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述净土宗大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略述净土宗大意

  昌莲

  佛法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世界各国。自从东汉明帝“梦感金人”,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前去西域求取佛经。行至中天竺大月氏国,巧遇前往东土弘传佛法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尊者。得佛倚像,梵本经60万言,载以白马,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二尊者以沙门服谒见明帝,馆于鸿卢寺。后于洛阳城西雍门外,敕建白马寺。摩腾始译出《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此为佛法初传入中原大地。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佛教的大量经典不断地传入了中国。由于印度和中亚僧人的不断西来传译佛经,中国僧人的陆续西行求取佛经,至隋唐时佛法兴盛于中国,并且逐渐形成八大宗和二小宗。同时,净土机熟,由庐山慧远大师的初创莲社,经由北魏昙鸾大师、道绰大师的大力宏扬,至善导大师才奠定了此宗的发展。佛法到了宋代以后,其它各宗都相继没落了,惟独禅与净土两宗盛行于世。至清末民初之际,佛法几乎衰灭,净土宗亦不例外。灵岩山印光大师龙天推出,密护诸宗,力弘净土,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净土宗顺应时代需求,日益适应众生的根机。有见于此,略述净土宗大意如下:

  一、净土宗名称的由来

  净土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以信仰西方弥陀净土为宗旨,专持弥陀名号,达到临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的目的。后世就称此宗为净土宗。又因此宗肇始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首创莲社,故又称此宗为莲宗。

  二、净土称“宗”的时期

  佛法从永明初传至隋唐时达到了鼎盛。由是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相继形成,不外乎禅、教、律、密、净五大宗派。这并不是古人特意要分的,而是为了便于初机有目可寻,以免望洋兴叹,故分门别类。更是为令行人一门深入,成就道业。所以后人继往开来,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学佛捷径。这也是佛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酝酿,不断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隋朝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这是中国佛教最早的宗派之一。大约在唐初时,吉藏大师又创立了三论宗。唐高宗时,玄奘、窥基大师创立了慈恩宗。在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法藏国师创立了华严宗;慧能禅师成立了禅宗;道宣律师成立了南山宗。又在唐开元年间,由金刚智、善无谓、不空三大士成立了密宗。

  所有这些宗派中,天台宗成立较早,密宗稍晚一些。其余各宗大约成立于唐初至武则天时期。当时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人们思维活跃,形成了创宗立派的社会环境。这时净土思想也走向成熟期。在昙鸾、道绰等大师的大力宏扬下,由善导大师集大成。善导大师楷定了净土宗所依的经纶,使净土宗和其它宗一样,有了自己的教理、教判、教法和仪规。这样人们就自然而然地称之为“宗”了。迦才大师在《净土论·序》中说:“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疏》中说:“因为广说西方净土之事,即以净土为宗。”又在《西方要决》中:“仰愿同缘正事,敬发身心,依此一宗,宗为拒割。”宋元晓法师在《游心安乐道》中引迦才之说:“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可见,在唐高宗时净土已被称“宗”了。(此段主要参考陈扬炯的《中国净土宗通史》)

  三、净土宗的祖师

  关于净土宗的祖师,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而是直至宋代,宗晓、志磐法师等才确定了净土宗的祖师,以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为初祖,共立了五位祖师,由于后人不断的推尊,至今天已有十三代祖师了。按年代先后顺序依次排列祖位为:庐山东林慧远大师→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南岳般舟承远大师→五台竹林法照大师→新定乌龙少康大师→杭州永明延寿禅师→杭州昭庆省常大师→杭州云栖袾宏大师→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杭州虞山截流大师→杭州梵天实贤大师→红螺山资福彻悟禅师→姑苏灵岩印光大师等共十三位。(此中善导、延寿二位大师为弥陀再来,依印光大师所言,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即便是古佛再来重著此经,亦不超于此,依此可认为亦是弥陀再来。承远大师和省常大师是以身作则,终生念佛,无有著作。)能被本宗推尊为祖师的,大都以大力弘扬净土法门,并且对净土法门有巨大贡献。这些祖师圆寂以后,由八宗的大善知识共同推举,无一人反对,方能尊为祖师,并非象其它宗派的法系,有前后传承的关系。

  四、本宗所依的经纶

  善导大师楷定的净土宗所依的经纶,即“三经一论”如下: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僵良耶舍译。

  《佛说无量寿佛经》,曹魏康僧铠译。

  《往生论》(全名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1卷,世亲菩萨造。

  后来,到了清朝末年,魏源居士又把《普贤菩萨行愿品》列入了净土经典,称为“净土四经”。至印光大师时,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了净土经典,称为“净土五经”。印祖又极力推崇《净土十要》一书。所以今天净土宗所依经论有“五经一论十要”的说法。

  五、本宗的教判

  净土宗的判教,有以下三种说法:

  1、难行道和圣行道

  此约行之教相,出自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莎论》。昙鸾大师依此论,判释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难行、易行二道。所谓的难行道,是指在五浊之世,在无佛出世的情况下,求其不退,为难行道。譬如陆路,步行则苦。而所谓的易行道,是指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佛力加持,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2、圣道门和净土门

  道绰禅师在《安乐集》里,分大乘圣教为二种胜法。一谓圣道门和往生净土门。所谓的圣道门,是指在娑婆世界,能够断惑证真,入圣得果,名圣道门。而所谓的净土门,是指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生彼极乐世界,入圣证果,名净土门。圣道门,今日难证。原因有二:一由去圣时遥,二由理深解微。当今末法,为浊恶世,惟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圣道净土,难信易行,其言虽异,其意则同。故难行圣道同为自力。易行净土,俱是他力。于是把净土宗判为易行道净土门。其它诸大小乘教,属于难行道圣道门。(印光大师依断惑之难易,判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以修其它一切通途法门要凭自力断惑证真,惟有净土法门可仗佛力往生西方。故称通途法门为自力法门,称净土法门为他力法门。但并非是绝对的自力,或绝对的他力。)

  3、声闻、菩萨二藏,渐、顿二教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里说,净土宗在声闻、菩萨藏中,属于菩萨藏;于渐顿二教中属于顿教。

  六、本宗的主旨

  以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

  七、本宗的修证经验

  净土宗提倡实证实修,也就是老实念佛,特别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门有三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按:念佛法门也有作四种的说法,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1、持名念佛:就是口称佛名。

  2、观想念佛:就是观佛相好功德。

  3、实相念佛:就是观佛法身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的理论。

  以上观想、实相二种念佛,合称定心念佛,或叫观察念佛。庐山慧远大师以来的净土古师所弘扬的净土法门,大都是观察念佛。到了昙鸾大师,开始把观察、称名两种念佛方法合二为一,然后由道绰和善导两位大师简约为持名念佛一门。从此以后,净土宗的行持即以称名念佛为主。

  善导大师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所修的行业。杂行是其余诸万行。正行又分作五种:

  1、读颂正行,专读诵本宗正依的《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

  2、观察正行,专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净土依正二报的庄严。

  3、礼拜正行,专礼拜阿弥陀佛一佛。

  4、持名正行,专称阿弥陀佛一佛的名号。

  5、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一佛。

  这五种正行中更有正业、助业的分别,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都是助业,只有持名是符合阿弥陀佛本愿的正业。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则是舍杂行归正行;而有正修正业,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佛的名号,念念不舍,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期。从此以后,净土宗的行持即以持名念佛为主。

  本宗以修念佛三昧为一宗之要旨。梵语三昧,意译为正授、正定。念佛三昧有二种:一是根本三昧,二是究竟三昧。分别解说如下:

  1、根本三昧:行者闭关念佛,必念至一尘不染,万缘俱寂,心中唯存四字佛号。虽强觅妄念,亦了不可得。然后得为一心不乱,既证一心,则可谓是根本三昧。——事一心。

  2、究竟三昧:行者既证根本三昧,复进修不已,且尝欲发见性之愿。然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方得谓之究竟三昧。——理一心。

  若依藕益大师的教判来说,欲得事一心则必断见思烦恼;欲得理一心则须破无明。可见一般行人难以成证三昧,故藕益大师极力倡导“带业往生”之旨。要知诸宗繁杂,且多退堕。惟独净土法门横超生死,事半功倍。苟证念佛三昧,尤足囊括诸宗。即使三昧未就,但若能临终正念,亦可往生。既获往生,则永无退堕之缘。

  3、众生往生之因果

  若欲往生净土,则须内因外缘具足,方能得生。此中有三,一往生内因,二往生外缘,三往生品位。兹简单介绍如下:

  1、 往生内因,就是念佛者必备得心理条件,有以下五种:

  (1)菩提心:凡欲往生净土者,先须发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者,无量寿愿王所由建立,亦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从中出。是以《大经》三辈,《观经》上品,俱以发菩提心为本。所谓的菩提,即是佛果之名;所谓的心,乃是众生能求之心。两者合起来,梵语称为“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云“无上正遍知心”,“无上正等正觉心”。无上者,穷理尽性,更无过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知,法界无相故,正智无知。以无知故,无不知。无知而知,是正遍知。又云无上道心。道者,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为无上道发大心,故云发菩提心。,《往生论》谓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佛国土的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2)厌离心、欣求心

  所谓的厌离心者,是要对八苦交煎、冤家聚会的秽土生起厌离心;所谓的欣求心者,是要对万福庄严,寿命无尽极乐净土发起欣求心,并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心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此厌离心,欣求心是菩提心及至诚心、深心、回相发愿心的基础。何以故?不厌不欣,则菩提心不起,三心也亦不会生起。

  (3)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大经》云:“至心信乐”。《阿弥陀经》云:“一心不乱”。《观经》云:“三心”。具三心者,必生阿弥陀佛国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所谓的至诚心者,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能行,必须内外相应,真实为求生阿弥陀佛净土,不得内蓄名闻利养之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所谓的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有机、法二种:初为信机心,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无始以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有出离之缘; 次为信法心,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无疑无虑,专念彼佛名号,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仗彼佛加被护念力,定得往生极乐。所谓的回向发愿心者,就是要把自己无始以来以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间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彼佛国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得生想。

  念佛行人若具此三心,则必得生也;若少一心既不得生也。

  (4)定散二善

  定散二善,具如《观经》所说,定则息虑以凝心;散则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所谓定善,指佛因韦提希夫人致请所说十三观法。即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又名总观),七华座观,八像观,九真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观,十三杂想观。所谓散善,指佛不待请自说之三福九品诸行。三福者,一世福、二戒福、三行福。——世福者,孝养父母,奉世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九品者,开此三福,说九品行。

  (5)正助杂三行

  净土宗行者,专依往生净土经典所修行业,叫正行。其余一切诸善万行,都是杂行。兹把五种正行和五种杂行简单介绍如下:

  ①读诵正行与杂行:就是一心专读净土正依之《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名为读诵正行,而把读诵《般若》《法华》诸经,名为读诵杂行。

  ②观察正行与杂行:就是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西方极乐净土依正二报,名为观察正行,而把观察其他十方净土,或观察真如法性等,名为观察杂行。

  ③礼拜正行与杂行:就是把一心专礼西方极乐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名为礼拜正行,而把礼拜其他佛菩萨世天等,名为礼拜杂行。

  ④称名正行与杂行:就是把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名为称名正行,而把称其他佛菩萨等名号,名为称名杂行。

  ⑤赞叹供养正行与杂行:就是把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为赞叹供养正行,而把赞叹供养其他诸佛菩萨,名为赞叹供养杂行。

  第四种持名正行,为顺本愿之正业。其余四种正行,为助业。舍杂行,归正行。正行中傍修助业,专修正业,称佛名,期往生,就是即念佛往生净土。

  (6)净土宗五念门

  《往生论》主张,经过修五念门,一定能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

  兹把净土宗五念门简单介绍如下:

  ①礼拜门:谓向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

  ②赞叹门:谓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

  ③作愿门:谓常以清净意业,发大誓愿,愿生彼安乐国土。

  ④观察门:谓以智慧观察。此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⑤回向门:谓心常作愿,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共往生彼安乐国土。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7)念佛三昧

  净土宗以修念佛三昧为要旨。三昧是梵语,意译为正受,正定,为禅定之异名。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为根本三昧(事一心不乱),二为究竟三昧(理一心不乱)。前面已说,此不再繁述。

  (8)净土宗的四种修行

  《往生礼赞》(即善导撰《往生礼赞偈》)中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这四种修法如下:

  ①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陀佛及一切圣众等,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②无余修:谓专称阿弥陀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③无间修: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又不以贪嗔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长时清净。

  ④长时修:不论年月长短,初发心以后,毕命为期,誓不中止所修行业。

  2、往生外缘,就是净土宗行者必须创造的外部环境,即阿弥陀佛之愿力。

  阿弥陀佛愿力有总别二类。总愿,即诸佛菩萨的通愿,——四宏誓愿;别

  愿,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的第十八愿,亦称生因本愿。生因者,往生正因也。第十八愿文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至心信乐,愿生我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第十八愿,名念佛往生愿。即四十八愿中,独第十八愿,唯取念佛,悉舍余行。依此义可知生因本愿,唯限于念佛一行。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现在西方,以光明名号摄取十方众生。若能一心专志,称彼妙德,成就六字名号,则弥陀与行者,彼此相应,具足亲近增上三缘。所谓具足亲近增上三缘,就是《观经》第九观中,言弥陀如来,放无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四帖疏》谓虽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而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行者。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其前,故明近缘。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明增上缘。此三缘者,念佛行人不共之别益。而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力为增上缘也。

  3、往生品位:三辈九品

  《大经》明三辈往生,《观经》明九品往生。三辈者,往生净土,由行业之浅深,有上中下三类。九品者,往生净土,由行业之优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又各分上中下三生,合为三品九生。

  总之,净土宗以明凡夫往生为主旨,以三辈九品,皆是五浊凡夫,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即依自力之断证,则虽二乘圣者及地前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在净土门,则托彼弥陀本愿之他力故;虽一毫未断之凡夫,亦得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之报土。《中论》云:“修禅教诸宗以蕲解脱,为竖出生死。竖出者,谓自下而上,唯在此界断惑证果,以出生死也。横出者,谓由此至彼,往生西方净土,以出生死也。竖出生死,唯仗自力,见思惑毫发未断,即不能超脱无果。横出生死,唯仗佛力,见思未断,亦得往生,既得往生,则无业可造,永无退堕之虞尔”。可见净土法门实乃末法之津梁,我等应深信佛言祖语,确认自己乃一博地凡夫,深信弥陀愿力弘深,深信切愿,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作者:昌莲

 
 
 
前五篇文章

《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随笔禅话——浅谈“随缘”

真实身心奉尘刹 禅行慈雨洒人间

孟浩然诗的禅趣

随笔禅话——时来运转

 

后五篇文章

一位预知时日安详往生的当代高僧

临终瑞相能否就表示解脱了吗?

慧远大师——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

怀海和尚:放下妄想 心性无染 本自圆戒

何谓瑜伽焰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