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司马承祯的服气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司马承祯(646—735年) ,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 ,茅山宗封为十二代宗师。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其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祖晟,侍隋为亲侍大都督;父仁最,唐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长史,“名贤 之家,奕代清德”。少好学,出身官宦之家,薄于为吏,年二十一,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居嵩山,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之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此后,承祯浪游名山,止于天台不出,构层轩于坛上,目为“众妙台”,自号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以赞美之。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尝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经》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心目一览,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 ! '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 ? '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开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要也。'睿宗深加赏异。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当时文士,无不属和。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代。”

时卢藏用早隐于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山对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 ”承祯答复说:“以仆观之,乃仕宦之捷径尔 ! ”藏用有惭色。 “开元九年(721年) ,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722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727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承祯因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以赐赍。” “至二十三年(735年) 告化,时八十九。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又御制碑文。”

司马承祯的主要著作有《坐忘论》一卷,《天隐子》八篇,《修真秘旨》十二篇,《修身养气诀》一卷,《服气精义论》一卷,《修真精义杂论》一卷,《修真秘旨事目历》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上清含象剑鉴图》一卷,《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登真系》,《采服松叶等法》一卷,《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素琴传》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一卷,《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一卷。最能代表其服气思想的是《服气精义论》,本文即据此加以分析研究。

《服气精义论》记录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藏五行气法”、“服气疗病”等功法,探讨了服气养生与治病等有关人类自身生命的问题。

他认为:“夫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这是从宇宙化生的角度讲气的功用。从气对于人的作用看:“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胎既证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动矣,而本质渐弊,是故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实,可以固存耳。观乎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摄生之子,可不专气而致柔乎? ”气能使人的生命固存,这是所以要服气的根本原因。他强调说:“隐景入虚无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学多途,至妙之至,其归一揆。或消飞丹液药效升腾,或斋戒存修功成羽化。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之功弥岁年而易远。若乃为之速效,专之克成,与虚无合其道,与神灵合其德者,其唯气乎! 黄帝曰:食谷 者知而夭,食气者神而寿,不食者不死。真人曰: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域,可不勤之哉!”在众多的求仙之途中,他认为炼外丹费用昂贵,费时费力,而服气则简易便捷,可获“速效”登神仙之域,因此应勤于炼气。退一步说,服气也可祛疾延年:“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闭视听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颜。”既然服气在修仙中有如此巨大的功用,故他劝人们专气致柔,并列举了以下服气功法。

1 、服真五牙法 ?

此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经文不言,面当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闭目即叩齿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维。) ?

东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祝毕,舌料上齿表,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 ?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饮以丹池。祝毕,舌料下齿 表,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 ?

中央戊巳,昂昂太山,服食精气,饮以醴泉。祝毕,舌料上玄,应取玉水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 ?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祝毕,舌料上齿内,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 ?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祝毕,舌料下齿内,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

都漱毕,以鼻内气极而徐徐放之,令五过以上,真道毕。 (意调诸方,亦宜纳气,各依其数,即东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司马承祯指出:这是《灵宝五符经》中法,《上清经》中另有四极云牙之法,秘不可轻言。他讲解说:“凡服气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脏,然后依常法乃佳”,“凡服五牙之气者,皆宜思入其脏, 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为什么呢? 因为“形之所全者,本于脏肺也,神之所安者,质于精气也。虽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体衰气耗,乃至凋败,故须纳云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灵,荣卫保其纯和,容貌驻其朽谢。

2、太清行气符 ?

这一方法的主要内容有:

凡欲服气者,皆宜先治疗身疾,使脏腑宣通,肢体安和,纵无旧疾,亦须服药去疾。然后清斋百日,敦洁操志,其间所食,渐去酸碱,减绝滋味,以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药。预断谷为佳。服气之始,亦不得顿绝其药食,宜日日减药,渐渐加气,气液流通,体藏安稳,才可绝诸药食,仍须兼膏饵消润之药助之。勿食滓滞冷 滑之物,久久自觉肠胃虚全,无复饮渴。 ?

宜于春秋二时月初三日后八日前,先服太清行气符。于静室东向,得早朝景为佳。于东壁开一窗,令日光正对卧面。子时之后,先解发梳头数百下,便散发于后,东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齿导引。安坐定息,乃西首而卧,床须厚暖,温度以自得稍暖为佳,腰脚以下左右宜暖。枕宜低下,与背高下平,使头颈顺身平。解身中衣带令松展,两手离身三寸,仍握固,两脚相去五六寸。徐吐气息令调,然后存想东方初曜之气共日光合丹于流晖,引此景至于面前,以鼻微引吸而咽之,咽三次乃入肺中,小开唇,徐徐吐气。入气有缓急,宜任性调息,不得顿引。又引咽三次,若气息长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以觉肺间大满为度。然后闭气,存肺中之气,随两肩入臂至手握中,下入于骨至两肾中,随髀至两脚心中,觉皮肉间如虫行为度。讫,任微喘息少时,待喘息调,依法引导 送之,觉手足润温和调畅为度。此后直接将气引入大肠小肠中,鸣转通流脐下为度,以肠中饱满乃止。闭气鼓腹九度,鼓中仍存其气,散入诸体,闭之欲极,徐徐吐之,慎勿长。完后,以手摩面,将胸心而下数十度,并摩腹绕脐十数度,展脚趾向上,反偃数度,放手纵体,忘心遗形。良久,待气息关节调平乃起。 ?

为什么这一服气法强调气停于肺之上,入于胃至于肾呢? 他解释说:肺藏气,诸气属于肺,通于肺,肺为诸藏之长,呼吸之津源,为传送的器官,故令气停于肺而后流行。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养五气,因此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肾为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左为正肾,右为命门,故令气至于肾以益其精液。说明了肺、胃、肾在服气中的地位与作用。 ?

3、服六戊气法

气旦先从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齿,取津液周旋三至而一咽止。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恒向戊辰咽气,甲戌则向戊寅,余旬依为之。六戊法是一家之义,以戊气入于脾为仓廪之本。 ??

4、服三五七九气法 ?

徐徐以鼻微引气,纳之三,以口吐死气,久久便三气。次后引五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五气。次引七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七气。次引九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九气。因三五七九而并引之鼻,二十四气纳之,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二十四气。咽逆报之法,因从九数下 到三,复顺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气而一吐之,以为节。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

5、养五脏五行气法

春以六丙之日时加巳食气百二十,至于心,令心胜肺,无令肺伤肝,此养肝气。夏六戊之日时加未食气百二十,以助脾,令脾胜肾,则肾不伤于心。季夏以六庚之日时加申食气百二十,以助肺,令肺胜肝,则肝不伤于脾。秋以六壬之日时加亥食气百二十,以助肾,令肾胜心,则心不伤于肺。冬以六甲之日时加寅食气百二十,以助肝,令肝胜脾,则脾不伤于肾。此法是五行食气之要。??

以上为静功,在保持身体姿势不动的情况下控制呼吸,吐故纳新,以意念控制气在体内的周行 。另外,司马承祯也赞成动功,他在“导引论第三”中指出:“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其性命也,脉经者,所以行血气也。故荣气者,所以通津血、强筋骨、利关窍也,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又浮气之循于 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也。”主张以导引致荣气、卫气的和畅宣通,使气在体内“升降有效”。他介绍了一种“有宗旨”的导引法: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日为之。先解发散梳四际上达头顶三百六十五次,散发于后或宽作髻。烧香,面向东平坐握固,闭目思神,叩齿三百六十下,乃纵体平气,依次为之。先闭气以两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极引臂,拒托之良久,即举手反掌向上极臂,即低左手,力举右肘,令左肘臂按着后项,左手向下力牵之,仍亚向左,开右腋努肋为之,低右举左亦如之。即低手勾项,举两肘偃胸,仰头向后,令头与手前后竞力为之,即低手勾项,摆肘綟身,向左向右。即放手两膝上,微吐气通息。又从头为之三遍。这一功法讲究五体平和,依常数为之,如一处有所偏,疾病即发于其处,宜加数用力行之。可见在服气上他是主张静功与动功结合着练,不可偏废。 ?

在服气的同时,他又主张服药。为什么应这样呢? 他认为:“夫五脏通荣卫之气,六腑资水谷之味。今既服气,则藏气之有余,又既绝谷,则腑味之不足。《素问》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故须诸药以代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具体应该服何种药物呢? 他说:“今以草木之药性,味于脏腑,所宜为安脏丸,理气膏。其先无病疹、脏腑平和者可常服此丸膏,并茯苓、巨胜等丹服之药。若脏有疾者,则以所宜者增损之服。如先有痼疾及别得余患者当别医攻疗,则非此之所愈也。”他且开出这些药方,以供练功者服用。?

服气服药,不仅能养生,而且某些疾病也可借服气而消除。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教的服气疗病论。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服气疗病篇”曾讲到行气满而足实,可使“众邪自出”,并指出气功治病之法:“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脆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运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 。”司马承祯继承并发展了这些思想与方法,使道教的气功治病法进一步完善。 ?

他在《服气疗病论第八》中指出:“夫报之为功也,广矣妙矣。故天气下降,则寒暑有四时之变,地气上腾,则风云有八方之异,兼二仪而为一体者,总形气于其人。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 习服闲居则易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说明了“气”在治病中的功效。那么究竟应如何以气疗病呢? 他讲述说:凡欲疗疾者,可于日出后,天气和静之时,面向日,在室中也向日存为之。平坐瞑目,握固叩齿九通,存日赤晖紫芒,乃长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脏腑。若非脏肺之疾病,而是肢体筋骨病变,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脏。闭极又引,凡九咽,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闭极微微吐气,其息稍定更咽而攻之,觉患处温暖汗出为佳。若在四肢,应运用导引法,先导引其患处,以后攻之。纵是体上,亦宜按念,令其气通。若在头中,当散发梳头皮数百下,左右摇头数十次,乃吸气,讫,以两手指于颈项上急攀之,以头向上力拒之,仍存气向上入脑,于顶发诸孔冲散出去。讫,放手 通气,更为之,以觉头颈汗出,痛处宽畅为好。如果病在脏腑中,仰卧吸引,存入其处,得五六咽则一度闭息攻之,皆以意消息其病或久有的痼疾,并有症块坚积者,则非气所能愈,但终亦觉积宽平。在用气攻病的同时,兼药同疗亦无所妨。这是种存气治病的 方法,同时兼之以药疗。 ?

当时在道教中以气功治病的功法也是较为普遍的,成为炼养家们关注的课题。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就多处讲到气功疗病法。其中说:“忽有修养乖宜,偶生疾患,宜速于密室 依服气法布手足,讫则调气咽之。念所苦之处闭气,以意想注,以意攻之,气极则吐之,讫复咽气,相继依前攻之气,急则止气,调复攻之,或二十至五十,攻觉所苦处汗出通润即止。如未损,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昼日频作,以意攻之,病在头面手足,但有疾之处则攻之,无不愈者。是知心之所使气,甚于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难比也。”这是种引气攻病的功法,强调以意念攻病。又说:“六气者:嘘、呵、口四、吹、呼、嘻是也。气各属一脏,余一气属三焦。口四属肺,肺主鼻,有寒热不和及劳极,依口四吐纳,兼理皮肤 疮疥,有此疾则依状理之立之愈也。呵属心,心主舌,口干舌涩,气不通及语邪气,呵以去之,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呵若须作意,是宜理之。呼属脾,脾主中宫,如微热不和,腹胃胀满,气闷不泄,以呼字气理之。吹属肾,肾主耳,腰肚冷,阳道衰,以吹字气理之。嘻属三焦,三焦不和,嘻以治之。 气虽各有所治,但五脏三焦,冷热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 主呵,呵,所治诸疾皆愈,不必六气也。嘘属肝,肝主目,赤肿昏眩等皆以嘘治之。”这是六气诀治病法,其中强调“呵气”疗效最佳。另外,作者还谈到气功师发放外气为人治病的问题。他说:“凡欲布气与人治病,先须依前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气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静虑,此与气。布气讫,便令咽气,鬼贼自逃,邪气永绝。”这是布气诀治病法,可见当时道教中人有发放外气为人治病者。这些都表明,气功治病的问题在道教气功中虽不如气功养生论述得那样精密系统,但已引起那个时代道教炼养家们的高度重视,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都是值得我们发掘、推陈出新的宝贵遗产。 ?

在《服气精义论》中,司马承祯还提出了有关服气的种种“慎忌”。首先,他指出应惜气 :“夫气之为理也,纳而难固,吐而易竭。难固须保而使全,易竭须惜而勿泄。真人曰:学道常如忆朝餐,未有不得之者,惜气常如惜面,未有不全之也。又曰:若使惜气,常如一身之先急,吾少见于枯悴矣。其于接言笑,务宜省约,运动呼叫,特须调缓,触类爱慎,方免所损矣。”气是易竭难固的,懂得这个道理就应爱惜气,慎而勿泄,这就不会 有 所损失。其次,他认为:“夫人之为性也,与天地合体,阴阳混气。皮肤骨体,脏腑荣卫, 呼吸进退,寒暑变异,莫不均乎二仪,应乎五行也。是知天地否泰,阴阳乱焉,脏腑不调,经脉之候病焉。因外所中者,百病起于风也;因内所致者,百病生于气也。故曰:恬淡虚寂 ,真气居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信哉是言。故须知形神之性而全之,辨内外之疾畏而慎之。”,这是说保养真气,内守精神,则可防病,因为由内而引发的病“生于气”。再次,他指出因天时而调血气的道理:“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扬,天寒日阴,则人血凝而卫气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互而不能流,温则喜而去之。苍天之气,清静则志 意治,从之则阳气固,贼邪不能容,此因时之孕也。月始生则人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 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最后他强调人的情绪和饮食对炼气的影响。他说:“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人有五气,喜怒忧悲恐也。怒则气上,喜极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即气聚,热则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寒暑过度,气乃不固。五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碱,入肾阴之。生本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则肝气以津,肺气乃绝 ;味过于碱,则骨气劳短,肌气折;味过于苦,则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卫;味过于甘, 则脾气濡,骨气乃厚;味过于辛,则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 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天有命。……此论饮食之五味,而药性亦 有五味,服饵丸散,特宜慎之。服气之人不宜食辛味,何者 ? 辛走气,气病,无食辛也。”可见调节精神情绪,注意饮食,这在服气中是应遵守的原则。从司马承祯《坐忘论》、《天隐子》看,其中也特别强调了修炼中心理因素的功用,可以说他的服气理论其“精义”之处就在于心理的调整操作,通过自我意念的调节与控制,达到祛病延年、长生成仙的目的。这是其服气论的特色,这一特色对宋元内丹家和宋明理学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提要:

本文以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服气”思想。 ?

李刚,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

 
 
 
前五篇文章

大年是一出中国文化的全本戏

国学大师季羡林医院里的团圆年

遗鸥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

检验知识 要在不疑处有疑

 

后五篇文章

中国书法,美在哪里?

春季饮食调养七法

少吃肉有那么难吗? 提倡少肉的困境

在乡村深处背风

与《诗经》相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