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梵宫的飞天采用传统生漆脱胎工艺制作而成,并且罕见地出现了立体圆雕的造型,与以往浮雕、线刻、壁画迥然不同。34个造型各异的大型飞天“飞临”灵山梵宫,不仅丰富了传统飞天的艺术造型,同时,也为广大游客品鉴灵山梵宫艺术品增添了又一处新景观。
创作设计该组飞天的著名雕塑家张永保先生介绍,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娱乐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成为天歌神、天乐神,后来统称为飞天。飞天的艺术造型起源于五胡十六国时期(304-589),盛于唐代,其中尤以敦煌飞天著名。史学家认为,飞天融绘画、宗教、雕刻于一炉,汇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于一身,自隋唐以来,它就成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和重要符号。据张先生介绍,在静态表现飞天的艺术造型中,多为传统的壁画、浅浮雕、线刻,而灵山梵宫南北廊厅的34个飞天,则采用了圆雕的形式。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张先生说,用圆雕形式表现飞天,“古往今来还是第一次”。
由于是第一次,以张永保为艺术总监的上海瑞相工艺雕塑有限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张先生说,灵山梵宫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综合载体,南北廊厅设计飞天艺术造型是整个梵宫佛教艺术品的起点。为此,他们制定了“法古而不泥古”的创意设计思路,同时聘请敦煌艺术研究所等艺术界、佛教界、文化界的专家们到工厂坐镇指导。最终在“吸收了飞天的经变情节,汲取了儒、佛、道文化精华,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现代西方雕塑的艺术手法,设计创作了能被不同人群广泛认可的灵山梵宫飞天造型。”如今,这些被安装在由东阳木雕雕刻而成的壁龛里的飞天,每一个的长度都超过3米,它们在距离地面15米的穹顶,或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或手捧香果,献于佛前;或轻吹箫管,余音缭绕……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当代飞天图腾。
灵山梵宫飞天在造型工艺上,采用的是干漆夹苎造像工艺,俗称生漆脱胎,这种工艺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干漆夹苎”工艺是用原始生漆、苎麻等材料,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等各种辅助材料,再贴上金箔等物,再经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整个制作过程全由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成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和不开裂、不变形,既坚固又轻巧的特点。著名的日本奈良市唐招提寺金堂中,一代高僧鉴真大师的坐像就是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在历经1245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至今依然庄重圆满,栩栩如生。
进入世界佛教论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