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龙 |
 
红山文化龙是中华龙起源的主要源头。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在龙的起源过程中得以实现。 龙 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 中国,是龙的国度。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五千年来,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统一昌盛的象征;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全世界都把中国称为“东方的巨龙”。 龙文化在中国至少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到青铜时代,以至贯穿全部封建社会,都有突出表现。 中华有神龙 近年来关于“龙”的考古发现报道很多,但红山文化龙种类最多,有玉龙、彩陶龙纹、泥塑龙,为史前諸考古文化之最。红山文化时期以前“龙”形象都是依附在其它物体上(大地、陶器) ,类似装饰品,红山文化玉龙则是以独立形态(圆雕) 出现。 红山文化玉龙有四类:一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赛沁塔拉卷体大玉龙,马(鹿) 首,龙身细长内卷,长吻前伸,梭形眼,额部和鄂下有方格网状纹,全身光素无纹;二是在东山嘴遗址璜体双龙首玉龙,龙首对称,长吻前伸,上唇翘起,口微张,菱形眼,龙身刻瓦沟纹;三是C体玉熊龙,熊(猪) 首龙身,龙体蜷曲,头部硕大,双短立耳,大圆眼,吻部多皱纹;四是在那斯台遗址发现的C体玉鷹龙,现在有称此类玉器为C体玉鸟。赛沁塔拉,那斯台,东山嘴和牛河梁都位于红山文化区的核心区域。 红山文化不仅有玉龙,考古还发现了红山文化的彩陶龙纹图案。红山文化的彩陶纹饰图案多姿多彩,彩陶上的纹饰图案最典形的图案是龙纹图案,确为红山文化陶器所独有,是红山文化标志“龙”的一种表现形式。红山文化彩陶有两类龙纹图案:一是赤峰红山后遗址、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它们都为在彩陶瓮的腹部盘绕器腹的;二是河北蔚县遗址出土无龙体而只有放大的龙纹彩陶罐(龙纹线图) ,还有一种彩陶筒形器龙纹图案见于牛河梁遗址和胡头沟遗址。 红山文化泥塑龙在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考古发现泥塑熊龙下颚、脚掌,这又与黄帝为有熊氏相符。考古发现泥塑龙虽仅此一例,确是红山文化标志“龙”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红山文化“龙”的由来 考古学家认为“龙出辽河源”,辽河源的“龙”起始年代最早,各阶段相互衔接,演化序列清楚,并对周围地区龙的出现和发展有所影响,成为中华龙起源的主要源头。 红山文化区内早有崇龙的历史,在距今8000年以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先红山文化”查海文化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两类龙,一是用大型石块摆塑的龙形堆石,它长19.7 米,昂首挺胸,身躯蜿转,如在云中游动。摆塑方法成龙,稍晚,邻区史前文化也有出土。二是陶器浮雕龙,陶器虽已残破,但显现出盘卷的龙身和上卷的龙尾,龙体上饰有的龙鳞纹已相当成熟。 “先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猪首石身龙,S 型龙身,做天空遨游状。 在距今7200年前的位于沈阳市新乐文化遗址出土的鷹首(鸟首)龙纹木雕,其嘴、头、眼、鼻、尾和饰几何菱形纹饰和龙鳞纹体为浮雕。 在距今6500年以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诸文化”的赵宝沟文化是红山文化的同伴与兄长,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发现鹰首龙、鹿首龙、猪首龙组成的刻画在陶尊上的三龙形图案,鹰首及飞翔的身躯,鹿首及奔腾的躯体,猪首及游动的龙鳞纹体躯,部写实,龙身神化,体躯盘卷多变,若隐若现,似在天空中遨游,这即表现龙的神秘性,又是后世龙的主要形态。三龙陶尊上的三种动物的龙化现象,反映了多元文化的结合。 新乐文化位于红山文化区域,筒形陶器与红山文化筒形陶器风格一至。“红山诸文化”影响并促进了红山文化的发展,对红山文化龙的出现当然有影响,所以当到了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人崇龙,以龙为标志则是顺理成章的事。 红山文化龙对其它考古文化“龙”的影响 红山文化不仅龙种类最多,而且对其后的其它考古文化“龙”的出现有很大影响。 在距今4500 年前,龙山文化(五帝后期)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彩绘蟠龙纹图案,龙纹是由外向内蜷曲,来源于时代较早并且有由北向南发展轨迹的红山文化彩陶龙。 在距今4000年-3500年前的夏朝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绿松石镶嵌的龙形器,龙首巨大,略微向上隆起,吻部略突出,两侧龙须伸出,蒜头状鼻,梭形眼,白玉睛,龙身略曲伏,有鳞纹状尾尖内卷,其龙首、大眼、长身、卷尾,深受陶寺龙影响。 在距今4000-3500年(先商),早期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了陶器彩绘龙,一首二身,龙首有须有角,双龙身呈“几”字形状,反向弯曲,龙体上饰有规整的龙鳞纹,完全脱离了动物形象而成的完全神化的龙。 在距今3200年前,商朝发现了C形玉龙,该龙有首有尾,有眼有睛,龙身满刻菱形或回字形鳞纹,承续并发展了红山文化玉龙的风格。 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代表多元文化的结合。多种动物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演变到商朝最终定型,成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历代龙的本体。 其它考古文化发现的“龙”在距今6000年前,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用天然蚌壳摆塑的龙形,大溪文化湖北省焦墩遗址,发现了用河卵石摆塑的龙形。这两处龙迹都是摆塑方法成龙,同查海文化龙形堆石一样,既反映出早期龙的一种形态,又表现出龙的多源性。距今5000年前,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玉龙。 红山文化是“龙”文化 “龙”是红山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重要特征,“龙”的类型最多,“龙”性张扬,达到最高峰。 红山文化黄帝集团创造的文化 近年来,从古史中的记载,考古中的发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著名专家学者认为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与“五帝”有关的考古文化,已展现了古史中五帝活动的图景,红山文化是黄帝集团创造的文化。 中国台湾学者认为炎帝、黄帝与蚩尤的三角竞争“正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三个北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接触”。 红山文化五千年古国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走一步,到该文化在其南下过程中与仰韶文化在冀北相遇的考古实证,证明了五帝时代前期有关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证明了古史中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黄帝集团与蚩尤集团相互撞击、融合的记载实有其事,黄帝的事迹不再是传说。 中国诸史前文化,如满天星斗,都有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标志,何以红山文化的标志“龙”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 黄帝“冀州之野”擒杀蚩尤,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炎帝与黄帝结成正式联盟,被尊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肇始者,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因此黄帝集团的标志“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 “龙的传人”的由来 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一个是红山文化,一个是仰韶文化,他们在距今六七千年间,都有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标志,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以龙为标志,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以玫瑰花为标志,二者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桑干河上游相遇,产生了以龙纹与玫瑰花纹结合的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文化。苏秉琦先生称这是“华山玫瑰燕山龙”,是“华”与“龙”的结合,这就是今日“华人”和“龙的传人”的由来。 中国“龙”文化的由来 龙,历来是帝王的象征,帝王是国家的象征,神圣而不可侵犯。这一观念的认同,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华国家的形成, 在龙的起源过程中得以实现。查海文化(先红山文化) 时期,虽然没有帝王,但查海遗址巨型龙形堆石,位于遗址中心,表现出龙在查海文化人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查海文化龙纹陶片是在大的房址里发现的,表现出龙纹陶器也只有重要的人物才能拥有。赵宝沟文化(红山诸文化之一) 时期的鹰首龙、鹿首龙、猪首龙组合的龙形图案,龙首写实,龙身神化,做天空遨游状,表现出赵宝沟文化人以龙为媒介沟通天上人间。当到了红山文化时期,黄帝与龙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红山文化“龙”不但种类多(玉雕、泥塑、彩陶),形象也多(卷体、璜体、C体、龙纹) ,题材也多(马龙、鹿龙、熊龙、猪龙、鷹龙) ,在广阔的红山文化区域内表现出多元化和多源性, 为其它有龙形象的史前文化所不及,并且对后世龙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龙的形象,在中国诸史前文化中,古史典籍多有记载。古史典籍记载五帝与“龙”密切相关,对五帝时期的“龙”有这样记载: 《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黄龙体。” 《史记•封禅书》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 古史典籍记载红山文化时期的“龙”,与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龙有着惊人的一致。到了后世,皇帝与“龙”成为一体,古史典籍大加记载,如:《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记载:太宗李世民“生于武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清史稿、世祖本纪》(一) 记载: 顺治帝“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行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窹,以语太宗,太宗甚喜,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翌日上生,红光烛宮中,香气经日不散。” 龙逐渐被历代帝王所专用的同时,也在民众中扎根,为多民族所信仰,形成中国“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龙文化因而成为全世界华人的文化。龙文化反映在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和民俗各个领域,龙的形象体在宮室墓室的壁画、玉雕、瓷器、古建筑、青铜器装饰中的各个方面。 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龙的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如正月十五舞龙灯、二月初二龙抬头、五月初五赛龙舟、龙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成为全世界华人节日中的主要内容。 龙文化在东方的影响很大,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东亚国家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关于“龙”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