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土宗四祖法照姓氏、籍贯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四祖法照姓氏、籍贯考

  陕西史志 郭鹏

  自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结白莲念佛社后,北魏高僧芸鸾、唐代高僧道绰提倡念佛法门,善导大师(613~681)正式建立了以念佛为主要修持之法的净土宗理论体系。该宗所倡导的念佛法门因其简便易行,易为广大僧俗四众修习,故而不仅在唐朝本土传布甚快,影响遍及全国,而且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日僧法然上人依据中国净土宗理论,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并尊奉慧远、善导为净土宗初祖、二祖。直至今世,净土宗仍在中日等国佛教界甚为昌盛。

  至今在中国佛教界,尊奉唐代法照为净土宗四祖。宋《高僧传》卷21中有《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开首说: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至十二月初,遂于华严寺院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又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照后篤巩其心,修炼无旷,不知所终。”

  《全唐诗》只称法照为“大历贞元间僧”,未述乡贯,录有法照诗三首,其一《送无著禅师归新罗 》云:

  万里归乡路,随缘不计程。

  寻山百衲敝,过海一抔轻。

  夜宿依云色,晨斋就水声。

  何年持贝叶,却到汉家城。

  在任继愈主编的《佛教词典》及王道斌主编的《佛教文化词典》中,均有“法照”词条,然均无法照乡贯的记述,后者称法照“大历二年(767)在衡州(今属湖南衡阳市)云峰寺弘法,以念佛修净土为著名。后赴五台山参修佛法。相传他自称见到了文殊、普贤菩萨,得到勉励,归后愈加勤于念佛,以期往生净土。四方僧人慕名随其念佛者,多达五十余人,一时梵音激响,净土宗得到弘扬。”陈士强著《佛典精解》中说:   “法照,姓氏里籍不详。他初在衡山云峰寺,后迁湖东寺,在那里建立了五会念佛道场。之后又过五台山,建立大圣竹林寺,供奉文殊、普贤菩萨,他的五会念佛法很有名气。”宽忍编著的《佛教手册》载:“与此山(指五台山)有关系的名僧很多,如……法照建竹林寺,修习念佛三味;日僧圆仁承其教法,传至比叡山,是为引声念佛之始。”杨曾文在《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一文中记载法照事说:“法照(约卒于777年后),……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现存中下两卷,得自敦煌文书)、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法照以主张‘五会念佛’著称。”

  以上所录记载,可见法照在中国佛教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他与新罗(今韩国)、日本国佛教界的关系。关于法照的乡贯及其行状等问题,笔者多方查阅史料,发现他为汉中洋县人。

  考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90载:“僧法照,姓张氏,兴势人。尝南游得法而归,居北山灙水岩下,日颂阿弥陀佛,用心精专。每颂一声,佛自口出,久乃声闻于朝 。唐代宗召问佛法大义,帝悦,赐大悟禅师号,命居章敬寺,久而入灭。是日,其家睹其归,已而入岩下巨石。自是人称其念佛之所,因建寺宇,为大道场。”“照应院,在真符县斧刃山,唐大悟禅师被召时走避之,使者追至此,不得已,奉诏,因赐今额。”

  明代嘉靖《汉中府志》载:“张法照,洋州兴势人,少为沙门,游南岳,师长老承远,得法而归,居北山岩下,日夜静坐。天子以礼迎至长安,赐号供奉大德念佛和尚。”“念佛岩,(洋县)北十五里。唐僧法照念佛处,下有 潭 ,潭面如碧镜,每岁五六月间正午时,忽有泡光出滟,常时则无。”

  清代雍正《陕西通志·人物》及康熙年间所编《洋县志·人物》中载:“张法照,生于县之释子山,游湖南,师长老承远,得法而归,居北山岩石下,日夜精意念阿弥陀佛,每念佛,尝有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唐代宗遣使者以礼迎禁中,赐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而天子承教焉……”

  释子山,在今洋县磨子桥镇南,大概因法照(僧人均以释姓)。兴势,即唐以前的兴势县,在今汉中市洋县北部;灙水,今洋县北山(秦岭)中发源而南流的灙水河,从洋县县城之西入汉水。《舆地纪胜》还录有北宋洋州(今洋县)知州蔡交《洋州诗》句:“镇留仙湑恨,岩窵佛人居。”并注:“北山有佛,云善颂经,其传甚怪,然其地绝为甚胜,今谓之念佛岩。”“念佛岩,在兴道县。”宋兴道县,即唐以前的兴势县。宋真符县,亦称真佛县,唐建,原建在今洋县北部华阳一带,后迁洋县东部。华阳今有福仁山,或即宋斧刃山。

  北宋崇宁间(1102~1106)洋州籍进士闵文叔撰有《念佛岩大悟禅师碑记》,略云:

  昔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姓张氏,兴势县大灙里人也。少,舍家为沙门,证定慧力,入于神通。尝游庐山,适南岳,得法而归。在此岩上庵居泉饮。日夜专念阿弥陀佛。每念佛时,常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天子乃遣使者以礼迎之。既至,赐号为供奉大德念佛和尚,又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而天子承教焉。

  初,法照居庐山,入正定,至极乐国,见蒙恶衣事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乃之南岳,见长老承远,居岩石之下,羸形垢面,躬负薪樵,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俾得以疾至,故亦专念,书途巷,刻溪谷,率勤诱掖,度援于众,是为教魁,其徒乃万计。法照乃从学而专教天下,故作五会法事。依《无量寿佛经》,广说偈颂,以专念为教体,其中亦开无生忍法。至是,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以尊其位。德宗皇帝赞法照曰:“性入圆妙,得念正真,悟常罕测,诸佛了因。”帝又问曰:“佛留下法,众生皈依何门?”法照以偈曰:“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身怀无价宝,不识 一生休。”帝乃大悦,经讃广布流行。

  法照在长安,居章敬寺,每入城邑聚落,常以布施摄众念佛,从化者甚多,至不可计,莫不奉持斋戒。厥后,城中有一屠者,为失利起瞋恨心,袖刀而来,将不利于法照。时法照以他心智知其心念,谓屠者曰:“尔欲堕地狱耶?而来害我!”屠者愕然,弃刀于地,悔过作礼,愿从念佛。念之数声,奄然立化。法照亦结趺坐而入圆寂。敕谥大悟禅师。是日,在彼殁已,比张氏家明睹其形容,须臾乃现神变,隐身巨石之中,遂不复见焉。

  呜呼,法照禅师者,西方之圣人乎,不然,何以游神彼国,行化此方,度恶人于须臾,现色身于没后,神变自在无碍也。由其当日念佛于此,故世记此岩以念佛名之,又从而構立祠宇焉。迹其道场之处,则今岩殿之后有草庵基;其经行之地,则今山径之侧有锡杖泉;其遗教则有 五会念佛法事,其遗像则此殿壁之上,有古所画法照行像。至今郡人每岁以仲夏六日致祀于是岩,四众集会。是日,能使疑者信,慢者敬,斯亦威德神化所感而然也……是故立石此岩,而述其事义以记焉。

  《碑记》中所载“兴势”,即三国蜀汉在今洋县北部兴势山所设立的兴势县,蜀将王平曾据兴势以扼魏,唐朝撤县。大灙里,即今洋县城附近及北部临近处。县人闵文叔为崇宁年间(1102~1106)进士,其生存年代上距法照圆寂的唐长庆元年(821)仅二百多年,且常闻故老传言,亲睹祠内“自古所画行像”,故《碑记》所载,可信程度很大。

  清光绪《洋县志》中亦载有上述闵文叔《法照碑记》和《法照传》,记述其事迹与上述碑文咯同。同时该《洋县志》录有法照《送无著禅师归新罗 》诗,还另辑录法照《寄劝俗兄弟二首》:

  同气连枝木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弟兄,留于儿孙作样看。

  光绪《洋县志》中还记载了自宋至清历代文人达官咏念佛岩的诗文多首,并载有法照遗迹多处:“释子山,唐法照生此。”“念佛岩,峭削孤危,非攀援莫上,岩腹有洞,仅可容身。唐法照念佛,声闻长安处也。下临碧潭如鉴……”“崇法院,县北十五里,即念佛岩,唐建。”“锡杖泉,在念佛岩上,唐法照锡杖卓地,泉随杖出。”释子山名,即因法照而得名。

  根据以上所述记载,唐僧法照姓张,生于洋县大灙里释子山,则无可置疑矣。所谓“不知所终”者,亦由此可寻其踪迹:大历十二年后,离开五台山,回到原籍洋县(当时称洋州兴势县)大灙里,居于念佛岩,持声念佛。后受唐皇之诏,躲避不成,到京城长安,被赐号“供奉大德念佛和尚”、“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居章敬寺,长庆元年(821)圆寂于长安,封谥号“大悟禅师”。

  (原载《陕西史志》1997年第5期)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四祖法照籍贯考

季羡林:我对万有无常异常信服

从释迦、弥勒到阿弥陀,从无量寿到阿弥陀——北魏至唐的变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二课

大乘佛教菩萨道 佛教与公益事业

 

后五篇文章

浅论禅宗佛学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法相宗学说的古为今用

永悟法师:机锋·辨·禅让自己心中的禅更加阳光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一课

庆寿寺双塔和海云禅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