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念佛三昧的殊胜利益和修证之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念佛三昧的殊胜利益和修证之道

  作者:释明灯

  内容摘要:

  本文阐述了念佛三昧的佛经根据、念佛三昧的定义和相貌、证得念佛三昧的境界和意义、念佛三昧的求证之路、修三昧的防魔问题;论证了净土三经透显佛陀本怀意在劝勉持名念佛以实现往生不退,持名念佛特别方便直捷,还论证了念佛三昧见佛的真假问题、念佛三昧与往生的关系、念佛三昧往生的品位。

  关键词: 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 念佛三昧 三力和合成就三昧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十六观 九品往生 四种净土

  一、前言:

  当今时代的净土宗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普遍缺乏扎实的教理基础、行持不得力、解行分离、排斥其他法门,还有的片面强调“他力”信仰,轻视诋毁一切传统“自力”修法,近乎基督教的神力救度。在佛教外部,甚至也包括佛教内部的他宗他派,也常对净土宗有许多轻视与误解,例如认为净土宗是消极的法门、念死的法门、是没有文化的老太婆教等等。学人在本文中论述,修净土宗,上根者可以证得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无生法忍,当生不退,转凡成圣。下根者可以凭藉深信切愿,十念往生,永不退转;并且重点阐述了念佛三昧是净土宗修行的一种高深境界,有大功德利益,证得念佛三昧,现生虽身在娑婆,而心常参预清静海会,常见十方诸佛,常聆听诸佛说法;这是当生成就的转凡成圣之道,当生灭除身心诸苦,命终超越凡圣同居净土的九品往生品位,可速证无生法忍,得十方诸佛授记,倒驾慈航,普渡众生。本人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已经立志要深修念佛一法,但不敢说有修有证,本人还在努力学习,还是一个智慧浅薄的学人。况且,自古以来,证得念佛三昧,从而转凡成圣的先辈不多,记载传世的经验也很稀少,学人只能勉励而为。撰写此文的目的,一是学人爱乐修习念佛三昧,先要认清修证之道;二是为使净宗行人知道境界有深有浅,既可力争上游,又可不必忧虑往生无份;三是可以使他宗他派认识净宗相貌,平等看待各宗各派,以免轻犯谤法之罪。

  二、 念佛三昧的定义和经典依据

  早就听说净土宗修行有一种高深境界叫念佛三昧,它使可以令人转凡成圣,有殊胜利益,令人向往。念佛三昧一词出自《观无量寿佛经》,经中讲到: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想彼佛者,先当想像...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但当意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要说念佛三昧一词的定义,可依据权威的佛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念佛三昧:

  (术语)有二种。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一心称念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见观无量寿佛经、念佛三昧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七。又法华三昧、二十五三昧、弥陀三三昧,为法会勤行式之名。[1]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解释说: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正受。谓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不为杂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2]

  三、 念佛三昧的相貌和境界

  当代的传印长老在东林寺讲解印光法师文钞中《宗教不宜混滥论》一文时说,印光大师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句话真正做到了,这个时候大约是民国开国(一九一一年)前后,他的道业成就了。他已经大彻大悟,但他从不显露,从不标榜自己是开悟的人。

  由此,学人有理由相信《印光法师文钞》有权威性,印祖说:

  由于此念佛三昧,唯证乃知,因此才说,唯有家里人,方知家中事。念佛三昧难信难知,若非过去世已具备闻法之善因缘,闻说此念佛三昧,当会有毁谤之疑。正如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3]

  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

  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略知一二。一位美国博士请教老和尚:佛学书籍中提到的念佛三昧,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过这种境界?老和尚回答说:“我在五十几年前,有一次情况我认为是念佛三昧”老和尚说:“五十几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时,有一次随众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随着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手结定印,边走边念,突然我那么一顿。当时‘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先在大殿地面盘绕,然后再冉冉地回旋上升起来。”老和尚当时没有什么寺庙建筑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觉,只有源源不断的念佛声,由下至上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尽是弥陀圣号。老和尚讲到这里,有人问:“此时师父行不行香?”老和尚说,那时他也不晓得行不行香,也不晓得定在哪里,光是“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最后维那引磬一敲,功课圆满,大众各归寮房,他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完全融于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声中,鸟语花香,如此有三个月之久。老和尚笑着对美国博士说:“那真的很爽快!不过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体会,是不是念佛三昧,我给你作个参考,我觉得是个念佛三昧,你认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了。”我们知道,修行人是不能夸耀也不能执著自己修证的功夫,这样会出魔障的,可见广钦老和尚是不执著于自己证到还是没有证到念佛三昧。他还说,你念到这一种念佛三昧的时候,你听这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听这下雨,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那儿念佛呢!所谓“水流风动演摩诃”,水流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风动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水流风动统统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流的声音,都是佛的广长舌相来演说妙法;这个山呀、色呀,也都是如来的清净法身,这就是得到念佛的三昧。

  广钦老和尚证得念佛三昧后,只身一人进入清源山闭关参禅,他所栖身的小山洞原来是猛虎的家,因为他已经证得念佛三昧,能感得老虎俯首称臣,伏在洞口给他当护法,保护他的安全。由于地处荒山,无粮可寻,他不攀缘,不找人护关和供养衣食,竟然感得猿猴献果。可见念佛三昧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4]

  再举一个近世最确切的往生事实,一则现生证得念佛三昧的记述:

  省一法师,俗家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十二岁时,母亲去世,萌发出家念头,因父亲不同意而未成。十九岁时,在天峰寺剃度出家,在扬州天宁寺受三坛大戒。后来在焦山僧处听闻到净土法门,便专志念佛数年;后又发愿闭关念佛,克期求证。先闭关念佛一百二十日,感觉妄念驰逐纷纷,闭关期满,没有收获。生大惭愧,决定再闭关一百二十日。

  起初仍然杂念纷呈,到第五十日,还是控制不住妄想。他大为悲戚,更加恳切诚挚地念佛。大约又过了二十余天,觉得妄念渐渐停息,内心稍感宽慰。又过了一些时日,觉得妄念的干扰,一天不过有三次到五次。心清静时,即见阿弥陀佛卓然耸立虚空中,金色容颜,光辉灿烂,其庄严妙好非语言所能描绘。省一法师对佛长跪礼拜后,私自念言:阿弥陀佛已现身在面前,我上厕所大小便以及卧床睡觉都觉得对佛不恭敬,这可怎么办呢?继而宽慰地自言:父母对于子女,尚不嫌其污秽,何况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呢?因而更加勇猛精进,更加虔诚地诵念阿弥陀佛。如此又过了许久,心境渐渐开阔坦荡,如同太虚。心地中不存纤毫的善念恶念及微细杂念。动与静浑然一体,心念口诵只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想找寻杂念也了不可得。到这时,神气加倍地充沛,就不再卧床睡觉,也没有饥渴之感,食物来了便食,也没有什么苦患。外面的境物则光明洞彻,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融合为一体。所居住的寮房,墙壁都隐而不现。众多的佛菩萨充满太空,黄金地、莲花池、七宝行树,以及虚空和地上的宫殿楼台,极目所视,多不胜数;所有经行、静坐的地方,所看到的境界都是这样,光辉遍照,无不周遍。

  还是在闭关中,省一法师睹见面前有两个宝莲华,莲花上的人,容貌与诸菩萨相同,而神态很像父母。他刚投目注视,其中一人已经缓步来到了他的面前,果然是他的母亲。其母欣然地对省一法师说:“你由于我的原因,发心出家。你如今证得道果,我与你的父亲,也凭藉你的修证,得以超生西方净土。我今天奉阿弥陀佛的敕令,特来安慰你。”省一法师正要站起来,母亲阻止说:“阿弥陀佛正站在你的面前,不可以由于我而干扰你的定力,你的志愿已经达到,他日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相见。”说完便消隐不见了。再看刚才那两朵莲花,则与大地上众多的莲花摇曳相揉,不知其所处的地方了。

  省一法师自从证到念佛三昧后,心地清净,外境也随之清净,不改变不退失。直到一百二十天闭关期满,净境才消失。他回忆说:正当闭关念佛时,心境寂然,不知道时间的长短,等到出关后,回忆追溯时间,约有二十天,整天的处在极乐世界的境界中。

  省一法师证到念佛三昧的时候,才三十岁。后来虽是无事道人,但终日念佛诵经,未尝懈怠。并经常劝诫他人:要认真念佛,佛不会欺骗你的。又说:如果证得念佛三昧,必定可得往生;然而如果不闭关禁语,一心持诵佛号,念佛三昧就难证得。[5]

  二、 念佛三昧的殊胜功德利益

  从省一法师修证念佛三昧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证到念佛三昧时,西方世界的佛菩萨和种种景象如对目前。二、杂念不生,真心显露。三、没有身心的苦患。四、能超度父母往生。佛门有一句话叫做“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印光大师说:

  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6]

  照印祖的说法,证得念佛三昧的人,已经转凡夫而成为圣者了,应该是得道之人了。这样的圣者能超度父母往生也就可以信得过了。省一法师看到父母生西,并不是父母比他先往生,果位比他还高,省一法师已经是证道之人,属于当生证得念佛三昧,也就证得了当生往生极乐,当下的受用都是极乐世界的受用,只不过业报身未尽,还可以在娑婆世界随缘度众生。这情形可以说是“身在娑婆,心生极乐”,他已经入于圣流,其品位应该在《观经》讲的九品之上。因为印光大师说过,证得念佛三昧者,现生便已超凡入圣,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判定说,九品往生的身份都是凡夫。我们看《观经》的九品往生的情形,确实没有转凡成圣的迹象,九品的行持都是凡夫可以修为的。天台宗认为,极乐世界从低到高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观经的九品往生者都是凡夫,应该是同在凡圣同居土所分的九品之中。省一法师这种当生证得念佛三昧的圣者,应该超越凡圣同居土的九品,生到更高的净土。藕益大师说:

  不论事持理持(持名念佛),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磐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7]

  由此可以推论:证得念佛三昧的人,已经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了,超过了‘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也不低于‘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应当往生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净土。印光大师说: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8]

  既然凡圣同居土可分九品高下,其余三土也各有九品高下,是依据所断见思二惑和所断无明的多少而划分的。可见修学净土宗,所证品位很多,相差悬殊,不可一概而论。证念佛三昧必然往生,但它可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从省一法师修证念佛三昧的经历,知道了念佛三昧有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再看一下经论中是怎么说的。

  《观无量寿佛经》说,证得念佛三昧,能见十方诸佛;上品上生者,一得往生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即得诸佛授记。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YIN,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YIN;有能除痴,不能除YIN、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现生阿弥陀国。印祖说:

  至于证三昧,不可不发此心,实则今人绝少证三昧者。以能证念佛三昧,现生便已超凡入圣矣。切勿等闲视之。[9]

  念佛三昧,不仅是大势至菩萨获证圆通的成功之路,而且被多种经论强调为十方三世诸佛初上菩提道的必由之门,对其功德赞叹不绝。如《观佛三昧经》载,佛赞观佛三昧为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始出生处。佛告阿难言:“我与十方诸佛乃至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此三昧能得佛护念加持,灭重罪业障,得达金刚三昧等诸深禅定。尤其是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有往生净土、横超三界之利,被赞为“无上深妙禅”。不仅净土宗祖师大力弘扬,即便是他宗祖师大德,也纷纷弘护。如天台智者大师高推“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唯有大智慧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检此门!”从祖师们的观点看,依大势至圆通门,以游子忆母之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可以快速地入三摩地,证无生忍。这是一条简易直捷的成佛之道。

  五、佛法修行的五大要素是修证念佛三昧的基础

  济群法师提出了佛法的修行,不管哪宗哪派,必不可缺少五大要素;依照修学次第来讲是:皈依、发心(出离心和菩提心)戒律、正见、止观。这是对当前佛教界的一种振聋发聩的警钟,是宝贵的真知灼见。以简便易行著称的净土宗也同样不能缺少这五大要素,这是可以从净土宗经典中得到证明的,理由如下:

  1、《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然后用了很长段落讲娑婆世界的五痛五恶五烧之苦,就是强调要发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2、佛陀提倡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10]

  其中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与济群法师提出的五大要素中的皈依和戒律是一致的。《观经》又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意思是说诸佛如来是随感而应的法界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所以众生忆佛念佛时,那忆佛念佛的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忆佛念佛为始觉),是心是佛(念佛的心即是本觉),诸佛遍知万法的深广智慧,便从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这段话透显了五大要素中的正见,或者说是般若正见和空性慧,可见持名念佛求往生不是心外求法。

  3、《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了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实这就是止观的修法。摄住六根念佛的时候,除了佛念没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念佛的声音出于口,经于耳,入于心,佛号在心中了了分明,这就是观。所以持名念佛具足止观这个修行要素。

  真诚皈依佛法僧三宝,才真正成为佛弟子。真实发出离心,才能走向解脱生死轮回。发了菩提心,才成为大乘行者。戒律是修定修慧的基础,持戒才能成就无漏的功德;成就往生不退转,就是成就无漏的功德。有了般若正见才懂佛理、不迷信、不心外求法。有了止观,才可以摄心念佛,使修行净业成就。因此,修行净土,绝不可缺少这五大要素!

  济群法师说,修行的关键是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慈悲与智慧。因此,我们要警醒,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贪嗔痴、贡高我慢、执迷不悟,需要勤修六度加以对治。我们要经常观照自己的心行,远离凡夫心态,经常学习、临摹佛菩萨的品质。不能光学一部经,光念一句佛号,其它什么都不学,这样容易把净土宗与整个佛教割裂开来,失去佛教的基本内涵。光知道念一句佛号,不知道如何修心,而佛法是心法,整个佛法都是讲如何修心的,一句佛号念得效果怎样,是取决于这颗心修得怎样,因此净土宗不能走向简单化!

  六、念佛三昧的修证之道

  (一)持名念佛为四种念佛中最为简便易行之法

  1、阿弥陀佛的核心愿力是以名号普度众生

  阿弥陀佛在因地叫法藏比丘,在佛前所发愿力就是要以名号度众生,经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11]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12]

  天亲菩萨是这样阐述此段经文之意: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13]

  《观经》第九真身观中,佛陀在讲了如何观想阿弥陀佛的真身之后,突然显露了这样一句话“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佛陀的用意何在呢?为何只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呢?善导大师解释说:

  此有三意: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明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其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若一日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诚证不虚也。又《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14]

  2、佛讲《观经》的本意是为了劝勉众生持念无量寿佛名。

  有人认为佛陀讲《观经》是劝勉众生观想念佛得定而得成就,并且认为观想念佛比持名念佛殊胜,其实错了,属于没有读懂佛经佛意。在《观经》的流通分,佛陀没有嘱咐好好地观无量寿佛身,而是讲到:“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是本经的点睛结穴之语,让人猛然警醒!此句清楚地讲明佛的本意是劝勉众生持名念佛。那为什么前边还讲了那么多观想法和净业三福呢?因为佛是恒顺众生的,普度众生又是需要善巧方便的,整个十六观,有一个层层展开、逐渐透显佛陀本怀的过程。开始因为韦提希夫人祈请佛陀“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教我思惟”是指思想忆念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四种庄严,这是后边要修观想定的前方便。说“教我正受”是讲前边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与前境和,名为正受,可见是要准备修定的功夫。这是韦提希夫人自认为要想生到极乐世界这样清净的地方,一定要有很深的定力才行,所以才祈请佛陀“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佛陀是恒顺众生的,也就先给她讲了修定善的十三观,后来佛又不请自说了修散善的十四、十五、十六观。善导大师这样解释定善和散善:定则息虑以宁心,散则断恶以修善。佛陀先讲了一地观、二水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这六种观法一个比一个复杂,作为凡夫身份的韦提希心想羸劣,肯定是不堪作观,心中愁苦。佛陀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她的心境愁苦,所以紧接着佛陀用特殊方法给她解除了愁苦: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15]

  韦提希见到阿弥陀佛,马上欢喜踊跃,接足作礼,愁苦烟消云散。对这段经文,善导大师解释说:“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可知两土世尊互相酬唱,恒顺众生,应机说法。韦提希见到了西方三圣,暂时除掉忧恼,紧接着问佛:“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佛陀是恒顺众生的,只能依她所问,接着给她讲修观之法:七华座观、八像观、九真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普观、十三杂想观。这七个观法所观之境都很殊胜,也很复杂,很难作观,只有十三杂想观也叫作劣像观,观一丈六尺的劣像相对容易些。要注意佛陀为什么没说修这十三观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那种净土和哪个品位,只说作此观者能灭多少劫罪呢?佛陀知道凡夫心想羸劣,不堪作观,这些修定善的法门难于进入,所以佛陀又慈悲地续讲了容易修行的净业三福和称名念佛等散善修法,也清楚地讲明了三辈九品往生所必须修习的因行,使凡夫众生可以量力而行,趋入九品。佛陀也就不请自说了十四上辈观、十五中辈观、十六下辈观。直到十六下辈观,才透显出佛的本意是劝众生持名念佛: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倾,即得往生极乐世界。[16]

  其中“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念”就是指心念的念,因为造作五逆重罪的恶人,临终不仅有身体四大分离的痛苦,更有地狱重火,一时来现,恐怖万状,他无法以心来忆念佛的名号。善友劝他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这个“念”就指心念,这个“称”就指用口称念,从较难的心念,改为易行的口称念佛了。“如是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称佛名故,于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他转为口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这就显示出称名念佛的殊胜与方便。由于凡夫都是妄念纷飞,用心忆念佛就比较难行,口称念佛容易,力量也大,容易伏住妄念,很契合末法众生的根基。有不少人总是地认为用口称念的持名念佛是适合那些最差根基的人用的,人差所以法门也差。我要说大错特错!《观经》前十三观讲的定善是从观想入定,没有几个人能修成,怎么能说说它殊胜?其实只是所观的定境殊胜而已。十四、十五、十六观讲的是散善的修法,多数人都能修,尤其第十六观教导的持名念佛,人人都能修成就的法门,怎么能说它不殊胜呢?第十六观是要反衬出来一个道理,最差的人都能临终十念往生下下品,何况中上根基之人,则往生品味会更高!证明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的殊胜法门。佛陀恐怕众生智慧不足,读不懂佛陀的本怀,特意在最后的流通分里殷勤嘱咐一番: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17]

  3、必须先懂得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和念佛的功德有多么殊胜。

  修行念佛的效果如何?能否坚持长久?这取决于你的心态如何,对佛号的功德和念佛的功德了解多少,对念佛行持的信心有多少。

  玄奘大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称阿弥陀佛名号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佛说无量寿经》中,佛告弥勒菩萨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说“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转冤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涅磐经》说“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大智度论》说“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念佛有灭罪之益,如《观经》讲下品上生时说到“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讲下品下生时又说到“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经中明确肯定持名念佛,能消灭累世导致生死轮回的重罪。

  念佛有护念之益,《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又《般舟三昧经》说“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恶难,横加恼乱。”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彰显在四十八大愿中,其中十八、十九、二十愿是摄受他方众生往生愿。佛是以十八愿、即十念皆生我国愿,作为核心愿力,其佛本怀是以他的大悲愿力摄受三界常没常流转的众生,往生不退,一生圆成佛道。用十九愿即勤修我皆接引愿,为那些能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大心大行凡夫的往生作了保证;用二十愿即系念必得往生愿,为那些植种德本的人求往生多加了一层保险。

  常常被人忽略的是十个摄受他方菩萨愿,包含三十四、三十六、四十一至四十八愿,使得极乐世界以外的菩萨,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获得殊胜的增上。我们重点分析以下三个愿:

  第四十二、悉得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皆得三昧见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即得诸忍究竟愿

  设佛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18]

  注意“闻我名字”的闻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听到或听说,藕益大师解释说: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17]

  这段话意思是说,闻了就能生信发愿,乃肯立持名念佛之行,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这才叫做闻慧。如果不信不愿,持名念佛的正行无由而立,与不闻无异,虽然佛号一历耳根,堪为道种,但只是成为一个远因,不能叫作闻慧。

  从以上三个愿可以看出,念佛能证三昧,能证无生法忍,能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能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第一忍是音响忍,第二忍是柔顺忍,第三忍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无生法忍是慧心安忍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上,止观定慧的功夫非常深。证到无生法忍,最低也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就可以在一百个佛刹示现八相成道。《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修证耳根圆通,修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时,马上证得“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生出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应身”。这个水平就是初住位,这还是属于初得无生法忍,他就有高超的神通妙用,能够分身到一百个佛刹,用种种的语言、身份,随众生的根基说法,普度众生。而他自己也能领受十方无量诸佛讲经说法。所以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下可以使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忏悔、十念往生,上可以使人当生转凡成圣,成就三昧和无生法忍,普度众生!这哪里是消极等死、念死的法门呢?哪里是没文化的老太婆教呢?

  有人认为,这十个摄受他方菩萨愿,必须是大菩萨或达到某一个阶位的菩萨,念佛才能修到这么高的水平,这都属于主观臆测,没有佛经根据。佛经没有讲是对哪个阶位菩萨说这十个大愿的,佛经只是泛泛地说“菩萨”二字,应该是泛指所有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通过精进念佛名号的修行方式,可以获得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况且菩萨的阶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低位菩萨可以精进修行,快速升到高位菩萨。《梵网经》说,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人就是菩萨!在授受菩萨戒的时候,已经做过了羯磨,羯磨师问:“汝等已发菩提心否?”众答:“已发菩提心!”羯磨师问:“既然已发菩提心,汝等是菩萨否?”众答:“是菩萨!”。因此,受了三坛大戒的比丘和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都属于菩萨,都可以依此十愿修行,得到如此高妙的功德利益,关键在于自己能够发多大心,做出多大的行持!有许多受了菩萨戒的人总是不敢承当自己是菩萨,主要是因为菩提心很容易退失,退失了菩提心的人自然就不敢承当自己就是菩萨。所以一定要长时薰修、巩固、深化菩提心,自己千万不能妄自菲薄、不敢承当阿弥陀佛这十个大愿对他方菩萨的摄受,甚至主观妄测佛经佛意,故意抬高往生的门槛,这样会断送众生的法身慧命,是非常危险的!

  藕益大师以大手眼揭示出念佛名号有殊胜的功德利益: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形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佛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19]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20]

  4、持名念佛为四种念佛中最为简便易行之法

  念佛有四种: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这四种念佛之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和众生的根基。凡有口者皆能称念佛号,持名达一心不乱,那么实相微妙之理,全体显发呈露;西方奇妙之境,彻底圆满彰现。即以持名而亲证实相理体,不作观想而彻见西方净境。可见持名念佛的方法最为简便易行,是契入佛道的玄门,成就佛果的捷径。

  (二)念佛三昧实修法

  1、多部佛经,指陈三昧修行要点

  现前见佛,乃至见道证果,于定中见到佛的形相、净土或法身、实相,都是由修习念佛三昧成就。有多部经典谈到念佛三昧的修法,如《般舟三昧经》说到,具深信、持净戒者,能于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二七、三七、七七乃至三月,专心系念一佛,精进不懈,除散乱昏沉睡眠,“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便能于定中眼见彼佛乃至十方诸佛。我们汉地修此三昧者多以九十日为一期,昼夜常经行念阿弥陀佛,不眠不坐不卧,天台宗称为常行三昧,古今修此三昧,有很多亲证者。又如《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汉地修此三昧者也多以九十日为一期,闭关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天台宗称为常坐三昧。又《观经》说依法修十六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观想成就,能心眼见所观境。又如《阿弥陀经》说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佛经》、《观经》还说,即使临命终时十声念阿弥陀佛,也得以往生极乐,花开见佛。

  在《般舟三昧经》行品第二,佛说:“菩萨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然后佛说了一个很重要也很长的修行三字诀,摘录其中主要内容有:

  勿念痛、勿念痒、勿念饥渴寒热苦乐生老病死,勿念身命,勿念贫富贵贱,勿念色欲恶善,勿念嗔喜是非舍取,勿念父母妻子,勿念亲疏憎爱,勿念得失成败,断诸念,一期念。观平等,于一切,避乡里,远亲族。弃爱欲,履清净,行无为。断诸欲,舍乱意,习定行。食知足,勿贪味,勿憍慢,勿自大,勿贡高。[21]

  又在四事品第三,佛说: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如弹指顷三月。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

  [22]

  又在四辈品第五 ,佛说:

  弃爱欲,作比丘,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远离于谀谄。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强。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23]

  可见般舟三昧的修行法,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印光大师说这不是凡夫能修的,但此经没有说不适合凡夫修持。当代慈法法师认为凡夫也可修般舟三昧,他住持的云南鸡足山贤首放光寺、辽宁保安寺等,提倡修般舟三昧,也确实有人念佛经行了九十天,不眠不卧也不坐,但是有没有证得十方佛立在现前、入念佛三昧,就不得而知了。听说台湾妙境长老一生中修过十次的般舟三昧。学人曾在东林寺修过十天念一百万佛号的闭关念佛和一日一夜经行的般舟修法,感觉挺辛苦的,头脑发困,脚板刺痛;又谛察自己还做不到《般舟三昧经》的上述要点,依此估量自己目前没能力经行九十天修般舟法。学人是学习印光大师,依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锲而不舍地都摄六根,万缘放下,老实念佛,这样行持,不需要拼体力、拼意力,对大多数人是可行的。

  2、念佛三昧的原理——三力和合,成就三昧

  唯识学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意思是讲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山河大地等外在的境界是客观实有的,但是唯识学认为,我们所看到、感知到、认识到的一切境界,都是由我们的自心显现的,它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由此可以推知,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秽土,它是由我们染污的心显现的;我们所向往的极乐净土,是由清净心显现的。在净土法门的修行中,修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修到观想成熟,佛就会在观想中显现庄严身相。为什么平常我们打坐观想佛像,佛却总是不显现身相呢?这是因为心力不够。我们平常总是处于散心状态,散乱的心是没有力量的,等进入定中,威力就很大了。可知我们的心有不可思议的妙用,一个修行有素的人起心动念都会产生极大的力量。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的道理。又比如太阳光的自然光线是散乱的,它不能点燃物体,可是用凸面玻璃聚光镜能够把光线集中于一点,就会产生灼热,足以点燃物体。古大德教人“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可见每念一声佛号,都是在八识田中薰习一颗佛的种子,得到短暂的清静心,一声接一声地念,长时薰习,在阿赖耶识中自然聚集了无量的念佛的种子,薰习久了,自然会趋向佛的清静庄严。

  据《般舟三昧经》说,修念佛三昧,忆佛念佛而得心眼见佛,是由三种力所成就:一是佛的加持力。诸佛证得不可思议的威神法力、无碍妙用,能随净缘加被予众生,激发众生本具的佛性妙用。当众生一心念佛、全身心皈命佛时,接受佛力加持的信息通道便被打开、受到佛力的激发,则涤除心眼的业垢障蔽,便会见到所念的佛。尤其是以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现前纵然未能见佛,临终时见佛来迎往生净土,主要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作为强大增上缘的摄引。二是三昧力。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恒久持续专注一缘,定力牢固,自然会有不可思议的功用,不仅忆佛念佛可令心眼见佛,即便是忆想一切境相,只要力极功深,都可现见心中所想念的。甚至还可由此成就天眼、神变等神通,达念力自在的境界。其实就象世间热恋中的人,念念都在想着他(她)的心上人,其心上人的清影娇姿,也能浮现于脑海,形诸于梦寐。从佛法深理而言,万法唯心造,一切从心想生,众生心性中本来具足十法界万法,具足佛法界的三身四土;常人平素常念人畜,所以常见人畜;修念佛三昧者心心相续,忆佛念佛,则自性中本具的佛法界三身四土便能依念力之缘而显现。如佛在《观经》中所开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见之佛,唯是定心所造,自性本具。三是依本功德力,或者说自善根熟。修念佛三昧,有现前见佛者,有现前未见而临终见佛者,也有虽念佛而临终不见佛者。是否见佛,见佛迟速,只取决于本人功德力是否具足,善根是否成熟。功德善根,是由宿世今生的多种因缘所积集,主要者有四缘:第一是信心,深信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是见佛的前提,如果缺乏信心,狐疑满腹,疑世间无佛,疑佛言无据,没有如子忆母的深情,则因疑成障,难以见佛。第二是资粮加行,能见佛是极大善果福报,必须具有得大善果福报的资粮,如《观经》所言孝养父母、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发菩提心等三福,称为“净业正因”,若缺正因,就无法得到见佛这种净果。第三是业障消除,众生之所以不见佛,唯因宿世今生的恶业所障,若业深障重,则难见佛,如囚犯难得会见国王,盲人难得亲睹日光。《法华经》、《地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诸经论都说,见佛相好乃是业障消除的标志。即使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接引,带业往生,也起码须消除障碍临终见佛往生的重障,如狐疑不信、欲爱牵缠、暴卒横死、临终昏迷等。第四是定力,现前见佛,须定力足够,没有昏沉散乱间杂,若定力不足,虽专念而心有流逸,虽闭关而未足时日,则不足以证得现前见佛。

  由此可知,修行念佛三昧,是否成就十方佛立在前,责任不在佛那一边,也不在法的那一边,佛与法完全可靠,唯独凡夫心很羸弱,最不可靠,应当努力断疑生信、坚固信愿,强化道心,以顽强的毅力,长时用功,方能成就。

  3、先树正知见

  念佛关键在于耳听佛号而不在口念佛号,在知见上,要先摒除心外求佛的偏见,要返观能念的此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修证念佛三昧所必须具备的前行知见。要三昧现前,能念与所念,能观与所观,不能分为二,佛号与心念要融合,佛号之外,无二心,佛号即心,心即佛号,犹如水乳交融。虽然佛号与心念能初步的交融,但是要进一步体究清净真心,则要继续于专念佛号上去体究。在佛号与心念交融下,由真心所显的念佛妙心,会越来越明觉,而所念的佛号逐渐消融,唯独能念的明觉心,光照独耀。此时的心地会生起禅悦,并且会越来越强烈亲切,会念念法喜充满,一旦日久功深,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就会有顿时脱落的因缘,一旦顿破无明,就能体验到无念无不念的心境。 三昧,译为正受或定。定有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念佛三昧是出世间定。其实我们练习骑自行车,开始总是默念骑车要领,很机械笨拙地骑车。等到练习纯熟,就能够一气呵成,无有作意之念,这也是一种三昧。念佛三昧,是初步体究了真心妙用,于念佛中,成就了无念无不念。工夫至此,于念念弥陀中,念念皆能相应于真心妙体,句句佛号的流过,犹如盘中珠,历历在心,无明妄想习气就会在念念明觉下,日日消融。所以先要沉下心来,运用耳根与意根慢慢作心地的功夫。

  4、应用佛教心理学,导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1)运用心理暗示,强化道心

  必须注意,念佛用功不能忽略一个前提,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念佛,效果大不一样。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净土宗修行的纲宗。”有必要先具备这样一个心态,就是有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必能迅速出离生死,往生不退;不忍坐看六道众生轮回之苦,要早生极乐,证得无生法忍,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此愿不成,誓不罢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时刻刻不放松,分分秒秒不虚度。有此心态,则三昧可成。

  然而无始劫以来,众生在六道里轮回得太久远了,带有一种习惯性的麻木,六根习惯性地沾染六尘,很难离染归净,振作精神,一心一意求解脱。在家学佛,处在五欲的包围中,很难舍离染污心,知道念经念佛布施等有大功德,就容易贪求功德,想换得功名利禄,升官发财过好日子。即使出家了,也不会很容易地离开世俗心。安住在注重戒律的道场,固然是容易做到身不犯YIN行、口不说YIN秽语言,但要降服无始劫以来的YIN欲心,不让它起心动念,也是很困难的!这需要自己立大决心,下大功夫悉心对治才成!而或轻或重的名利心尤其难以割舍净尽,发心做善事容易,长久安心修道很难!学人见过好多津津乐道于盖庙、接庙、升座、当会长,乃至于争做执事、争揽信众、争抢佛事得名誉、得报酬的,却很少见到热衷于寻师访道、争着参加禅七、念佛七,乃至入深山、搭茅棚,或闭关念佛、克期求证的。消极厌世的心容易生起,然而舍弃现世的一切名闻利养,决然地出世修道的长远心则很难坚固啊!

  学人原来在自己的屋里悬挂这样一幅字:“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家看了都夸好,但是时间久了,发现它促使我总想成就种种功业,使我难于割舍名利心、妄想心。觉察之后,就毅然决然地把它撤下,挂起了能海上师的教言“厚福受享,德行堕落。名誉光荣,我慢加等。养生优厚,病难必多。顺境安适,般若无缘。”自此以后,常看常念,发觉名利心、妄想心日渐稀薄,而道心日渐增长。书写四无量心的字幅也长期挂在墙上,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坚固菩提心。可见要善于运用心理暗示,多运用激发道心的名言、警句、座右铭,来逐渐转化凡夫心,使心趋向解脱。

  (2)用佛经祖语,熏陶出修道人的心理

  厌离娑婆的心态也有可能消极地对待一切,还需要生起“欣求极乐“之心。学人的体会是每周读诵一遍《无量寿经》,也可以只读其中描写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几个片段,则能日益增强欣求极乐之心,激励自己信愿念佛!

  欲证三昧,必须结合五大要素修学,先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适合修习念佛三昧的坯子,然后再闭关,相当于入窑烧炼,才能修炼成功。学人在实践中,经常读诵十一祖省庵大师著作的《劝法菩提心文》和《涅磐会发愿文》,读了感人肺腑,生发了强烈的皈依三宝、急求出离、誓愿严持戒律、誓度无边众生的大愿心!每周约用一小时,投入感情地读一遍,就能保持和强化皈依心、出离心、持戒心和菩提心。随文入观地读诵大师著作的《不净观颂》,能够让人顿时歇却并抑制住YIN心染念,再遇到染缘时,心境如同冷水泡石头,沉寂不动。依据此文,五分钟就可很好地修习一次不净观;我只选择读此文的后半段,就是五言律体裁的部分,缓慢地随文入观,三分钟就观修完毕。大师就是大师,大师自有大师的功力和悲心,他的诗文隽永,高度概括了多部佛经的精神内涵,激励凡夫心,渴望转凡成圣!用五分钟读诵一遍大师作的《四念处颂》,马上就可以看破、放下财色名利、五欲六尘,起码是厌倦了,失去了去追逐财色名利的动力,使各种妄心当下歇住!学人一看到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就会满眼含泪,感同身受,生发悲悯心;看到人及动物受苦就会生度脱心;与人打交道就会想到他们在过去世都做过我的父母,心中生起感恩之心。

  (3)打造情境,预设心理意相。

  依照佛经的道理,学人经常观修自己就是一个贫子,清苦地、孤独地生活在一个茅草棚里。外面有须弥山一样高的尸骨堆成的白骨山,这是我无始劫来生死轮回所积累的白骨,白骨上都有我的印迹、我的编号。可以预见茅棚中的我也日渐变成又一具可怜的白骨,我要想尽办法急求出离生死。茅草棚外通向事业成功的路也紧紧地围绕着白骨山向上盘旋,通向娱乐场所的路也通向粪尿大地狱!门外的哪一条路都是通向可恶的死亡和痛苦,看透了六道轮回里的众生不就是这样的孤独和凄惨吗?我只能在茅草棚里甘于寂寞地一心念佛,凭借念佛而成就。这念佛的道业胜过建立万世的功勋!要论成败的关键,全在于念念相续地念好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上了。在如此的观想和心理暗示下,就只能安住于一心念佛的行持了,这才叫作死心念佛。觉明妙行菩萨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必须让凡夫心大死一番,才会有一个新的活法儿!这是三昧成就,转凡成圣的关键!到了晚上,就观想自己端坐在橘黄色的莲花之上,不染红尘,清净庄严,依然端坐念佛,提升菩萨品位。以上两种观想能够使心理保持平衡。

  (4)坚守直心是道场,打破人情面子。

  学人讨厌用世俗心、世俗方式与人交往,讨厌谄媚、阿臾奉承、曲膝媚俗,不好面子,不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求出人头地,拒绝名誉光荣,仰慕高僧大德的高风亮节,甘作清苦道人。对于平民百姓,也会学习他们的勤劳耐苦精神,对于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要悲悯他们沾沾自喜、不知觉悟、不求解脱,会有苦难的来世!须知人的心地与念佛求往生的关系极大!经言: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24]

  具备这三种心就必生极乐国,但我们是否具备呢?学习了善导大师的解释,就会明白当今末法众生的心地太差劲了,急需改良。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不得外现精进贤善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以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25]

  5、正修三昧的用功要领

  因为往生的条件不要求证得念佛三昧,证得念佛三昧的人又很少,祖师如果多讲修念佛三昧要如何如何去做,信众看了就会觉得自己无份,甚至错认自己往生无份,所以古来著书,没有专门阐述如何修证念佛三昧的,只有在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印光法师文钞》中少有阐述,然而真的发此大心者毕竟也能找到修行之路。学人只能依据佛经,多加实践,适当参考祖师著作来修学。印光大师简明扼要地讲过用功要领:

  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26]

  这段话启示我们寻找念佛三昧的用功要领,要详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句话是关键语。表明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根既已摄住,鼻也就不会乱嗅,则鼻根也摄住了。身须恭敬有威仪,则身根也摄住了。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然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逐渐证得。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行门大有助于解门,能解不能行,不是真修行,解行要并重。印祖开示说:

  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中起念,就会有声相。用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然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比起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27]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非外道只静坐而已。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出声默声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无论行住坐卧出声默声,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念无异。这是念佛最切要的妙法,且不吃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耳能听得明白,则六根都摄无遗了。如此而念,名为净念。净念能常相继,则可得念佛三昧。[28]

  根据印光法师文钞中《念佛三昧摸象记》一文,可以理解体会出如下的用功要领:当念佛的时候,要一面念,一面反观自心,专注一处,不要让它向外奔驰,念念照管住心源,心心符合佛体(心体)。把自己能念的心反过来念自己所念的心;把自己能观的心,反过来观自己所观的心。好比灯发出的光,还照自己的灯。边念边观,边观边念。一定要使整个的念就是观,念以外没有观;整个的观就是念,观以外没有念。这样,观和念虽已融合在一起,但还没有达到根源。这时,应更进一步,向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斯。深切地不断地体会和觉照。越究越切,愈提愈亲。等用力到了极点,功夫炉火纯青,忽然根和念一起脱落,便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那时正所谓“独有灵光辉耀,六根和六尘全部脱落。这样就露出真常之体,便不再为语言文字所转,知道心性原来是没有染污的,本来是圆满成就的,只要离开妄念,就是如如不动的佛性现前了。功夫到了这一阶段,念佛已经有了相当成就,正好着力向上。现在虽没有脱离娑婆,但已经常参与诸佛的海会了。到了临终必然能上品往生,顿证佛乘。

  学人曾经朝拜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闭关的塔院,发现最特别之处就是院墙内侧工整地镌刻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字体很大,此外没有其它文字,可见大师倍加推崇圆通章。在浩瀚的文钞中也多次用圆通章的道理给人指示念佛要领。但这个是不是印祖的唯一最高心要呢?细读文钞,我发现印祖修行念佛三昧的最高心要,是融合了大乘禅修数息法门和圆通章念佛法门,从而形成十念计数的数息念佛法!这是印祖与谛闲大师通信时讲出来的:

  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29]

  所谓十念记数法,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计数。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30]

  在念佛实践中,学人体会到,分三口气念十句,气息最为舒畅,持久念佛不累。“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如此计数更容易摄住意根,减少妄念。其实佛经中从来没有要求一天念多少万声佛号,祖师大德有自己念六万乃至十万的,有要求弟子念三万或五万作为定课的,这都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手段,是为了对治凡夫懒惰懈怠。因为不是你念了多少声佛就一定会证到什么功夫、什么境界。佛法是心法,关键看你怎么用心,把这颗心修得怎样。所以追赶念佛数量容易形成流弊,容易看重张嘴念,而忽视用耳朵听闻佛号,容易拼凑数量而忽视摄心、忽视养护深信切愿之心。但是念佛很少而效果很好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凡夫无始劫来形成的业习很多、烦恼很重,需要多念佛、改习气、转烦恼、消业障。

  (三)修行多久能够证得念佛三昧

  依据《佛说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都有可能证到一心不乱。又有经言,十日十夜就能得到念佛三昧:

  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于今少时所不能睹;一切诸善皆悉回向,愿得往生安乐世界;垂终之日,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安慰称善,是人即得往生。

  [31]

  可见能够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者十日十夜就能证到念佛三昧;没有证三昧的属于重障钝根之人,若能把一切诸善回向往生,也能在临命终时往生,这又证明了往生的条件不是证得念佛三昧这样高的标准。若论往生条件,那要看你往生到四土的哪一土,九品的哪一品,其条件是有高低悬殊不同的,观经的九品往生章就明确讲了九品往生的条件。

  若依《般舟三昧经》,具深信、持净戒者,能于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二七、三七、七七乃至三月,专心系念一佛,精进不懈,除散乱昏沉睡眠,“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便能于定中眼见彼佛乃至十方诸佛。可见有很快也有很慢才证得,也有当生不能证得三昧,只在临命终时才见佛来接引,这主要是因为修行者宿世的善根不同。汉地修此三昧者多以九十日为一期,昼夜常经行念阿弥陀佛,不坐不卧不眠,古今修此三昧,有很多亲证者。这也反映出实践证明,娑婆世界还有那种根器的人,克期修证念佛三昧,有九十天就够用了。

  有人问印光大师:“专修持名,愿得念佛三昧,期生净土,云何用功?”答曰:“以深信愿念佛。念佛三昧,亦不易得。然须常发此心。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耳。” 印祖又说:“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

  从实践上看,省一法师在不足二百四十天内证到三昧。中国的觉明妙行菩萨精进念佛七日证到三昧,菩萨自述:

  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32]

  菩萨开示四句话“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可见若能发出强烈的出离心,强大的誓愿心,就可能在短时日内证得三昧。

  七、关于念佛三昧见佛境界的真假问题

  庐山慧远大师念佛,一生三次见到佛。他首先着重凝观禅定,入三昧境界,就可以随宜应物,显现妙境,终能见到佛境。受佛力法力的加持,坚固皈命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命终得以上品往生,这就是慧远大师禅观念佛的要义。

  慧远大师对定中见佛一事,尚且存有疑滞,曾向鸠摩罗什大师讨教。他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定中所见的佛,假如真是属于梦的话,那不过是主观的想象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现前,故此佛不可能为我等断除疑网。假如是客观外来的佛,佛既是真实的显现,为何又以梦为喻呢?

  罗什大师问答这个问题,详明周全,首先指陈见佛有三类:一是自得天眼而见佛,二是神通自如,飞到十方去见佛,三是凡夫修行禅定,心止一处而见佛。《般舟三昧经》以梦喻定中见佛事,仅取梦中之事历历分明,能到能见,并非如梦的虚妄。经典处处指陈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定中见佛虽由心意识的专注忆想,然而其所具境界并非虚妄。同时也表明了:诸佛身皆从众缘而生,凡是从缘而生,都没有他的真实自性,如梦如化而毕竟空寂。然而,佛的法身周遍十方,也入到行人心中,若行人心想佛时,水清月现,佛身显现,所以行人见诸佛身,不可当作虚妄来看待。可知般舟三昧,须具佛力法力及善根力,具足这三种因缘,就能明见彼佛如来。这种境界不可以认为是虚妄幻觉。

  有人死执《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而不信不解甚至诽谤念佛三昧,谤为着相、心外求法、着魔发狂。对此,印祖给予确凿的答案:

  金刚经,说心地法门。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不知看经上文说的话。独以此两句,疑念佛求生西方。不知有有相三昧,有无相三昧。凡般若部中许多经,并禅宗所说,皆是依无相三昧发挥者。凡诸大乘经,备明修因证果,并开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发挥者。汝完全不知世间道理,况出世间道理。而复自作聪明,妄论佛法。欲不招恶报,其可得乎。汝既有净土十要,(此甚深)嘉言录,(此最宜详阅)何不过细看。而一味将外道无知无识之话为是。[33]

  八、修证念佛三昧注意事项

  欲证三昧,用心必须专精不二。果然得到一心,自会有不可思议感通。在未得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正如明镜当台,其形相必然会映现在明镜中。心未一而急切求感通,这个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碍。何况以躁妄心,有格外企望,会招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第一、 不能焦急渴望。最初用功,往往都会急于求成。须知薄地凡夫,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所有的妄想,多于恒河沙。要将这些罪业和妄想清除掉,需要死尽偷心,长时用功,才有可能办到。欲速则不达,焦急易生退悔心。要发长远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二、 不能忧疑怖畏。加功用行时会出现忧疑怖畏。不念佛时也不觉得杂念多,越用功念佛越觉得杂念很多。殊不知,未念佛时,杂念多得不可计数,只是没有用心观察而已。功力日渐增进,或一日之间妄念很少,忽而明日又妄念很多,甚至怎么排遣也不肯去。这时不可强行抑制。只有极力提起正念,或高声念,或追顶念,或跪念,或拜念。时间稍久,妄念敌不过正念,就会逐渐退去。有时念佛本来念得很轻安,可是妄念会突然生起,就像是从天外飞来,甚至会有穷凶极恶的妄念,为平生所没有想到过的。这时切不可恐怖,须知这是多生以前曾经做过这种事,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的种子,现在幸亏得到佛力冥熏,把它逼出来。这时应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使以前所造的恶业根本拔除。如果生畏怯心,就会退步。加紧用功念佛时,也会忽然觉得眼前的山河大地以及自身空无所有。这也不必畏惧,只要极力念佛,求佛摄受,把空境也置之度外,就不会有事的。

  第三、 不能放任松弛。念佛用功逐渐纯熟的时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好事,但如果认为已到了无念而念的境界,放开胸怀随口念去,所谓“滑口而过”,这又成为毛病了。病在求佛摄受的心不肯切了,应该调整念佛,使历历分明,字字靠紧,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句句佛号都从心中恳切地流出来,然后往生的愿望才能得到稳妥的落实。“轻安”的境界是功夫越做越纯的时候,心里没有染污念头,遍体轻快,异常安适。这时候切不可一味地悠游自在,自以为有所得。相反地,更应紧紧着力,更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就连这既得的轻安也会失掉。须知,要想逆生死流而跳出轮回,就有如推车走在上坡的山路上,不可有片刻的松劲!

  第四、 不能矜喜。矜就是自夸自大,喜就是欣喜。用功接近成功的时候,容易产生矜喜。绵密用功,精勤不息,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能够见到圣境。这时只可以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便说,到处宣扬。因为宣扬出去就会招来很多称颂赞叹,自己也会有不正确的想法,认为几经辛苦,而今终于得到了,这是多么幸运、多么可喜可贺呀!这样一来,我慢心也就随着产生了,于是前功就会退堕。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勤密用功,久而久之,就会自见自己身体跏趺坐在莲花之上,或见西方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自己已列入清净海会。这样的境界能经历数日、数月甚至经年不散,这时还是注意切不可沾沾自喜。喜心若起,念佛的心就已经不专一了,不专一就散乱了。这样,即将得到的念佛三昧就会因此失去。

  上述境界的出现,有早有晚,这取决于行者根性的利钝,业障的深浅,功行的勤怠。用功固然应该求得念佛三昧,但不可刻意去追求,因为功夫到家自然能证得,这不是可以强求的。即使生前不能亲证三昧,只要真信切愿,老实力行,临终必能蒙佛接引,切不可自暴自弃,灰心丧志。要始终牢记“至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至心信要,十念必生。”只要带着信愿念佛,必定功不唐捐!这样就能安住在念佛三昧的行持之中。我们有必要牢记印光大师的殷切叮咛: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34]

  九、结论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昭示出:念佛浅修可以至心信乐、十念往生,深修可以证入念佛三昧、无生法忍、转凡成圣,当生解脱,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有多部佛经指陈念佛三昧修证心要,有祖师大德成功的实例作证明,有先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有志于修证念佛三昧者,有理由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而当代净土宗的颓势也需要一些有修有证的人出现,不忍圣教衰,不让圣教衰!以身试法,以身垂范,大畅释迦与弥陀世尊的本怀,令有缘众生当生得度!

  注释:

  [1]《佛学大词典》第857页,丁福宝编辑,太虚大师作序,新文风出版公司。

  [2]《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拜竹居士书三》第373页。

  [3]《印光法师文钞简编》第182页。

  [4]《广钦老和尚开示录并广钦老和尚云水记》95-97页,上海佛学书局。

  [5]大安法师辑著《净宗法语大观》414页,百花州文艺出版社。

  [6]《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第357页。

  [7]《弥陀经要解》第35-36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8]《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二》第73页。

  [9]《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一》第214页。

  [10《观无量寿佛经》,引自苏州弘化社出版《净土五经》第24页下栏。

  [1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第16页下栏,台湾大学晨曦学社出版。

  [12]《佛说无量寿经》第77页下栏,苏州弘化社出版。

  [13]《净土五经一论》中《往生论》第247页下栏,庐山东林寺出版。

  [14]《观经四帖疏》第205页。

  [15]《观无量寿佛经》,引自苏州弘化社出版《净土五经》第30页下栏。

  [16]《观无量寿佛经》,引自苏州弘化社出版《净土五经》第47页下栏。

  [17] 《观无量寿佛经》,引自苏州弘化社出版《净土五经》第49页下栏。

  [18] 《佛说无量寿经》第28-29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19]《弥陀经要解》第7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20]《弥陀经要解》第35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21]电子版大藏经中《佛说般舟三昧经》第二品

  [22]电子版大藏经中《佛说般舟三昧经》第三品

  [23]电子版大藏经中《佛说般舟三昧经》第五品

  [2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引自苏州弘化社出版《净土五经》第40页下栏。

  [25]《观经四帖疏》第242-252页。

  [26]《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9页。

  [27]《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第351页。

  [28]《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第159页。

  [29]《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第407页。

  [30]《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第297页。

  [31]电子版大藏经中《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32]《西方确指》第15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33]《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答善熏师问》第363页。

  [34]《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郁智朗居士书》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

  1、《净土五经一论》

  2、《文殊般若经》

  3、《佛说般舟三昧经》

  4、《往生论》

  5、《唯识三十论》解析,济群法师著。

  6、《净土十要》

  7、《弥陀经要解》

  8、《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9、《观经四帖疏》

  10、《西方确指》

  11、《印光法师文钞》

  12、《观佛三昧经》

 
 
 
前五篇文章

狂禅与鲁智深形象的塑造

佛教因果论促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宣化上人:五戒十善消灾难

索达吉堪布:弟子规讲解 第十六课

索达吉堪布:弟子规讲解 第十七课

 

后五篇文章

唐密浅谈

衮却格西开示水供法

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

禅与劳动

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