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验尼众的净土生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体验尼众的净土生活
  周祝英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6)
  每至清凉佛地五台山,总是被那历史悠久的雄伟建筑、庄严神圣的雕刻塑像、美妙动听的梵呗诵唱、漫山遍野的松柏花草等璀灿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佛教氛围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憾、所陶醉。笔者尽管十几年来无数次地至此朝礼考察研究,虽然足迹遍布五座台顶与台内的48座寺庙,并对寺院的建筑、塑像、钟、碑、牌楼以及人物等做了一些考察研究,但对这里僧尼修行生活了解甚微,要想深刻了解、深入研究,必须人住寺院亲自体验出家生活。一向喜欢清静的我,选择在寒冷时节游客稀少之季,前去五台山寺院体验生活。虽然还差几天就要立冬,但五台山已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来到白云寺见到住持说明来意后,师父十分爽快地同意了我的请求,并给我安排了住宿。一切安排就绪后,我就跟着师父们一同上殿诵经、坐禅礼佛、听经念佛,过上了晨钟暮鼓的出家生活。
  白云寺是一座专修净土宗的尼众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的白云村西南沟口,北靠险峰峭壁,面临清澈小河,东依石凉公路,西望佛母溶洞,寺宇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十分幽静,是一处理想的修心学佛之净地。
  寺里共有53位常住僧尼,最年长的83岁,最小的17岁,文化程度不等,有大专本科的,也有初中高中的,出家前有的曾经是教师、检察官,还有的正在高校读书。她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组成一个大团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精进修持着。每天早晨2:40就起床,3:30至6:10上早课,6:30吃早饭,7:00至8:10听法,随后去楼上经行绕佛,10:50用斋,午饭后休息一会儿,中午1:30听法,下午3:30上晚课,4:50下晚课去法堂二楼绕佛。下午6:00下楼听法,6:50听法毕开始经行绕佛直到晚上9:40结束,晚上10:00休息。一天安排的非常紧凑繁杂,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只睡五个小时左右,过午不食,出家师父们非常辛苦,并不像常人所认为的:出家人不就是念念经,扫扫院子,看看殿。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五台山白云寺,体验一下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
  盥洗沐浴
  凌晨2:40,大地还笼罩在一片黑幕中,人们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但是白云寺的师父们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紧张有序地修行念佛日程。相隔20分后打二板,这时师父们已经整理好被褥以及寮房卫生(出家人住的房子称之为寮房),去洗手间洗漱,她们非常节约用水,用小盆接一点水,也不用洗面奶,连香皂都不能用,只是用肥皂,洗脸后也不用任何护肤品,更不涂脂抹粉擦口红。因为她们严守沙弥(沙弥尼)十戒中的“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也就是说,只要带有香味的东西都不能涂抹,如香水、香皂、香粉、香脂等,也不能佩戴花环、项链、耳环、戒指、发夹等饰品。师父们虽然每天都是穿着黑咖色僧衣,但总是洗得千干净净,她们身着统一的僧装,十分威仪。虽不涂脂抹粉,但面容光洁,红润健康,很有精神。她们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洗衣服,而是在规定的日子和时间才能洗。
  早晚课仪式
  早晚课,又称朝暮课诵、二时功课、二课等,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也是每天早晚必修的功课,是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因为希望借由课诵之中获得功德,故又称“功课”。我国古代,初有经咒、梵呗等较为简单的念诵,东晋道安创建制定了“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食法”等僧尼课诵仪轨,晋代后发展出忏法,后有水陆、焰口等,唱念逐渐复杂。至唐代马祖道一营建丛林,百丈怀海制定清规。尤其在明代时,丛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课诵的制度。全寺僧众每天早晨3点多齐集三圣接引殿,该殿面宽5间,进深13米,重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佛坛上供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雕刻精美,面相庄严,衣纹流畅,均站立于硕大的莲花台上。地上铺有莲花图案的地毯,布有莲花蒲团,殿内十分庄严整洁。3:30开始上早课,首先由维那师诵念:“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有深信者、切愿者、发愿往生成佛者,都来参加五台山白云寺常年佛七,慈悲喜舍,摄受大众,成就大众,了脱生死,圆满成佛。”随后,大众齐诵“阿弥陀佛”,三拜后,两边对立而站,三称(即一口气连着念三声“阿弥陀佛”,共念三遍)三拜后,转身面向佛跪着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由缓及快,经毕诵《往生咒》三遍,接着由维那师领唱《赞佛偈》。维那师那既柔且亢、深沉动听的诵唱声顿时把人带进庄严神圣的佛境之中。随后由维那师手持引磬、悦众师手持木鱼,领众绕佛,同时大众口诵“南无阿弥陀佛”,手结弥陀印,绕佛一大匝(即围着殿内佛像四周走),改绕四小匝(即在佛像前面走)后,改诵“阿弥陀佛”,同时也改为双手合十,随之再绕一大匝,回到原位,两边大众对立而站,住持居中面对佛像三拜后,大众转身面向佛像,双手合十,跪诵“阿弥陀佛”佛号大约20分钟,由缓及快,后改诵“观音菩萨”圣号,20分钟后,大众起立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三称三拜,接着站立,双手合十,由维那师领唱“三皈依”,随后领诵“十念”(《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愿文有“乃至十念”,《观无量寿经》亦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二经均载有以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弥陀净土之说,此说系净土宗重要教义之根据),大众跪诵“十念”。接着由维那师领唱“发愿词”。随后大众站立齐诵“回向偈”,然后念诵“阿弥陀佛”,三称三拜后,大众转身面向门外盘腿静坐20分钟,随后转身向佛礼拜,跟着击磬声口念“阿弥陀佛”下跪,随着击磬声起立,一连跪拜50分钟共180拜,刚开始居士们都跟着跪拜,有的中途退出,有的坐在地上,没有一人能够坚持到最后,我咬牙一直坚持,但到最后浑身是汗,两腿发软,跪在地上无力起来,师父们都还继续如法如仪地跪拜着。6:10早课结束。
  下午3:30上晚课,先敲大钟,随后由维那师诵念,晚课仪式跟早课程序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蒙山施食,减少了最后两项:即静坐与50分的一跪一拜。4:50下晚课。
  五观堂用斋
  佛教把吃饭的地方称做五观堂或者斋堂,出家人去斋堂吃饭称作过堂。白云寺的斋堂非常大,面宽9间,正中墙上挂有三幅巨型阿弥陀佛画像,前面放一供桌,上置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两边摆有整齐的长桌长凳,桌上扣放着碗筷。首先由僧值把饭菜供于桌上,并焚香,将食筷持在手中挟在大指中间合掌,念供养咒,然后用食筷盛饭,双手举起,将筷头架成斜角形,供于门外的莲花台柱上,随后僧人们排队进入斋堂坐定后,由悦众念诵:“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有深信者、切愿者、发愿往生成佛者,都来参加五台山白云寺常年佛七,慈悲喜舍,摄受大众,成就大众,了脱生死,圆满成佛”,大众齐念“阿弥陀佛”佛号,接着大众起立由悦众领诵“十念”,大众跟着念诵“十念”,随后再念诵“发愿词”后坐下,由悦众诵《食存五观》,这是指出家人在进食之前所应作的五种观想法:“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也就是说此食通过耕种收获、舂磨炊煮,费工甚多,施主为求福而施,因此在受食时,应作此观。“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此即说若不坐禅诵经、不做三宝之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即指对美味之食不起贪,一般之食不起痴,难食之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因此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此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就是说不食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因此适量进食,以资身修道。这些仪式后,开始用斋,出家人吃饭时也有严格的规矩,将两个碗横置在桌边,筷子横置于面前,有几位师父用桶盛着饭菜来到桌前,给大众一一盛饭,大众开始用餐,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吃饭时碗筷不许有声音,更不能说话,给大众盛饭的师父们不时地来回走动着给大家添加饭菜,如果你需要添加饭菜,就用筷子在碗中示意,不能剩饭。食毕也不能随便先走,必须等大众用完斋,由维那击引磬,诵结斋咒,然后大众诵“阿弥陀佛”佛号,依次出斋堂。
  早晨6:30 7:00用斋,早饭通常是大米粥(粥中有胡罗卜、花生米、核桃仁等)、花卷、凉菜(由榨菜、豆牙、杏仁、海带、黄瓜等调拌而成)。中午11:00 12:00用斋,大家边吃饭边看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十善、五戒等)的光盘录像,午饭通常是花卷、大米、罗汉菜(即由粉条、木耳、蘑菇、土豆、白菜、豆制品等做成的大荟菜)、凉菜、水果。
  白云寺僧众都持“过午不食”戒律,他们在午饭后就不能吃任何东西了,只能喝白开水。因为佛教认为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傍生:即傍行的生物,即畜生),夜晚是饿鬼进食。因为在夜晚进食,诸饿鬼听到饮食碗筷之声,口中生烟,又不得饮食,更增加了痛苦,为了慈愍饿鬼,因此不应在夜晚进食。但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在唐代时中国禅宗的创立,并形成中国佛教的主流,同时提倡“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僧人们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大多僧人改为一日三餐,但还有一部分僧人严持“过午不食”的传统律制。师父们常年吃得清淡素食,且又过午不食,但她们体格健康,身材苗条。现在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裕,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特别是为饱口福,上至天上飞的,下到海里游的,无不成为人们的盘中餐,从而造成许多飞禽动物面临灭绝,导致自然生态失衡。而且,人们大鱼大肉吃多了,许多人身体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状况,从而引发了多种疾病。要能食素,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健美,又能保护生态平衡。
  法堂听经
  白云寺法堂十分开阔明亮,三面均为玻璃门窗,进深约52米,宽约28米。一进法堂,阵阵沁人肺腑的花香朴鼻而来,只见那一排排整齐高大的凤尾竹和各种翠绿的树木、鲜艳的花草布满法堂四周,跟冰封雪冻的室外景观形成非常显明的对比,更使人欣慰地是在这高寒、冰冷之季,二十几盆桂花树竞相绽开美丽的笑脸,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弥漫于整个法堂的每个角落,这些如诗如画的美景与法堂正中三幅阿弥陀佛巨型挂像和地面上的朵朵莲花地砖相辉映,俨然有进人极乐世界之感。全寺僧众每天早饭后7:00、中午l:30、下午6:00齐集法堂听法各一小时左右,进法堂先念“十念”,随后由维那师念诵“迎请虚空法界大众都来十方法音堂听经闻法,破灭开悟,了脱六道,皆共成佛”,然后大众坐在铺有莲花垫的椅子上齐诵《弟子规》一遍,接下来听净土法门法师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等经典的光盘。《弟子规》是采用儒家《伦语·学而篇》中的内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待人接物、求学处世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因为佛教在传来中国后,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都为净化人心、社会安稳起到积极作用。净土法门法师说: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他特别强调大众要尊师孝亲,弘扬中华民族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父母从小就要教孩子为社会服务,帮助别人,懂得伦理道德。要舍弃自私自利,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社会要安定,世界要和平,一切众生要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儿女不懂得孝顺父母,学生不知道尊敬老师,这可不行。佛法的根从这里开始,到这里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孝亲尊师怎样做得好呢?佛经上讲得好,我们能够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就是孝亲尊师。“修十善业”就是孝顺父母,就是尊敬师长。净土法门法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佛教经典,教化大众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广修善业,克制欲望,改掉自己烦恼的习气,教大众如何做人、怎样修行。
  通常情况下,师父们除了上早晚课与听法,其余时间就是经行绕佛。法堂为二层,楼上为祖先堂,四周供奉着“中华多民族万姓先祖”牌位。楼上平时是僧众们经行绕佛之地。上午8:10左右听完法后去楼上念佛,维那师手持引磬走在前面领着大众边走边念“阿弥陀佛”佛号,师父们身着整齐统一的咖啡色海青,外披同一颜色的缦衣,脚踩朵朵莲花(地面均用莲花彩釉砖铺就),步伐一致,双手置于胸前结弥陀印,十分威严地念着走着,一直到10:40,这时只见纠察师手举木牌,上面写有“阿弥陀佛,请大众按次序排班,出堂用斋”三排字,这时上午一切法事结束。还有晚~6:50听法后,接着排成一行队上楼念佛,口诵“阿弥陀佛”,双手置于胸前结弥陀印,边走边诵佛号。置身于此,无不被这神圣庄严的浓厚佛教氛围带到一种清净无染、身心宁静的佛国境界,一天的疲劳顿时消除,真正体会到佛家那种清净无为的愉悦之感。师父们从晚_126:50开始一直有序不断地持续到晚上9:40,这时由纠察师举着一个写有“阿弥陀佛,大众晚安,请大众按次序排班出堂”的木牌,面向大众,由维纳师领众走到法堂中间,站在蒲团前,由住持右手执戒尺,口诵“回向偈”,祝愿天下太平、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正法久住等偈语,大众跪拜。此时已近晚上10:00,一天的功课全部结束,僧众即可回房休息。
  既然是来体验生活,所以就得跟师父们一起起床,一起上早晚课,一起用斋,一起念佛绕佛,一切行动遵循寺院规定。平时缺乏锻炼的我,几天下来就累得腰酸腿痛,偶尔想逃避偷懒,每次都被当家师发现派人督促我。一个星期下来体重减少了5斤,想减肥的人不妨来此体验一下生活,既可净化身心,又能达到减肥效果。可师父们天天这样,问他们累不累,他们说“已经习惯了,不累,而且以此为乐。”该寺僧尼戒律精严,举止威仪,如法如律,平等待人,院落整洁,到处呈现出一种祥和的景气。
  晨钟暮鼓
  每至佛教寺庙,首先映人眼帘的即是山门左右的钟鼓二楼。寺院中的一切行事均由钟鼓来指挥,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于是便有“晨钟暮鼓”之称。佛门之钟,又分为梵钟和唤钟。梵钟又称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用以召集僧众或朝夕报时,一般悬挂于钟楼上;唤钟又称半钟、小钟,是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通常置于佛堂一隅。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一天晚上9:00我随两位师父上钟楼,观看敲钟仪式。由一位师父面北跪着,一位师父先于钟口下方礼拜,然后站着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钟声与鼓声对应,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早上相反。)紧接着敲钟,同时唱诵着“敲钟偈”,一共唱三遍,她们站在高高的钟楼上,不畏寒风侵袭,专注认真地敲击唱诵着,9:30才结束。该钟早晚各敲一次,晨于2:30敲响,名曰“吉祥”,是祝愿世人幸福。晚敲是为死去的亡灵做祈祷,即为“救苦救难”。早晚各敲108下,一般分为三通,每通36下,36下又分紧缓各18下,通常是早晨前18下快,后18下慢,晚上则反之,先缓后紧,遇法会又有不同的敲法。具体要领是“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务使声声人耳,这样撞击出的钟声才会深沉悠长,洪亮远播。钟在佛寺中的用途极其广泛,一切行事都由钟来指挥,可见钟在寺庙中的重要性。此外,鸣钟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就是祈福禳灾,救拔沉沦于黑暗中的幽冥鬼魂。佛教信众认为,鸣钟、闻钟可以修功德,获感应,救脱苦难。五台山圆照寺内的铁钟上有铭文曰:“闻钟声,烦恼轻。离地狱,出火坑。菩提长,智慧增。愿成佛,度众生。”充分说明了听闻钟声的作用与好处。
  鼓在寺院中,用途十分广泛,日常生活、说法、上殿等活动都会用到鼓。鼓又分为法鼓、登座鼓、昏鼓、晓鼓、更鼓、普请鼓等。鼓除了报时外,最多的是作为法器鸣击。白云寺除鼓楼上的鼓外,还有大雄宝殿与三圣接引殿内佛像左前方置于架子上的鼓,其架旁还挂有一只小小的吊钟,这种鼓每个寺院都有,称为铃鼓。是僧人上殿、做法事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法器。在经行绕佛时,手中拿的小鼓,称之为手鼓。
  遵守戒律精进修持
  白云寺这种有条不紊,如法如律,法声不断的繁荣景象多得力于住持师父十几年来的严格教悔与苦心经营。从1995年起,当家师发愿重葺寺宇,修缮殿堂,三年不吃一粒米,只吃一些蔬果之食,住在白云寺遗存的几间破旧房屋中,条件十分艰苦,克服种种困难,带领着僧尼拉砖搬瓦,起早贪黑地同工人奋战在建筑工地上。她们这种为振兴佛教的舍身忘我精神,感动了海内外一些巨商大贵以及善男信女们,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出资相助。通过大家努力劳作与鼎力相助,终于在1997年农历4月初8日第一期工程三圣接引殿圆满竣工。接着又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二楼、地藏殿、药师殿、十方讲经堂、五观堂、客堂、极乐菩提院等殿堂房屋。现在的白云寺规模宏大、寺宇规整、像设齐备,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处专修净土的道场。
  白云寺在当家师历经十几年的苦心营造下,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师父又把主要精力转向狠抓戒律与精进修持上,当家师以身作则,严持过午不食,不蓄私财。并规定僧众不能持银钱,出家人为了破除贪心,破除人们所谓“人为财死”的习性。谁都知道财富是身外之物,但有几个人能把财富看作身外之物来支配呢?所以说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十分强烈,人们总是被财富所束缚着。因此佛教禁止出家人蓄积钱财,捉持银钱宝物都是犯戒的行为,不然的话老是在钱财的问题上动脑筋、起贪心,那怎么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呢?更不能安心用功修道。
  在佛陀初创佛教时期,的确是做到置财富于无用之地。出家人沿门托钵乞食,日中一食;夜间树下一宿,因为印度气候很热,最冷的冬夜,只需三衣即可御寒。当时,印度的风俗是人死之后大多抬人尸林(相当于现在的公墓),露天放置,任由鸟兽食啖。同时死者家属也把所穿的送葬衣弃之墓地,出家人就可以捡来这些衣服制成三衣,所以僧人的粪扫衣的来源,以“冢间衣”为主。出家人以行脚游化为本分。所以说衣、食、住、行均无需资费。那么出家戒的第一特色便是“银钱戒”,因此一旦出家,就要求受持这一条戒。当然,佛教发展到今天,出家人有了固定的修行场所,无须托钵乞食、树下一宿、行脚游化,也用不着穿粪扫衣,出家人的所需之费都由十方信众供养施舍。在当今这种经济发达、物质丰厚的社会中,当家师以及寺僧能持“银钱戒”确实不简单。
  当家师跟大家同上殿、同进斋。白云寺的师父们不论年长年幼,都能严持戒律,按时做功课,没有人偷懒散慢,并有专门负责检查、督促大众修行的纠察师,每个寮房都有一个寮长负责管理本寮房卫生与修行事宜,知客负责接待来访宾客,各尽其责。她们都持“禁语”,就是禁止说话,不论在上殿、用斋或是寮房都不讲话,甚至一天到晚都不讲一句话,寺院里只有几位师父可以讲话,例如当家师、知客。当家师开示尼众:“让大家止语,一是为了摄持心念,归止一处,一心念佛,时时念佛,以防止神识飞扬散动,并遮止邪念妄想生起。二是为了六和敬、不犯戒,因为大家修心未深,话多既影响修行,又容易搬弄是非,破坏六和敬,容易犯戒。三是要学习先辈,‘没好好修心哪有资格讲话”,,“一定少说话,因为祸从口出,灾从口出,难从口出,不讲话一心念佛无有烦恼得自在。”因此,寺里无论做什么都有约定俗成的暗示方法,例如起床打板,上殿敲钟,跪拜击磬,等等。佛经中也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时,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皆由三业之所招。若三业不造,则生死顿息,直证无上菩提矣”。
  在这高科技十分发达的社会,寺里看不到一个师父打手机的,也没上网聊天的,更没时间看电视,因为“沙弥十戒”中有“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之戒,根据经中所载,歌舞倡伎的内容包括一切歌舞技艺与杂耍。“不故往观听”,是说不要存心蓄意去看去听。当然,佛陀准许俗人在寺院中专为出家人演奏歌舞赞扬三宝功德,否则不得演奏于三宝之前。我原以为寺里僧尼做功课不带手机,回寮房可以打,问当家师才知,全寺僧尼除三衣外不得私藏其他物品,当家师虽然有手机,但一般都关机,除非外出急用才开机。她们每半月听戒一次,分班学戒,因为沙弥戒与沙弥尼戒均为十条,比丘戒与比丘尼戒在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的条数,按《四分律》说,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根据不同的身份学习不同的戒律。她们修行的准则是:依教奉行,一切随众。衣帽整齐庄严化,修行运动军事化,寺院建设极乐化。同时她们还制定了严格的“挂单规约”、“念佛堂规约”、“居士共住规约”、“僧众规约”、“执事规约”、“殿堂规约”“客堂规约”、“宿舍规约”、“斋堂规约”、“五观堂规约”、“防火防盗规约”等丛林清规。她们有章必循,有规必遵,严以律己,以戒为师,摄心念佛,真是修习净土的典范。
  出坡劳动美化环境
  白云寺僧众在做完早晚课诵、听完法后,还让一些年青的僧众轮流出坡参加劳动、种树修路。当家师还非常注重美化环境,从新加坡带回菩提树、西方莲花等南方植物,惊喜的是这些热带植物移植到北方高寒之地五台山,在师父们的精心培育下,竟然在寒冷的冬季,粉红硕大的西方莲绽然开放,两棵不同品种的菩提树枝繁叶茂。从而证实了五台山能够种养菩提树。因为菩提树是指释迦牟尼在此树下修成佛道之树,受到佛教徒的尊崇,印度自古以来即视其为神木。《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十云:“阿说他树,此云无罪树,谓绕三匝,能灭罪障,此是菩提树。”《无量寿经》卷上所记载极乐世界之菩提树,其树间百万里,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条间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枝叶,演出无量妙法声。当家师还带领僧众在寺内栽种了葡萄树、苹果树、梨树、桃树、银杏树、香椿树、梧桐树等,还在寺旁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了一些蔬菜,在她们辛勤耕作与精心管护下,春天香椿冒出嫩芽、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淡红的苹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蝶飞蜂至,夏季田间那嫩绿滴翠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真是不忍采摘与食,秋天满山果树挂满了水晶般的葡萄、火红的苹果、粉红的仙桃、金黄的梨,犹如一座花果山,好一处世外桃园。这些枝繁叶茂,形状各异的树木既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又美化了环境,从而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持名念佛净土法门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东晋慧远(334.——416)于元兴元年(402)与刘遗民、周续之、宗炳等123人,在“庐山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提倡实相念佛,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在前秦皇始三年(353)于五台山北埵恒山依道安出家,是最早出家五台山的僧人,也是最早将佛教传人五台山的高僧之一。之后,专修净土法门的虽不乏其人,但到东魏时才由昙鸾创立了一整套净土宗的思想理论体系,著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各一卷等,从而奠定了净土立宗的基础。又大力弘扬弥陀净土信仰,强调“十念相续”的功效,开创了重视持名念佛和弥陀信仰的先河。但是这位祖师却没有列入到净宗十三祖之中。昙鸾(476 542)14岁时于五台山佛光寺出家后,遍览内外经典,研习四论佛性,51岁时离开五台山于玄中寺专弘净土法门,因此昙鸾是五台山净土宗的祖师。现在五台山白云寺所弘扬的净土法门就是昙鸾祖师所提倡的“持名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分为四种念佛: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其中持名念佛最容易下手,成功率也高,所以最为流行。念佛法门称之为“方便法门”,但此门且是“难信易行”。《阿弥陀经》云:“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对弘扬《阿弥陀经》的结论,意思是大家很难生起坚定心,信念佛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并对经中所说的产生无量的疑惑。因此,当家师常常教导弟子:“深信真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以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去依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愿海来发心念佛,要修福修慧,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要常随念佛,精进不懈,锐意进取,时长功深,必获感应道交。让我们共同往生庄严净土,当生成就,同证菩提。”净土法门难信易行,如果你能生起深信之心,精进修习,定能往生西方、成就佛果。
  净土宗尊奉三经一论(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与《往生论》),其中《阿弥陀经》主要是阐发简易的称名念佛法门,而且篇幅不长(不到2000字),便于背诵,流传极为广泛,成为许多寺庙早晚课诵经典。白云寺就是依《阿弥陀经》这一部经典持名念佛,修习净土。当家师开示大众:“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宗派,一切行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只要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皆是妙法。因此,我们就要像印光大师那样,至诚诵读一部《阿弥陀经》,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夹杂,不间断,就能往生成佛。”《阿弥陀经》中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白云寺的师父们深信佛法,不懈修持,摄心专念,佛号不断,戒行严谨,道场庄严,是五台山上独秀的莲邦净土。
  白云寺不论是院内殿内、法堂斋堂,还是寮房、卫生间都十分干净卫生,每个角落都是一尘不染。该寺最为特色的是无论走在院里,还是步人殿内斋堂,满地均雕有莲花,就连供桌上的灯都为莲花灯,佛、菩萨以及狮子等座更是莲花台,可谓步步莲花,满目莲花。好似置身于“莲邦”。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特别是以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来比喻诸佛菩萨出于世间而清净无染。莲花更是佛教净土中常见的庄严。《阿弥陀经》中说极乐世界的人民都是从莲花中化生,所以极乐世界又被称为“莲邦”,《观无量寿经》中记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等菩萨,安坐于宝莲花,在众生命终时,手持莲台来接引众生。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莲台宝座更是其愿力所成,是极乐世界的精神象征。只要你步人白云寺就被这浓厚的净土氛围所感染,确是一处念佛持戒,修习净土的道场。
  短短一个星期的寺院生活体验,使我受益匪浅,她们那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勇猛精进、大公无私、团结和谐、平等待人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假如我们一生当中都能来庄严的道场体验几天甚至几月的出家生活,就会使我们的身心起到净化作用,社会也会更加安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前五篇文章

唐密——提问与解答

念佛法界

索达吉堪布: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略解

圭峰宗密“和会禅宗”再探

佛光山与中台禅寺市场定位之比较

 

后五篇文章

庭前柏子树郁郁发新枝——纪念河北柏林禅寺开放十周年

西斋净土诗浅释(2)

西斋净土诗浅释(1)

析“嗡嘛呢叭咪” 六字真言之意义

一念空明澄彻——《坛经》的“一念之谛”的解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