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谕法师:般若义理的探究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世尊成道后,应梵王请,至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十二*轮,示转、劝转、证转。
示转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劝转者,劝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苦灭道应修。至此世尊劝五比丘,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证转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断已,是苦灭我证已,是苦灭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为证,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真实不虚谓之谛,谛理者,真理也。见谛理者为圣者,不知谛理者即凡夫,由此可知般若于佛法中之重要性了。而般若之精义,便是阐释谛理。
谛理之说明,有多种分别。约事相方面说,有四谛;约理或约理事双融而言,有二谛、三谛、一谛。智者大师于《法华文句》中,又立无谛。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均见于般若经,兹分别介绍于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
「云何知四圣谛。知苦圣谛时远离二法。知苦谛不二不别。是名苦圣谛。集尽道亦如是。云何知苦如。知苦圣谛即是如。如即是苦圣谛。集尽道亦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六:
「为众生说四圣谛苦集苦灭苦灭道开示分别。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圣谛中。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别有三宝。何等三。佛宝法宝僧宝。不信拒逆是三宝故。不得离五道生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圣谛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圣谛得度。用集智得度。用灭圣谛得度。用灭智得度。用道圣谛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须菩提。非苦圣谛得度。亦非苦智。乃至非道圣谛得度。亦非道智。须菩提。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不以苦圣谛不以集灭道圣谛。亦不以苦智不以集灭道智得涅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圣谛平等相。」
「须菩提。若无苦无苦智。无集无集智。无灭无灭智。无道无道智。是名四圣谛平等相。」
「复次须菩提。是四圣谛如。不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有佛无佛法相常住为不诳不失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如。通达实谛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直入菩萨位中。」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实见诸法。见已得无所有法。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四圣谛所摄四圣谛所不摄法皆空。若如是观是时便入菩萨位中。是为菩萨住性地中不从顶堕。用是顶堕故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菩萨住性中能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菩萨住是初定地中分别一切诸法。通达四圣谛。知苦不生缘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缘道心。但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观诸法如实相。」
「世尊。云何观诸法如实相。」
「佛言。观诸法空。」
「世尊。何等空观。」
「佛言。自相空。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罗汉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萨所作。但众生不知不见诸法如实相。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是知佛说四圣谛,欲令众生入于大乘。声闻人不会,竟将大乘法解为生灭四谛有边四谛耳。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苦集灭道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四圣谛法不可得故。」
可见四圣谛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大乘人以不可得心,知四圣谛即般若波罗蜜多。小乘人以有所得心,见四圣谛是生灭法。
《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七十二: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苦集灭道圣谛。」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苦是逼迫相。集是生起相。灭是寂静相。道是出离相。自性本空远离二法。是圣者谛苦等即真如。真如即苦等无二无别。唯真圣者能如实知。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苦集灭道圣谛。」
《大般若经》说得更清楚,大乘人学四圣谛,如实知诸相自性本空。无相则无分别,是以远离二法。如是则为圣者谛实,苦集灭道等即是真如,真如即是苦集灭道等,无二无别。如此真实义,唯真圣者方能知之。小乘劣智不能知之,竟谓大乘非佛说。
其次再讲二谛,二谛亦出于般若。二谛者,即第一义谛与世谛,亦名真谛俗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道树品〉七十一: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
「复次须菩提。众生于五受阴中有着相故。不知无所有为是众生故示若有若无。令知清净无所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如」是不二不别,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是说二谛者不二不别。换句话说,二谛即是一谛,为方便对众生说故,方说有说无,说第一义谛与世谛。于经文则知,说五阴,是世谛,说五阴皆空,是第一义谛,此是为众生故,方说有说无。其实五阴有不可得,五阴空亦不可得。不可得为一谛,为对众生说故,方便说五阴有五阴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
「舍利弗。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众生闻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及所用法。」
何故二谛中,众生不可得?因为第一义谛毕竟空,故众生不可得;世谛如幻,故众生不可得。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
「大王。凡有言说名为世谛此非真实。若无世谛第一义谛则不可说。」
《天王般若》卷第一,复指出修道人若不知二谛,便不能如实修行。
「即剃须发出家修道。未见令见未得令得未证令证。闻说受持若世谛第一义谛。如实修行如法观察。所谓正见正分别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远离喧杂不求名闻。供养恭敬身心精进常无休息。」
其次三谛亦出于般若。学人不明二谛时,以三谛方便,容易明了二谛。例如性空是第一义谛,缘起是世谛。缘起法无自性。何以故?若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缘起了。既待因缘而起,便无自性,故知缘起则无自性。性空法亦无自性。何以故?以性空故。
所以性空无自性不碍缘起,缘起无自性即是性空。于是二谛之理易明。所谓性空缘起无自性,此即所谓三谛之理,亦即天台宗之空假中。《仁王般若经》谓之空谛、色谛、心谛。
其实道理是一,方便故分为二谛、三谛、一谛、无谛罢了。兹将《仁王般若经》摘录如下。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云:
「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
所谓空谛、色谛、心谛,即空假中也。
其次再谈一谛、无谛。无谛即是一谛,如佛言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二谛、三谛,即是方便说一谛。为方便度众生故,佛于一谛说二说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须菩提问佛言: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佛言: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
故知二谛者,原是一谛之方便说。故二谛、三谛,只是一谛。
《涅槃经》卷第十三云,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是故当知,第一义任缘,便是世谛;世谛无性,便是第一义。故实是一谛,方便说二谛也。
是知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若入谛理,便入般若;若入般若,便入佛法。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