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是国务院批准的以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一道誉为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道场而名扬海内外。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唐代以后地藏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中国地藏信仰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研究地藏信仰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探讨九华山佛教兴衰盛竭的重要视角。同时,研究地藏信仰与现代人生的关系对九华山佛教的当代型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地藏信仰的嬗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民众佛教与我国地藏信仰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先是受到大批知识精英的青睐,佛教经典在他们手中大量译介,教义与教仪在知识精英中传播开来。当这种传播到达一定时期,教义和教仪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理解,造像、修寺、开窟、建塔、写经等佛教活动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佛教的影响也就逐渐进入到广大群众之中,与民间信仰渐趋结合,佛教开始民俗化。宗教的信仰,在教理方面获得知识分子的崇信只是一小部分力量,只有获得人民大众的普遍崇信,才能真的全面展开。民众佛教的兴起,佛教才真正称得上在中国生根发芽。 我国民众佛教信仰有弥勒信仰、弥陀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普贤信仰、地藏信仰等多种。从信仰经典的译入来说,几大信仰到唐时均已传入。但从广泛流行于民间来说,又有着先后之分。周绍良在《隋唐以前之弥勒信仰》一文中提出:“推原其始,佛教传入中国比较早的一个阶段,取得大众信仰的其实不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而是另外一尊佛教——弥勒佛,他才是最早被大众所崇信的。”(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弥勒作为未来佛受到群众的崇信与期待,人们希望弥勒下生以拯救魏晋以来的乱世。尤其是皇室的利用,武则天曾以下生之弥勒佛自居,颁《大云经》于天下,弥勒信仰更是深入民众之中。由崇信弥勒而开辟了初期净土宗,奠定了保证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基础。道安开辟弥勒净土之后,慧远开辟了弥陀净土。弥勒与弥陀成为当时两大信仰。很多僧人都是既奉持弥勒净土又奉持弥陀净土。隋唐之际,弥勒信仰开始衰退,因为一方面它不仅被皇室利用,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假借信仰弥勒,做出一些不轨的活动,聚众为乱,遭到朝廷镇压与禁止。另一方面,弥陀净土的宣扬,主张极乐之胜、兜率之劣,加上人们思想上对等待弥勒下生认识的变化,认为与其等弥勒下生,不如个人修行,直趋极乐世界便当。弥陀信仰迅速发展,取代弥勒信仰成为佛教信仰的主流。 也在这一背景下,菩萨信仰开始浮出历史水面。观音信仰与弥陀信仰结合,十分盛行。文殊信仰、地藏信仰渐渐在民间获得自己的地位。 隋以前,地藏信仰已经传入我国。约译于北朝的《大方等大集经》中的《须弥藏分》中提到地藏菩萨说陀罗尼咒句。同是约译于此时的《大方广十轮经》中也叙及地藏菩萨现沙门像及其济渡末法恶世之众生的功德。 隋唐之际,地藏信仰有了较大规模和较快的传播。在我国,地藏信仰的经典主要是“地藏三经”,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略称《地藏十轮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略称《地藏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三经”均约于这一时期译到我国。隋代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唐代玄奘法师译介《地藏十轮经》、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很多学者认为此经为明代初译入),标志着地藏信仰在我国的确立。另外,唐慈恩寺沙门藏川所述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等也已出现。 从“地藏三经”来看,当时地藏信仰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载的四则地藏本生事迹来看:(1)、《忉利天宫神通品》载,地藏曾于过去久远劫前身是大长者子,在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座下目睹如来庄严法相而生恭敬景仰之心,于是在佛前发愿,当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广设方便,度尽六道罪苦众生,始愿成佛。(2)、《忉利天宫神通品》载,地藏曾为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时的一位婆罗门女,因母亲悦帝利生前不信三宝而堕入无间地狱,为了救渡其母出离地狱,设供修福,并发愿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婆罗门女因念佛力的缘故,得进地狱,见地狱种种苦相。(3)、《阎浮众生业感品》载,过去久远劫前,地藏未出家时,曾为小国国王,因国内人民多造众恶,故不愿成佛而发愿尽罪苦众生。(4)、《阎浮众生业感品》载,地藏为过去久远劫前的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为救度堕入恶趣的母亲,而至心供佛,并发愿救拔所有地狱及三恶道一切罪苦众生,令离地狱恶趣,度尽众生,然后方成正觉。通过这几则内涵相仿的本生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地藏菩萨被赋予两种德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强烈悲愿精神和为救拔度脱因造恶业而堕入地狱的母亲从而皈依三宝的孝道精神。 2.地藏菩萨还被赋予繁荣土地之神力。在《大方等大集经》第五十七卷《须弥藏分》记载了地藏菩萨说陀罗尼咒,地藏菩萨说,“以此陀罗尼力,令一切众果报所须及以地味悉无减损无能毁夺地之精气,又亦无能放毒气者,亦复无能坏其美味,不能令其变为涩恶,亦复不能令其隐没,亦复不能令此大地不生五谷茎枝叶华果药草。”由此可见地藏菩萨还被赋予保护土地生长、遏制自然灾害的能力。 3.末法思想在北齐时传入我国。阐说末法思想的经典如《摩诃摩耶经》、《大集月藏经》等都于北齐时译出。末法思想把佛灭以后的历史分成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法华义疏》卷五载:“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末法时期,世界处于五浊恶世。”北齐以来,末法思想逐渐为僧俗所接受,加上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更加深入人心。在我国民间极受推崇和信仰的四大菩萨中,地藏菩萨被认为是依释迦牟尼付嘱,发誓在释迦牟尼逝世后,弥勒成道前的无佛时期普度六道众生的化世菩萨,以度化末法众生的“特使”而著称。比文殊、普贤、观音的更大的法力和福德。《地藏十轮经》、《地藏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等地藏经典所弘法门均被认为是末法恶世的对治根药。 4.地藏信仰与地府信仰密切联系,地藏菩萨也被视为地狱的最高主宰,有“幽冥教主”之称。《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集中阐发了地狱中的种种情形。人们由于对死的恐惧而引起众生对死后世界的关注形成地狱信仰。而地藏菩萨信仰中又与地狱关系紧密。地藏菩萨施悲于地狱,以来摄秽土、誓度地狱中的恶苦众生,以其愿力度脱亡魂得使往生,而被奉为地底神灵之一,这使人们从心底上愿意把他当成自己死后的保护神。 地藏菩萨由于其独特的本生事迹与德行,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地狱信仰、末法思想相结合,至隋唐时期很快传播开来,受到民众的欢迎。 二、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 佛教是一种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从社会存在角度来说,佛教以它特有的力量吸引着广大的群众,通过特有的教义和教仪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内至内在精神世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角度来说,当人们在佛教的影响下通过佛教来实现自己精神追求的时候,又会根据自己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的精神需要来创造民众佛教的种种新形态,创造解决当时代精神需求的佛教信仰。金乔觉被尊奉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正是民众为满足信仰需求根据自己观念、思维方式而创造出来的结果。 从金乔觉的行状考证来看,金乔觉被尊奉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地藏信仰始于南北朝之乱世,到唐时已经流行于民间。从盛唐大诗人李白于当涂写《地藏菩萨赞并序》中就可以洞见当时地藏信仰的广泛流行。地藏菩萨以其大悲大愿,悯苦摄苦,誓愿济渡六道众生,成为众生生前解脱、死后超脱的精神庇护者。盛唐过后的唐末五代时期,经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天下分崩离析,五代十国,动乱不已,人已受尽战争之苦,生离死别成为不可逃避的厄运,渴望得到神灵生前解脱、死后超脱的庇护心理尤其强烈,对地藏菩萨的信仰日炽。为把金乔觉抬升为地藏菩萨打下了心理需求的基础。 2.金地藏苦修佛道的精神表现出于末法时期护法、正法精神。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金乔觉修行状况,说他远离市井,隐于山林,遇毒螫亦端坐无念。饮食上,食掺白土。有人为他建寺之后,收纳弟子,仍然自耕自给,当时南方号为“枯槁众”。如此的苦修、如此定功足可看出他修道的诚心,护法的决心。而这正与地藏受释迦牟尼之嘱于释迦牟尼逝世后、弥勒佛成道之前的末法时期济渡苦难众生的护法、正法精神组合。 3.金乔觉相貌奇特,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金乔觉“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宋赞宁《高僧传》依据费文写成,载金乔觉“心慈而貌恶,颖然天悟。七尺身躯,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这一记载正与人们意识里所形成的地藏菩萨“幽冥教主”的形象相暗合。 4.金乔觉的灵异记载促成了他的神格化。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记他示寂时,山鸣石陨、寺钟坠地;寂后三年,尸身不坏,颜状鲜活如生,且“舁动骨节,若撼金锁”,与经中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相合。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成圆环。另外还有金乔觉携白犬“善听”、涉海来华、避居山野的传奇经历和山神出泉的等等神异传说,加深了金乔觉的神秘性质。这种神异化为金乔觉在人们心理由人而神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5.金乔觉的法号为“地藏”,与地藏菩萨同名,遂使人们很容易形成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的联想。加上佛教中本来就有菩萨应化之说,在《大方广十轮经》的《序品第一》中提到“地藏菩萨作沙门像,现神通力”,玄奘译出的《地藏十轮经》中提到地藏菩萨作“声闻像”,这为人们接受他为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就显得顺理成章。 6.僧众和社会上层阶级尤其是帝王的因势利导在现实上促成了金乔觉的影响及其菩萨地位的抬升。金乔觉在之世时,池州太守张岩奏请赐额化城寺。宋、明、清三代,九华山僧众越来越多,寺院规模愈益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游山名人络绎不绝。同时,历代帝王尤其是清代帝王屡次赐银、赐名、颁藏和敕封,使地藏信仰活动逐步纳入官方的扶持轨道,影响愈来愈大。 金乔觉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辟建为地藏菩萨道场,既有其内因——金乔觉的法号、苦修、神异记载、相貌等,也有其外因——地藏信仰的流行、社会动荡、僧众和社会上层阶级的因势利导等。应当说,金乔觉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辟建为地藏菩萨道场,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三、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瞬时完成的。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也可以折射出地藏信仰在唐以后的嬗变情况。 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非止佛教。儒、释、道兼而有之。即使在佛教之中,也有禅宗和净土两宗。但是,在民众之中,九华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在民众心理的认同上主要还是当作地藏菩萨道场。所以,九华山佛教的兴衰和变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众的地藏信仰。 1.九华山僧人金乔觉被尊奉为地藏菩萨,增加了地藏菩萨信仰的内容,扩大了地藏信仰的影响。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都只是菩萨示现,而地藏菩萨则是真正应化到人间,以金乔觉之身到九华山济渡众生。从而使得地藏信仰从其他众多菩萨信仰中突显出来。同时,金乔觉的身世、神异记载、九华山的行状丰富了地藏信仰的内容。比如地藏菩萨像的变化,金乔觉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之前,地藏菩萨形象为头戴天冠,或立或坐,现菩萨本来形象。金乔觉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之后,地藏菩萨像就依照金乔觉来塑造,现比丘象。右手持锡杖,左手握如意宝珠,同时还配两位胁侍——道明和尚和闵长者,有时还配坐骑“善听”。 2.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使得地藏信仰有了地理上的“核心”和精神上的归宿点。和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分别以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为道场一样,地藏菩萨九华山道场的确立,为地藏信仰确立了地理上的核心,从而与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并驾齐驱,共同构成我国民间的四大菩萨信仰。从此以后,信仰地藏的民众从全国各地来九华山进香、朝拜,认为只要到了九华山,就能拜到真正的地藏菩萨,只有到了九华山,才能表示自己对地藏菩萨的真诚信仰。据旧志记载,宋、元、明清时期信众朝九华山,“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记,叫呼膜拜,不绝于途。”同时,这种朝拜的盛况,会给信众以更大的信仰信心,增强地藏菩萨的感召力,扩大地藏菩萨在民众中的影响。 3.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使九华山成为佛教圣地。大量僧众集聚于斯,寺院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不但引来了下层民众的朝拜,还引起了中至士大夫、文人墨客、学者阶层,上至帝王将相的关注。历代游山名人不绝于史,王阳明、湛若水等一大批名人的游历以及帝王将相的赐银、赐名、颁藏和敕封,大大提高了地藏菩萨的知名度,也加速了地藏信仰的传播,使地藏信仰活动逐步纳入官方的扶持轨道,影响愈来愈大。 4.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促进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化。以九华山为地理核心的地藏信仰在九华山周围地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俗。如办丧事时的唱孝歌、唱十殿。“唱孝歌”直接从地藏救母的孝道思想而来;“唱十殿”则通过代亡者忏悔来请求阎王(幽冥教主)宽恕亡者,从轻发落。如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成道日的大型庙会纪念活动。还有“打地藏七”或称“打七”、“作七”的风俗,通过“打七”,超度亡魂。“打七”既包含了地藏孝道精神,又包含了对地藏对地狱苦难众生超度的信仰。这些风俗在九华山周围长期延续下来,并通过信众传播到出去。 5.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促进了地藏信仰中刻经、建寺、造塔、雕塑、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九华山,一直刻写与传播着与地藏信仰相关的经书,修建了一批批与地藏信仰相关的寺院(化城寺、肉身宝殿、东岩寺等)和塔(金地藏塔、肉身塔),在很多寺院内还有与地藏信仰相关的雕塑与绘画(如十王殿的恐怖的地狱刑场雕塑),近年,九华山上还出版了一批与地藏信仰相关的磁带、光盘,加大了地藏信仰在声、相方面的创造与传播。 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地藏信仰在我国的传播。各类关于地藏信仰的经书和记载大量出现,在民间广为流传。日僧实睿编录《地藏菩萨三国灵验记》,宋代沙门常谨撰《地藏菩萨灵验记》,记录了大量地藏菩萨灵验的故事。除此之外,《太平广记》、《夷坚志》、《冥祥记》、《剪灯余话》、《历代神仙通鉴》等等。由此可以窥见唐以后民间地藏信仰之盛。 与此同时,僧人对地藏菩萨的推崇也盛极起来。净土宗尤其注重对地藏法门的皈依与提倡。八祖莲池大师曾为《地藏经》写序,劝赞流通;九祖藕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居九华甚久,自称为“地藏之孤臣”;近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也尽力弘传《地藏经》,令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弘一法师也极赞地藏菩萨之无量圣德。当代印顺法师也驰心地藏菩萨,写《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弘扬地藏法门。 地藏信仰是我国四大菩萨信仰之一,发端于南北朝,兴起于隋唐,唐以后普及于各地,广为民间百姓所接受。九华山佛教文化与我国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九华山始终与地藏紧紧联系在一起。地藏信仰的发展促成了九华山的繁荣,九华山的发展也必然促进地藏信仰的流布。因此,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不能不研究地藏信仰。型塑九华山当代佛教文化,也要充分考虑地藏信仰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尹文汉,系池州师专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