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盘点现代化进程 |
 
近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出版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提出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为何要分为两次呢?此观点一出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学者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讨论现代化问题,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被称为经典现代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经济等新形态的出现,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世界上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中科院何传启研究员于1998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文明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大致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 18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即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了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了人类的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是精神和文化生活方式将高度多样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同。1999年德国研究联合会支持了4个与“第二次现代化”有关的重大项目,其中三个项目是1999年启动,一个项目是1985年启动并延续至今的。 第一次现代化相约2015年 主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的我国科学家提出,21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工业化为主阶段,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阶段,知识化为主阶段,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知识经济具有相当规模,第二次现代化从起步期进入发展期;第三阶段,知识化阶段,知识经济超过物质经济,知识社会初步形成,第二次现代化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赶上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至少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简称为“新四化”:知识化、信息化、城镇化和民主化。 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2000年为76%。专家预计,如果保持1960年至2000年的发展速度不变,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现代化战略应有地方特色 “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现代化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针对一些地区纷纷提出现代化的时间表,由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在此间发出警告。专家建议,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不同地区需要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这种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种做法隐含着“攀比”和“大跃进”心理,就不能不让人担心。 他说,各地首先要明确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6个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目标应该是: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当时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辽宁等15个初等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目标是: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当年的世界平均值,接近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线;甘肃等13个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目标是:主要发展指标超过第一次现代化标准,超过当年的世界平均值。 在谈到具体现代化发展战略时,这位研究员指出,发达地区应该全力推进第二次现代化,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建设地区创新体系,加快“工业转移”和“城市扩散”,逐步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初等发达地区应该协调发展两次现代化。欠发达地区则应该继续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同时关注第二次现代化。 专家同时警告,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需要选择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指标作为战略重点,在选择重点时,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避短扬长和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