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洛阳竹林寺竺净检尼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洛阳竹林寺竺净检尼

  洛阳竹林寺竺净检尼

  译文

  净检,俗姓种,名令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种诞,曾出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净检自幼时就好学不倦,丈夫早逝,孑然一身。因家境清寒,她不得不常为官宦子女教授琴艺、书法,以为生计。她听人演说佛法,虔心信奉,乐于受教,只是苦于无处去咨询请益。

  后有高僧法始,精通佛道大义,于晋愍帝建兴(公元三一三——三一六年)年间,在宫城西门外立寺定居,净检便去造访他。法始为她宣说佛法,她也因此而朗然彻悟。净检意欲趁此强健之年参经悟道,追求佛法功德利益,就从法始处借来佛经诵习,并很快洞悉了它的奥旨。

  一天,净检对法始说:「佛经上说有比丘、比丘尼二众,我是个女子,能否归依佛门,请指点迷津。」

  法始说:「是的,西域佛门中人有男也有女,中原区域则不具备这种成法。」

  净检说:「经书上既然说佛门中应有比丘和比丘尼,难道我们这地方有甚么不同的法吗?」

  法始回答说:「外域人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这恐怕应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至于具体情况,我当为你去问另一和尚。」

  被问的和尚说:「僧与尼受戒,大同而小异。倘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条戒律,当从大僧处受戒。但若是没有大僧,尼僧便无依止师了。」

  法始回来告诉了净检,净检就依那位和尚的说法,剃发而从之受戒。当时与她志向相同的共有二十四人,一齐受了戒,并在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修行。由于当时晋土仅在此寺有比丘尼,没有其它尼师施教,因而她们便一起请教净检,由此成就佛门功德利益。

  法始所说的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僧人智山。他居住在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秉性宽和,心智聪慧,素习禅诵。晋怀帝永嘉(公元三0七——三一二年)末年,来到中土,以化缘维持生计,语必以弘扬佛法为职志。当时中原佛法初染,风化未全,信徒们体验都较肤浅,还不知向他请教佛理。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他西行返回罽宾。嗣后,天竺佛图澄又来到中原,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德业,听者无不为当初未能当面聆教而感到遗憾。

  净检教化徒众,清雅而有节度。宣讲佛法,以施行教化,宛如风行草靡,受教者无不倾倒,得益匪浅。东晋成帝咸康(公元三二五——三四二年)年间,有僧建和尚,在月支国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晋穆帝升平元年(公三五七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当时,外国僧徒昙摩羯多在京都为僧尼立了戒坛。晋僧徒释道场,根据《戒因缘经》的戒律条文,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认为他这样做于佛法有所不通。于是昙摩羯多浮舟到了泗河,因立戒坛。净检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坛,在船上受了具足戒,史称船上受戒,这样就正式成为比丘尼了。中土比丘尼,就是从净检开始的。

  在她进行受戒仪式时,有异香芬馥徐徐袭来,在场的人都闻到了,一个个欣喜万状,惊叹不已。因此异事,净检就更受人们的景仰,她又善修自己的戒行,诵习经典,孜孜不已。她所得到的布施虽然很多,但总是随得随散,常常是先给别人,后给自己。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人们忽又闻到以前那种芬馥的奇香,并看到红光冉冉升起。见一女子,手执五色花束,从空中翩然而下。净检见状,十分欣喜,就对众尼说道:「你们好好处理未来的事,我现在先行一步了。」于是和她们握手辞别,腾空而上。她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边,良久始散。卒时,她已七十岁了。

  原典

  净检,本姓种①。名令仪,彭城人。父诞,武威太守。检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谘禀。

  后沙门法始②,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检乃造之,始为说法。检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③。从始借经,遂达旨趣。

  他日,谓始曰:「经中云比丘④、比丘尼⑤。愿见济渡⑥。」

  始曰:「西域有男女二众⑦,此土其法未具。」

  检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

  始曰:「外国人云,尼有五百戒⑧,便应是异。当为问和上⑨。」

  和上云:「尼戒大同细异,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⑩,得从大僧⑾受。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⑿耳。」

  检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师,共谘净检,过于成德。

  和上者,西域沙斗智山⒀也。住罽宾国,宽和有智思⒁,雅习禅诵。晋永嘉末,来达中夏,分卫⒂自资,语必弘道。时信浅薄⒃,莫知祈禀。建武元年,西返罽宾。后竺佛图澄⒄还,述其德业,皆追恨焉。

  检蓄徒养众,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如风摩草。晋咸康中,沙门僧建。于月支⒅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⒆兴平⒇元年二月八日,于洛阳译出。外国沙门昙摩羯多(21),为立戒坛。晋沙门释道场(22),以《戒因缘经》(23)为难,云其法不成(24),因浮舟于泗。检等四人同坛止,从大僧以受具戒。晋土比丘尼。亦检为始也。

  当其羯磨(25)之日,殊香芬馥,阖众同闻,莫不欣叹,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咸康(26)末,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检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

  注释

  ①姓种:「种」他本或作「仲」。

  ②法始:晋比丘,生平不详。

  ③法利:佛法上的功德利益。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④比丘:也作苾刍,乃梵文bhiksu的音译,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烦恼,除馑、怖魔等,是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者。

  ⑤比丘尼:亦作苾刍尼,是梵文bhiksuni的音译,意译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是依法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者。

  ⑥济渡:佛教术语。佛家认为,众生生活在生死苦海之中,佛门要旨则在于晋渡众生至彼岸世界。

  ⑦男女二众:此指比丘、比丘尼。

  ⑧五百戒:佛教戒法规定,女性出家者满二十岁后,要先后从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五百戒。依《四分律》,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以大数简称为五百戒。受此戒后,即取得正式比丘尼资格。《药师如来本愿经》:「比丘尼受持五百戒。」(大正十四.页四四九中)

  ⑨和上:即和尚。

  ⑩十戒:女性出家先受十戒,叫沙弥尼戒,其戒律共十条,即:不杀土,不偷盗,不YIN,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观听,不得坐高广大床,不得非时食,不得贪图金银宝物。

  ⑾大僧:即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佛门中出家而未受过具足戒的沙弥、沙弥尼,称比丘为大僧。

  ⑿依止:比丘、比丘尼受戒,其受戒之师,又称依止师。

  ⒀智山:罽宾僧人。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

  ⒁智思:犹「智意」、「智心」,即智慧之心。蔡邕《童幼胡根碑》:「言语所及,智思所生,虽成人之德,无以加焉。」

  ⒂卫:乞食,寻求施舍。

  ⒃浅薄:肤浅。

  ⒄佛图澄:(公元二三一——三四八年)西晋时著名佛学家。西域人,或谓天竺人,本姓帛。《世说新语.言语篇》谓其「出于敦煌」。后至后赵宣讲佛法,为石勒、石虎所崇信。《高僧传》称其多能异法,被时人称为「大和上」。其弟子释道安、释法汰传其法。

  ⒅月支: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原在敦煌、祁连山一带。汉文帝时被匈奴老上单于击败西走,到达今阿姆河流域(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境内一带)建立王朝,称大月氏。

  ⒆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此二经典之译诸家目录咸不载,此处所记,可补史料之阙。

  ⒇兴平:当为「升平」之误。

  (21)昙摩羯多:天竺僧人,晋时来华,曾参与译经,后不测其终。

  (22)释道场:晋比丘,生平不详。

  (23)戒因缘经:即《戒果因缘经》,属戒律方面的典籍。

  (24)此处年代记载似有舛误。今人周叔迦《释典丛录》云:「然净检尼所记载岁月,疑有乖舛。传云昙摩羯多立戒坛,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其法不成。《戒因缘经》释于秦建元十四年,当晋太元之年,上距净检尼发心之初建兴年中已六十余年,其时净检尼当已早卒,那得从之受戒耶?」

  (25)羯磨:梵文kaman的音译,或译「作业」。即受戒、忏悔等仪式。

  (26)咸康:此处所记与净检生平不合,疑为「咸安」(公元三七一——三七二年)或「宁康」(公元三七三——三七五年)之误。(《大正藏》本作「升平」年)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节课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伪赵建贤寺安令首尼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一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二节课

白话文:比丘尼传 2 晋 司州西寺智贤尼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九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七节课

白话文:比丘尼传 1 序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五十六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