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怀瑾:六妙门与三际托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妙门与三际托空

南怀瑾先生开示

(节自《十方》杂志三卷十期再谈随息法与三际托空上)

师示:随息是息止,不是念息,念息就更高了。最后到达还、净,比三际托空还进步,净就更高了。

1、修定师:我是以昨天老师提到“三际托空”昭昭灵灵之心,配合准提法修......。

师示:昭昭灵灵之心,你做到了吗?

修定师:没有做到。

师示:那么,你所说的都是空话,要实修、实证,再谈下去。

修定师:我是想,假如修准提法能照老师的方法做......。

师示:那是妄想,你必须先依仪轨实修。我现在所说的仪轨,就是法本。仪就是仪式,轨就是轨道,其中不是有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吗?你好好的研究,没做到,不要谈,修行要真修实证,空谈何用!我昨天为什么讲“三际托空”?你们都不懂,所以说你们没有资格听课。

宗诚师:昨天忘记说明气为什么往上冲,那是因为练功太累,下部比较虚,上部气没有依靠,所以它会往上冲。

师示:不是这个道理。昨天的话(指三际托空是观慧方面的阐示)体会了没有?实际修证了吗?理解得如何?不要是在生理、气机、功夫上面转!

宗诚师:昨天老师要我查《佛祖历代通载》中僧稠和尚的典故,我已经查出来了,他当小沙弥时,被同门师兄弟欺负,抱着金刚神的腿哭,夜梦金刚神拿了一钵的筋筋给他,从此就武功盖世。我想这个“筋”应该是指《易筋经》。

师示:《通载》的记述上并没有写是《易筋经》。

宗诚师:可是,我在想,一定要转化身体上的筋骨,才可能到达武功盖世。

师示:对啊!我也没有说你讲的不对,但事实上,书本也没有这样的记载,你自去参去!

宗诚师:当时达摩祖师见禅堂里众生体弱多病,都在打瞌睡,于是传授他们《易筋经》,帮助他们色身的转化。

师示:这是中国武术源流的讲法,在禅宗的传承上可没有。

宗诚师:不过按道理讲,唯有筋骨转化,气才能愈来愈强盛。

师示:这也是事实,也不能否认《易筋经》不是达摩祖师所传授,但后世流传的《易筋经》,有两三种不同的练法。要小心拣择,以揉功为佳。至于真实的《洗髓经》是什么经?我曾经提过。

众答:《禅密要法》。

师示:但在武术,还有另一本武功的《洗髓经》。须经注意抉择。

宗诚师:最近感到一种现象——喜欢睡觉,但不是因累想睡,而且吃饭也吃的更多。前一阵子是气满不思食。

师示:睡也睡得好,吃也吃得饱。那是什么东西呢?很不错吧!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同伴,又会吃又会睡,什么东西?(众笑)你见过了没有?我没有说你不对,但也不是笑话,是话头,你参参看?你看过这东西吗?

宗诚师:一时想不起来。(哄堂大笑)

师示:猪!又睡得多又吃得好。但你现在不是猪是个人,为什么会睡得多、吃得好,反而身体健康、功夫进步,能有此现象呢?

宗诚师:前几天就一直在想这个道理,却没参透!

师示:等睡够了就参出来。

宗诚师:睡够了很舒服。

师示:那当然世界上最美的事莫过于睡觉。当年,袁老师他起身早,但又去睡回笼觉,我们叫他:“也到中午了!”他醒来说着:“你们知道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事,乐似涅槃的是什么?......回笼觉啊!他一边讲一边摸着胡子哈哈的笑,当时我想了想:“奇怪!那会超过常乐我净吗?......”

有一次,他在睡觉中,我们听他打鼾打得厉害,等他醒来我们说:“老师,你打鼾打得很厉害!”他说:“你们知道有个不打鼾的是什么?!”这些都是话头。正在睡觉的也可以听到自己在打鼾。而且睡得很舒服,我们听得很痛快,可惜不是你——非汝境界。

宗诚师:以前睡多了反而没有精神,而且身体更虚,现在睡得愈够,精神愈好,脑筋也灵活了。

2、师示:你们几位所讲的,与昨天的重点都不相干。

从智法师:老师昨天对我们开示的要点有二:一、随息法。二、三际托空。我个人回想起来,在十三、四年前,家师仁公上人曾在同净兰若大殿教我们数息法,当初我一练习,马上全身空掉,但一生欢喜心,就又回来了,得到了这么一次宝贵的小体验,自此以后,正如老师说的好象在学会计,不得要领,功效很有限。

后来老师在佛光别院讲授《增一阿含经》的“安般品”,那是佛陀为他的公子罗候罗(又名罗云)教导的随息法。听授之后,似乎有点懂,也常练习它,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因此,去年及最近为禅修班、中大“觉声社”讲解“安般品”,颇有教学相长的心得。昨天经过老师详细的解析,体会得更加深刻明朗。

在“安般品”中,佛陀教导罗候罗系意鼻端,晓得自己呼吸来往,身心变化的状况,所谓的入息短知息短,出息短知息短,入息长知息长,出息长知息长。乃至冷、暖、有息、无息(止息)皆悉知之,然后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证得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果位。这是修随息法的一个完整架构。佛陀对当时弟子们的指导虽只提供一个原则性的修法,因为他们根器猛利,能实修实证如法修得果位。而老师现在特别讲得这么的详细深入,我们却如聋若盲依然如故,显然是福薄慧浅,不堪受教,很值得自己的反省。

其次,我对随息法与三际托空有个肤浅的体会,不知对不对,还请老师指正:一、老师曾传授过密教的九节佛风及宝瓶气,我认为修随息法就是修宝瓶气效果的延长。

二、老师把三际托空与准提法圆满次第互相配合,我个人认为三际托空乃是善巧方便之法,使你能当下了然而直接体会圆满次第。

三、我对修生起次第念咒子的看法,并不须要念完咒子才进入圆满次第,正在念咒时,当下就可以进入圆满次第,只要念到全身空灵,以一般教理而言,即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这不就是圆满次第了吗?我是放胆狂妄的说,不知观念正确与否,还请老师指示。

师示:今天因为从智法师下楼来对我讲,昨天开示的记录他已经做好了。我听了很高兴,才上来讲讲,你们要注意我说的这句话。

平常懒得跟你们讲因为你们不堪受教,连听受的资格都不够,所以让你们吽啊吽的(平常修法念咒的声音),如果你们真修实证,我还会随时教你们的。几年来我教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大家都在散乱造业中。

你们还记得鸟窠禅师与白居易的对话吗?禅师说:三岁小儿虽道得(师语止,又说:)大家接下去啊?

众答:“八十老翁行不得”。(《指月录》卷六鸟窠道林禅师)

师示:还有呢?重点不在这里。“白居易守杭时,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因为白居易看鸟窠禅师住在树上,所以这么说)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你们在这里就是这样“识性不停”,业识茫茫,妄想纷飞,这就是心火相煎,人为什么有病呢?心火相煎之故。禅师说:你才危险,我为什么危险?我们当年看到这里,毛孔都竖起来,马上想到自己业识茫茫,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不知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不知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我们是这样的学佛反躬自省,那像你们一天到晚在妄想中,学问再好,道理再懂,那也是心火相煎,不能截断众流,有什么用?

从智法师说“三际托空是个善巧方便”,岂只如此。开玩笑,你的业识切得断了吗?你能心火不相煎吗?你能像“香象渡河,截断众流”,不是善巧方便哦!善巧是善巧,确是大善巧。方便是方便,确是大方便,你真能做到,可以接近成佛之道了!

他又说:“随息是宝瓶气的延长。也不对,宝瓶气是用意识在修炼,有意做闭气的功夫,而息的境界,是呼吸生灭自然止息,如何才能做到呢?必须念住,气才住,念头不住,业识茫茫,心火相煎。所以,能做到三际托空,息自然住,这个息是不呼也不吸,这时候定愈久愈好。六妙法门数以后是随,随以后是止,这时呼吸止息,念止了没有?你须要明了当你知道自己的息止了,但这一念的知还要止息才对”。

安那般那的随息观,这个息,硬是把它停止了,这也是因作意而止住,因为这一止息的念头很清明的在这里,好象念也不动了,其实,那样的念不动是粗念不动,觉性没有变过啊!讲到这里,你们没有真修实证过来,自然统统不懂,只好到此不讲了。

3、大慧师:关于准提法与三际托空的配合,在我个人的体会,我是引用《楞严经》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作为自己理论与功夫配合的运用。准提法的修持,乃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一种法门。自己对此法门深生信心,所谓一念圆修的道理也在其中。在身心的变化上,最近苦受又来了,后脑有痛的现象,心闷且不规则跳动,两三天来都服用“心脉宁”,还是会痛,但我知道这种情形都是变化的过程,我可以克服这个现象。

圆澄师:当我听到随息的方法,我很庆幸略能领会;虽然过去老师也曾经讲过,但因当时自己试着做时,心口会发闷,也就不再去留意此法。后来了解自己用法不对,一般数息法,以为数呼吸,自己因此可以加以呼吸,因此触发了心口发闷的现象。

昨天了解这个“息”字,不是我们所谓的呼吸,所谓的气息,而是念头止息时候的现象,那种现象我虽然没有做到,可是能略略了解。现在我谈谈“三际托空”,我不敢说自己修到,但在理上略略明白昨天老师的开示,当场似乎有点受益,下课后再配合老师的著作《禅与道概论》中的所讲来研究,其理路非常清晰,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来包括它:

一、做“三际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觉与感觉所产生的念头,有从身体感觉产生的痛苦——饥、寒、饱、暖,有从思想知觉所感觉的苦闷——烦恼、人我是非......,这一切都是念头,譬如我们生病时,这个痛苦的觉受就是一个念头,你跟着这念头走,越觉痛苦,于是自己正修法门——念佛、观想、参禅、修准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称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后了解自己身心状况,明白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三、自己明白起心动念之后,才能将念头分为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当你觉得坐在课堂里很热,这已成为过去的念头,再下一刻热的念头成为当下念头,所以此刻热的念头,已非前念,等你说当下,又成为过去,就因如小点状的感受念头,一连串的连续,使我们觉得未曾间断,其实点与点中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空隙,如果你能经常练习,空去念与念之间的距离,习惯养成,练习久了,此前念间与后念间的空白会愈来愈大,而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际托空能体会到,就会觉得一切活动只是一连串的点连成线修,毕竟非真,如此才能谈到禅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灵灵的心境而达悟境。此乃理上知解,当下曾试着去实验,似有体会,而今天也实际上做了这一点。

师示: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圆澄下去就查书,他讲得很对,这就是《禅与道概论》论三际托空的内容。

刚才从智法师提到我在佛光别院讲《显密圆通》也讲过三际托空,平常上课也讲过、你们不是都听了吗?你们哪里在听?你们在造业,吃饱了都在昏沉中,这就是细昏沉,你以为什么叫昏沉?头脑不清就是昏沉,凡夫众生一天到晚都在昏沉中,昏沉就是无明,散乱就是造业,业识奔流,听懂了没有?至少用妄想心去记吧!

圆澄今天的报告,值得奖励,佛法是公正的,对就对,不对就不对。他讲到随息,自以为懂,其实还是不对的。随息是息止,不是念,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门的止和观的程度。六妙门中,从数息、随息、止息,然后才修观,最后到达“还”与“净”,还到本来清净,比三际托空还进一步,“净”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门,这是智者大师依佛经禅修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的妙门。

至于安那般那是由呼吸来的,譬如你们练五禽戏与太极拳,就要用数息法加以配合,道家称为“导引”。练武功、瑜珈也是练呼吸,假使气功真练到了,一出手,隔墙的东西就倒下去,气到了,要比普通蛮力大。数息也是讲这个呼吸,圆澄讲以前练数息胸口发闷,方法错在那里?......通常一般人练数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当成肺部的作用而已,这当然会出毛病,并且我们的呼吸也不单是由两个鼻孔在运行,其实,十万八千毛孔无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们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属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赖耶识在作意,神识一入母胎,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识的作意。而讲话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当然配合八识都在作意,但主题是第六意识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来了,所以数息是数自然的呼吸,并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会闷在胸口。真正懂得数息的人,一身越来越轻越舒服。开始会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后慢慢跟着随息就来了。

数息或数入、或数出。为什么数入息?为什么数出息?我已经讲过的,哪一位说说看?

圆澄师:妄想太多,精力过于充沛,欲使宁静,数出息。身体太虚,精神不够。要数入息。

师示:乃至身上发炎,亦需数出息。譬如宗诚师气到头上要数出息。所以真正修练功夫的,数息数好,武功练气也到家。


附录:《禅与道概论》中关于三际托空与转身的部分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入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入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入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彻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 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经读诵 http://vod.fjdh.com/vll/180_29/

佛经大全 http://vod.fjdh.com/NewsDetail/402.html

--------------------------------------------------------------------------------------------------------------------


 

 
 
 
前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3)上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3)下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这个东西!

净界法师:妄想、相状、对立越来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错

智谕法师:一声佛号止观双运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三天 不取于相体

智谕法师:觉悟无常发大悲心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