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应该具备一种能够抵达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可以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电影《喜马拉雅》就是一部具有非凡穿透力的优秀作品。
《喜马拉雅》是雅克·贝汉“天·地·人生命三部曲”之“人”篇,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与自然力量之间的抗争,凑响了一曲高扬的生命赞歌,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简单的故事孕育丰富的哲理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简单的故事,在这部讲述人类故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既有喜马拉雅绵延不绝的雪山冰峰、还有庄严肃穆的喇嘛寺院、以及不知疲倦踟蹰攀爬的牦牛队列,更有一群敬畏自然同时又顽强不屈与大自然抗争着的人类生命。
喜马拉雅山上的多波(Dolpo)人在自己生产的粮食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艰难跋涉的去另一个村庄换取粮食,影片便用长长的镜头展示了多波人行走于高寒的喜马拉雅山换取粮食的过程。这绝对是一次生命的旅行。
换粮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和考验的关系生死存亡的路。喜马拉雅山上的风雪自不必说,而多波人内部的矛盾又让换粮之路充满了异数。按照惯例,这趟路都由酋长带领,因为他们是最有经验的领队,只有他们才会带带领村民走出大山和抵抗风雪。但是今年却有所不同:原本继任酋长的老酋长霆雷之子发生意外死亡,只留下妻子帕玛、小孩帕桑和老酋长。而老酋长小儿子诺布是个喇嘛,自小被送到庙宇里学习读书画画,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这时候,一个聪明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卡玛出现了,他想代替老酋长死去的儿子的位置,并且照顾他的遗孀,完成换粮之旅。但却遭到了老酋长霆雷坚决反对,二人一直无法沟通。年轻气盛的卡玛独自带领队伍展开了换粮之旅,而气愤之下的老酋长霆雷也固执地招回自小便在寺庙中出家修行的次子诺布,更带领上小孙儿帕桑以及村中剩余的老弱走上了贩盐的艰难路途。于是,高高的喜马拉雅上,一前一后飞舞着两支长长的飘带,构成了天空下壮丽而绝美的风景。
故事是简单的,但却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和蕴含着厚重的生命哲学。在代表新势力的卡玛他们看来,代表旧势力的霆雷他们能够出行并赶上他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事实却让他们不能不惊叹:霆雷不仅顽强地坚持着带领一群体力透支的老幼从一条少人问津的小路艰难地追赶上了卡玛一行,而且成功预测出暴风雪的来临而最终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经过了这一段充满波折和历练的行旅之后,老酋长看见年轻人身上有成为酋长的特质,年轻人也学习了老酋长的经验和互相了解,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上天的安排一样,让老酋长和年轻人这两个固执的男人有了尽释前嫌、互相了解的机会。这一切看在的诺布的眼中,就像是一堂无价的人生之课,他将这一趟行旅全部的过程画在墙上,让人们记得这一次难得的成长旅程。
正如诺布所言:走最难的路。是的,当人类面临眼前有两条路的时候,选择那条最难的路才会体会出生命的真谛。走最难的路,宣示的是一种生命生命的精神:坚强、执著、虔诚、恭敬、征服!抛弃安逸之路,选择最难的道路前行,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这也是该片给人的最大启示。
二、壮丽的画面渲染生命的底色
本片的导演Eric Valli(埃里克·瓦里),曾是一位就职于国家地理杂志的专业摄影师,具有精湛的摄影技术和高超的画面剪裁能力,本片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导演自己的摄影才能,将人、牦牛群、天空、高原拍摄的如诗如画,很多画面仿佛交错的人群牛群都漂浮在半山腰而被山间的散云所环绕,显得壮观而又富有神韵。
影片开头,昏黄土地和牦牛队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牦牛奔跑的动感和飘扬起的尘土构成了生命的进行曲,让人首先感觉到了生命的活力。在穿越大山中,长长的牦牛队伍以特有的仓促节奏,伴随着款款铃声前进,人类最原始的奋斗情景跃然眼前,喜马拉雅山的风光与人情显示出无穷魅力。
天葬情节里,无论是单一秃鹫的锁定,还是与秃鹫群浑然一体,镜头与剪切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完整连贯。特别是加以佛教色彩的颂唱,更把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牛群穿越幽灵之路是全片最强有力的景观。悬崖峭壁之下,朽木已断,人牛无法继续前进,而峡道太窄,掉头已没有可能。艰难险阻摆在面前,是前进还是死亡?镜头再次对准了雷霆!只有前进,前进才是唯一的存活之路。突然,一头牦牛伴随着那根折断的桥木一同跌落水中,让你的心猛然一提:生命是脆弱的,值得悲怜!然而,生命又是顽强的,生命的底色是抗争!
索伦 克尔凯戈尔说,生活倒回去才能理解,而我们必须活着向前。镜头慢慢的向我们展示了人和牛战胜自然和艰险的全过程,让人再次体会出生命的不朽。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朽木纷纷断落,诺布被隔离于悬崖的另一边,帕玛勇敢的伸出了双手,一步,一步,在帕玛的鼓励下诺布走过去了……这其中,展示的更多的是一种眼神的交流,此时,生命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表现的一览无余。
当暴风雪来临时,他们艰难的步履成为喜马拉雅上最壮美的风景。影片通过对他们一行的艰难行走,展示了多波人抗争自然,挑战生命极限的生动场景,让我们不得不感动这自然的凄美,感动这人格的伟大,感动这灵魂的震颤……走出了风雪,老酋长霆雷也面临着死亡,这时影片用温情的语言和解了两代人的矛盾,画面真挚感人,让人体会到生命归于寂静的坦然。尤其是影片的结尾,帕桑终于见到了叔叔在石头上画的东西——树,一棵并不高雄壮的树,但却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恰恰预示了生命的刚强和活力,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高贵。
三、神秘的宗教叩响生命的赞歌
在这部充满死亡,仇恨,混乱,情感和道德冲突,而同时也饱含着浪漫,宽容,无私,还有一丝浓浓的人情味在的电影里,雪域高原的浩浩皑皑总是把这儿的一切映上一片摄人心魄的神秘与圣洁的光晕,它以多波人特有的宗教观和自然意识展现了他们独有的崇敬天地、与大自然合作的信仰及生活观,以及人与大自然间循环相生的真谛,展演出一场最真实的喜马拉雅山巡礼。
影片中,死亡与继承的繁衍,爱与感谢的交融,人与自然之间一丝一丝融洽的媾和,通过行走之旅一点一点铺展开来,仿佛在展示一幅由悠远而博大精深的藏教文化、肆意的挥洒渲染而出的镏金溢彩的唐卡。就像老酋长在片中一直重复强调的,“我们是属于山的,山就是我们的家”,“神明胜利了”,心怀期许的虔诚让你觉得也许神明真的就在对面雪峰之上端坐,在这之前,你从未与神明如此接近过。
老酋长的儿子死了,老人平静的说“生物都是会死的,死去以后,到莲花生上师那里,转世重生”,父亲用斧头一下下粉碎儿子的尸首,秃鹰高高盘旋,地上的喇嘛围着一地鲜红的肉块跳舞……影片给人展示了藏族人特有的葬礼,挑战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力,藏族民歌与藏密梵呗的神秘气息又给人一种心灵的净化。影片中间,段天尼的牛群还遇到了所谓一步一跪拜的朝圣者,冥冥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可怕力量。
尤其是霆雷“以盐窥天”的情节,让我们再次体会出多波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也许,如果我们用现代意识形态去诠释这段传奇时,觉得难以理解,难道占卜和迷信可以胜天?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影片展示给我们,应是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大自然,既然我们没把握战胜,不如对它做出妥协。
影片中对死亡的诠释,给人以更深层次的思考。一生以山为伴,以山为家的老酋长最终死在了喜马拉雅的怀抱里。这是生命的圆满,更是灵魂的超度。正如藏传佛教所阐述的,死亡是反应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死亡的过程只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死亡从而变得深广而宁静,单纯而不复杂,纯净灿烂而光明。就像佛经所说“超越思议的心,这是诸佛的心。其中无一物应消除,无一物应增添,它只是自然洁净地看着自己……”
影片中,有一段让人深思的对话:爷爷霆雷说,人死后进入天国里,然后还会重生。孙子好奇的说,那需要多长时间才会重生呢?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追问,简短的对话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影片的最后也似乎预示出答案:诺布将这次生命之旅刻画在了墙上,让后人记住这场生命的旅行,生命将会迎来新的更替……结尾,帕桑来到树前,仿佛我们又看到了那即将到来的更替。
在世界屋脊的角落里,有着令我们感到陌生的世界,我们在那里找到了我们的祖先,看到了我们的历史,当然也似乎预见到了我们的未来……
“当地文化已像冬雪一样慢慢消融,如果我们并心合力拍摄出这部电影,那么以后我们的子孙就可以通过它了解祖辈曾经有过的生活。”——Eric Vally(《喜玛拉雅》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