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该不该三迁 |
 
在我高中的时候啊,台湾流行一句话,“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意思是啊,先考上台湾最好的台湾大学,再想尽办法去美国留学,那时候可真是留学潮,尤其进了名校,好像下一步当然就是要到美国留学。我曾经问过,好几位早年的留学生,他们在台湾很有发展啊,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跑到美国来? 答案居然一样,因为大家都走,同班同学跑了一大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也就跟着一起准备托福,一起申请过美国研究所就出来了。人是群体的动物,再孤僻的人都会受群体的影响,当你发现身边一群人突然往同一个方向跑,你能不拔腿跟着跑吗?也正因此,古人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今天就来谈一谈我们应该给新新人类创造怎样的环境。 因为我应聘到美国大学教书,刘轩啊,就是我儿子在小学二年级,不得不跟着移居美国,刚去的时候他半句英文不会,为了交朋友,只好学一些小魔术变给同学看,渐渐英文上了轨道,也跟着美国孩子打成一片。可是到了星期六下午,当别的孩子都在外头玩的时候,我的儿子却常常躲在屋里哭,为什么啊? 因为我要他读中文,连我母亲就看不惯了跑来骂我,念英文已经不容易了,还逼孩子念中文,你想把孩子逼死啊?我那时候甚至跪在地上给我老娘磕响头,说中国人不能不会中文啊,请她老人家别管。所幸后来我家附近搬来不少中国人,而且有了中文学校,当我的儿子发现不少中国孩子跟他一样,每个周末都得做中文功课,星期天都得去中文学校的时候,他对中文的排斥就小多了。 人既然是群体的动物,就少不得要比,比谁漂亮、健壮、聪明、成绩好,比谁家有钱、享的福多,甚至啊,比谁吃苦、受的罪多。可不是吗?你注意那些下过乡、当过兵,经历过战乱、灾荒的人,他们聚在一块儿常常吹,自己当年吃了多少苦,表示他能熬过来很不简单。 人的快乐与不快乐,也常常以后比较的对象不一样,而有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今天你只有一只眼睛,可能为这个事儿不快乐,但是就算你有两只眼睛,改天把你放在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的星球,你也会沮丧。为什么啊?因为你看人家都有三只眼睛,搞不好后头还有一个,多一只眼睛多好啊,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残疾了。 我说这么多,是要讲孩子觉不觉得读书苦,或者是对未来有什么憧憬,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如你孩子所有的同学每天都补习到深更半夜,假日都有繁重的功课,他举目望去,都是跟他一样“悬梁刺股”的孩子,他就算苦也不会觉得太苦。相对的,如果像我儿子小时候一个人在屋里头做中文功课,窗户外头却传来邻居小朋友玩耍的笑声,就算中文功课并不多,他也会觉得“斯人独憔悴”,只有他最苦命。 正因此,重点学校里的老师跟设备,不见得比一般学校高明多少,学生的表现却可能好得多,因为那里头的学生个个拼命啊,K书K到天亮是很平常的事儿,没人觉得苦。相反的,比较差的学校,因为“山中无大木,小草也为尊”,一个孩子没用多少功,跟四周比较松散的同学比起来,就已经觉得,哦,我好伟大了。 我绝不歧视差的学校,也不认为只有进重点学校才有希望,只是我要在这儿呼吁做父母的人,就算你孩子没能进好学校,四周全是爱玩的孩子也不必气馁,你真正要做的是给孩子制造与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且开展他们的视野。举个例子,你可以认为孩子在假日跟他的同学出去鬼混,也可以安排全家去博物馆、艺术馆、科学馆、海洋生物馆,孩子就算因为不能跟他那票朋友混,起先不高兴,真去了,嘿嘿,他也会觉得新鲜。 结果,你一方面把他带离原先比较松散的环境,一方面让他看了外面的世界,比如他看到了博物馆里正在细心做笔记,或者是听导览解说的其他的学生,知道那些展品都来自勤苦有成的作者;加上如果你全家同行,增加了亲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当然在潜移默化当中会有改变。这比你穷凶极恶的骂孩子不用功,规定他不准上网、不准打电话、不准看电视,只能蹲在家里K书,他却心不在焉跟你大吵的结果,不是恰恰相反吗? 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进步的时候,应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进步;当大人要孩子用心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用心,孩子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他第一接触的环境啊。我也建议学校跟老师,与其你恐吓学生未来考试有多难,他们的程度有多差,不如你把学生带出去,看看好学校的学生在做什么,也看看不同的行业有哪些辛苦,要他们自己想想将来要走的路。 我还要提醒一件事儿,有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长,社会是大染缸哦,充满诱惑,从正面想,你的孩子可以在打工的时候早点接触社会,由此立定志向;比如在医院打工的后来学了医,在律师楼打工的,后来选择了法律系。但是从负面上,他们也可能因为打工的地方很有有司,交了异性朋友,或者是受到同事的怂恿,结果放弃学业。 所以孩子在哪里打工,大人必须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什么明显的性向,却很容易受影响,是那种跟鸡在一起就容易成为鸡,跟老鹰在一起就容易成为老鹰的那种,你做师长、做家长的就更得小心,更得学“孟母三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