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百喻经》对世人的警醒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百喻经》对世人的警醒

  ■邹相

  题记:《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由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写,南朝齐时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中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百喻经》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在阅读《百喻经》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强烈震颤的感觉,既为经中记载的幽默故事、笑话而仰天大笑,又为其中的讽刺与批驳而抚掌称绝,更为其中蕴含的警醒与启示而醍醐灌顶。在此,我想选取经中有典型的几则寓言故事,来阐释它们对世人的警醒与告诫。

  《百喻经》之“愚人食盐喻”: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警醒】“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盐尚且如此鲜美,何况加更多的盐呢!”傻子愚蠢无知,空口吃盐,吃了以后,口舌便失去味觉,反受其害。社会上,有很多人贪心太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最后却为贪心所害。又如贪官污吏,“一人得道”、“中饱私囊”还不行,还要“仙及鸡犬”,结果,“机关算尽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又何苦呢?

  《百喻经》之“以梨打破头喻”: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骄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警醒】“你自己愚蠢,怎么还说别人痴呆!你如果不傻,那么被他打了,甚至头皮都被打破了,为什么还不知道躲开呢!”这则故事值得让人深思。愚人被打却说打他之人愚蠢,将他的秃顶看成石头;旁人不去劝阻,反而说愚人是个傻蛋。现实中,“周瑜打黄盖”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喜欢当看客,在一旁指手画脚。殊不知,看客才是愚蠢的人,别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在旁“张牙舞爪”做甚?

  《百喻经》之“渴见水喻”: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警醒】那位痴人口渴了需要喝水,见到河水却以喝不完为由而拒绝河水,这的确是有些“愚不可及”了。而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的。人们往往克制不了自己的贪婪和欲望,企图霸占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有了金钱、权势、名利等,却不知如何利用,再度陷入困境……人到无求品自高,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不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为俗事所烦扰。

  《百喻经》之“子死欲停置家中喻”: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即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与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警醒】这则故事应该是佛教提到的“我执”的最好例证。做人不可执迷不悟,不能有错不改。比如一些盗贼,一些有犯罪经历的犯人,往往会不知悔改,成为“惯偷”、“惯犯”,最终走上不归路。还有一些贪污腐败分子,恶胆包天,贪得无厌,冥顽不灵,一步一步堕落、沉沦,难逃法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人人都能知错就改,那么,“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否则,将一错再错,将错就错。

  《百喻经》之“认人为兄喻”: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为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

  【警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认人为兄”算什么?“认贼作父”、“认人当爹”、“认人当爷”的事情不胜枚举。有多少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而出卖自己的良心,糟蹋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我们没有理由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没有必要把寄托全部押在别人身上,难道不是吗?

  《百喻经》之“山羌偷官库衣喻”: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以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警醒】是自己的,终归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强求也得不到。正如那个山羌,偷盗了别人的衣服,却说是自己的,结果连怎么穿都不知道,徒留笑柄。时下,学术之风日下,抄袭论文、著作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教授、学生因抄袭论文而被曝光的丑闻让人震惊不已,还有冒名顶替抢占专利的,等等。但是,那终归不是自己的,没有“金刚钻”,就别去“揽瓷器活儿”。

  《百喻经》之“叹父德行喻”: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问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言:“我父小来,断绝YIN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YIN欲,云何生汝?”为时人之所怪笑。

  【警醒】俗语说,“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那位愚人既有争强好胜之心,又不注意说话的方式,才落下笑柄。赞美别人的好处,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恰到好处,捏造的谎言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到人家的讥讽与嘲笑,“画虎不成反类犬”,岂不是一种笑料?

  后记:《百喻经》篇幅短小,故事通俗生动,引人入胜;设喻诙谐,说理明晰,使人读后皆有所悟。时至今日,反复品阅此书,仍让人倍觉受益匪浅,揣摩思忖,顿生无限智慧。

 
 
 
前五篇文章

“轮回转世”的佛教丧葬观(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

生命的唯一皈依处

佛教持物有哪些种类

诋毁上师的罪业

 

后五篇文章

说戒、授戒、教授禅修业处

熏香的由来

顿悟与参禅

《华严大义》述话一

《华严大义》述话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