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律的开遮持犯 荣 圆 有人说五戒易持,因为五戒只要求我们做一个有道德而守国法的人;也有人说五戒难持,因为起心动念即会犯戒。以杀生戒为例,有法师说,只有杀人才失戒体;也有法师说,即使是起心动念去杀一只小昆虫,也犯杀戒。又如盗戒,有法师说现今已没有因偷盗而被判死罪,已没有破戒的机缘;也有法师说任何一物价值都超过五钱,不与而取,戒行就不清净了。两种说法相去千里,我们应以何种态度生活,才符合戒律的要求呢? 如果不明白戒律的开遮持犯,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境遇时,便很容易堕入无所适从的迷茫中,所以我们必须认清戒律的开遮持犯;在《坛经的现代价值》一文更提出“善知戒律开庶者,便能自在持戒,故坚守戒条是一件开心事。”能通达戒律的开遮持犯,持戒确是一种快乐自在的生活。 法藏法师在《南山律学研究的新面向》强调“戒律的本意,原是一种让我们能在一切不方便持戒[而不是他人替你保护好)的现实生活中,时时保持清净、觉照。”戒律不是理想世界的空中楼阁,戒律是不能离开生活的现实内。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犯戒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但所作内行为可分为犯戒的远方便、近方便和成犯三个阶段,而巳戒的对象也可概分为下品、中品和上品三大类。 就像一件的新衣服,只要穿在身上,必会弄脏;我们王日常生活中,起了与戒行相违背的心念,戒体就不清净,像衣服染上尘垢。如果我们立即把尘垢拂除,衣服仍是清洁的;如果我们立刻止息这些妄念,戒体仍是清净的。有些时候,衣服会染上各种污渍,汗水、餸汁、茶渍、油漆、泥垢、血污等,这时便要用对应的清洗方法,才能把衣服弄乾净。犯下品和中品的戒,便要通过忏悔来回复戒体清净。 但如果我们不爱惜这衣服,把衣服弄破了,就不能用洗的方法把衣服还原,洗了衣服仍不能再穿了;如果我们犯了上品的戒,而且犯戒的众缘具足了,就是破戒,就不通忏悔,不能以事忏的方法使戒体回复清净了。然而,各种戒律虽有明文的戒相,说明那些行为必须做、那些行为不能做,但戒律并非强化的规条,而是有融通的地方的,以五戒为例,在特殊的情况下,虽然在行为表现上似是犯戒了,仍是不失戒体的:杀戒的开缘是必须没有杀意;盗戒的开缘是完全没有盗意;YIN戒的开缘是丝毫没有YIN意;妄语戒的开缘是没有任何欺诳意,此外为利益对方而说的方便妄语亦在开缘之内;酒戒则只有因疗病且有惭愧心才可开绿。 亦即是说,持犯在於行为表现,开遮则在起心动念,所以《坛经的现代价值》一文说“由心地清净表现在外相上的清净,则更会认为持戒是快乐事。”内无犯戒之心,外无犯戒之行,是最理想的。 法藏法师亦指出“对於戒律的理解与持守,是必须透过现实生活中各类情境的历链与考验,才能趋於真实、踏实与成熟”,所以受持戒律以後,不要怕犯戒,但要懂得忏悔,而且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从犯戒的远方便开始防范,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即使没有发现自己有明显的犯戒行为,也要多礼忏,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即使没有弄到污渍,也要定时清洗,否则衣服会在不知不觉间变脏发臭的。如果我们有佛门的课诵本,可以经常依里面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多礼忏。 果清律师在《在家律学概说》也提醒我们:“我们受了什么戒,就要将这个戒本背起来。背起来有什么好处?也就是遇境逢绿,就想到大体的、粗略的开遮持犯;你就知道这一条不能犯,犯是什么罪过。所以你要背。不要受了戒之後,就把戒本束之高阁,戒本都找不到了。遇境逢缘,犯不犯都不晓得,就糊里糊涂随便造作,就犯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