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 杨曾文 内容提要:庞蕴(?-807或808),人称庞居士,是唐代禅宗南宗马祖的弟子。原是儒者,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生活,到处访师参禅,并将自己参禅和修行的心得写为诗偈,现存190多首。这些诗偈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注重表达佛教义理,按内容来看,有阐述参悟般若空义的,有论佛与众生是一体不异的,有劝导世人不要贪恋名利安乐而应少欲知足的,有劝人读经应重视理解与实践的,等等。 关键词:庞蕴、庞居士、马祖、禅诗、庞居士语录 作者介绍:杨曾文,193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禅宗正式肇始于唐代以道信、弘忍开创的“东山法门”,此后由慧能创立的南宗得到迅速发展。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是南宗迅速兴起的时期。在这期间慧能法系的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的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的禅系从湘、赣两个流域崛起,迅速传播到各地,并且在各地形成很多传法中心。 马祖(709-788)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他的充满个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风,不仅在当时影响相当广泛,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禅宗各派。《祖堂集》卷十四〈马祖章〉说马祖“亲承弟子总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道者莫知其数”;《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说马祖的“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著名弟子有怀海、智藏、普愿、慧海等人;在居士中以出身儒士的庞蕴最有名。马祖的禅系称洪州宗。 庞蕴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自食其力的生活,经常云游各地参禅问道,并将自己的参究心得写成诗偈,在世时已经名闻遐迩,被人们称为人间的维摩诘居士、在世的菩萨,他的语录和禅诗在唐宋及以后的禅宗丛林被频繁引用。庞居士甚至被看作是传奇式的人物,成为某些民间传说和绘画的题材。 一、庞居士的生平 庞蕴(?-807或808),字道玄,佛教史书一般称之为庞居士。 据最早的禅宗史书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师所编《祖堂集》卷十五〈庞居士传〉记载,庞居士出生在衡阳县(在今湖南省)。此后北宋道原编著《景德传灯录》卷八〈庞居士〉章所载事迹稍详,说他的家世代以儒为业,然而他自幼感悟世间烦恼,遂产生求取人生真谛的意志。南宋时某些禅宗史书不知根据什么资料,记载庞居士原有巨资家业,后将家资投入江湖(湘江或洞庭湖),从此过着清贫生活。例如南宋淳熙二年(1175)法应编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四记载: 居士以家业尽投湘水,女子灵照将笊篱鬻于市中。 后面载有三位禅师的偈颂,其中临济宗禅僧无际了派(1149-1224)的偈曰: 爷将活计沉江水,累汝沿街卖笊篱,不是家贫连子苦,此心能有几人知。 可见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是相当广的。 南宋本觉于咸淳六年(1270)编纂成书的《释氏通鉴》卷九则载曰: 居士庞蕴,字道玄,世习儒业,父为衡阳刺史,卒于任,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节概高洁,每混俗和光,尝以船载家珍数万,沉于洞庭之渊。人问居士何不布施,不造寺?士曰:自无始来,由为因果相牵,不得解脱。自是生涯淡如也。有男名耕获,女名灵照,日鬻笊篱于市以自活。 是说庞居士的父亲曾任衡阳刺史,死于任内,庞居士因此家居衡阳,后来感悟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将家藏珍宝数万投入洞庭湖,自此生活贫困,有子名耕获,女名灵照,靠编卖竹笊篱维持生计。 明代瞿汝稷所集《指月录》卷九〈庞蕴居〉士章是在《景德传灯录》〈庞居〉士章的基础上并择取其他有关章节的记载编写的,但其中记述庞居士是在悟道后沉财于湘江的,说: 士悟后,以舟尽载珍橐数万,沉之湘流,举室修行。 那么,上述说法是否可信呢?从庞居士曾与丹霞结伴进京赶考,修学禅法后能够写出大量文字优美典雅的禅诗来看,说他出身于世代以儒为业的家庭是可信的,然而说其父曾任衡阳刺史,拥有万贯家财,在悟道后将这些财产全部投入江湖之中的说法,却难以使人凭信,最主要的理由是这种说法出世很晚。这里仅顺便将这种说法进行介绍,不拟详论。 关于庞居士信奉禅宗并成为马祖弟子,《祖堂集》卷四〈丹霞天然传〉记载:庞居士与天然(739-824)结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途经汉南一个旅店,碰到一位过路僧问他们到何处去,他们答:“求选官去。”这位僧人告诉他们“选官”不如“选佛”,说:“江西马祖今现住世说法,悟者不可胜记,彼是真选佛之处。”二人听说,便立即放弃入京赶考的念头,转而到江西参谒马祖。 但据唐于〖HT5,6SS〗由〖KG-*3〗页编《庞居士语录》卷一〈庞居士传〉的记载,庞居士在贞元初(785年)先到南岳参谒石头希迁(700-790),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希迁没有回答,而用手掩其口作暗示,庞居士当即领悟。那么,世界上有什么不与万物为侣?按大乘佛教的教义只有法身佛(真如、法性)才超越于万物之上,又不离开万物。然而,禅宗认为,对于佛、真如等是不能用言语文字加以表述的。希迁用手捂庞居士的嘴,就是向他暗示这点。某日,希迁问他每天做什么事。他用偈回答: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是说自己每日只求和谐地生活,对一切都不作取舍、造作,既然自然界本来无须外加任何成份,那么佛教所说的神通、妙用也就体现在担水、搬柴等日常活动之中。对此,石头希迁表示认可,问他是想出家呢,还是愿作在家居士。庞居士一向敬慕《维摩诘经》中所描述的那位通晓大乘高深佛法,善于辩论,神通广大的维摩诘居士。他便回答说:“愿从所慕。”于是便效仿维摩诘菩萨做在家的居士。 庞蕴在石头门下成为居士后又到江西南昌参谒马祖。他同样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在这里,马祖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等他喝完西江水再向他说。据载,他“于言下顿领玄旨”。 庞居士在马祖门下修学两年,大概正是马祖死(788年)前的两三年之内。他对马祖门下僧人的生活,曾写偈加以描述,说: 十方同一会,各自学无为。此是选佛处,心空及第归。 有男不肯婚,有女不肯嫁,父子自团栾,共说无生话。 (《庞居士语录》卷下) 是说马祖的门下有男有女,有僧有俗,都在参禅领悟无为、无生(空、不生不灭)的道理,如果体悟这些道理,那么,就像科举“及第”那样,便可入选佛门。 早期禅宗史书只说庞居士有妻子(庞婆),有女儿灵照,没说他有儿子,家无恒产,以编制笊篱卖钱维持生计。生活地点不固定,为参禅访道经常周游各地。元和年间(806-808年之间),庞居士北上襄州,先居住在襄阳(在今湖北襄樊)的东岩,后迁郭东的小舍,受到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于〖HT5,6SS〗由〖KG-*3〗页(?-818)的赏识。庞居士临死前让女儿灵照报告时间,灵照说已到中午,并有日蚀,他刚出来看,灵照便入室登父座“合掌坐亡”。于〖HT5,6SS〗由〖KG-*3〗页前来探望,庞居士对他讲:“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实际是劝他舍施己财以行善,知足戒贪。庞居士说完后竟死在于〖HT5,6SS〗由〖KG-*3〗页的膝上。 于〖HT5,6SS〗由〖KG-*3〗页,《旧唐书》卷十三有传,是唐后期藩镇当中特别强梁专横者之一,历任湖州、苏州刺史,从贞元十四年至元和三年(798-808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后入朝拜司空、同平章事,因罪遭贬,以太子宾客致仕。在庞居士死后,他曾向马祖的弟子道通禅师问法(《景德传灯录》卷六〈道通传〉)。 《祖堂集》卷十五〈庞居士传〉对庞居士作了如此描述: 不变儒形,心游象外,旷情而形符真趣;浑迹而卓越人间,实玄学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萨。 是说庞居士虽保持儒者的身份和装束,然而却具有超越尘世的心境,性情旷达而言行表现却符合于佛法真谛,是通晓深奥佛法的儒者,是在家的菩萨。 《庞居士语录》卷上记载:“居士所至之处,老宿多往复酬问,皆随机应响,非格量轨辙之可拘也。”是说庞居士在游方参禅过程中与各地禅师经常互相问答,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不为常规所拘。庞居士生前常把自己的学佛参禅的心得写成诗偈,共达300首,在僧俗信徒中广为传诵。 现存《庞居士语录》署名“节度使于〖HT5,6SS〗由〖KG-*3〗页编集”,3卷。上卷记载庞居士的简单生平及他到处访友参禅的情景;中卷、下卷收录的是庞居士的五言、七言和杂句诗偈190多首。《祖堂集》卷十五、《景德传灯录》卷八〈庞居士传〉及其他传记有关庞居士的语录、偈颂多取自此书。笔者所用本是日本江户时期承应二年(1653)据明崇祯丁丑(崇祯十年,1637年)泉州刻本的覆刊本〖ZW(〗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39册收有此书的复印本。〖ZW)〗。 二、游历各地,访师参禅 据现存资料可知,庞居士在周游各地访师参禅过程中,与石头法系的澧州药山惟俨、邓州丹霞天然、潭州长髭、大同普济等禅师;马祖法系的毗陵芙蓉山太毓、明州大梅山法常以及处所不详的松山和尚、石林和尚、本溪和尚、齐峰和尚、则川和尚、百灵和尚等都有交往,互相参问禅法。活动的范围主要在现在的江西、湖南一带,并到过现在的湖北、江苏、浙江、河南的某些地区。 现将庞居士到各地参禅的情景和语录内容略作介绍。 马祖及其门徒除用语言直接传授禅法、觉悟的道理之外,常常借助手势动作乃至棒喝来喻示“禅机”——禅法要旨或所谓“心要”,即达到觉悟的奥妙要领或意旨。庞居士在与石头、马祖门下的交往中,经常使用所答非所问或反诘语、重复问者的话,以至用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修禅心得、主张。 现举几个例子: (一)对大乘解脱之道、佛性及修行道理等回避作正面表述 居士到药山禅师。山问曰:一乘(按,佛乘)中还着得这个事么?士曰:某甲只管日求升合(按,意为只求粮米糊口),不知还着得么。……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庞居士语录》卷上) 以上的引述,药山与庞居士的语言和动作,到底蕴含什么意义,恐怕别人是难以确切地说清楚的。药山禅师是石头弟子惟俨(751-834)。庞居士访问他时,他的问话也许是说:对于尊奉和修持的最高佛法“一乘”——佛乘,还需要把它当作一件事,天天读诵、思虑和向人讲说吗?庞居士回避正面回答,说自己每天只顾得上寻求点食粮充饥,哪里还知道如何对待修持一乘的事?结合下面庞居士与禅客之间的对话,也许是表示:对于一乘佛法既不能执意思索,也不能用语言加以表述,对于修行也不应当执着特有的目标,采取特有的修行方式,正如雪片落在自己该落的地方而不能预料那样,只应当任运自然。 马祖弟子法常(752-839),离开马祖后到明州大梅山修行传法,有僧问他马祖如何教示,他答:“即心是佛”,此僧告诉他马祖近日又讲“非心非佛”。他对此不以为然,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此僧将此事告诉马祖,马祖说了一句双关语:“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ZW(〗《大正藏》卷51第254页下。〖ZW)〗)意为对法常已经成熟和不随波逐流的表现表示赞许。 庞居士参访法常,见面便问:“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这是承前述马祖的话语而问的,但回避提佛性的事。对此,法常说:“熟也。你向什么处下口?”庞居士答:“百杂碎(按:彻底粉碎)。”意为全都咬碎,谈什么下口处。法常伸手说:“还我核子来!”庞居士便离去。(《庞居士语录》卷上)在这里看不出参禅的味道,实际是蕴含庞居士对法常敢于坚持己见独立传法的赞赏。 (二)以哑谜和动作并辅之以语意含糊的语句,以表示彼此禅悟境界的高低 〖HT5SS〗丹霞天然有一天登门拜访庞居士,才到门口,见到庞居士的女儿灵照挎一菜篮。天然问她庞居士在否?灵照不作回答,只是放下菜蓝垂手而立。天然又问了一声,灵照不仅不回答,而且提起蓝子就走。一会,庞居士回来,灵照把刚才天然来访的事情告诉他。庞居士问天然走了没有?灵照告诉他已经走了。庞居士说了句:“赤土涂牛奶。”正在此时,天然突然进来。庞居士见到天然既不起坐,也不言语。天然便礼貌地竖起拂子,庞居士相应地竖身边的槌子。天然便问:“只恁么更别有?”意思是说你做出这种动作是什么意思。庞居士说:“这回见师不似于前。”认为天然比以往大有变化。天然马上回答:“不妨减人价。”意为虽然如此也不免受到人家的冷落(是指灵照与庞居士对他造访的态度)。庞居士说:“此来折你一下。”似乎对此表示承认。天然立即表示:“恁么则哑却天然口也。”是说如此只好哑口无言。庞居士则说:“你哑由本分,累我亦哑。”认为此是由天然引起的。天然扔下拂子便走,庞居士虽在后边叫他名字,他也不理会。庞居士说了句:“不惟患哑,更兼患聋。”(《庞居士语录》卷上) 庞居士与马祖弟子百灵和尚也常有交往。据载: 百灵和尚一日在方丈内坐,士入来,灵把住曰:今人道,古人道,居士作么生道?士打灵一掌。灵曰:不得不道!士曰:道即有过。灵曰:还我一掌来。士近前曰:试下手看。灵便珍重。居士一日问百灵曰:是这个眼目免得人口么?灵曰:作么免得?士曰:情知情知。灵曰:棒不打无事人。士转身曰:打!打!灵方拈棒起,士把住曰:与我免看。灵无对。(《庞居士语录》卷上)这大概是说,个人的禅悟心境是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达的,“道即有过”,即使使用动作,也应当慎重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被对手抓住把柄,陷于被动。 (三)主张自己体悟佛教义理,不提倡对人讲经 一日,庞居士去听某和尚讲《金刚经》,到讲到“无我,无人”(原经有:“无我相、人相”)时,他起来提问;“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这位和尚没能回答,反过来请他解释。他当场以偈作答: 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金。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庞居士语录》卷上) 是说《金刚经》所讲的佛法深义本来是超离语言文字的(“绝尘”),对于般若空义,是不应反复向人讲述(“休历座”)的,应当亲自去体悟它的妙义(“直求金”)。 三、庞居士禅诗内容略析 虽然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实际上禅宗的语录、法语、偈诗等文字著述比任何宗派都多。庞居士过着清贫惨淡的生活,在到处参禅问道之余,还著有大量阐述佛法道理、参禅意境的五言、七言和杂句诗偈,现存有190多首。这些诗偈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注重表达佛教道理,按内容来看,有阐述参悟般若空义的,有论佛与众生是一体不异的,有劝导世人不要贪恋名利安乐而应少欲知足的,有劝人读经解义注重实践的,等等。 下面选择一部分诗偈略加介绍。 (一)一个普通人如何摆脱苦恼而达到解脱成佛?这是一个佛教徒十分关心的问题。禅宗主张领悟自性(或称自心,亦即佛性),所谓“见性”、“识心见性”,便可“自成佛道”(《六祖坛经》语)。然而实际的修行方法和过程,却是因人而异的。庞居士是马祖的弟子,自然十分了解马祖一再强调的“即心是佛”和“平常心是道”等的道理。然而,从庞居士的诗偈来看,他特别强调通过体悟一切皆空的道理,认清尘世间一切事物皆空寂无常,从而清除各种追求名誉财利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种种烦恼,以达到与佛相同的精神境界。他说: 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佛身只这是,迷人自不悟。一切若不空,苦厄从何度?(《庞居士语录》卷中) 佛教经典中说,楞伽山难入难攀登,以有楞伽宝而得名,佛曾在此说《楞伽经》。庞居士诗说只有晓悟空理的修道人才能到达此山。他列举出罗汉(声闻)、缘觉、菩萨的修道者,说他们如果领悟空的道理,就会提高自己的神通和精神的境界;而如果诸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有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体悟空理,便与空理冥合,回归无形无相的法身。实际是说,空理即法身(“空理真法身”)、真如实相、法性。他在诗中也称之为“空王”。他说世人不了解空理也就是“佛身”。结论是:如果不能领悟一切皆空的道理,舍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如何才能摆脱生死苦恼呢! 他在诗中说: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痴心觅福田,呆意承救度。十二因缘管,无由免来去。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既不造天堂,谁受三途苦?有法尽无余,乘空能自度。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浑身总是佛,迷人自不悟。(《庞居士语录》卷中) 有的人虽为舍弃烦恼而出家,然而烦恼并不是因此而消失,自以为通过读经、拜佛、礼忏等修持功德可以求福得救,然而正如“十二因缘”所揭示的由“无明”根本烦恼牵引整个生死链条的循环那样,是没有办法摆脱生死(来去)的烦恼的;应当相信佛教的智慧、义理,而不要轻信自己的感觉经验和传闻、语言文字;佛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之子,平等看待,并引导他们认识一切皆空的道理,世上没有什么善恶可以执著,又有什么天堂和地狱?只有体悟空理才能得到救度;在体悟空理之后,你的精神、智慧将发挥无限功能,自己便与佛无别。 庞居士还现身说法,述说家内“空空”无钱财,自己体悟空理的切身境况。他说: 无有报庞大(按:庞居士),空空无处坐,家内空空空,空空无有货。日在空里行,日没空里卧。空坐空吟诗,诗空空相和。莫怪纯用空,空是诸佛座。世人不识宝,空即是真货。若嫌无有空,自是诸佛过。(《庞居士语录》卷中) 自己的房屋徒有四壁,空空荡荡,行住坐卧不离一个“空”字,吟诵的诗也是表述自己体悟的诸法性空的道理,奉劝世人不要嫌弃空,只有空诸一切,体悟空理,才能解脱成佛,因为“空是诸佛座”。如果嫌弃空,那就会错过解脱成佛的机缘。 在庞居士有的诗中称体悟空理是“见空王”,说由此可以胜过“身命施”、“坐天堂”,“五台供”(巡礼五台山供养文殊菩萨),“亦胜求西方”;有的诗说“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待”;有的诗称“欲得真成佛,无心于万物,心如境亦如,真智从如出”,“报汝学道人,只么便成佛”。(以上《庞居士语录》卷中) (二)发挥从慧能至马祖以来强调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心是佛”的道理,反复宣传佛与普通的人(凡夫)没有本质的差别,众生与佛“一体不异”,人人皆可通过体悟空理成佛。他在诗中说: 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庞居士语录》卷中) 凡夫与佛一体无异,然而心境有差别:众生存在妄想、贪嗔痴三毒之心,做损人利己的事;佛则以慈悲为怀,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心识契合“空无生”之理,可将自己的一切布施给众生,转识成智,达到最高圆满的“妙觉”境地。 又有诗说: 如来大慈悲,广演波罗蜜,了知三界苦,殷勤劝君出。得之不肯修,实是顽皮物。他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当成自不成,是谁之过失。已后累劫苦,莫尤过去佛。(《庞居士语录》卷中) 是说佛教道理明白,劝人超脱生死苦恼,然而人们对此不予理会。佛与众生只有过去佛、未来当成佛的差别,然而如果自己不想修行成佛,以后累世受苦就怪不得佛了。 在有的诗中,他说众生是佛之子,父与子同宅而住,众生自己却全然不知。他说: 自恨己身痴,有事人不知,横展两脚睡,至晓不寻思:诸佛为我爷,我是世尊儿。儿今已长大,替父为导师。父子同宅住,寸步不相离。法身无相貌,世人那得知。(《庞居士语录》卷中) 庞居士也以诗讲述即心是佛的思想,说: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物即变成魔,无即为(按:原误作“无”字)诸佛,若是如是用,十八(按:十八界,指人身及其环境)从何出?《庞居士语录》卷下) 意为心与佛相即不二,心境空寂便是菩提,便是佛;否则便面临充满生死苦恼的“魔”境。 在他的诗中还说“凡夫事有为,佛智超生死,作佛作凡夫,一切自由你”;有的诗说“诸佛与众生,原来同一家”(《庞居士语录》卷中);有的诗说“迷时爱欲心如火,心开悟理火成灰,灰火本来同一体,当知妄尽即如来”。(《庞居士语录》卷下) 总之,佛与众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此与敦煌本《六祖坛经》所载慧能所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马祖所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章》)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对他们禅法的发挥。 (三)庞居士经常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民众接触,他以一个通晓佛教义理的居士身份奉劝世人不要贪恋名利、钱财,应当少欲知足,行善修行,追求解脱。诗谓: 世上蠢蠢者,相见只论钱。张三五百贯,李四有几千。赵大折却本,王六大〖FJF〗NB97E〖FJJ〗〖FJF〗NE578〖FJJ〗。口常谈三业,心中欲火然。痴狼咬肚热,贪鬼撮头牵。有脚复有足,开眼常睡眠。罗刹同心腹,何日见青天,青天不可见,地狱结因缘。(《庞居士语录》卷中) 述说世人每天为了养家糊口,或为了广求财利,终日谈钱论财,有的人发财,有的人倒运折本。有些人虽也知道个人身、语、意三业的善恶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报应,然而却始终难以断除贪取财利的欲望,于是便受到如同魔鬼(“罗刹”)一样的情欲烦恼的折磨,难得解脱,与地狱结下不解的因缘(意为死后将下地狱)。 庞居士还批评世上有的人只顾贪著眼前名利,不听劝告,不信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空寂的道理,说这样的人何时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诗谓: 凡夫贪著事,不免三界轮,与说无生理,闭耳佯不知。如斯之等类,何日出嚣尘。(《庞居士语录》卷下) 然而庞居士也借佛教的善恶业力(可解为行为所具有的潜在影响作用)和报应说来劝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不要过于贪婪,欺压穷人。有一首说: 佛教本无妄,句句须论实。克己饶益他,俗所谓阴骘(按:阴德)。遮莫是天王,饶君宰相侄,世间有贵贱,业力还同一。语汝富贵人,贫儿莫欺屈,习重业力成,翻覆难得出。(《庞居士语录》卷中) 是说佛教经典所讲述的话,句句是真实的。如果有人行善救济别人,便是积累阴德,将得到善的报应;即使是天王、宰相的亲属那样的富贵人家,与贫穷人一样也具有同样的业力,同样有善恶报应,奉劝富贵人不要欺压穷人,否则难逃下地狱的报应。 庞居士经常结合自己的境况劝告世人摆脱对名利的贪著,以少欲知足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他说: 睡来展脚睡,悟理起提诗,诗中无别意,唯劝破贪痴。贪嗔痴若尽,便是世尊儿。无烦问师匠,心王应自知。 世人重名利,余心总不然。束薪货升米,清水铁铛煎。觉热捻铛下,将身近畔边。时时抛入口,腹饱肚无言。(《庞居士语录》卷下) 在这里,庞居士直接向世人讲明自己写诗的主要目的是奉劝人们破除贪嗔痴,说如果做到这点就是佛之子,对此无须对外求师;又表示,自己不同世人那样看重和贪求名利,而满足于卖柴换米聊以维持温饱的清贫生活。 “少欲知足”是佛教对僧俗信徒的基本要求。《六祖坛经》记载当年六祖慧能曾说:“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按:指佛、世尊)”。庞居士经常在诗中劝世人少欲知足,说这样才能减少烦恼,使心静神安,并且避免因追逐财利而造恶业,招致来世恶的报应。他在一首诗中描述自己是如何淡泊名利,如何安贫乐道的: 世人重珍宝,我则不如然,名闻即知足,富贵心不缘,唯乐箪瓢饮,无求藻镜铨,饥食西山稻,渴饮本源泉,寒披无相服,热来松下眠,知身无究竟,任运了残年。(《庞居士语录》卷中) 第五句中的“藻镜”原作“澡镜”,“藻镜铨”是指考试或选官中的评定审核,以定人才的叙用升迁。诗称自己不求名利富贵,乐意在瓢饮山泉,饥食山稻,穿素衣,松下眠的清贫生活中度过余生。 此外,他在不少诗中劝人知足,说“少欲有涅槃,知足非凡夫,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按:畜生、饿鬼、地狱)”;“无贪胜布施,无痴胜坐禅,无嗔胜持戒,无念胜求缘”(《庞居士语录》卷中);“无求胜礼佛,知足胜持斋”;“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庞居士语录》卷下) 庞居士还劝人应当首先修持五戒、十善〖ZW(〗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ZW)〗,说: 先须修五戒,方始得人身,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有为接梵世,不及一毫真。更欲谈玄妙,虑恐法王嗔。(《庞居士语录》卷中) 他说修持五戒可以在死后轮回生为人身,修持十善可以生到天界,然而这都没有摆脱有生有灭的“有为”境界,仍不免轮回,谈不上进入更高的解脱层次。言外之意是,应进一步体悟空寂无为的玄妙之理,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的境界。 (四)慧能曾以“无念为宗”来概括自己顿教禅法的基本宗旨,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说法,都在禅宗丛林产生极大影响。这里的“无念”,不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敦煌本《六祖坛经》语),是照常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照常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要求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没有执意的好恶、美丑的观念。这也就是马祖的“平常心”的基本含义。庞居士也遵循这一禅法要旨,在用诗偈向人们宣传般若性空思想的同时也大力宣传“无念”思想,以普通民众容易理解的语言表示在“无念”、“无心”、“无贪”、“无求”的自然无为的状态能够解脱成佛。他说: 大乘一等义,本自无遮闭。凡夫着相求,心生有执滞。无心为真宗,空寂为本体,无问亦无说,常照勿使废。佛子行道已,更莫愁来去。(《庞居士语录》卷中) 意为大乘佛法面向一切众生,然而一般人总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和意向看待它、追求它(例如为求涅槃、解脱而求佛、求法等),必然在心中造成执著,所谓“难复难,持心离欲贪涅槃,一向他方求净土,若论实行不相关”(《庞居士语录》卷下);佛法真正的妙义是“无心”,这种无心是以空寂为依据为本体,虽从不有意地寻问、言说,却无时不在发生作用,体察事物空寂的本质;如此修道,能够自然达到解脱,不愁再有生死轮回。 他另一首诗说: 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对境心无垢,当情心死灰。妙理于中现,优昙空里开。无求真法眼,离相见如来。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庞居士语录》卷中) 诗中“优昙”是一种无花果系的花,在佛教经典中被认为是希有祥瑞之花,喻高妙佛法;末句的“三灾”当指饥馑、疾疫、刀兵三灾。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道场之一,相传是文殊菩萨显化说法的地方,有清凉寺。庞居士在诗中推崇无念、五蕴(色受想行识,可概指身体)空寂的道理,比之为五台山和清凉寺;认为在认识空理并做到无念之后,虽不离现实却可使心情清净,领悟佛法妙理;虽没有执意求佛,却见佛在面前,从而避免遭遇人世间的饥馑、疾疫、战争三灾。 他还说:“若悟无生理,三界自消亡,蕴空妙德现,无念是清凉,此即阿弥陀,何处觅四方”;“一日复一日,百年渐渐毕,急急除妄想,无念成真佛”;“无求乃法眼,有念却成魔,无求复无念,即是阿弥陀”;“清净无为无识尘,不舍肉身妙法身”。(《庞居士语录》卷下)引导人们体认空、无生的道理,认为如果做到无念、无求、清净无为,也就达到了佛的精神境界。 (五)庞居士作为一个儒者信徒,虽然重视读诵佛经,然而他又一再提醒世人更要注重理解佛经的义理,并且应当注重修行,实践菩萨之道。他说: 读经须解义,解义始修行,若能依义学,即入涅槃城。读经不解义,多见不如盲,缘文广占地,心中不肯耕,田田总是草,稻从何处生?(《庞居士语录》卷中) 然而他更重视大乘菩萨之道的实践,领悟般若空义,做到无念。他说: 贪嗔不肯舍,徒劳读释经,看方不服药,病从何处轻?(《庞居士语录》卷下) 说如果连贪嗔都不肯舍弃,那就白白读经了,好像有病只看方不吃药那样,如何治病? 又说: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亿及日月,元在一毛尘。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庞居士语录》卷下) 意为不必效仿有的和尚那样广读多闻,既然心为万有之源,那么只要注重心性的修行就行了,如果契悟诸法空寂无相之理,就可以从无明烦恼之中解脱出来,达到解脱。 自南北朝以来,《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的形象成为一些士大夫信徒崇拜的偶像。据称维摩诘居士虽有家室妻小,但通晓大乘深法,神通广大,连佛的十大弟子都甘拜下风。庞居士不愿出家,以维摩诘菩萨为榜样做在家的居士。在他死后,人们把他看作是维摩诘菩萨的化身。 庞居士只是马祖门下的在家居士之一,应当说是其中最有名的居士。8、9世纪随着禅宗南宗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在儒者士大夫当中拥有相当多的信徒。庞居士求法参禅的的事迹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并且具有传奇性的事例。从他的诗偈既可以看到一部分信奉禅宗的儒者是如何理解并在民间传播南宗禅法的,也有助于加深对慧能——南岳怀让——马祖法系禅法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