉学将成显学

《时代》周刊封面里的新中国60年变迁

《私人阅读史》阅读30年文学史变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