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平等与动物保护 |
 
环境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人与其它生物特别是动物的关系。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傲视智力低于自己的动物,肆意残杀奴役。《圣经·创世纪》还为人类的这种动物性行为提供了神学依据,说上帝按自己的形状创造出人,“并且让人去治理海里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家畜和野兽、所有的爬行动物。”随近代文明的推进,动物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地盘,或被人大量屠杀,或因环境污染而难以存活,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江河湖海中的动物在不断减少,不少城市中已很难听到鸟鸣虫啼。 据生态学的研究,动物与人,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这一系统中某些种属的消灭,会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使整个系统全面衰退。生物学家海克尔等早就指出,人与动物同处于一个生物链中,处于进化进程中的相邻阶段,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动物皆具感觉、情识、意志,皆贪生畏死,各有其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少动物甚至表现出高于人类的道德,很多动物极有益于人类,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友伴。残杀、虐待、奴役动物,用它们的尸体来填充自己的肚子,披戴其皮毛,对于具高智能、高科技的堂堂人类来说,无论如何总不是一件体面的事。如若有高于人类的文明生物也像人类对待动物一样对待人类,人类将作何感想?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已为人类所认识,许多国家都把保护益鸟益虫、禁止捕猎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列入法令,国际舆论在谴责猎象捕鲸。然而,人们为获利而捕猎野生动物、甚至违法捕猎珍禽异兽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从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看,佛法在人类文化中,可谓爱护动物的典范。佛法高唱众生平等,教诫佛教徒“以慈眼等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包括属于畜生的动物在内。佛法说,在无穷无尽的六道轮回中,每个人都曾做过畜生,若不行善修德,今生虽暂为人,来生难免不做畜生。《楞严经》云:“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畜类,实为人类的堕落退化。佛菩萨也常化身为畜类,以利益、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多次讲他宿世行菩萨道时曾为象、鹿、鱼等动物。畜类愚痴无智,生命价值自不如人,但与人一样知痛痒、有情识、乐生恶死。从体性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涅梁经》,凡有情识的众生本性平等,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甚至可说是未来诸佛,畜类,动物也不例外。 佛教严禁佛教徒杀害、奴役、虐待动物,出家、在家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包括杀害动物)为根本重戒,说犯者死后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还要受被杀的反报和来世做人短命多病的余报。在家戒规定在家佛徒不得从事渔猎屠宰等杀生的职业,不得畜养狸猫,不得备网罟钓具等杀生之器。出家戒对不杀生及护生的规定更为细微,如规定僧尼须备漉水囊以过滤食用水,经宿之水不滤而饮、疑水中有虫而饮,皆犯戒,有虎狼狮子乃至蚂蚁的住处不得住,等等。大乘《楞伽经》、《楞严经》等还禁止修大乘道者食肉,《梵网经》列不食肉为菩萨戒中的轻戒之一。不食肉的出发点,是慈悲戒杀,《佛说狮子素驮婆王断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展转偿命。”戒肉素食,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释迦佛前世修菩萨道时,在山中坐禅,鸟于其顶髻中做巢孵卵,他因怕卵堕伤雏而端坐不动,直到鸟雏生羽,树立了护生戒杀的榜样。大乘教导修菩萨道者对畜类亦应慈悲如父母妻子亲属,悯其愚痴痛苦,发愿度脱。《梵网经》菩萨戒规定:“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若不如是,犯轻垢罪。”大乘六度中的布施度,应布施的对象便包括了畜生,释迦佛宿世修道时为萨埵太子因救饿虎而舍身的故事,成为菩萨舍己救众生的楷模。《优婆塞戒经》中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又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悯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 大乘还提倡放生、护生,《梵网经》菩萨戒规定:“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大乘佛教界尤汉传佛教界,历来重视放生护生,很多寺院设有放生池,禁止在寺区渔猎屠宰,经常举行放生活动。佛教界还编印过不少劝人戒杀护生的宣传品,如弘一法师、丰子恺等合作的《护生歌画集》,以诗、书、画、歌曲结合的形式宣传戒杀护生,流传颇广。佛教教义和行为规范的推广,在保护动物方面能起十分有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