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述自性清净如来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略述自性清净如来藏
  惟 定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如来藏性。此藏性无始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毕竟常恒。从本以来性自具足恒沙妙用,超越一切名言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如来藏本源自性清净,不著一物,人人本具,佛与众生更无别异。犹如虚空无形无相,亦如日轮照四天下,一切万法尽在如来藏中。但众生迷此藏性,着相外求,因此枉受生死轮回不息。如来藏被烦恼所缠为众生,解脱烦恼系缚自在清净是如来。如来藏虽在尘劳,却不为尘劳所染,如摩尼宝珠置于浊水,而不改变其清净之性。修道之本须识此如来藏性,所以《楞严经》中一开始就说要“发明真心”来修行,此真心也就是如来藏性,圆觉妙心,真如自性等。既然众生与佛同依如来藏,同一体性,为什么诸佛不生不灭,自在无碍受无量快乐,而众生六道轮回受无边生死之苦?又如来藏本性圆明,自性清净,为什么又会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迁流变化,周而复始?一切众生何因有妄?本文就是通过这些一般人常见的问题来阐述如来藏相妄性真的特点,说明如来藏性相圆融,空有无碍的真谛。所以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摩尼宝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一、如来藏的来历,名称、异名
  如来藏说是后期大乘的主流,经初期大乘演化而来。初期大乘广说十方佛与十方净土,说一切法本来不生,一切法本来寂静。初期大乘经中多用法性、真如、法界、实际等来表示众生本有之佛性(如来藏)。如来藏是胎藏、法界藏、佛界藏的意思。如来藏是众生内在的佛性,也是众生成佛之因。故《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性)。
  西元三世纪初期代表如来藏思想的三部经是《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而如来藏思想的集大成即是《宝性论》。对如来藏的异名,《宝性论》中说“依如来藏有四种义依四种义有四种名:法身、如来、圣谛、涅盘”。《胜鬘夫人经》中说:“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藏、性清净藏。”《如来藏经》中说:“一切众生是如来藏”。《不增不减经》中说:“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二、《楞严经》与诸经中的如来藏思想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之多,但所诠义理不外大小二乘。小乘所诠三法印,大乘所诠一实相印,实相亦名真如,亦名佛性。《圆觉经》名“圆觉妙心”,《华严经》名“一真法界”,《般若经》名“实相般若”,《净名经》名“不二法门,《法华经》名“一乘实相”,《楞严经》名“常住真心”,“妙真如性”,或“三如来藏”。《楞严经》中会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俱非世出世法,名空如来藏。俱即世出世法,名不空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名空不空如来藏。
  1.空如来藏:约心真如门,破妄显真令见如来藏体。
  一切修行无非明心见性,一切众生都以意识心以为是自己的心,佛就依此众生所执著的妄心来显真心本体,说明离妄无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道理。本经的发起因缘是以阿难为代表,一向多闻,不务真修,遇境逢缘,难免堕落。说明以攀缘的意识心为自性者,舍本逐末,学法无益。必须识辨如来藏体、相、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此来修才是最圆满的真修。离真无妄,离妄无真;全体即真即妄,非真非妄。《楞严经》中首先以见性来展示空如来藏体:一般众生都是以“眼”为见,而真正的见却是以“心”为见。众生又执著心有固定的处所,所以佛“七番破处”说明妄想之心没有固定的处所。众生又以为从此什么都没有了,坠人空无。佛悲悯众生接着用“十番显见”、“四科七大”来显所有一切宇宙万物无不是如来藏性的妙用。说明了真心无形,真心无相,不着一物,却又无处不在意义。如《楞严经》卷一中:佛问阿难: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恩爱发心出家?阿难白佛言: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澈,非是欲爱所生。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阿难回答以由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渴仰爱乐,因此从佛剃发出家。知此一语便见病根,为什么呢?因为见色相而生爱慕者正是妄想之心。故《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阿难见佛只看见佛的色相庄严而未见佛的真妙法身。也说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是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因为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所以众生一直都在生死之中流转。阿难以此生死之心希求佛道怎么能不遭摩登伽之幻术呢?阿难误堕YIN舍也是情理之中。因此而生惭愧心,请问三摩地人道要门。佛接着说:若要求证无上菩提之道,发明本性清净之心,这不是用妄想心就能证得的,你应该用直心来回答我的问题,以心直故一切真实。因而再审问阿难当初发心以什么因缘见到如来的三十二相,用什么看见的,谁又喜欢它呢?
  阿难回答说由自己眼睛看见而心生爱乐,这是说根尘相对,识生分别,分别执著正是生死根本。故佛说: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者皆依心目为主。所谓擒贼先擒王。所以经文从一开始就用“七处破心”,通过佛陀与阿难尊者一问一答的方式,从空间的七个方面反复向与会者演说推理“妄心无处,妄心无体,妄心非心”的真理。所谓“七处破心”即是阿难从身内,身外、根里、内外明暗之间、随合随有、中间、无著处等七个方面寻求心性所在,而佛陀则从这七个方面一一破之。七处破心的内容是:①计心在身内、②计心在身外、③心在潜浮根里、④心在内外、⑤心转计随生、⑥心转计中间、⑦心转计无著。七处破心的意义是从七个方面指出了众生迷执妄心的原因,也说明了妄心非心,妄心无体,妄心无处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自己的身体包括外在的人事山河大地等,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执为实有,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所以被我法二执所系,不得解脱。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总是认为有一个主体存在,有一个地方可以使执著的心停留。佛呵斥说不是这样的,如下面的经文说:
  此是前尘虚妄想相,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对阿难说这些都是你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尘影,占据在你的心灵空间,迷惑住了你空灵觉知的真性。因为你无始以来就认为这些虚幻的影子都是真实的生活,就像认贼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因此失掉了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性,而在生死中轮转。即使是已经进入佛门的修行人,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错乱修习而反成了声闻缘觉甚至堕于外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楞严经》中说: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人诸趣。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是因为不知两种根本错乱修习。二种根本谓真妄二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众生迷真起妄,背觉合尘,遂成生死根本。二者无始菩提涅盘,若悟妄归真,背尘合觉,即涅盘根本。诸修行人欲成无上菩提,必须先悟两种根本,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方名真修。否则,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因阿难启请奢摩他路(空观)欲诣真际,故佛示以二本。前七番破妄,显识无体,是生死本;今知妄不随,则生死可了,是涅盘本。七番破妄之后故有十番辨见。
  十番辨见的用意是使我们返妄归真,舍弃攀缘心,直契真心,佛性的妙用当下即是。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无不是佛性的作用,这个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即在每个众生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阿难请示成佛之大定,佛开示他破除虚幻的意识心之后,又为他指出根性在哪里。认识根性不生不灭的光明本体,以它作为修证涅盘的入门,修行决定要舍识用根,这就是修楞严法界大定的下手处。《楞严经》的十番显见是说世尊于六根门头,直指见性,让我们从性起修,亲证如如不动之本体。十番辨见的内容:①直指见性是心非眼。②约客尘显见性不动。③约观河显见性无灭。④约垂手显见性不失。⑤约标指显见性无还。⑥约周遍显见性非物。⑦约无是非是显见性唯真。⑧约外道世谛显见性不分。⑨约二妄合明显见性超情。⑩约和合不和合显见性离见。十番辨见的意义是显见性圆明,即涅盘本;依之修行,涅盘可证。十番辨见是以十种比喻来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离言绝相、无处不在的道理。阿难因佛多番破妄,详细开示,已悟妄识非心,然又未明真心。于是再三述迷恳请求佛开示能见道之眼,故有十番辨见。;十番显见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我法二执,明白如来藏性的全体大用就在现实生活中。离开了现实生活真实的写照,在虚无中是无法体会到佛法的真谛的。所以应该从缘起中去认识真心,以缘起法为核心,在日常生活念念返观,觉知每一个念头的生起。了解它的生、住、异、灭性,就能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一切境界现前皆能圆融无碍。大圆镜中,心海难量,万法的显现皆是如幻如化。
  佛接着说“四科七大”来阐明如来藏性常住周遍,如如不动的内涵。世上一切万法都是如来藏性的显现,而如来藏本身却是寂灭无生的。经文所说的四科即是:五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即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些是构成身心世界的主要元素,身心世界不出色心二法。色谓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心谓根识二大。由色心诸法构成了众生的身心世界,众生实际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并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着。所以经文中说四科七大相虽不同,而体却是同一如来藏性。经中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圆彰七大即性周遍。如《楞严经》说: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人、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切诸法的产生当下就是缘生缘灭的,生生灭灭迁流不住的,无常性是世间诸法的真相。一切诸法都是随因缘条件的成熟而暂时现起幻生幻灭的假象,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真实的相状。就像生死与菩提,在凡夫位好像是有修有证,有来有去。但在圣人的境界里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的。四科相有生灭,性无变异,性虽不变却能随缘。四科唯是一心,一心总括真俗,性真常中,真常性中,本无迷悟,亦无生灭去来。既无生死可了,亦无菩提可证。众生迷时,求其迷相固不可得;即诸佛悟时,求其悟相又何曾得?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是生灭。但存有所得心,皆为生灭。况妄计分别执著,然此生灭之法,本自无生,以皆不离如来藏故。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哪里还有生灭法呢?这就是空如来藏。一切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这是不空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这即是空不空如来藏。四科蕴涵如来藏的体、相、用之妙理,七大也是如此。 七大本是如来藏中的妙觉明体,其性平等。惟妙觉明,更无他物。众生迷觉合尘,故藏性随众生染缘而显色空等七大之相。佛知七大唯心,达七大相妄性真,于七大中不生取舍,故如来藏随佛觉悟之净缘,唯一妙觉明心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十法界众生不知道七大唯是自己心所变现,于此七大内外分别成执。佛为令众生破迷开悟,去妄显真,于是乃至开示四科七大无非藏性。如《楞严经》中说: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里是说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本来是个无尽藏。无论是正报的身心世界还是依报的山河大地,都是清净本然的,随众生的业力而显现不同的境像。在时间和空间的错觉中,虚妄分别心执著所产生一个个不真实的梦幻泡影,但在如来藏中这些虚妄分别的尘影都是自性当中本来具有的。它们都是缘起而性空的,性空但却缘起的。众生执着于自己心内的缘起世界所以沉沦,由于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对同一样事物所认知的感觉也是千差万别。譬如大家所看见的清水,在我们人类的眼里水就是水,不是别的东西。而天人看见的水就是琉璃,鱼儿看见的水就是宫殿,饿鬼看见的水就是胧血。所以说如来藏中本具的恒沙功德和无边妙用是随每个众生心量的大小所感知,随善恶业力而显现的。
  2.不空如来藏:约心生灭门,从真起妄以显如来藏随缘之用。
  诸法的体性是一切法皆空,但缘起的世界里森罗万象的种种依正庄严,因缘果报都宛然存在。所有这些现象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呢?在《楞严经》中富楼那问佛:假如依正世界的一切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的,为什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佛回答说:因为无明的原因。由于一念无明妄动,而有世界万物的产生。无明也就是无中生有的意思,本来没有的东西,因妄想而产生,又在妄想中认为这是真实。如同谎言说的人多了,就变成真实的了。世界万物山河大地还有我们爱惜执著的身体,本来是在如来藏中原无一物,一片光明,由于业力感召,妄想而现出的幻象。因为是不真实的,所以是刹那变化,生灭无常的。本人认为佛说“无明”有两层意思:其一,以无明为因,透视了世界万物,世间人事的根本起源皆是无常性,不可靠的虚幻性。如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用“十二缘起”来解释,十二缘起中以无明为首位,断除无明也就得到根本的解脱了。其二,佛说“无明”主要是让我们认识无明的真相,它的不真实性和变化性。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自己的如来藏性,以此来证人不生不灭的本体。因为无明是“客”,如来藏是真正的“主”。客人依附于主人,旅客寄居在旅店,无明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认清无明才能见到如来藏性。 如经文说: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燃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段经文是说世界、众生、业果产生的原因。一真法界中,原本一片光明,离诸名相对待,本来没有世界众生,但因一念无明妄动,依真如而有生灭之心,依本觉而产生妄觉。因此能所相妄,三细六粗形成世界众生的成立。世界依缘起而建立,缘起有两种:一种是染缘,一种是净缘。一切法皆无自性,如幻如化的生灭着,无论是染缘还是净缘也是如幻如化的示现着一心之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依染缘而有世界、众生两种颠倒。众生是正报,世界是依报,依正报之根身而有依报之器界。众生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妄执四大为身,根尘相对,识生分别,坚执我法,起惑造业。念念生灭迁流不息,因而虚妄时间观念三世概念的产生。三世各有四方,互相涉人为十二。心本无形,因与界涉便成有形,遂变化众生成十二种类。众生的惑业和时间相交,分为十二类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五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五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众生十二种类不出色心,因染缘而起无明,虚妄之心造虚妄之业,感不同的相貌,轮回六道生死不休。故说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依净缘而有诸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妙性原来没有众生和佛的区别,但因随缘而有生灭。依生灭之妄而立涅盘之真,所以方便以立圣位,依之进修方可返妄归真。此处着重于众生依染缘起而说,由于众生性颠倒故迷真逐妄,妄本无因,于是形成根本无明,所有的妄想都是依托于根本无明而起。所以可知“妄为明觉”便是产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本。因为在本性的灵觉当中妄起无明,故有万法产生,因此有三种相续,轮回不已。
  (1)世界相续:由于在大觉真空而幻起顽空,因迷于本觉妙明而成晦昧之无明。因无明不觉生三细有见分、相分等产生,能所相待,而成摇动之风,风摇动不已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准是可知,四大之中风大是无明不觉,一念妄动的动相而已。地大是一念妄动之坚相。地风二大为生火之因,金火二大为生水之因,此皆是无明不觉,一念妄动之执相而已。此总明四大种生起之由。而四大种又为组成世界万物之根本:世界万物依于水轮,水轮依于金轮,金轮依火轮,火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依无明,无明依本觉。无明虽然不是本觉,然无明之相,不离本觉之性。既四大始于无明妄心,妄心又不离本觉真心;故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身心器界,无不从此真妄和合的识心而成立。
  (2)众生相续:“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意思说发明妄心妄境,并不是别的原因,全是众生迷于本觉妙明,而生起妄心想要加一个所谓的“明”在本觉上,成为妄觉妄明之过咎。前面说依报世界,后面说正报业果,无不皆由此妄觉妄明忽然而生,继而相续不断。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轮回相续不已。
  (3)业果相续:以杀、贪、盗、YIN之种子为因,现行为缘,故有众生之业果相续不已。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颠倒之相,皆由众生性觉妙明,妄为明觉,而成明了之性。因此明了之性的无明想要有所明,故发出无明业相,以及见分相分等三细,这些都是从真起妄,如同《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道理一样。说明因虚妄的迷惑,作虚妄之业,而受虚妄之苦,惑业苦三,同一虚妄。惑业苦三相续不断,故有世界、众生、业果之相续迁流不息。众生因无明障住了智慧的眼睛,一念不觉,转本有的智光为能见之妄见,故于第一义空,法性之中,妄见世界众生以及业果三种相续。若除无明妄见,固无众生世界可得,即有无明妄见之时,身心世界又何曾实有?不过妄明妄相而已。于第一义空迥无所有,犹如眼睛生病看见天空中有花朵,正见花时,天空本来就没有花,非待翳除然后花灭。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对于一念无明妄动,世界万物产生的缘由,在《大乘起信论》中是这样阐释的,如论中说:
  依一心有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心生灭门者,依如来藏而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此段经文即说明了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有大乘体,生灭门中有大乘的体相用。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唯是一心,如是名为心真如门。一心又名如来藏,本觉而随无明动作生灭,故于此门如来之性隐而不显。阿赖耶识依附于本觉而产生见相二分,能所相待,起惑造业流转生死。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产物,能含藏一切种子生起现行,又有转染成净的功能,所以说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而在《楞伽经》说如来藏是生死涅盘之因,依如来藏而有生死涅盘:如经中说:
  大慧: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复次大慧:依如来藏故有世间涅盘苦乐之因,而诸凡夫不觉不知,而堕于空,虚妄颠倒。
  此中义理同《起信论》所说一致,一心生二门,生死涅盘同出于一心。涅盘出于真如门,生死出于生灭门。生死涅盘不相离,故说二门不相离。离开生死没有涅盘可证,离开涅盘的常、乐、我、净,没有生死的苦、空、无常、无我之说。一切法都是相对而有,没有绝对的东西在世界上永恒的存在,因为一切法皆无自性,一切法如梦如幻。凡夫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堕入空无或者实有的颠倒邪见之中,故说如来藏是生死涅盘之因。
  在《如来藏经》经中说“一切众生是如来藏”,在烦恼所缠的众生里面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内藏在一切众生身中,无论众生迷惑还是觉悟,不管如来出世还是不出世,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性都是常恒不变的。如经文说:
  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跌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由此证明在佛的眼里“一切众生皆是佛”的道理,佛菩萨从实质上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与佛无二。即使在贪欲、瞠恨的烦恼里面也有佛性在同样的体现着它不可思议的作用。而在众生的眼里“一切众生皆是众生”,众生就只能认识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类,却无法再有更高的认识,即使佛站在眼前,也会认为是普通的众生。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如来藏经里用九个比喻来说明“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九种譬喻即: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粳粮未离皮糠、真金堕于不净处、贫家有珍宝藏、庵罗果之种子、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铸模内真金像等。主要说明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的心有杂染的客尘烦恼,同时无始以来,心的清净性也俱生着。所以说十法界全在一心中,心杂染故众生杂染,心清净故众生清净。
  在《胜鬓经》里说:生死二法是如来藏,如经文说:
  世尊:生死二法是如来藏,于世俗法名为生死。世尊:死者诸受根灭,生者诸受根起。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不升不坠离有为相。
  这里揭示出生死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生死是世俗法,有来有去,有生有灭。生死虽依于如来藏,但如来藏本身则是不生不死,没有往来之相,不会堕在有为法中的。所以《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就包括了空有二藏的义理,就如来藏从出离烦恼而言,是离众生相、受者相、无有前际、无生无灭此为空如来藏。但如来藏常住不动本性清净,包含恒沙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此为不空如来藏。
  3.空不空如来藏:约空有无碍的真谛,显示如来藏全性即相,全相即性的圆融中道之理。
  前面说到空如来藏,是破相显性。相既不有,说谁无碍。说不空如来藏是从性起相,相既宛然,何得无碍。佛在此毕彰如来藏全体大用,极显圆融三藏。《楞严经》中富楼那再次问佛:地水火风等五大为什么会互相圆融?佛用一切法“相妄性真”的特点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经文说: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段经文即说明了五大是互相圆融的,因为如来藏本身不是地水火风,但它能够随缘生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按照《俱舍论》中说:一切法都是由四大种所构成的,每一个大种里面具有另外三个大种的特征。譬如火大熔金变为水大,水凝固成液体是地大,地有生、住、异、灭性,逐渐消归于风大和空大,所以说五大是互相圆融的。诸大之相本来虚妄,诸大之性本是真如本性,惟一妙觉圆明之真心,此心即是如来藏心。在如来藏里一切法皆自性清净,周遍法界,本来没有生灭去来,染净之分。它随众生的心量而应现,如来藏本身是不住任何一物的。如在《胜鬘经》说:
  如来藏者,是佛境界;即是如来空性之智,非诸声闻独觉所行。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间藏、性清净藏。
  《胜鬉经》中说如来藏是如来的空性智慧所体悟的不思议境界,不是小乘人所能了达的。因为它是法界藏、出世间藏、性清净藏、生死和涅盘均依如来藏。而如来藏自性清净,无生无灭,是超越世出世间一切戏论的。
  在《宝性论》中说:在众生的贪、瞠、痴等烦恼当中有如来藏,如来藏是寂静的真法身,自性本来清净只是被烦恼暂时染污了。就像《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众生皆恭敬礼拜,而且口中还说:“你们都是佛,将来都可以做佛,我不敢轻慢你们”。佛菩萨们已经洞彻世界的真相都能从本体上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如《宝性论》原文说:
  众生贪瞠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垢中,皆有如来藏。如实见众生,寂静真法身。以见性本净,烦恼本来无。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染。
  这也说明了相妄性真,烦恼菩提互相圆融的道理。每个众生身中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在烦恼就是众生的如来藏。解脱烦恼就名为法身或自性清净藏。这是说自性本来清净,烦恼本来寂灭。所以说如来藏不生不灭,十法界圆具,法法皆圆融,一切众生原本如此。众生与佛从体性上说本来平等,只是悟与迷而已。
  在《不增不减经》里也说:“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无论众生在迷在悟,众生界与法界并无增减,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之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众生因迷而造业轮回无边生死,但在如来甚深智慧境界上是第一义谛。如在《不增不减经》卷上说: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由此看来高深的佛法即在日常平凡生活中,最平常的生活中也展现出甚深的第一义谛。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这样的修行理念足以突破凡夫狭小的心理障碍,扩展出无量的大悲心,身心世界内外一如,没有彼此之分,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心内的众生,自己的心即是无边的法身。法身与众生界以及如来藏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名字却有差别。
  佛说如来藏性圆融时又说到众生有碍,佛无碍的原因,如《楞严经》文中说: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由此可知,众生有生死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任何事情时不能看到性空缘起的真相,因而执空执有,随染缘背觉合尘,起惑造业,故六趣四生辗转轮回。而佛菩萨依清净的本觉真心,合如来藏不生不灭的本体。虽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之相,动静一如,随净愿发无上悲心,用种种神力不动道场遍十方界,随缘应化广度无量众生。背觉合尘与灭尘合觉是一体的两面,如手心和手背一样同为一手。但由于迷悟的差别,因此有了咫尺天涯的感觉,圣与凡的区分。
  又如《涅盘经》中也说到如来藏思想,经文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里的佛性也就是如来藏性。经文中又说“我即是如来藏”,此中的“我”不是凡夫所执著的四大假合五蕴汇聚之我,而是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真我(如来藏性)。在凡夫位如地藏真金,因发觉才能得知。如《大般涅盘经》卷七中说: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
  这是说佛性即在每个众生的身中,因为被烦恼所覆而不知不见,如贫女人家中藏有无量珍宝而不自知。古大德也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就在灵山塔下修”。佛就在自己的心里,但很少有人能够知道。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进入宝山却空回只有发出这样无奈的叹息声了。
  《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是从自性清净方面来说的。如经文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其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具备与佛一样的能力。佛的如来藏已被开显出来,众生的如来藏还在潜伏之中。众生虽具佛性与佛无二,但被无量烦恼所缠。若遇善知识指点迷津,止恶修善,从闻思修人三摩地,则本有的家珍自然显现。祖师们常说“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而《楞严经》中却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同为六根两者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但前者是从圣人的如来藏之“觉”而言。后者是从众生的如来藏“迷”而说。所以《楞严经》中佛说“我若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佛性平等,同为自在清净的如来藏性,可是因迷与悟的差别形成圣凡之间的悬殊。所以说时间和空间、众生与世界、迷与悟、生死与涅盘、烦恼与菩提、空与有等等这些在众生眼里相对的差别相确实存在,但在如来藏里统统都是平等不二,性相一如,圆融无碍的。
  佛陀应迹示现娑婆世界,慈悲度化众生。一生说了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但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述着同一个主题“如来藏”,告诉众生如何悟人同一个主体“如来藏性”。道理上虽然顿悟,事情上还须渐修。《楞严经》中顿悟的方法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歇”字,即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直接看到它的本体,万法缘起性空的一面,这样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看破放下。看破妄想的虚假,真心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如经文中说: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籍劬劳,肯絮修证。
  妄想当下即是虚妄本空的,在没有见到佛性之前,每个人都在妄想里沉沦。如静坐时,妄想如狂奔的野马,任意飞驰,看不见来去。念佛时,妄想又像悬崖倾泻的瀑布,根本数不清头绪。在如此繁杂的思想里,通过事相上的修行终于可以了解自己的心,它的面目原来如此。妄心本无实体,是一连串妄想的组合。这样狂心就会停歇下来,妄想渐渐息下来,内心的宁静自然就显现出来,这就接近于真心菩提。真心菩提之体殊胜无比,清净无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时,非失似失,证时无得为得。乃是自己本有的家珍,不从他人而得,那又何必勤苦的修证呢?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也是生死业。真心在妄是凡夫,妄心歇处即是菩提。一切众生幻生幻灭,如来藏性从古不生,今亦无灭,生死涅盘本来平等。
  《楞严经》见道分之后所讲的是修道和证道分的内容,本论文不再对此进行讨论。这篇文章只是简单的阐述了本人对《楞严经》见道分的“如来藏”体、相、用三方面浅显的认识。《楞严经》中修行的方法很多,虽然说有二十五门,一一可人。 但针对娑婆世界一般众生的根机,文殊菩萨特拣选“观音耳根圆通”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最适宜的修行方法。因此《楞严经中》特别强调观音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它是一种反闻闻自性的功夫,即在乎日里,微密观照自己能知能觉的佛性,它的体如虚空遍满十方法界,它的作用见闻觉知无时不在我们的身上体现着。佛性在六根中的作用耳根为最利,它不会受明、暗、远、近的阻隔和障碍,是圆通、真实、周遍的。声音有来、去、生、灭的变化,但闻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从闻性上继续用功,慢慢去悟人如来藏性。六根本是圆融一体的,一根返源,六根俱解。故在二十五门修行法门中,单选观音耳根为最圆通的修行下手处。通过反闻闻自性,来见到自己的本地风光,因而成就菩提大道。至于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详细的修行方法,由于篇幅太长,本文有待日后再讨论。
  以上,总显见性离过绝非,为涅盘本。亦即开示三如来藏。谓此心体本来清净一法不立是空藏;具有恒沙称性功德是不空藏;即此二体但是一心是空不空藏。寂照同时,寂故名空,照故不空,存泯无碍是空不空。又见性非因缘非自然,非和非合是空藏;非非因缘,非非自然,非不和合是不空藏;双照因缘自然,和不和合,是空不空藏。此三如来藏为奢摩它,三摩,禅那三观所依之理体。行者必须先悟此理体,方可起修,圆悟藏性,圆修圆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如来藏即是众生的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由此证明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诸佛如来出世的目的是为了开示众生悟人佛之知见,佛知佛见即是真如、佛性、如来藏性等。它的本体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绝诸戏论、湛然常住的。作用却是具足恒沙妙用,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森罗万象、染净诸法皆从此中流出。故祖师大德曾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就是说在自己每一个念头的当下,认识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在变化中看到不变的本体;在生死里看到涅盘的寂静,在静态里又能发现动态的美;能所消融,内外合一;如此才是究竟的圆融无碍。佛性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来藏功德妙用也不可思议,能髓缘不变、不变随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佛观机逗教,设立种种顿渐法门,为使众生一念回光,了却无生。佛法的大用才能真正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行、住、坐、卧、扬眉举目里。故说体悟如来藏对修行非常重要,修道入门者首先要认识如来藏,悟人如来藏性。若达此理,修行如顺水行舟速到彼岸。不明此意,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悟后起修,日劫相倍。直人根性,契证佛性。

 
 
 
前五篇文章

略谈《十二因缘》(一)

略谈《坛经》的心性论

略谈修四禅八定

略谈中国佛教的伦理学说

略析传戒多元化后的利与弊

 

后五篇文章

略述有关六祖坛经之真伪问题

略述慧能《坛经》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述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说

略述《摩诃止观》

略述“唯识无境”之意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