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明复:一个退休高官的慈善试验 |
 
阎明复觉得,自己一生最有意义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组织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二是参与创办中华慈善总会并在此工作了5年。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阎明复绝对是值得写一笔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当过毛泽东10多年的俄文翻译,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中共的统战部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还因为他做过两件大事:一是组织出版过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参与创办并执掌首个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 2006年国庆节前一天,当时任《公益时报》总编的我带秘书前往北京万寿路一幢高层公寓,拜访了这位曾经活跃在共和国前台的长者。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中,再次亲聆其对中国社会的智慧见解。
人生最满意的两件事 很随和,这是本次会见时阎民复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之前,虽然好几次会议活动笔者有见过阎,但说上话还是在4个月前一次活动上。所以当阎的秘书问我是否熟悉阎时,我还有点担心,说阎老可能不认识我。但当笔者在阎的秘书的引领下进入阎府,阎一眼就认出我来,说上次你们报社五周年的活动时我们还见面谈过话嘛。阎的话一下就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在此后两个小时的谈话过程中,我都只觉得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忠厚仁慈的长者。一身休闲的中装,一双黑色的中式布鞋,温和尔雅的声调,使气氛显得更加随和无碍。 笔者问阎最近主要在忙什么,他说在休息,“我已经退休多年了,不但从政府工作岗位,而且从民间组织也退休多年了。”阎说的民间组织就是他参与发起创建的中华慈善总会。 阎老告诉笔者,他最近在写回忆录,回忆录是中央文献出版社安排的,每天做两个小时的谈话回忆,然后整理出来,主要是回忆当年他给毛主席做俄文翻译时的情况。他又说正好借助这种方式,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也是很欣慰的事。 我趁机问道:“您当过毛主席的翻译,又当过统战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政部副部长,还做过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要你自己总结,您觉得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略思片刻,阎便深沉地回答:“我自己觉得,这一生最有意义的是两件事:一是组织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二是参与创办中华慈善总会并在此工作了5年。这两件事,前者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后者是救助困难群众。” 说实话,阎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继续解释说:“我是学翻译出身的,当年就因此成为毛主席的翻译。但我这个人性格有文人气,不太适宜做官。”他说,自己的前半生,并不了解中国下面的国情,不了解人民的苦难,好比一直悬在空中,沉不下来。当年做毛主席的翻译时,是一种仰视姿态,个人不能影响到毛主席。后来,做统战部长和全国政协副席时,也主要是跟一些统战对象打交道,如跟海外华人、港澳台侨胞,都是一些社会上层的富商、名流在交往,这个时候,对下面也还是不了解。一直到来民政部工作,到下面去实地调查民情,了解灾情,才一下子沉到民众中来,才开始了解中国百姓的疾苦。这个时候,这位文人出身的官员,才彻底被现实的民情震撼了,于是,他就想要用各种办法,来解决百姓的困难。但用阎自己的话说,这个时候,他对中国下层的情况,还只了解一半。 除了政府的民政救助之外,他还想利用现代慈善事业。 执掌中华慈善总会 在中国的公益慈善史上,中华慈善总会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标志。而阎明复于中华慈善总会的渊源,要从慈善总会的创建谈起。 “中国的慈善工作早该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做了,这也是朴老(赵朴初)对我说的。只是那时候我们认为慈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所以没有去开展这项工作。后来我去美国考察,看到他们的NGO做的工作很多,帮助政府做了很多政府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政府也给了他们很多资金的支持。国外有很多公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后来我回国写了一本书《美国慈善事业一瞥》,你们可以看看。”谈起慈善总会,阎明得显得很兴奋,话也越来越多起来。 当年从美国回来后,他就与当时的民政部长崔乃夫开始了慈善总会的创建工作,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正式成立,原民政部长崔乃夫先生出任第一任会长,赵朴初先生出任名誉会长。这是中国政府借助NGO来帮助政府的一次大胆尝试,自然有阎的心血与功劳。 5年后,从民政部副部长退休下来的阎明得接崔部长的班,出任第二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我在慈善总会干了5年,这项工作是我喜欢做的。它与我的性格相符合。” 阎明得执掌中华慈善总会,正值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但也引起了中国慈善捐赠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民众都参与了这一场空前的救灾行动。“全国工商联会员捐了8.5亿,个体劳协也捐了五六亿。企业家协会捐了7亿多。全国2400家邮局无偿为我们办理汇款业务10万宗,4000多万元。” 一年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阎加快当时普通民众踊跃捐助的场景时说:“可以说,是中国的老百姓激励着我们,推动着我们的事业。” “我觉得,慈善总会就是为人民做一些实事。很多文人的想法,正好在这里实施。”阎说得很坦诚。 全民慈善才是目标 因为有执掌中华慈善总会5年的经历,阎明得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许多深刻的思考。“中国的公益工作不能仅靠少数慈善家的捐赠,要成为全民的工作才行。例如美国,人口两亿多,常年做义工的就有一亿人口,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再如台湾,民众想参加台湾‘慈济’慈善组织的救助活动,要提前两三年报名才能排上。这是一种何等感人的力量?而且,台湾去参加活动的很多富人,他们都是抱着感恩的心态,他们认为参加公益活动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也平衡了社会的财富。我建议你们可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基金会,看看他们怎么做的。” 谈到社会工作,阎明得认为,社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例如,文革时期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港英政府没有强化镇压手段,而是增设大学的社工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深入到民众当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香港回归前,许多人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包括香港社工。我们主动和香港社联沟通交流,请他们来大陆参观访问,消除了他们的疑虑,他们回去后就成为了基层社区的宣传员,稳定了香港的民心。 “无论是公益慈善事业,还是社会工作,都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使社会和谐,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
我愿给《公益时报》当特约评论员 尽管一再声称自己已经彻底退休了,但阎明复还是很割舍不下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关心。他说他一般很少出席、参加各种活动,但一些公益民间组织还是会经常找他。他还告诉我,过两天就又要到东北去,参加一个张学良基金会的成立大会。 阎明复对中国的公益事业有很多想法,他说他很想写一些公益的文章,“我愿意给《公益时报》当特约评论员”。 考虑到阎明复的身体不是太好,虽然意犹未尽,但我们不敢打扰太久,早早结束了这次采访。 相关链接:阎明复(1931-)辽宁海城人。1946年起先后在东北大学教育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1949年毕业后,曾到哈尔滨亚麻厂当实习翻译。同年起任全国总工会翻译室翻译、国际部组长、科长。1957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关押入狱。1975年后任中共中央编译局毛泽东著作编译室翻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1985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86年被增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被免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1991年6月——1997年7月,任民政部副部长。1998年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