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古琴与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在音乐中,同宗教的联系往往是直接的”(丽萨语)。中国古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所蕴含的禅意值得认真研讨。本文是从几个方面对古琴与禅的联系进行初步探寻。

一、功能

“禅”在原初意义上是指佛教僧侣主义的一种基本功,一种修行方法。禅,原文为梵文Dhyana,音译“禅那”,略称“禅”。《琴苑音义》中说:“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有两层含义:一是静除胡思乱想,二是静中思虑。而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说情思,可以静思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两者在功能上有不谋而合之处,禅门大师德清八“唯心净土”作为自己的终极归宿,对他来说“净心”是要达到的最高心灵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就“心空静寂,其乐无喻”。

古琴美学功能论也主张:以琴来寻得心灵的和谐。此谓“琴者,养心也”。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的常常能感人入心,这是种和淡、恬淡、静淡、古淡的音乐。禅中的“心”与琴中的“心”各占有不可动摇地的地位。世尊的“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加上后来的禅宗门人补上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都是围绕“心”而展开的,是禅宗之根本。禅的修行实质上就是对心的修行。“道”都是“禅”,即是“心”。古琴乐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就是达到禅的境界,所以琴也有琴道、琴禅之说。古琴乐之所以被称为琴道是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音乐音调,还包括乐曲的精神反映。这些会在题材、意境、道德等方面代表着琴乐的理想风格。关于这一点,徐上瀛有一段话,“古人之于诗则曰风雅,于琴则曰大雅。自古音沦没,即有继空谷之响,未免郢人寡合……唯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从这段话我们足以看出禅、琴、心其实是一体的。

二、不可言说性

“禅”的本质在于自身那种非理性的、不可思议的微妙,“禅绝名理”,禅是超越一切思维、概念、理论——语言概念和知识形式之后才可以出现的,禅的公案中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传说。佛陀传法一言不发,只是手拈一朵金婆罗花,所有的人都觉困惑,不解何意。只有迦叶无声微笑,颇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世尊与迦叶之间灵犀相通,深谙无语境界的妙处。禅宗大师提出过“道由心悟”,“由心悟道”的命题。只有通过自身的“心”去“悟”才能获得生命之美,最终达到禅境。

这种不可言说性同样也存在于古琴音乐中,《世说新语》中这样记载“:王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伊)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显贵,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两位懂乐人“不交一言”,却彼此领悟琴乐中的真谛,这种情形与禅宗的“不立文字”何等相似。北宋成玉的《琴记》中认为“攻琴如参禅”,在悟而不在力。

三、自然观

在禅与古琴音乐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与自然多存联系,禅门大师往往都对大自然一片深情,常常在自然的面前,忘却自我,忘却时间,与自然融为一体,拥有一颗寻找一种自然适意的、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在禅宗门人看来,尘世的人们如何放松自己,摆脱尘俗困扰与纠结,使生命获得超越与升华,趋近或者达到佛陀境界,始终是禅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另外在“了脱生死”的问题上禅宗也充分表达对自然的追求,“超越生死”是人格境界最终对各种欲望在精神上的制胜,当到达对生死的超越时,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进入澄明之境。云门文偃在回答“如何是佛法大意”时说:“春来草自青”。这种从自然中了悟“禅境”的方法,是禅门对大自然尊崇的最极限的体现。

古琴是偏向静态之美的艺术,因此弹琴要讲求幽静的外在环境与闲适内在心情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合一的艺术境界。琴诗中关于自然的沾染,俯首皆是,我们可以从白居易《对琴待月》中,读懂大自然与琴乐的天机: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古琴音乐是一种清新恬淡的音乐,加之古来文人的脾性与这种性格的音乐有天然的契合,所以作为文人喜爱的乐器,古琴自然逃脱不了与自然的这种联系。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禅与古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仪式表征

宗教总是离不开一定的仪式,佛事,就是一种佛门经常举行的宗教仪式。只要举办佛忌、祈祷、追福等一些大型法会和念经、供佛、为人追荐等小型法事。常见的有水路法会、瑜伽焰口、佛像开光、打七、早殿、晚殿、传戒、方丈升座、浴佛法会、地藏法会、佛成道节等等,这些法会仪式中有严格、特定的规则。过程中,气氛神秘,庄严肃穆,要求佛人戒、定、慧。而鼓琴时也同样有些类似的要求,如要求心境平和、呼吸均匀、内心专注等等。明朝杨表正的《弹琴杂说》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颠,或游水湄,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麾,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表象,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才就榻……其身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仰合……”。从此可以看出,禅道与琴道的相似。

不论是古琴还是禅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事物。禅宗文化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关照,古琴对禅宗的映射,这种融汇共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前五篇文章

《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开端

为什么提倡素食?——济群法师谈佛教素食观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美味蚵仔煎去哪里了?——素食与修行(上)

星云大师: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后五篇文章

提倡以护生和素食代替放生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

星云大师为灾民“破戒”

饮食禅

放生池里的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