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岭南禅宗法脉 |
 
岭南禅宗法脉 禅宗是一个源自印度,又高度中国化的佛教派别,汉传佛教中的禅宗与佛门各派的禅和禅法又有所区别。现在论禅说宗的书委实不少,可称汗牛充栋,可真正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禅宗大意又着实不易,故在介绍禅宗源流之前,先对禅和禅宗略作说明。 (一)禅与禅宗 说起禅,世人都知道出家人要参禅悟道,但他们究竟参的什么“禅”,悟的什么“道”,也都不甚了然,总觉得有几分神秘。其实,禅并不神秘,“禅”是古印度语,即梵语Dhyana的译音,全译为“禅那”,简译为“禅”,意为静虑或静心思维,即通过静心思虑使自己的心绪安宁下来。在中国汉地佛教中“禅”又常常与“定”连用,合称“禅定”。定,是梵文Samadhi的译音,全译作“三摩地”,简译为“三昧”,意指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我们常说的“谁解其中三昧”就来源于此。 禅定就是通过身心调整,使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处于高度放松、宁静的状态。佛教中有三学,称为戒、定、慧,禅定就是三学中的定学。晋代高僧道安说,“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就是说它是集中精神,安心定神的最佳途径。为什么要使心定下来呢?因为只有心灵安宁了才能产生大智慧,只有具有大智慧才能勘破宇宙人生之真相而证悟成佛。俗语说“五心不定,输个干净。”心不定,世间俗事都做不成,更不用说开悟成佛了。因此,禅定可以说是每一个佛教宗派都重视的基本工夫之一。 但我们通常所讲的禅宗又不仅仅是禅定的意思,它是一个以印心为主的心灵沟通法门。禅宗认为凡人与佛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觉悟与不觉悟之分,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每个人都具有与佛一样没有差别的清静、智慧之心,这种清静之心不因为你是凡夫俗子而减少,不因为你是圣贤豪杰而增加。只是凡夫的清静之心为各种欲望和烦恼所掩盖,而不能识别自己的本心,只要识得本心,也就发现了自身的佛性而顿悟成佛了。佛的心灵犹如一汪清澈明净的湖水,照见天光云影,照彻宇宙人生;而众生的心湖则为欲风所吹,浊浪排空,幻象四起。只要息灭各种因声色名利而产生的欲望之风,自己的心湖也会顿时浪息波止,平净如镜,照澈天地万物,如佛一样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证入佛境。因此,禅宗,不仅是修习禅定、专注一境,使心不散乱,而且讲究的是心与心的印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印证、沟通超越语言文字,超越逻辑思维,因为心灵的东西,通过思维,已经走样了,再由思维到语言,由语言至文字,或许已经大异其趣了。故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道理就在这里。 (二)禅宗的印度源流 禅宗虽然最后形成于中国,但与其他所有佛教流派一样又与印度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话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一天,四方诸国数不清的四众弟子,罗汉菩萨来到灵山,准备聆听佛陀的说法。佛陀如往常一样,趺坐在狮子座上,如入禅定,安然不动,大家静心屏气,如饥似渴地仰望着世尊,等待他开口说法。佛陀从定中睁开双眼,右手拈起一枝鲜花,面带微笑,慈悲地望着大家,不发一言。大家一时愕然,不解其意。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大迦叶(音涉shè)望着世尊,会心地破颜一笑,如来知道他已印证心法。便对大众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摩诃,梵语Maha,大之意)。迦叶得如来印证,被视为禅宗西天初祖。 迦叶临灭,传法于多闻第一的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商那传优波毱多,如是祖祖相传,传至第28代祖师菩提达摩,他知道中华乃东方大国,佛法兴隆,决心将禅宗法门传入东土。 (三)禅宗入华与中土法脉 一天,达摩祖师嘱咐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印度)传法,而他自己则辞别亲友故旧,搭附商船,备尝艰苦,历时三年,抵达南海,于公元520年在广州珠江登岸(其登岸处即今广州华林寺,后人名之为“西来初地”),驻锡于广州光孝寺。后广州刺史萧昂将他送往南京,面见梁武帝。达摩祖师与武帝交谈而不契合,遂渡长江北上,至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莫之测。 当时,有僧人名神光,博览群书,各种学问无不刻苦钻研,但总觉得无法得到心灵的解脱,闻达摩东来,面壁于少林,知是得道高人,决心前往求教。立于达摩面壁之洞外数年之久,未得达摩祖师一言之教。一日,大雪不止,深达数尺,神光立于雪中一动不动,几为大雪所埋,祖师问神光立于雪中,所求何事?神光答道:“惟愿祖师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师回答道:“无上妙道,非小德小智所能求得,无需徒劳勤苦。”神光遂取出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师面前,以表誓死求道之决心。达摩祖师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弟子,改名为慧可,授其《楞伽经》四卷,嘱其以之印心。达摩临灭,让随学众弟子各述所得,几位弟子各自述说心得,达摩祖师或曰:“你得我之皮”;或曰:“你得我之肉”;或曰:“你得我之骨”。只有慧可再三礼拜,依位而立,不发一言,达摩祖师说:“你得我之髓。”遂传衣钵予慧可,并嘱咐道:“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留下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人称达摩祖师为东土初祖,慧可则为二祖。 慧可临灭,传衣钵于三祖僧璨,僧璨行化于北方时,正值北魏武帝灭佛,三祖遂南下岭南,隐于博罗罗浮山达三年之久,后隋文帝统一天下,佛教复兴,三祖返回北方。三祖后传法于四祖道信,道信传衣钵于五祖弘忍。 (四)六祖惠能与顿教法门 五祖弘法授徒于湖北黄梅之东山寺,人称东山法门。除达摩所授之《楞伽经》外,五祖还特别推崇《金刚经》,认为它是印心之宝典。五祖座下弟子众多,而以神秀上座最为博学聪慧,众弟子都认为五祖之继承人非其莫属。这时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有一个姓卢名惠能的青年,因听人读诵《金刚经》而心有感悟,又听说弘忍大师在黄梅弘法,乃得道高僧,决心前往求法。于是安置好老母之后,翻越大庚岭赶往黄梅,参见五祖。 五祖见他相貌平平,又是岭南的化外之民(当时北方视广东为落后的蛮荒之地),就问道:“你远道而来,欲求何事?” 惠能答道“欲求作佛。” 五祖道:“你是岭南的野蛮人,怎么还想成佛?” 惠能答道:“人有贵贱、南北之分,可佛性是一样的,我虽是岭南野蛮人,与大和尚不同,可佛性却并无半点差别?怎么就不能成佛?” 五祖一听,知道这是一个根机极好的佛门种子,就让他留下来,派他到碓房舂米。后来,五祖要众弟子们各写一首偈(音计jì),表达自己学佛心得,以确定衣钵的传人。众弟子都认为衣钵非神秀上座莫属,遂公推他代大家写一首偈,神秀遂写了一偈贴于墙上:“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惠能听人读诵之后,知道神秀尚未印心,因此,也请人将他的一首偈写在墙上(惠能是文盲,不会写字),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一看,知道惠能已了悟心法,遂至榷房,嘱其半夜至方丈室内,给他讲解《金刚经》之微言大义,并授以衣钵,立为禅宗六祖,并亲自操桨送他渡长江南归,让他连夜离开黄梅返回广东,告诫说“遇会则止,逢怀则藏,”即先隐藏起来,不要急于传法,待机缘成熟后再出示衣钵,传道弘法,在他之后,只传法而不再传衣钵。惠能遂赶回广东,隐藏四会、怀集一带的深山之中,与一帮猎户为伍。岭南的佛门四众大多听说五祖衣钵已南来,但都不知道六祖为何人,身处何处。 十多年后,神秀在北方弘传渐修成佛的法门,名声大振,被当时的女皇武则天请入宫中说法,奉为国师。惠能觉得机缘已熟,准备出山传法。一天,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出示衣钵,住持僧印宗法师为其落发授戒。遂在寺内开坛说法,宣说顿悟法门,一时轰动羊城,听其说法者日以千计。半年后,六祖受韶州刺史韦璩之请,赴曹溪宝林寺(今韶关曲江南华寺)说法,开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主张不必死扣经义,为解一经疏一义而消磨终生;不必整天离世索居,坐禅参悟;也不必出家住庙,在家照样可以修行;生活之中,行住坐卧都是道场,只要你放下执著,不为各种欲望所困扰,一花一草都可成为触发你认识本心,见性成佛的机缘。由于他的顿教法门,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简便易行,因此,深受四众弟子的喜爱。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不喜欢听其讲法,无不从其说教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滋润。听其说法者越来越多,有的不远千里,南下曹溪参拜求法,曹溪法门一时名声大振,连远在东都洛阳的武则天也派遣专使,持圣旨南下韶州礼请六祖赴洛阳传法,六祖以老病婉辞。 惠能的禅学与神秀的禅学大不相同。在觉悟方式上,惠能强调“顿悟”,神秀主张“渐修”;在印证方法上惠能主张“见性成佛”,神秀则主张“籍教悟宗”。惠能禅学初时主要流行于南方,称“南宗”;流行于北方的神秀禅学,则称“北宗”。开元十二年(724)正月15日,惠能的弟子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批评北宗最有声望的神秀门人普寂,编造禅宗法统,“荡其渐修之道”,大弘南宗宗旨,取得决定性胜利。天宝以后,神会以及惠能的其他门人大力弘扬“顿”教,使曹溪顿悟法门流行天下,“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 六祖圆寂后,其弟子将其真身安置于宝林寺内,其弟子法海将其平日说法,整理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僧人言行录或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作品,成为禅宗宗经。六祖惠能弟子众多,其中著名者43人,有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大支系,此后,又由两大系分成五宗七派,即从青原行思分化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南岳怀让一系分出沩仰宗、临济宗。至宋代,又从临济宗演生出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一花五叶”或五宗七派。晚唐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禅宗宗风也几经改易:晚唐五代,禅师启人开悟,往往强调“机锋”和“棒喝”,用话语刺激或当头棒打激发人的思维与解悟,我们通常所说的“当头棒喝”就源于此;至北宋,儒士、文僧向禅者多,喜用语录形式讲述开悟之道,“语录”、“灯录”大批问世,使不立文字的禅宗变成“不离文字”,同时,禅师们又好用研究各种“公案(即著名禅师的言行)”来指导开悟;到了南宋,宗杲等禅师又以“参话头”的方式教人开悟;元明清代,禅宗仍然不断发展,虽然没有了初期那种简洁的风格和鲜活的生命力,但却一直延续到现代。禅宗不仅在中国佛教界最具影响力,且传出国门,传入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国际性佛教派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