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方立天:慧能创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 |
 
慧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本位的立场, 创立禅宗, 在心性义理、修持功夫和成佛境界等诸方面都实现了佛教中国化, 这是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在佛教中国化贡献上可谓千古一人。 一、慧能的人格特质与历史机遇 慧能学禅于五祖弘忍,得五祖衣钵。慧能天赋聪颖,悟性高超。他勤于动脑思考, 善于抓住经典的实质,并将其与平民思想和信仰结合, 从而开辟了佛教的新道路。他的说法被门人编录为《法宝坛经》。这是中国僧人作品中唯一称“经”的典籍, 标志着中国禅宗的诞生, 也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禅宗在吸收、继承印度佛法的同时,作了许多革新。慧能从人与佛的界说、成佛的根源与方法、禅法与日常行为和现实世间的关系、成佛的境界等几个基本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新说法, 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 极大地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印度佛教的“禅”是静虑的意思, “定”一般是指心凝住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和作用。典籍中未见慧能有静居打坐禅定的记载, 但在思想上, 他继承并发展了印度佛教的禅定理念, 他认为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 见本性不乱为禅。慧能严格地区分着相与离相, 突出以离相为禅的规定, 并以离相为自性不乱的前提, 同时又确定自性不乱为禅与定的根本规定。 慧能就禅修的境界、目标提出了新说。佛家修行果位是涅磐境界, 其内容通常是“三德”具足。三德即般若、法身、解脱。慧能把这样的涅磐境界提到因位作为禅修目标,视禅修为“直开宝藏”。“宝藏”, 比喻人的本来的自性, 即佛性;“直开宝藏”, 是要求禅修者的心地不受污染, 随时随地都能灼然朗照。修行者一旦顿悟, 则般若、法身和解脱“三德”具足, 凡人也就转化为佛。 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 重家庭团聚、重农耕、重现实生活, 相应地, 中华文化也是重入世、重社会伦理、重人文教化的。慧能对中国社会实际有真切的体察, 他提倡在家修持, 提倡孝顺父母、上下相爱;他主张禅修要与日常行为统一起来, 佛法、禅修不能脱离世间, 提倡在世间修行,使禅修与现实生活隔距减少, 甚至趋于一致。此说极大地缓解了在家与出家、入世与出世、佛教与世间的矛盾。这构成了慧能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慧能禅宗的修持方法是儒、道修养方法的佛教翻版。 三、慧能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作用与思想启示 慧能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禅宗是佛教诸宗中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宗派, 因此后来日益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2) 他使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禅宗推动了理学和全真道的产生, 使两者分别成为后期的儒学和道教的新形式,而且,禅宗还为诗歌绘画等创作带来深刻影响, 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慧能创立禅宗、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实践,也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思想启示:(1) 慧能从不迷信本本,而是珍惜和尊重实践经验。(2) 慧能创立的禅宗偏于修证实践,是大众佛教、平民佛教,因此流传久远。(3) 在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存在尖锐矛盾之处, 吸取中华文化的人文教化成果, 来调适、革新佛教, 创立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他的禅修理论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空缺。因而, 禅宗才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