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度论答记 柳絮 一三一 五根所依意根,必与“受乙俱;若喜,若祟,若舍。 一三二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名大海· 一三三 自行苦行,遇于余人,成佛道时,诃是苦行道,人皆信受。 一三四 佛独知求生心中分别有九十八使、一百九十六缠,除佛无有知者。 一三五 譬如虚空无所有,而一切物皆依以长成。 一三六 欲,为心欲得;精追,为成其事。欲属意业,精追属三业;欲为内,精追为外。如是等差别。 一三七 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欲,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追,能行;念,能守覆,如守门人,善者听入,恶者遮:慧,照一切法门,断一切烦恼。用是四法,事得成辩。 一三八 如从人诵读,分别筹量是名“知”,自身得证是名“见”。譬如耳闻其事,描尚有疑,是名知;亲自目视,了了无疑,是名见。解脱中“知见”,亦如是差别。 一三九 褚佛身口意业,一切行无不利益隶生,故名先知然后随智慧行。 一四〇 佛处处说有我,处处说无我者:若人解佛法义,知假名者,说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羲,不知假名者,说无我。 一四一 若不著一切诸法空,心不起诤,但除结使,是名为“实智”。若取诸法空相起诤,不灭诸结使,依止是智慧,是为“非实智”。 一四二 佛先以智慧起身口意业,故无失。 一四三 若无罪福,是为邪见,与禽兽无异。 一四四 若无相中取相,非是无相,是无相名为不可得空:是中无相亦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故名「不可得空”。 一四五 佛有二种道:一者福德道,有人闻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生恭敬信祟心。二者智慧道,有人闻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自性,便舍离诸法,於空中心不著 一四六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一四七 大慈与一切条生祟,大悲拔一切求生苦。 一四八 大慈者,念令隶生祟事,亦与祟事;大悲者,怜愍隶生苦,亦能令脱苦。 一四九 但从内外:六情六尘和合因缘生,随凡夫所著故,为说「世间」。为破世阐故,说「出世间乙;世阙相卸是出世间,更无所复有。若舍世阐,不受出世闻,是名「出世间」。若菩萨能如是知,则能分别世间出世间道,有漏无漏一切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种慧。 一五〇 譬如世间“常、无常」二俱颠倒。而佛多以「无常」度泉生。若著无常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若不著无常,知无常卸是苦,苦印是无我,无我卸是空;能如是依无常觏入诸法空,便是赏。以是故,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 一五一 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五波罗蜜植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著心邪见。 一五二 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又如人身余根虽具,若无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无命根,则余根皆减,有命根故,余根有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 一五三 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隶生中发慈悲心,减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 一五四 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印是佛,心卸吾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卸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 一五五 佛法有二门:一为第一羲门,二为世俗法门。以世俗门故,为欲诸佛赞叹。佛赞叹菩萨言:是菩萨能观诸法毕竟空,亦能於泉生有大慈悲。能行生忍,亦不见求生;虽行法忍,於一切法而不生著。虽知湟盘是无上实法:亦能起「身口意」善业。 一五六 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求生何以不得常闻?求生无量劫以朱,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如今世人精追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卸得见佛,闻佛说法,音声清了。 (摘自《慧炬》29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