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空、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 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沈家桢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今天是清明法会,照中国的传统美德,清明节是纪念追忆已故亲人眷属及祖先的日子,我想各位一定同意,趁这个机缘,让我们大家一同来发个愿,我现在念这个愿,各位可以心中一同念。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历世的亲人祖先,愿他们离苦得乐,早生净土。 对今天这个题目,有三点想先说明一下。第一点,今天想讲的苦、空、无我,并不含有消极、悲观、逃避的意义,各位听完之后,请自己品评,也许会同意我的说法。第二点,题中所谓三个修行的阶段,并不是真有阶段之分,只不过为解释方便起见,假定有三个阶段,实际上,各位会体会到,修行心态更变的过程,是一以贯之的,并没有硬性的画分。第三点,我没有出家经验,所讲的是以在家人修行为主,出家修行可能不同。 第一、苦,如果讲得更清楚一点,应该说是“知苦”。知苦实在是任何人发心修行的先导。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这个世界,也是因为体会到人有老、病、死的苦,方离开王宫,寻求离苦解脱的方法,苦行六年,最后彻底觉悟乐苦两极端都非解脱之道,完成悲智具足圆满,尊称为佛,树立了“知苦”是修行得解脱的榜样,为后世万万千千的人所仰慕,为我们的模范。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苦,宁不是苦,他是应该值得被恭喜庆幸的。 一个人不知道苦,那宁真是苦,往往会后悔莫及。年轻的时候,身体强壮,尽贪口味刺激,酒、肉、烟、咖啡、浓茶,毫无顾忌,一旦发现胃出血,X光说是胃溃疡、胃癌,赶紧停止喝酒,可惜已经迟了。这不过是举一个例子,举一反三,这类日常生活中的悲剧,真是道不胜道! 佛法中概括的说,苦有八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现在我提出几项,想问间各位: 在座的可有人没有过病苦?自出生以来,没有生过病,或不以病为苦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在座的可有人没有过亲人别离的痛苦?这包括了生别或死离。没有过这种痛苦回忆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在座的可有人并不觉得有老的痛苦?今天在座的年轻人很多,我想不如将问题反过来问。在座的倘有人已经感受到有老的苦痛的,请举手。(几乎都举手) 唉—我没想到有这许多同修已感觉到有老的痛苦! 现在我想再问一项。在座的可有人有“求不得”的苦?求不得的意义广泛得很。小孩子跳跃著跑进房来,伸手向妈妈讨糖吃,妈妈说:“NO!”小孩嘟起了嘴,眼泪汪汪的慢慢走开,这是求不得苦:失业了,找事做,东碰钉子,西遭冶眼,这也是求不得苦:家中老少四口,靠救济金不够花,眼见孩子们日渐瘦弱,心中尽是难过,但苦无办法,这也是常见的求不得苦。这些求不得的苦还是合理的苦。至于情场失恋,赌场输钱,官场失意,商场亏本,则更可以弄得倾家丧身,这种求不得苦,往往是贪心愈重,苦痛愈大,自古以来,不分中外,这类例子,真是举下胜举。 各位在座的可有人能说:“我是凡求皆得,从没有求不得苦。”从来没有求不得苦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现在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您们到大觉寺来,为的是什么呀?您们求神拜佛,诵经念咒,为的是什么呀?您们修净土、参禅、学密又都为的是什么呀?说是好奇吧,在初初接触佛法的时候,也许有好奇的成分,可是这个成分不会持久。所以,极大多数的人学佛,都是因明白了人生有痛苦,而想求离苦解脱的方法。听人说,佛法会教您这种离苦解脱的方法,所以您来信佛教,发心修行。到大觉寺来,也是为了要多了解一些佛法的内容,多懂一些修行的方法,您说对不对呀? 所以,“知苦”而后发心,要寻求灭苦的方法:有了方法,您再依照这方法去学习,去精进,这我们叫做“修行”。知苦、发心、修行的三部曲,我们为方便起见,作为第一阶段,而苦是这一阶段的前导,是主因。 所以我说,知苦的人是值得被恭喜庆幸的。 等到佛法接触称棺多了,有一种新的观念会在您心中慢慢滋长。这种观念用中国的文字来表达,叫做“空”。这种观念是说一切的一切,荣华富贵,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什么也带不走,那末人生辛辛苦苦究竟为的是什么呢?说是为了子孙,一个人两眼一闭,子孙的好坏,是否还能照顾得到呢?说是留芳后世,可是后世人在称赞您厂您还听得见吗?这种思想给人带来一种灰心、消极、失去意义的苦痛。各位,这种“空”不是佛所讲的“空”,而是不够了解佛所讲的“空一的意义,是误解的“空”,这还是苦,并没有脱离我所讲的第一个阶段,不过比前面所讲的苦,更深了一层而已。 各位可曾注意,我们前面所讲的知苦、发心、修行,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是谁在苦啊?是谁发心啊?是谁修行啊?答案是:是我知道人生有苦,是我发心,是我想修行,是我在修行,对不对?所以,在这第一阶段中,“我”的观念,实在是一切的中心,一切体会、思想、行动,可以说都以“我”为出发点。 因此,在这第一阶段中有两个重点:一是知“苦”,二是有一我”。 那末,什么是我今天要讲的;三呢? 禅宗的六祖慧能在他开悟的时候,说了这么两句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听懂了这两句,就进入了我今天要讲的“空”,修行的第二阶段。 “自性一即是“本性”。“何期”是本来没有想到,现在忽然明白的惊叹词。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原来我们的本性是清清净净的。什么是清清净净呢?六祖以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来形容清净。最后一句他说,可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能感觉到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物质及思想,所谓万法,却又都是在这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您说奇怪不奇怪?所以,六祖慧能不禁惊叹! 我想举两个例子,都是我们几乎每天都遇到、已不足为怪、不去仔细研究的现象,希望因此可以增强我们对自性清净、却能生万法的真理的了解。 各位,如果在一处极热闹的场所,说联合国大楼吧!看到一面极大的镜子,这镜子里面一天到晚显现出各式各样的人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阿拉伯人、非洲人、中国人、印度人,又穿著各色各样的服装,无奇不有。可是这些影像是不是在镜子之外呢?不是。是不是在镜子之内呢?也不可能。这些影像,此去彼来,有没有影响或改变这面镜子呢?一点也没有。 各位,这面镜子本来是一片清净,可是能显出万万千千的影像,虽然显出万万千千的影像,可是镜子本身并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也不动摇,也没有改变。如果没有东西在它的前面,它还是一面清净的镜子,您仔细想一想,这种现象奇怪不奇怪? 各位有没有念过《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的耳根圆通?您如在纽约庄严寺住过,一个人深夜一心观静(观即是听),您会有机会感觉到万籁俱寂的刹那,那时您便体会到观世音菩萨所讲的“闻性”,一片清净。可是即在这一片清净的闻性中(即是听觉),忽然生起风吹落叶的声音,是这么遥远,好像来自另一世界:又忽然生起小鸟的歌声,继而虫鸣,于是听到远远传来钟声,心中就生起原来法师们已在上早殿了。这一天您倘能细心体会,您会发觉,在您原本一片清净的闻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音调,有柔和声,有暴躁声,有令您烦恼的声,有令您兴奋的声,无奇不有,细细分析,真可谓五花八门,此起彼伏。可是虽然出现这无数无量的音声,您的闻性又何尝增加了些什么?又何尝减少了些什么?又何尝动摇?又何尝有所改变?当您深夜再一心观静时,还不是仍旧一片清净。您仔细想一想,奇怪下奇怪呢? 各位,您看我们能不能仿照六祖慧能的偈子,也来一套: 何期镜面本自清净 何期镜面能显万像 何期闻性本自清净 ;何期闻性能现万声 各位听了觉得怎么样?我看有人在笑。 各位,日月星宿,地球万物,所以能游行于虚空之中,是因为虚空是空的,对不对? 如果镜面上涂了一层颜色,将镜面遮住了,是不是还可能显出万像呢?不可能。 如果闻性中先有了某种声音,如声子只听见嗡嗡之声,是不是还可能出现其他各种声音?也不可能。 所以,镜面必须本自清净,方能显出万像:闻性必须本自清净,方能出现万声。 同样的理由,自性(我们的本性)也必须本自清净(空),方才能生万法。这个道理在佛法中称为“性空”。 至于万法怎么会生起的呢?它并不是自己忽而生起的。在镜子的例子中,因为有人走过这镜子的前面,镜中就显出这个人的形像,所以人的走过是镜中显人影的因缘:在闻性的例子中,因为法师打钟,所以闻性中现出钟声,因此撞钟是闻性中出现钟声的因缘。这个道理,在佛法中称为“缘起”。 性空、缘起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觉大悟时所证悟到的道理,学佛的人对这个真理必须要彻底了解,方宁不会走上歧路。懂了性空缘起,就走上了我所假定的修行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您会逐渐走上成佛之道。各位,请重视逐渐两字,修行急不出来,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往往会加强“我见”,反生障碍。譬如帆船航行大海,只要看准方向,随顺风向水流,继续不断的航行,自有到达目的地的一日,操之过急,反有覆舟淹死的危险。 那末,什么是我们修行的方向呢?在此第二阶段中,这个方向即是性空缘起。 既然我们的本性是空,一切都在本性中显现,则宇宙万像、人生一切都不离本性,如影像之在镜中,如声音之在闻性,一切都是同体,这种认识,如能日久薰习,渐渐的人我分别之心会淡,渐渐的心胸会扩大,会随时体会到别人的困难痛苦,生起协助的心,进而达到佛法中的所谓同体大悲,效法观音,千处祈求千处现。而且因为心胸宽大,易和“我当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相应。 既然一切都是缘起,则知缘聚乃生,缘散乃灭,一切在不停的变化中,没有永久存在实有的个体,因此对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生起信心,渐渐冲淡执著之心,懂得贪恋的愚痴,而引发不住相大智,能广修六度万行,若无其事;且能进而效法普贤菩萨的大行,不倦不厌,不以为苦。 大悲、大愿、大智、大行在佛法中就叫做菩萨行。菩萨行应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也应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针。 各位,这并不是说,我们明了了缘起性空,就马上能达到大悲、大愿、大智、大行的境界,现在也许还差得很远。可是这正像一位小学里的学生,他是以进大学读博士为志趣为目标。有了指南针,有了一定的方向,您就可向这个方向前进,时时以这个方向检查警惕自己,看是否错了方向,这正和大海行舟,有了卫星向导一样。各位,这是我所讲的修行的第二阶段,无以名之,名之日空。 这个阶段,可能很长,但依此方针修行,您会自己体会到:逐渐的对苦而不觉其为苦,生起劳而无怨的心情。逐渐的对人对物会愈来愈重视,生起勇于助人救物的心态。我相我见日渐消淡。 所以在这修行的第二阶段,虽仍有苦,但已能不以为苦;虽仍有我,但已能人我并重,致力利人。 各位,我在第一阶段中所讲的“知苦”,可以说都是我亲身体会到的经验。其中以自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开始,这数十年中的“爱别离”苦为最明显,病苦及求不得苦次之,老苦又次之。虽然我晓得我所受的苦,和一般真真受大苦的人比起来,差得很远很远,但是这些小苦已足使我发心要学佛法。我现在的每天念几逻《金刚经》,也是因为有了痛苦宁发心。所以,厶下天第一阶段所讲的可以说都是实际的体验,其中有很多都是各位也亲身经验到的。 第二阶段中所讲的,则个人的经验、观察及理解都有。以我目前的修行情况而论,应该说理论远多于实际的经验,日常生活中还很少能和性空缘起的道理相应,大悲、大愿、大智,大行的菩萨行,则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差一大段,尚待努力精进,自己虽常自警惕,更希望各位同修随时多加策励勖勉,因为对您们讲,也是积福做功德。 至于第三修行阶段的“无我”,则可以说完全是从经典及大德们的讲解著述或身教中浓缩而成的核心思想,还只是一个更遥远的目标,可是已明白这个目标是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我相、我见执著程度的深浅,实在即代表了这个人修行程度的高下。 “无我”筒单的说,即是《金刚经》中所一再提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以及无我见等的总代表名词。“无我,一也即是“无我、法”,即是无我、无法,我及法都不执著。 为什么“无我”或“无我、法”十分重要呢?我想引用《金刚经》中佛说的两句话:“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两句话很有意思,这是说如果有一个人被别人恭维尊称他为菩萨,可是他对我相、法相还是有执著,不能四通八达,一无障碍,这个人还不能被称为菩萨,他还没有资格是菩萨。 那末,究竟怎样方是“无我”呢?各位,因为我还没有通达无我,所以只能就我所了解的,提出两点,供各位参考,还希望各位指正。 第一,“无我”并不是没有“我”,或将“我”毁灭,如果这样去体会,就完全错了,那就取了“断灭相”。“我”仍旧一样的有,那末如何去体会“无我”呢?下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各位细心体味,不要一笑了之放过。 一九九三年三月中,庄严寺的方文明光法师在纽约庄严寺主持一个禅七,七天之中,气氛严肃,香板高举,大家对师父都极尊敬,连碰也不敢碰。止静跑香,都很循规蹈矩,进行得很好。在圆满的那一天,明光法师叫大家都到观音殿门口去拍团体照。殿在有十六级高的石阶上,石阶及地上因连天下雪都积满了雪,一片白色,著实美丽。大家站在殿门石阶顶上,拍好了照,忽然明光法师以宏亮的声音说:“大家都到雪地上去玩雪。”一声甫了,只见他带头从石阶堆满的雪上,纵身滑了下去,参加禅七的男男女女,还有圆满日来找父母的十几个孩子,都大呼大叫的纷纷跟著滑下。一到雪地,只见法师拿起一团小雪,突然抛向一个小孩的头上,这一来,“雪战”展开,先是明光法师与小孩们互掷雪球,不一刻参加禅七的男女居士亦纷纷加入“战团”,互相戏掷,只见观音殿前雪球来去飞舞,极为壮观,而法师中“弹”最多,黄衫上点点白雪,也有人在抢拍镜头,我们这位方文和尚,满不为怪,若无其事,活像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和大家“打”成一片! 现在我想念一段《金刚经v的经文:“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街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各位听了这位现代方丈和尚禅七后的一举一动,和《金刚经v中所记载佛的日常生活,可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个人则像须菩提那样,心中生起“希有!方丈!”的念头,为什么呢?请各位参一参。 第二,“无我”并不是逃避、消极、不负责或什么事都不做,相反的,“无我”应该是奋不顾身、更积极、勇于负责、忘我、尽心尽力的做一切于人有益的事、善事、善法而没有名闻权势之想,这宁是“无我”。各位,请细心想一想,逃避、消极、不负责或什么事都不做,为的是什么呀?还不是为了我,因为我怕麻烦,想少辛苦,怕人批评,这一切都以我为中心,怎么能称为“无我”呢? 如果有一些些“我”的观念在心中,各位,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又怎么能舍身救虎呢?如果有稍微的“我”的观念在心中,他又怎能在被歌利王节节支解时而不生嗔恨呢?有人说:这两个例子太难了,我们怎能做得到呢?不错。各位,这并不是您得如法泡制,只是要您明白这种“无我”的精神,在您对于性空缘起有了根基之后,您自然而然的会照这个方向前进,这是我想贡献各位在修行第三阶段的重点,而希望和各位共勉的。 佛在八金刚经)中有这么几句话,我想用来作为今天的结论。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祈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各位,这就是无我、法,能够如是通达,如来说名真菩萨。 苦的观念已渐渐消灭,我的观念亦日渐冲淡,终于达到无我、无法,诸法无我,而广修一切善法。祝各位早日圆满福慧双修功德,超越这三个阶段,亦无阶段可超。谢谢各位。 摘自《慧炬》第34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