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生理病 【目录】 1 禅病实例 2 禅病种类 3 发病原因 4 禅病之预防与治疗 【内容】 ◇1 禅病实例 一、何谓禅病 《治禅病秘要经》(大正15.333)云:“未来世诸阿练若比丘,因五种事发狂者:一者:因乱声、二者:因恶名、三者:因利养、四者:因外风、五者:因内风,此五种病,当云何治?唯愿世尊,为我解说。”意思是:在寂静处修行者,会因为外界的恐怖声响、毁誉、名闻利养等使心狂乱;或因为四时之寒热所侵;或因四大不调等因素,而产生之各种肉体上,或精神性的疾病,而使行者不能安心禅修。 《摩诃止观》(大正46.107a)云:所谓禅病:是因坐禅的方法错误、姿势不正;或是坐禅的心态不正、邪念利养;或坐禅中过度思惟、观照而引起之身心障碍,即称为“禅病”。 二、禅病实例 1、因乱声所致之病 《治禅病秘要经》(大正15.333)记载:一些阿兰若比丘,在竹林下坐禅,修安那般那法,入毗琉璃三昧。当时波斯匿王有一太子名为毗琉璃,与五百大富商的儿子,在竹林附近作斗象的游戏。太子及富商的儿子,把象灌醉使其狂奔,有些象在奔驰中,发出如雷声般的叫声;在竹林禅坐的比丘听后,心惊毛竖,从禅定起,也如醉象般狂奔,无人能禁制。 2、因过度思惟观照所致之病 日本有一位白隐禅师,为了急求开悟故,不惜身命,勇猛精进于苦修;他整日张著眼睛,实行不眠不休之禅坐。不到一个月,就发生心气上逆、肺部疼痛、两脚冰冷、两耳鼓鸣、肝胆衰疲、坐立不安、心神疲惫、终日幻觉现前、两腋不断冒汗、两眼泪水不断流出等症状。 白隐禅师的病相:“心气上逆”乃火大增病;“肺部疼痛”乃风大增病;“两脚冰冷”乃火大损病;“两耳鼓鸣”乃风大所伤;“肝胆衰疲、坐立不安、心神疲惫”乃地大损病;“终日幻觉现前”乃风大之病;“两腋不断冒汗、两眼泪水不断流出”乃水大增病。 又《杂阿含经》(大正2.62b)记载:佛世时,尊者二十亿耳,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有一天,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世尊知其急求漏尽,因未能证悟而心灰意冷,欲还俗修人天福报。世尊即用弹琴之譬喻教导二十亿耳,修行之方法,须如弹琴般,不松不紧,才能弹出妙音。修行亦是如是:“精进太急,增其掉举;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 故知,在禅坐中,因各种外界的乱声、毁誉等,令心恐惧发狂;或心术不正,为贪图利养而犯欺诳等戒;或打坐时为四时寒、热之气所侵害,使肉体产生病痛等,这些引起身、心的病苦烦恼,妨碍行者修习禅定的因素,皆称为“禅病”。 2 禅病种类 一、《治禅病秘要经》(大正15.333)中记载的禅病略举有: 1、禅坐时,因用心太急、数息太粗,或眠卧单薄、因外风寒等,而生逆气、胸塞、头痛、背满、诸筋挛缩等病。 2、行者入禅定时,生贪YIN之念,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 3、行者于优美音乐、偈颂、歌呗等,耽著无厌,心如乱草,如猿猴采拾花果,心无暂停,而妨碍坐禅。 4、因入火三昧,出定时产生头痛、诸脉挛缩、眼赤、耳聋等病。 5、因入地三昧时,见到不祥的事物,而惊怖失心之病。 6、因入水三昧,出定时饮食不甘,患心不热、水脉增动、患下不止。 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46.471b)中所举出的禅病有: 1、四大增损病:四大(地水火风)在人体中失调而得之病,此病通常是由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慎等,因外在因素而致病;或坐禅时用 心不调、观行违僻、定法发时不知取与等,此是因内在因素而致病。 2、五脏生患之病:五脏(心肺肝脾肾)不健康,因坐禅而显发于外之病,其病相如下: (1) 心:身体寒热、头痛口燥。 (2) 肺;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塞。 (3) 肝: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闇昏闷。 (4) 脾: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痒痛、饮食失味。 (5) 肾;咽喉噎塞、腹胀耳聋。 3、鬼神所作病:鬼神并不会轻易使人生病,乃行者在坐禅时,由于自身之种种邪念,引起鬼神侵入五脏,而成鬼病。 4、业报所生病:过去无穷世以来,因无明烦恼而起惑造业,因业而感今世生、老、病、死之苦果,因苦恼又再造业,如此恶性循环,流转生死,受身心病苦之报。 三、《摩诃止观》(大正46.106a)中所说之病有: 1、 四大不顺之病 (1) 地: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 (2) 水:虚肿胀舽。 (3) 火:举身烘热、骨节酸楚、嘘吸顿乏。 (4) 风:心悬恍惚、懊闷忘失。 2、 五脏生患之病 (1) 心:面青白。 (2) 肺:面黎黑。 (3) 肝:面无光泽、手足无汗。 (4) 脾:体色如麦糠。 (5) 肾:身无气力。 3、魔病:《摩诃止观》云:“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 4、业障病:《摩诃止观》云:“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 3起病原因 《摩诃止观》(大正46.106c)云:病起因缘有六:一、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 一、 四大不顺故病 1、工作时间过长、担负过重,《摩诃止观》云:“行役无时,强健担负” 2、受寒暑燥湿之气侵害,《摩诃止观》云:“裳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 二、饮食不节故病 1、多吃刺激性之食物:《摩诃止观》云:“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膏腻增地;胡瓜为热病而作因缘。即是啖不安之食”。 2、四大不调,又吃有违病体之食《摩诃止观》云:“身火在下,消生藏,令饮食化溜,通遍一身。世谚云:欲得老寿,当温足、露首。若身火在上,又啖不安之食,则有病恼”。 3、五味不调:《摩诃止观》云:“食五味,增损五脏者: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咸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损肾。若知五脏有妨,宜禁其损,而啖其增,以意斟酌”。 三、坐禅不调故病 1、注病:即“坐禅不节,或倚壁、柱、衣服,或大众未出而卧,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体、背脊、骨节疼痛,名为‘注病’,最难治也”。 2、数息不调:《摩诃止观》云:“数息不调,多令人痁(久不愈的疟疾)癖、筋脉挛缩;若发八触,用息违触(八触)成病”。 ◎出入息、四大与八触的关系 入息调顺时,会引生── (1) 正触:重触(地大)、冷触(水大)。 (2) 依触:涩触(地大)、软触(水大)。 出息调顺时,会引生── (1) 正触:轻触(风大)、热触(火大)。 (2) 依触:滑触(风大)、粗触(火大)。 若发重触,而数出息,与触相违,即便成病,余例可知。 ◎八触之现象 四种正触的现象── (1) 重:如沉下。 (2) 轻:如上升。 (3) 冷:如冰室。 (4) 热:如火舍。 四种依触的现象── (5) 涩:如挽逆。 (6) 滑:如磨脂。 (7) 软:如无骨。 (8) 粗:如糠肌。 3、 修“止”的方法错误 《摩诃止观》云:“用止无方便成病者:若常止心于下,多动地病;若常止心于上,多动风病;若常止心急撮,多动火病;若常止心宽缓,多动水病”。 4、修“观”的方法错误 (1)偏观五尘成病:《摩诃止观》云:“今坐禅人,思观多,损五脏成病:若 缘色多,动肝;缘声多,动肾;缘香多,动肺;缘味多,动心;缘触多,动脾”。 (2)观境不定成病:《摩诃止观》云:“若观境不定,或缘此,或缘彼,心即 成诤,诤故乱,风起成风病。如御婴儿行,但任之而已;急牵望速达,即为患也”。 (3)专守一境成病:《摩诃止观》云:“专守一境,起希望心;报风热势不尽,成热病”。 (4)观法错误:《摩诃止观》云:“观境,心生时谓灭,灭时谓生,心相违致,痒痛成地病。又,不味所观境,而强为之,水大增成水病。 [/size] 四、鬼神得便故病 《摩诃止观》云:“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种种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罗鬼,作种种变,青黄等色,;从五根入,则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国吉凶事。此非圣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则杀人”。 五、魔所为故病 《摩诃止观》云:“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 六、业起故病 1、破戒故病 《摩诃止观》云:“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YIN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脏、五根病起,业谢乃瘥”。 ◎毁犯五戒所引生的业障病── (1) 杀生业:肝病、眼病。 (2) 偷盗业:肺病、鼻病。 (3) YIN欲业:肾病、耳病。 (4) 妄语业:脾病、舌病。 (5)饮酒业:心病、口病。 ◎五根缘五尘所引生的五脏病── (1)眼根缘色尘生五脏病: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缘白,多动肺;缘黑,多动肾;缘黄,多动脾。 (2)耳根缘声尘生五脏病:缘呼唤,多动肝;缘语,多动心;缘哭,多动肺;缘吟,多动肾,缘歌,多动脾。 (3)鼻根缘香尘生五脏病:缘臊,多动肝;缘焦,多动心;缘腥,多动肺;缘臭,多动肾,缘香,多动脾。 (4)舌根缘“味尘”引生五脏病:缘醋,多动肝;缘苦,多动心;缘辛,多动肺;缘咸,多动肾,缘甜,多动脾。 (5)身根缘“触尘”引生五脏病:缘坚,多动肝;缘暖,多动心;缘轻,多动肺;缘冷,多动肾;缘重,多动脾。 2、持戒故病 《摩诃止观》云:“若今生持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病也”。 4禅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个人身体有病,在修行路上,尤其是对修习禅定者,是一大障碍。因为肉体长期受病苦的折磨,会使人心志变的薄弱,而忘失正念,破坏一切的善事,造一切罪恶。 《摩诃止观》云:“长病远行,是禅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无量罪”。又云:“病,故毁戒,如破浮囊;破禅定,如撒桥梁;起邪倒心,惜脓血臭身,破清净法身,名忘失正念”。所以要成就道业,虽是四大假体,应该好好照顾,所谓:身安则道隆。 一般致病的原因,不外乎受到外在的寒、暑、燥、热、湿、风等气之侵害,或因内心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干扰,而郁发成病。故平时应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并保持平稳的心情,即是保健的最佳方法。 凡是人,不能无病,有病必须择医吃药。但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讲药。关于治病的方法,在《摩诃止观》(大正46.107c)云: “若行役饮食而致患者,此须方药调养即瘥”。 “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瘥耳,则非汤药所宜”。 “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大神咒,乃得瘥耳”。 “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得瘥耳”。 由上文可知,禅病,非汤药所能治疗,还是须善用坐禅方法来调养。在《摩诃止观》中记载,坐禅不调而致病,可以用六种方法治疗: 一、用“止”治病 1、止于脐间:能治诸病、亦能发诸禅、能止贪欲。 2、止于丹田:能治上气、胸满、两胁、肩井、背等痛、上热下冷。 3、止于足下:四大调和、治疗一切病。 4、止于病处: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不得瘥。 二、用“气”治病 1、吹:能治冷。 2、呼:能治热。 3、嘻:能治百节疼痛、治风。 4、呵:能治烦胀、气上逆。 5、嘘:治痰荫。 6、怬:治劳倦。 三、用“息”治病 1、以出入息治“八触”相违病 ◎以出息治── (1) 正触:重触(地大)、冷触(水大)。 (2) 依触:涩触(地大)、软触(水大)。 ◎以入息治── (1) 正触:轻触(风大)、热触(火大)。 (2) 依触:滑触(风大)、粗触(火大)。 2、以观想十二息治病 (1) 上息:治沉重地病。 (2) 下息:治虚悬风病。 (3) 焦息:治胀满病。 (4) 满息:治枯瘠病。 (5) 增长息:治瘦病,并生长四大。 (6) 灭坏息:治增盛病,能散诸痰荫。 (7) 冷息:治热病。 (8) 暖息:治冷病。 (9) 冲息:治症结肿毒。 (10) 持息:治掉动不安。 (11) 补息:补虚乏,资补四大。 (12) 和息:通融四大,调合四大。 4、 用假想治病 (1) 治瘿(颈上的瘤)法:假想此瘿为小蜜蜂倾巢踊出后之蜂巢。 (2) 治症(肚中的坚块)法:假想以金针入腹刺通其症。 (3) 治劳损法:假想暖酥在顶,滴滴入脑,灌注五脏,流润遍身。 (4) 治冷患:假想身中有热气升起。 四、用观心治病 《摩诃止观》云:“直观于心,内外推求,心不可得,病来,逼谁?谁受病者”。 五、用方术治病 1、捻大指治肝(食指主肺、中指主心、无名指主脾、小指主肾)。2、用咒治恶神入身。 3、以痛治病处:随身上有痛处,以杖痛打病处,至四五十。 除了以上所举之种种治病方法外,《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正46.506b)云:若具以下十法,则无有病不治者。 1、信:当知道某种治病的好方法时,就要信任不怀疑。 2、用:随时使用所选择之治病方法。 3、勤:当使用某种治病方法时,要专精不息。 5、 恒住缘中:念念用心于治病方法,而不散乱。 6、 别病因起:要认识疾病,知道生病的原因。 7、 方便:对治病的方法要纯熟,能善巧运用。 8、 久行:采用某种治疗法时,不可认为无效而立刻废止,须观察一段时间。 9、 知取舍:治病的方法,知益则勤,发觉对身体有损则舍。 10、 善将护:了解疾病的饮食禁忌,不可违背。 11、 识遮障:得益不向外说,违损亦不疑谤。 (南非佛光禅林 编辑组 提供)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