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正月篇 ——占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三、占卜

  从正月初二至十四日,各地多有占卜的活动,如有正月上旬的占岁、全国都十分流行的卜紫姑、主要流行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卜流花等等。

  (一) 正月上旬占岁

  以初一到初十的阴晴寒暖来占卜一年中谷、人、畜是否兴旺,是全国范围内都较为流行的做法,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哪一日是什么日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东北一般相传为一日为鸡、二日为鸭,三日为猫,四日为狗,五日为猪,六日为羊,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果,十日为菜。在湖北黄陂,则有这样的谚诀:“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河南林县的谚诀是:“一鸡二犬三牛四马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 但大致都认为若是当天天晴,就主收,阴则否。在湖北黄陂,一般是看初一到初十这十天的阴晴,来占测一年的事物,其谚诀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若是当天天晴,就主收,阴则否。在河南林县,也有类似的做法,其谚诀是:“一鸡二犬三牛四马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 不过,也有在“一日至八日,候阴晴以占灾祥”的,河南安阳即是如此。

  也有捏面灯或以其他方式占岁的。如在山西武乡,“以谷面为盏形,凡十二盏以按十二月,闰月年作十三盏,以次列置笼内;候蒸熟时,视第几盏内有水,则为第几月有雨,无则主旱,多则主涝。”[77]又在浙江诸暨县,“十二向晨,于社庙前集众架木,高五六尺,上插小彩旗,谓之‘竖斛斗’”用以占卜年成的丰歉。到十六日早晨拆除,叫做“落斛”。又在浙江宁波,渔人看正月十四日晚的阴晴来占本年乌贼的多少,所谓“正月十四夜暗,乌贼爬上岸;正月十四夜亮,乌贼装装样”。

  (二) 卜紫姑

  卜紫姑,又称邀紫姑或邀厕姑,据说紫姑神本是山东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娘,嫁给寿阳李景作妾,因不容于李景妻,而吊死于厕中,后人以为神,妇女多作其形,邀其占卜吉凶。卜紫姑的习俗全国都十分普遍,只是时间略有不同,或正月十六,或正月十五,或此前的某一天,形式也因地而异。多数是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用木、葫芦饭勺或笊篱为头,画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服。到夜间由众女子带到厕边或栏边烧纸请神。神来时,所做神偶就会有所动作,众女子即乞愿,或问婚姻,或问蚕事,以紫姑是否点头来定吉凶。

  在山东莒县、安徽桐城,都是正月初七日有卜紫姑事。在四川三台,是初九日晚上,妇女、小孩请紫姑神或猛虎神。

  据辽宁《锦西县志》载:“十一日为‘请紫姑日’。小儿女以新勺或笠架扎装束如小女子形,击太平鼓,绕行井堰、粪际,回室秤之,如重即云紫姑来,则列供具香,两人扶拽之。有卜年景休咎者,以紫姑叩头多少定之。”[78]而海城则在十三日。这天,“乡村妇女多用香烛、茶酒,夜请天仙或紫姑,问休咎丰歉。妇女二人,各用三箸三双,祝曰:‘姑姑灵,姑姑圣,筷子姑姑有灵应。’然后问事,是则点首应之,否则不动。或有用笊篱者。”[79]又《义县志》载:“十三日以前,乡村妇女用香烛、茶酒夜请天仙(俗谓‘包仙人哥’),或紫姑(俗谓‘请姑姑’),问吉凶、休咎、丰歉。妇或女二人各各(个)用筷子三只,谓曰:‘姑姑灵,姑姑圣,筷子姑姑有灵应。’”[80]在浙江定海县,正月十四日夜里,妇女在家邀厕姑,来占卜丰歉吉凶及杂事。具体做法是:“以箸一插溲箕前,围绉帕于箕缘,二童舁之至厕,口中祝告,稍候而返。案上设香烛、果饵,布米于上,二童左右各以指悬,掀之,随箕自动,动则曰姑至矣。卜竣,送神回。”[81]

  我国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类似于邀厕姑的做法。比如山东招远、黄县一带有请簸箕姑娘的习俗。正月间(不定哪一日),未嫁少女相约几人,拿一簸箕,上放一碗水,一杆秤、一面镜子,众人用指顶起簸箕,口中念道:“正月初一(或二日、三日等)百草灵,我请簸箕姑娘来算命。清是水,明似镜,戥子不灵问到秤,问一问婚姻动不动?”谁问谁就念一遍。如果水碗跳动,即表示可以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又浙江嘉兴,三日为“小年朝”。这天儿童妇女在夜里将炉夹子插到灰上请来灰七姑,或用饭箕从灶上请下灶神第七妹,来占卜吉凶。安徽蒙城县,七日,各家女子鸣锣鼓邀天仙,或问时岁吉凶。

  (三) 卜流花

  卜流花也叫“卜流”、“爆孛娄”、“卜流年”等,该习俗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一带,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进行,即家人拿着糯谷或珍珠米(通常一人一颗),投到锅中爆成花,以花开大小占卜一年内的吉凶。据1961年《上海史料丛编》本《外冈志》:“十三日,爆糯谷于釜,名曰‘爆孛娄’,以卜一岁休咎;又名‘卜流’,卜一岁之流年也。谚云:‘十三炒,十四爆,十五夜里嗒嗒咬。’又炒豆米食之。”[82]

  在浙江诸暨县,也有类似的习俗,不过时间在元宵节,当地叫做“孛罗花”或“谷蒡”,用以供奉灶神,并占卜蚕事,俗以为翻白多者吉利。

  四、祭神、敬祖:

  在全国范围内,元宵节前祭祀神灵和祖宗是极其普遍的事情,只是各地祭祀的日子和方式不同。

  先说祭祖。祭祖多在家中供设供品进行祭祀,如在浙江德清县,初三日为小年朝,上午祀祖先遗像,并行春祭。贵州麻江,初二或初三日,烹菜肴祭祀祖先,叫做“煮生”。广西来宾则、在初七日这天天明,摆上茶果祭拜先人。在浙江定海县,十三日,将除夕夜悬挂初五日摘下的历代祖先画像再次悬挂于厅堂,并加以祭祀,直到十八日。但也不尽然,不少地方也上坟祭祀。如在河北固安,初二日,每家都要到祖坟上焚纸钱,行四拜礼。在河北枣强,初二日上坟,俗名“送爷娘” 。在河南,初三日亦有墓祭习俗。

  至于祭神,各地祭祀的日子和方式也大不相同,辽宁《海城县志》:“由初一迄初五日,所供诸神位前,香烬即续,谓之‘长香’,过此则朝、午、餐三次焚香。”[83]在广东高要,二日,祀先祈神,叫“开年”。六日悬花灯于社坛与祖祠,叫“开灯”。设宴聚饮,叫“灯酒”。

  在台湾,初四日为“接神节”。这天,说灶君和其他神灵都要从天上回来,所以,家家备祭品供奉,虔诚地迎接他们的到来。

  不仅如此,各地所祭神灵也有很大差别。财神是许多地方祭祀的对象。《吉林通志》:“(正月)二日黎明,商户祀财神,燃鞭爆。院中建席棚祀天地、神祗,前植松树二株,或四,或六不等,皆高丈余,上贴桃符,张设灯彩。”[84]据《天津通志》,“初二日之晨,居民、商店,均祀财神,焚香放炮,以羊、鸡、鱼供之,曰‘三牲’。又燃火于酒杯中,以供神,燃尽,奉财神码(以纸绘神像曰神码)出庭,置松、柏枝于芝麻秸之上,加黄钱、阡张、元宝而焚之。”[85]广西融县也是初二日祀财神。在贵州毕节,初二日祀财神,俗名“打牙祭”。在平坝,叫“敬财神”。二日午前,燃香烛,设清酒,宰一只鸡供龛前。然后行跪拜礼,点燃鞭炮。商家最重此俗,爆竹格外多,而且根据宰鸡时鸡血的颜色,来判断本年的财源如何。这天开始汲水,叫做“进财”。

  除了财神外,还有其他一些神灵,如灶神、土地、火神以及一些地方神灵等。在浙江归安县,初三日为小岁朝,以灶神供设灶上神龛内,曰“安灶”,并祀土地。在江苏连云港,以正月初六为盐生日,盐民于是日祭盐婆婆。在陕西宜川,初七日晚上敬灶神。

  在山东邹县,初七日这天祭祀火神,“举烛,同社毕至,曰‘守驾’。”[86]在山东单县,对于火神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黄昏时,城中每街为一会,会扎一五彩楼,中供火帝真君,抬之而行,家出一人手执笼灯,或红或白,上书街名,或用绿竹挑之,间以火龙、竹马、鬼会、高翘(跷)等事。四乡观者,人相枕压。鼓乐喧天,花炮满地。至阜财门外真君庙中焚彩楼,拈香叩头。叫做送火神。农村与此相似,每庄搭一神棚,送至南方路口而止。在山东曹县桃园集,从正月初五到初七日有花供会,届时,当地乡民搭神棚,挂神像,用白面、鸡蛋、萝卜等雕刻或捏塑成人物、动物、建筑物及瓜果花卉等花样众多的供品,祭祀火神。由于供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吸引了周围的乡民前来围观。由于人太多,观看花供时不能驻足,遂形成了“桃源集的花供——走着瞧”的歇后语。[87]

  在河南获嘉、河北邯郸等地则初八日祭祀火神。或赛会,或燃放烟火祭神,非常热闹。

  在江苏吴县,这天,官府要到吉祥庵祭祀刘猛将神,而普通人家开始在灶前悬挂莲灯。一直到十八日才落。在台湾彰化,十三日为“关帝爷生”,关帝即关云长。每逢此日,除有关庙宇举行祭典外,工商业者也都备办供品致祭,并于傍晚设宴招待员工聚饮,希望员工能够效法关帝爷的美德。在河南阳武,十三日要炒茶面、蒸大馍敬神,并蒸枣巷布袋,说是庄稼人吃了添力气。又蒸刺猬、长虫,第二天将刺猬头向内埋到囤中,说是能使粮食丰收。这天为杨公忌,诸事不宜。在河北邯郸,十四日为井龙王生日,这天人们要给井龙王烧香,求得这年井水盛旺甘甜。

  除了上述祭神活动外,一些地方还有迎神、抬神的的活动。比如在海南,初八日,城市迎神,男女化装,乘坐在马上,后面跟随着木偶、神像等,环游一周,叫做“装军”。在山西陵川县,“上元前二日,自西溪迎二仙真人入城,鼓吹导行,各设香供于门,晚驻太清观行宫。其顶香、炷香者凡一、二时,妇人则以所簪花簪神鬓,已复取簪之,以邀神惠。远迩喧阗社火,至二十日,送二仙归西溪。谓之‘春祈’。”[88]又在福建霞浦,元宵节前二日,“东社迎城隍神出巡四城,俗称‘迎龙袍’。各社赠台阁古事并鬼脸八将七八队,尤怪者扈驾有阴阳二将,俗称‘七爷、八爷’,约十余队。七爷高与檐齐,面长而白,服色同之,眼微垂,舌吐出二三寸许,形如吊鬼;八爷身长不及半,头绝巨,面黑与服色同,口大张作狞笑状。上年两将手执牌链,今改执巾扇。像皆头木身竹,而虚其腹,人入其中而舞蹈之,高者缓步,矮者快跪(跑),沿途摇摆作势,山僻妇孺骤见之辄惊避。又,祈福者散发披枷,至四五百人,俗称‘还枷愿’。”[89]

  在广东潮州的河婆乡,每年正月初四都要抬三山神出游。女人们会在三山神经过的路上都放上稻草,请三山神踏过,然后拿回家中放到猪圈中,据说猪睡在草上就会“日大千斤,夜大万两”。又游过神,会烧掉许多纸锭,将纸锭的灰放到鸡窝里,鸡就不容易生病。

  五、送神

  我国许多地方的民众都会在年前请各种神灵及去世的祖先(的魂灵)来家过年,而过年后,就要送他们归去,叫做送神,送祖宗归去也叫送家堂、送家亲等。送神时间各地不一。有在元宵节前的,也有元宵节后,还有在元宵节当天的。辽宁《安东县志》载:“初二日,黄昏时就先祖位前焚香楮,奠酒叩拜,遂撤供馔,鸣爆竹,谓之‘送神’。亦有夜半及三日黎明送神者。”[90]《吉林新志》:“三日,送神。是夕,家长率家属在宗谱前焚香纸叩拜后,谓祖宗曰:‘老爹!老母!过完年啦!回去罢!过年再来家罢!’语毕,提灯携纸、酒出至屯西十字路口,焚纸叩拜而返,是曰‘送神’。盖送祖宗还墓也。”[91]在黑龙江安达县,初二送神。“二日薄暮时,焚香楮,送祖先归去,曰‘送神’;亦煮饺子,名曰‘送神饺子’。”[92]安徽宿松县,三日、四日,要送走祖先,“士民各就本业”[93]。在甘肃静宁,三日,撤祖先奠,夜间在门外烧香、酹酒,叫做“送家亲”。吉林梨树县,在初五晚间,“焚香奠酒,敬礼跪拜,名曰‘送神’。”[94]在山东临清,也是初五送家堂。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就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再焚香纸叩头,喊着:“爷爷奶奶,到家了!”在东北,多是初六日送神。据《关东岁时风俗论》[95],初六一大早,油盐店、干果店及绸缎店的掌柜们就带着伙计向“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上香嗑头,然后将神码、香根等请到当街,放在芝麻秆、松木枝架上焚烧,叫做送神。送神亦有在元宵节当日或节后的。

 
 
 
前五篇文章

【原创】学着做我自已

五姓财神

《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正月篇 —— 初二到十四

考古所见的饺子

《好吃不过素饺子》节选

 

后五篇文章

一句话孔子———“就有道而正焉”

【新春游北京】中国科技馆新馆

春天喝什么茶健康?

从法门寺出土茶具看唐代皇帝饮茶

马宇彤:叩问良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