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双修 |
 
佛教徒之间往来书信或节日庆喜, 往住互相祝愿“福慧双增”!如此良好祝愿,乃人之常情。但仔细思量, 口头上祝福几句, 是否便会满足心愿呢?依理而言, 决无此事。要想增福增慧, 必须躬行实践。佛经上常讲“闻、思、修” , “信、解、行、证”,这修行的“修”字, 行持的“行”字,最为吃紧, 不能忽视。譬如想吃果子, 就要浇水施肥栽培果树, 否则便成空想。所谓“修” 也好, “行” 也好, 无非就是修福修慧。因此, 同初学佛法的人谈谈福慧双修这个问题, 也许不是没有意义的。关于这个问题, 我问过几个人, 各人的回答不一样。浅说深说, 各有各的道理, 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甲说我自幼喜欢做善事, 见人有困难, 尽力帮助, 替人挑水、破柴、补衣裳、搞卫生;路上见有蕉皮, 怕滑倒人, 自动拾起。自认为这是修福的事情, 应该去做, 也乐意去做。及至成年, 对于修桥补路, 财物布施, 均不敢后人。我觉得修福就应该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二者的功德是一样的。后来听法师开示说, 我这样做是好的, 但不能满足, 更不可骄傲, 要继续多做善事, 利益更多的人, 一切勿得少为足。而且做了善事不可执滞, 要回向无上菩提, 把所修之福, 施与一切众生, 不贪求个人享受。 乙说修福还要修慧。修福, 学大行普贤菩萨;修慧, 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怎样修欲呢?《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既造因定发慧, 那么礼佛、念佛、诵经、静坐等修行法门, 只要专一其心, 断除妄想,都可以开智慧。比如礼佛时, 身、口、意三业清净, 心住一境, 能礼所礼性空寂, 无人相, 无我相, 心无挂碍, 智慧即现。念佛时, 意志集中, 正念现前, 勤行精进, 达到一心不乱, 工夫纯熟, 不著静境, 不厌闹市, 处处是净土, 直心是道场, 便能顿开佛慧。读诵经典, 依文解义, 明白佛理, 深入经藏, 如理作意, 由文字般若证到实相般若。静坐思维, 参究禅理, 以般若之力, 返照回光, 返闻闻自性, 于相而离相, 于空不著空, 无我无人, 冥心合道。终日修智慧,不见有智慧可修, 不即不离。在发挥妙用时, 智如泉涌, 好似无底深潭,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是修行的极则。要达此境界是不容易的, 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只要信得及, 行得切, 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还要知道, 智慧不是别人给的, 别人只能指点提醒, 行持则靠自己的努力, 日久功深, 必然见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开动脑筋, 多想办法, 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乃至生产技术上的革新和发明创造, 都是智慧的具体运用与表现。 修习智慧还要善于集思广益。个人的智慧有限, 众人的智慧无穷。智慧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 但因妄想执著所障, 故不能显现, 不会运用, 所以要有正思维、正知见, 在正确轨道上思考, 不能胡思乱想, 否则便入歧途。智慧与假聪明不同。损人利己, 就是假聪明, 其结果是自己受害。这种假聪明实是愚痴, 不算智慧。因此, 修习智慧的人还要推己及人, 想到自己, 也想到别人。自己不喜欢的, 不要强加于人;对自己不利的事固然不做, 对别人不利的事更不应做。有智慧的人还能及时修正错误, 从善如流, 没有智慧的人, 文过饰非, 小错不改,结果弄成大错。学佛的人, 不可不慎。 丙说我们要福慧双修。佛陀福足慧足, 称两足尊。修福, 包括从事一切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资生事业, 勤奋劳动, 积极工作, 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修慧, 要求明心见性, 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这是我们学佛的人的终极目的。修福不修慧, 或修慧不修福, 都有偏差, 都不圆满。只有福慧双修,解决生活问题, 使生活安定, 才能用功修道。丛林里有“法轮未转、食轮先转” 的说法,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增加生产, 对人类多做贡献, 便是最大的修福;反之, 浪费粮食和财物, 就是最大的折福。种瓜得瓜, 合乎实际想好做坏, 背道而驰。有人口喊修福, 又不去做修福的善事, 好像在纸上画饼, 岂能充饥总之, 我们求福, 就要种福、修福、培福、积福;不要享福;要惜福、增福、添福, 多做善事, 造福人民, 切不可做折福、损福的恶事。须知积福难, 损福易。如果消耗大, 增添小, 那就不合算。所以要发长远心, 栽培善根, 日积月累, 多劫修行, 就能证得菩提, 圆成佛果。 丁说般若即智慧, 佛经赞叹般若, 六度中把般若列在重要位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 若无若般, 即等于盲。拿布施来讲,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能如是, 则其功德不可思量。因为住相布施则有分别, 若有分别便有所企求, 有所贪着;有企求有贪着, 布施功德便有限量。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用般若作指导。所以在六度中般若是统帅。佛教把智慧当作人的生命来看待, 称为慧命, 可见智慧是何等的重要。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需略加指明。有些人以为有智慧就遇事能占便宜, 不会吃亏。其实不然。有智慧的人, 在一定的情况下,宁肯牺牲个人利益, 服从大众利益, 决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所以有“大智若愚” 的说法。 上述这些道理说起来都很浅显, 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希望学佛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把这些浅近的道理当做一面镜子, 对照自己的思想言行, 时时策励, 处处实行,以期福慧增长, 道业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