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节课

 

  现在讲的是一切功德依靠心而产生,其中主要讲了六波罗蜜多,第四精进度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五静虑度。

  丑五、静虑度:

  所谓的静虑,是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他执著的心态。静虑的力量非常大,且不说出世间圣者的根本慧定,仅仅是世间地水火风的瑜伽,也有相当大的力量。包括本论的作者寂天论师,以前也是依靠禅定力而战胜了外道(第四种稀有传记):

  寂天论师在吉祥功德塔时,那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在林中搭了一个茅棚作为住处。当时森林中有许多野兽,比丘们经常见到它们成群进入寂天论师的茅棚,但从来也没有出来过。有些人在棚外偷看,发现寂天在棚内啃着大块的兽肉,于是推断他有杀生罪行,遂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准备当众宣布其恶行,再将他驱逐。正当大众集合商议时,失踪的野兽一个个从寂天的茅棚里走出来,自由自在地回到大自然中去了。惊异之余,僧众对寂天论师这种不可思议的成就生起了极大信心。

  后来寂天论师又以乞丐的形象游化到吉祥功德塔[7]的南方,他的有些不共行为,被国王的一个女仆所发现[8]。那时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国王启请∶“两天之后,我将在虚空中绘制大自在天坛城,如果佛教徒能摧毁此坛城,我将加入佛教;如果不能,我将烧毁佛教典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须转入我的教门。”国王虽然是佛教徒,但也只有秉公处理,不得不答应下来。之后国王招集了僧众告知外道的挑战,可谁也不敢保证能摧毁外道的坛城。焦急万分之际,女仆将寂天论师的不共行为禀告了国王,国王急令女仆去寻找。找到寂天论师说明来意后,请求他帮忙降伏外道,寂天论师爽快地答应了,并吩咐女仆到时准备一大瓶水、两块布和火种。

  到了第三天,外道开始在虚空中描绘大自在天坛城。刚刚绘出坛城东门,寂天论师即入风瑜伽定,顿时起了一场暴烈的风雨,刹那之间,整个坛城毁坏无余,外道们也被狂风卷起,此时天地间一片昏暗。寂天论师从眉间放出光芒,照亮国王、王妃等人,风刮雨淋之下,他们衣装零乱,满身尘土。女仆用事先备好的那瓶水为他们洗净,两块布给国王、王妃披上,又用火种点燃了一大堆火,众人顿觉温暖舒适,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后来国王将当地外道的庙堂拆毁,要求所有的外道皈依佛门。寂天论师降伏外道的地方,被称之为“外道失败地”,至今那块遗址仍清晰可见。

  前段时间我也说过,方便的时候给大家讲寂天菩萨的七大传记,今天就顺便提一下。通过这个公案,静虑的力量可见一斑,不仅根本慧定的力量非常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许多大德,如米拉日巴尊者等,有些入于风瑜伽,有些入于火瑜伽,这种修证的力量也非同小可。

  下面讲的就是静虑度依靠心来安立。当然,静虑度跟其他布施度、精进度等有些不同,大多数人都承认它是一种心态,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倘若详细观察,静虑也同样是以心而成就的。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身体历经百般苦行,如有些人在山洞里闭关,念了多少亿遍咒语;有些人身上不穿衣服,口里不吃食物,一直以苦行的方式修持禅定,这些不能说没有任何功德,但严格来讲,如果心散于他处,被外境所转而没有真实调伏,身体和语言的这些苦行功德不大。

  彻见诸法的佛陀一再强调:如果心没有专注而只是身语上的勤作,如转经、绕塔、磕头、念诵等,这些没有任何功德。是哪一部经里说的呢?就是《摄等持经》,经中佛告诉诸位比丘,心若散于外境的妙欲,这样的苦行及讽诵无有果。《般若经》中也说:“心散乱者自利尚不成,何况说是他利了。”

  不仅佛经中如此宣讲,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承认的。《六祖坛经》云:“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里面拼命地念诵,但心没有专注的话,就像幻化八喻一样没有实义。当年有位法达禅师,他非常精进,诵了三千遍《法华经》,但后来遭到六祖的呵责,说:“你这样心不专注的念诵,就是空念空诵。”憨山大师也说过:“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枉然”。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经常要念很多心咒,有时候在月食时,有些人拼命地喊“嗡嘛呢叭咪吽……”,实际上如果心里没有一点观想,喊破自己的喉咙也没有用。汉地有些寺院里面,整天都大声地念阿弥陀佛,眼睛也是翻来翻去,但如果心没有专注,念诵也没有多大意义。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都有点害怕:“如果除了心专注的功德以外,念诵心咒、长期苦行没有意义的话,那我以前岂不是白修了?”这也不是。虽然颂词里说“佛说彼无益”,憨山大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但实际上,这是对功德的微弱以否定形式来说明的。比如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小,我们就说他“没有胆子”,有些人的财力比较薄弱,我们就说他“跟乞丐一样,没有一分钱”。所以,这里的“佛说彼无益”,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就是说身体和语言的功德与心的功德比起来,身语的功德比较微弱。如果没有这样理解,有些人就会认为,这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除了心以外,身体的功德不是一点都没有,比如说华杰施主的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另外,大悲商主(释迦牟尼佛前世)以清净心杀人,迅速圆满了多劫资粮,但由于身体杀生的缘故,成佛后也示现檀木刺扎脚等等。由此可见,身体和语言应该是有功德、有过失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曾说:“如果种子是毒,它的果也是毒;如果种子是药,那它的果也是药。同样的道理,善恶唯一随心而安立,并不在于形象的大小。[9]”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上师也解释过,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历史上精通三藏的高僧大德们口里念诵了很多咒语,身体也磕了多少万头,积累这些资粮全部都成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务必要再三观察,如果没有这样,光是对表面的字句望文生义,恐怕不能真正通达佛的密意。佛经中有时候说做某件事情似乎没有功德,有时候看来又有非常大的功德,假如不善于辨别佛陀的应机说法,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

  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你这样做会堕地狱的”,好像比佛陀还大胆,其实因果的细微关系,我们平凡人以分别念不一定测得准,善恶因果有时候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比如佛经中曾记载,有个人把一个凡夫误认为阿罗汉来供养,由于他当时发心清净,后获得了供养阿罗汉的功德。所以有些人经常问我:“我原来认为那人是个大活佛,对他作了很大的供养,但现在发现他不是,我该怎么办哪?”我就给他讲这个公案,说:“也没有事吧,尽管你看错了,但当时的发心很清净,只要没有产生后悔心,应该是有功德的。以前贫女把狗牙看成释迦牟尼佛的佛牙来一心祈祷,后来也是成佛了。本来按照因明的观点,不是佛牙却看成佛牙,这完全是错乱识,应该没有任何功德,但只要心清净,有些善根也能获得的。”

  此外,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心很清净,但也有不具功德的情况。比如说目犍连的母亲,她为了丈夫和儿子造了恶业,后来她的儿子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位,丈夫转生到了梵天界,但她以所造业力所牵,最后堕落于恶趣当中。所以,因果唯一是佛陀的行境。

  那些没有闻思过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精通,大概知道一点点,就随随便便断言“你马上会解脱的”、“你以后会堕地狱的”,言谈举止非常不如法。当然,现在学习了以后,有些人的行为应该说有改变,尽管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半年,但一些城市里的佛教徒,语言还是有明显的变化。以前一谈到佛教的因果问题,真的可谓一窍不通,现在就有点不一样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对业因果的关系应该详细地观察,否则很多问题以凡夫的分别念不一定能马上通晓。在佛经当中,业是分得比较细的,有一种业产生一种身体的,如以前有位妇女对儿子生起悲心,最后转生到天界去了;有一种业产生多种身体的,如玛嘎巴尊者前世造了一个福德的善业,七次转生到三十三天;有多种业产生一个身体的,如提婆达多在多生累劫中造下恶业,最后形成一位恶性比丘的身相;还有多种业产生多种身体的,如聂德尊者以各种不同的因缘,后来不断产生不同的身体。

  另外,学过《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人也应该清楚,有些业我们造了不一定感受,有些业虽然没有真正造,但也会感受的。比如经中有一种叫“作而积累业”,这种业是做也做了,积也积了,就像故意杀害众生、邪YIN、偷盗等;有一种叫“作而不积业”,虽然你是造了,但实际上没有罪过,就像无意中踩死小虫等;有一种叫“积而不作业”,虽然你没有亲自做,但在阿赖耶上已经积了业,譬如自己很想杀生或者偷盗,有了这种发心,但后来没有成功;还有一种是“未作未积”,这个业你既没有造,也没有积,就像走路、睡觉等无记业。当然,这些业力的差别,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但如果你知道了业的分类、业的差别、业的功用、业的力量,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因果不虚。

  总之,这里佛陀以否定词来说明身语的力量很微弱,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力量,否则正如我刚才所讲的那样,身体和语言的行善全部成为没有意义了。所以,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并且要认真学习。

  丑六、智慧度: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不仅前五度依靠心而产生,智慧度也是依靠心而产生的。这怎么理解呢?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诸法中最根本的就是了知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为什么将心称为奥秘呢?因为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也不能了知它的实相——空明无二的本体,鉴于此,大乘的显宗和密宗中一再强调:秘密、甚深的法不能随便传讲于非法器面前,否则如果别人不能接受,很容易造谤法罪。因此,有些大乘佛法,对根基不相应的众生,一定要尽量保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法的奥秘就是心的本性,为什么这样讲呢?前面的各种理论已经说明了,后面的《智慧品》也会再三地宣讲: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达了心的本性,他就能够获得成就。过去的佛是这样,现在的佛也是这样,未来的佛还是这样,任何一种修行就是为了通达心的奥秘,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慈悲开示了八万四千法蕴,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心的本体。当然,要了达心的本体,必须要靠自己修心,华智仁波切曾说过:“如果宁玛派前辈老人的教言是真实的,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语句虽然很短,但里面有种不共的内涵,就是告诉我们:宁玛巴高僧大德、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肯定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一点错谬,他们的教言中也再三强调要修心,不然的话,心的奥秘是不可能揭开的。

  现在许多科学家喜欢探索大海的奥秘、大山的奥秘,但我认为向外探索并不重要,我们应当向内探索心的奥秘。大家应该清楚,心是显现与空性无二的本体,按照中观等大乘显宗的观点,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和光明无别,如《中般若经》云:“心无心,心性即光明。”若以二转法轮的意趣来解释,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心实际上是法中之尊,任何一个人若通达了它的本体,就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因此,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教诫大家,一定要通过密法尤其是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观修方法来认识自己心的本体。当然,在上师面前,很多道友都得过有关大圆满的殊胜教言,这些教言是唯一的如意宝,希望大家得到以后,平时应该尽量地运用,观察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假如你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那就可以解脱轮回,享受涅槃的无量安乐,否则,纵然你很想离开各种痛苦,获得解脱的功德和快乐,实际上也徒劳无益,始终都会在三界轮回的旷野当中漂泊。

  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所有的行为当中,最主要的是观自己的心。假如你有禅宗、净土宗或中观唯识的窍诀,那当然是非常好的;如果你有不共密法的一些教言来认识心的本体,对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讲,也是非常可贵、非常重要的。除此以外,像外道那样表面上行持各种苦行,不吃不喝、拔自己的头发、依靠五火焚身、用恒河水来沐浴等等,这种行为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

  从解脱快乐和轮回痛苦的角度,这个颂词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简单一点,世人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也一定要通达心的奥妙。世间上很多人想享受快乐,但有钱不一定快乐,有才华不一定快乐,有地位也不一定快乐,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懂得心的本性。有些人很想避开各种痛苦,但不管通过什么途径,痛苦永远也不能结束,原因也是没有认识心的本性。因此,不管是名言中也好、胜义中也好,如果真正认识了心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暂时来讲,可以在世间当中离苦得乐;从长远而言,它也是获得圆满正等觉的唯一因。

  当然,在认识心的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它本体是空性的,《般若经》中说“具实执者无解脱”,假如我们始终认为心也有,外境也有,以这样的心态想获得解脱、远离痛苦,这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在行持佛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认识自己的心,《华严经》中讲:“一切菩萨的行为均依赖于自心,度化无边众生也依赖于自心。”因此,无论你饶益众生,还是想行持菩萨的行为而调伏自相续,都需要认识心的奥妙。

  壬三、摄义: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前面已经总结了护心的功德,即六波罗蜜多及一切快乐均依心而产生;同时又总结了没有护心的过患,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痛苦灾害也全部依靠心而产生。知道了这个利害关系之后,具有智慧的人应当以正念(念念不忘善法)善加把握、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善加守护这颗心。假如没有护心,大乘菩萨戒就无从谈起。不仅仅是大乘,小乘的《别解脱经》也要求我们“自净其意”,调伏自己的心。若能经常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使它不被烦恼染污,不散乱于外境,那除了护心戒以外的其他禁戒又有什么用呢?

  当然,作为初学者,刚开始的时候,心一刹那也不在外面散乱、不会沉掉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候没有注意就被烦恼染污,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刚才有个道友说,她昨天背诵的时候敲木鱼,一会儿快了一会儿慢了,别人都有意见,她有点不高兴就回去睡了一会儿,结果睡着了断了传承,就向我忏悔。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有时候不高兴就睡一会儿,有时候不高兴生嗔恨心,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今天中午的时候,在某些发心的问题上,我批评了个别人,心一下子调整不过来,很长时间才逐渐逐渐恢复。这种情况对凡夫人来说应该是正常的,但如果产生烦恼后就失去信心,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再也没有力气学佛了,这是一种愚者的做法。世间上的人做生意,一次不成功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第三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不断地调整,他们为了暂时的利益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佛是为了生生世世的长远之计,稍微产生一点烦恼就退失信心,马上要离开道场,这种做法是非常愚痴的。

  作者再三要求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时刻护持我们的菩提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许许多多的戒律、修法、念诵都不太重要。甲操杰在注释中也说:“护心无利的其他念诵等,没有任何实义。”因此,无论做任何一件善事,最关键的就是要护持这颗心,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为意义不大。

  有些人提出疑问:既然如此,那么受居士戒、比丘尼戒、比丘戒等别解脱戒,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了?当然也不是。诸高僧大德们说,所有别解脱戒的戒条,都是为了护持这颗利他的菩提心,是护心的一种助缘,例如密咒师的装束是留着头发、披着白披单;出家人则是剃光头,身上披袈裟,这些威仪重不重要呢?从护心的助缘来讲很重要,但若对护心没有一点利益,仅仅是外表的形象,那就不太重要了。麦彭仁波切讲过:“若对调心无利,纵然身披袈裟,实际上也意义不大。”我们作为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光头、身着红黄袈裟呢?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标志,我们对护心就会非常注意,生怕自己干了坏事影响出家人的形象,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一种方便方法。所以,不要认为这些威仪只是出家的一种支分,而要知道这是为了护持我们的心而安立的。《宝蕴经》中云:“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真正的梵净行就是心要清净,如果心一点都不清净,光是外面的装束也没有利益。尤其是危害菩提心的任何行为,实际上皆为魔道,《华严经》云:“凡坏菩提心,造他善法者,亦为魔事业。”如果对我们的菩提心有损,表面上的功德再大,也不是特别重要。

  前一段时间,有些人请假要去受戒,我一律都没有开许。现在大家很不容易遇到这个法,护持这颗菩提心,正在这个时候,如果故意断传承去受戒,虽然七种别解脱戒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非常重要,龙猛菩萨也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这一点我也非常明白,但是行持善法要知道轻重,如果不知道轻重,随便跟着别人的言语而行,这就是疯狂之举,没有多大意义。根据《华严经》的教证,大家应该知道,护心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护持这颗菩提心,表面上的威仪、念诵、行持善法、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我觉得没有任何实义。

  如果不护持这一颗心,你平时穿得再庄严,念珠挂得再长,头剃得再亮,也没什么用。现在藏地的有些寺院,法会开得特别隆重,有些上师开光的时候邀请很多歌手来表演,但他们唱的歌再好听,表演的节目再精彩,实际上对护持心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些活动只不过是热闹而已,想要热闹的话,在什么场合中都可以。所以行持大乘佛法的人,护持这一颗心非常重要,此处寂天菩萨也说“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出家人的一些言行举止也有了一些变化,这种历史潮流是不可抵挡的,但是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作为高僧大德和一些虔诚居士,外面的这些隆重活动的确不是很重要,内在的观心才比较重要。有些人喜欢宣扬自己受了什么戒、现在不吃饭了……经常把自己吹得特别高,其实这也没有必要,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心,对治自己的烦恼,尽管受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但这也是护心的一种助缘、一种方便法!

  辛二、护持方法: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这里用比喻来说明护持心的重要性。什么样的比喻呢?譬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尤其是胆子比较小的人,旁边要接触人的时候都特别害怕:“千万别碰到我,我这里已经受伤了!”实际上,如果用智慧来观察,即使你身上的伤口被碰到或者没有好也无所谓,最多是失去这一辈子的性命而已,但是这颗心比身上的伤口还要在意,如果不全力防护,就要受到更大的损伤。

  世间人经常处于烦恼深重、贪嗔痴充斥的人群当中,修行人可能相对好一点,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调伏烦恼,虽然调伏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心态都是一致的。而在社会当中,人们整天都被贪嗔痴所转,除此以外生活基本上没有实义。如果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把它当作身上的伤口那样来保护。假如自己的心随世间而转,一直跟着它造恶业,那么生生世世将会在三恶趣里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

  华智仁波切曾说:“与贪心强烈的朋友接触,会增长自己的贪心;与嗔恨心强烈的朋友来往,会增长自己的嗔心;与具有信心的善友接触,会增长自己的信心;与大悲心增上的朋友交往,会增上自己的大悲心。”所以上师以前也经常教诫弟子:“大家最好远离人群,不要与坏人接触,如果实在要与人接触,也应该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交往,千万不要接触恶人。否则,凡夫心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容易被外境同化,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成恶人的。”

  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刚离开学院的时候,悲心出离心等方面都还不错,但在外面的花花世界里,成天与非佛教徒打交道,自己的行为很快就变了。他们在学院里或寺院中,每天都拿着念珠,口里也念诵咒语,经常喜欢看书,但到了社会上以后,再过一两年回来时,就像个不信佛教的新闻记者一样,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处处让人非常失望,从他的眼神可以了知他现在对修行毫无兴趣,觉得这个人已经彻底完蛋了。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说:“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倘若我们实在身不由己处于恶境当中,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护持自己高尚的人德,树立正知正见的法幢,不然在世间八法的巨浪中,你一定会被吞没的。

  我们现在好不容易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应该像获得如意宝一样百般爱护。现在有些人买了一辆好轿车,天天对它特别执著,连晚上做梦也在考虑如何防盗,生怕被小偷偷走了。同样,大家相续中生起了极为难得的利他心,假如没有好好地护持,也很容易被烦恼的盗贼歹徒抢跑了。所以,对于这颗狂象般的心,我们应像保护伤口那样小心翼翼,若能如此,自己的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一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二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三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四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五节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四十九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四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四十七节课

白话文:四分律 解说

白话文:比丘尼传 4 齐 崇圣寺僧敬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