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士曹聚仁 |
 
曹聚仁(1900-1972),系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 1999年7月5日,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接受笔者采访时首次披露,周恩来总理在曹聚仁逝世后,曾盖棺论定地称赞曹聚仁为“爱国人士”,并亲拟墓碑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从“神童”到教授 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常用笔名有陈思、阿挺、丁舟、赵天一、土老儿、沁园等。 1900年6月26日,出生在浙江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的一户农家。 曹聚仁天生聪慧,幼承父训,先读私塾,后转到育才学堂学新学。3岁就读了《大学》,而且字字会写,句句会讲;4岁进了私塾,熟读《中庸》,能读能背能讲,在戚友面前,变成“神童”了;5岁读完了《论语》、《孟子》;6岁时就能动笔写出四五百字的短文;7岁那年能背诵《诗经》。 1915年他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这里有单不庵、朱自清、俞平伯、陈望道、刘延陵、夏?尊、刘大白等一批和新文化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名师。 1921年他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来到了上海。他一边读书,一边写稿,成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写了100多万字。 1922年4月,国学大师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请,到上海作国学演讲,曹聚仁以《民国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前往听讲并作笔录,由于他的国学功底深厚,记录得很准确,深得邵力子称许,在《觉悟》副刊上连载,后结集《国学概论》一书出版,至今已先后印行了近 40版,还有日译本,成为当时大专院校流行的文史课本。 1923年,他便开始走上了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暨南等大学的讲坛,成为一名年轻的教授,他先后在复旦大学、大夏、路矿学院、中国公学、持志大学等校任国文或史学教授。 《涛声》与《芒种》的时代 曹聚仁1931年8月22日在上海创办的《涛声周刊》,不仅得到过鲁迅生前的投稿支持,即使在60年以后,它的读者、曹聚仁同时代至今仍健在的文坛名家如章克标、钟敬文、柯灵、蔡尚思等仍有很深的印象,对其赞不绝口。 曹聚仁与鲁迅最初认识是在1927年12月21日,鲁迅应邀到上海暨南大学演讲,曹聚仁当时为暨南大学的教授,前往听讲并作了笔录,以《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为题,在《新闻报·学海》上发表,后收入《鲁迅全集》中。 但曹聚仁与鲁迅交往最密切的时期,还是他主编《涛声》、《芒种》及与人合编《太白》时期。 1935年3月,曹聚仁又与徐懋庸共同主编了《芒种》半月刊,封面上印着一幅木刻《春牛图》,表示接近农民生活,也含着勤劳耕作了待秋收之意。《芒种》与《太白》(曹聚仁是编委,陈望道主编)提倡大众语,是更接近口语的文体。 抗日救国,持笔从戎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接着“八·一三”淞沪抗战,曹聚仁脱下长衫,走下讲坛,走出书斋,以名教授、名作家、名学者的身份,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他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勇敢地奔向抗战的第一线。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他受中央通讯社聘请,任战地特派员。 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 9日又在全国各报刊出。 1939年曹聚仁到了赣州,应蒋经国的邀请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并成了蒋经国的高参。 抗战8年,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使他成为一个名记者。如果说他以前是读万卷书的话,那么这8年就是行万里路了。 漂泊港澳,呐喊统一 1950年 7月,他只身去了香港。 1956年至1959年,一般人都认为曹聚仁先后六次(据有关人士透露,实不止六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多次接见他。 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他在颐和园夜宴。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第三版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作了转载,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并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作了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 1959年8月23金门炮战前几天,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曹聚仁一生与笔墨为伍,写作不择时地,只要灵感上来,挥笔成文,一气呵成。 他的侄女曹景滇回忆道:“伯父当年却能在最吵闹的环境里写作。伯父的《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在海外颇有影响的几本书,就是在我们的喧哗声中写成的。” 曹聚仁生前友好、已故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马树礼也在写给笔者的信中说他:“聚仁兄初到香港的几年,我们相聚最多,有一年我从印尼回香港住了一段时间,可说天天见面,他那时写作很多,我们一起在酒店饮咖啡时,他手中总是拿着稿纸,边谈边写……” 他的一生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文学概要》、《书林新话》、《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我与我的世界》、《万里行记》、《国学十二讲》等80余部,计 4000余万言。 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曹聚仁及其作品几乎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近30年中,已有内地近20家出版社出版了30余种曹聚仁著作,其中研究曹聚仁的专著5种。随着曹聚仁作品的广为传播,曹聚仁相关纪念设施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建立,曹聚仁的名字也逐渐为大陆学人和读者所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