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与禅宗文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与禅宗文化
  一、达摩生平
  达摩(公元?——约公元538年):达摩,佛教尊称菩提达摩,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初祖。菩提,佛教名词,意译为“觉”、“智”等,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达摩,意译为“道法”。菩提达摩意为通晓佛法,断绝世间烦恼,具备般若最高智慧的尊者。佛教经典称达摩为“西天”(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传人)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八《洛阳伽蓝记》等载,一说是波斯人,属婆罗门种姓,一说属刹帝利种姓,香至国王第三子。南朝宋末沿海上丝绸之路至广州,被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迎至建康(南京),因机缘不合,遂渡江北上至北魏。在洛阳、陕州、嵩山等地游历,并以《楞伽经》弘法讲学。南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世称“壁观”。据传少林寺达摩洞达摩坐禅壁观处,因壁观年久,壁中显现达摩坐禅相,为少林寺一大禅迹。后遇慧可,为求佛法,从学六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三、《传法正宗记》卷六载,慧可到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时,终夜立雪中,至天明仍不接纳。为表求道之志诚,遂拔戒刀,自断左臂,达摩感慧之笃诚,乃以《楞伽经》四卷授慧可,说:“我观汉地,维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达摩传法以后,高开嵩山西游,意欲回归天竺。一说至洛阳龙门“千圣寺”,遇毒身亡,一说至陕州西山寺(又名定林寺,即今之空相寺)弘法,坐化后,葬于此地,积庵法师建塔葬其灵骨。2004年3月,僧众绿化寺院时,挖出唐代石碑一通即《汾阳王置寺表》,碑文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时,曾至定林寺向达摩大师祈愿,如收复洛阳,取得平叛胜利,定要重修寺院,“特加崇饰”。收复东都之后,为偿还夙愿,上表代宗皇帝,请旨重修定林寺,并表请皇上钦赐寺名、塔额、赠谥达摩大师谥号。代宗准其所奏,亲笔题写了“空相寺”、“空观塔”,赠赐达摩谥号“圆觉禅师”。由于大唐皇帝和宰相(郭子仪时任中书令)的支持,达摩声名鹊起,空相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摩大师提出“两入”、“四行”的修行方法。两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即是壁观,要求舍伪归真,行禅观法,证知真知。认为“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行入,即指四行。一曰,报怨行,由怨进道;二曰,随缘行,苦乐,得失随缘;三曰,无所求行,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曰,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达摩学属大乘空宗。著名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昙琳等。慧可被尊为禅宗二祖。二、三门峡市现存达摩遗迹、遗存有:
  1、空相寺。为达摩弘法和葬身之地。(空相二字是对达摩大师所传禅宗心要最直接的阐述)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东南53公里处的陕县李村乡陡沟村北的熊耳山麓,占地6744.15平方米。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原名西山寺,定林寺,后因达摩大师圆寂后葬身于此,遂成佛教禅宗圣地。因该寺处于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之间的崤函古道之上,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条古道行旅不断,车骑连轴,为东西方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主要通道。熊耳山海拔885米,该地北依黄河,南临洛水,林木茂密,山花烂漫,流水潺潺,鸟鸣如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该地有“八大奇观”和“四大绝胜”,闻名遐迩。八大奇观为:龙咀喷雾、土桥卧虹、井底明月、达摩铜佛、高楼洪钟、铁薪烧粥、椿抱翠柏、汉代松林。四大绝胜为:藏兵洞、濯心泉、八仙庙、公孙瓒藏甲处。魏孝明帝曾到该寺参拜,唐太宗李世民路经熊耳山,看到殿宇巍峨,风光壮丽,盛赞为仙山琼阁。唐安史之乱时,关内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也曾到此进香许愿。历史上文人骚客路经此地多有题咏。如明代诗人卫浚曾赋诗赞曰:午烟细绾请天座,夕磐清流万壑音。
  禅杖堪消烦恼障,僧床顿悟菩提心。
  逢人漫话西归事,只履遗踪未易寻。
  当时该寺在历史上规模宏大,建筑巍峨,香火极盛,为中原四大古刹之一(其它三座名寺是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历史上中原战火不断,烽烟迭起,特别是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空相寺遭到安史之乱叛军的破坏,至唐肃宗时,已破败不堪,后经中兴名将郭子仪奏请代宗皇帝加以修复。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适谥赠达摩大师为“圆觉禅师”,并钦题寺名为“空相寺”,塔额为“空观塔”,寺院才得以恢复。寺院昌盛时,僧众800多名,僧房400余间,土地800多顷,水磨两盘。可是好景不长,经历86年以年,至唐会昌五年,受到唐武宗李炎禁佛运动的影响,又一次遭受厄运。其后各代屡修屡毁,屡毁屡修,从劫后余存的碑文和有关资料得知,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修达摩殿和部分殿宇;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重修达摩殿,并立“菩提达摩圆觉大师碑”;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转角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重修空相寺;乾隆、道光年间,几经修葺,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战火频仍,特别是日寇侵入豫西,空相寺屡遭破坏。建国以后,由于政治运动冲击,寺僧星散,寺院凋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人为的破坏,加剧了寺院的损毁。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在破除“封建迷信”和扫除“四旧”的斗争中,空相寺在劫难逃,拆寺建校,使这座延续二千多年的名寺古刹变成废墟,除了达摩塔和几幢残碑,连一块完整的砖瓦都没有留下。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群众生活逐步改善,一些村民和信徒提议修复空相寺,但迫于搞“封建迷信”活动的思想压力,没有人敢对此表态。1996年10月5日,日本达摩宗住持山口博永一行七人,远渡重洋来到三门峡寻祖朝圣。在市外办与旅游局的安排下,已退休的原三门峡市文物局副局长许永生与其会面,并带领“朝圣团”一行到空相寺旧址参拜。经许永生介绍,山口博永面对荒凉破败的废墟感叹不己,发愿重修空相寺。山口博永回国后,发起重建空相寺活动。达摩宗在日本有800万会员,实力雄厚。2000年5月14日,以日本达摩寺住持佐野大义为团长、日中友好汉诗学会理事长棚桥篁峰为副团长的一行十四人,均为日本著名寺院住持,再一次来到空相寺朝圣,并与副县长张儒雷以及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协商修复计划。6月4日,日方要求三门峡市文物局领导赴西安碑林会面,确定双方职责,达成修复空相寺共识。在三门峡市与陕县人民政府、有关单位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支持下,加之陕西碑林博物馆和三门峡市广大信众的关心协助,终于在2002年农历十月初五(11月9日,达摩圆寂日)落成。空相寺举行隆重法会“达摩祭典庙会暨永信大和尚晋院”,日本达摩会捐资兴建的达摩殿开坛。日本达摩会还捐赠了达摩铜像和相关法器,并于当日举行了开光典礼。来自全国各著名寺院的高僧大德、印度驻华公使邵德仁、日本达摩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陕西兴教寺方丈昌德法师、三门峡市人大副主任王文章、陕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彭修玉分别在会上发表讲话表示祝贺。代表与广大僧俗信众约十万多人参加了庆典。释永信大师主持了开光仪式。空相寺又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春天。2、空相寺现存的文物(1)达摩塔:又称“达摩空观”,由积庵法师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所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经古庭禅师重修。塔为青砖结构,两层方形基座,塔身为叠涩密檐式八角形。塔刹为宝瓶式,高约12米。塔身西面有一拱窗。第二级塔身腰部有砖雕花卉图案,每面两幅,共16幅。1986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又经加固维修,已恢复了原有的风貌。(2)《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该碑长方形,高2.57米,厚0.28米,碑文16行,满行69字。全文1100多字,为南朝梁武帝撰文。该碑为明代复制碑。该碑内容丰富,文辞优美,书法遒劲,刻工精湛,被誉为“宏碑妙文”,为历代书法家所珍视。该碑为中华历史名碑。(碑文祥见欧阳珍所编《陕县志》民国二十五年本(1936年)第七册金石篇)(3)《汾阳王置寺表》碑:该碑长方形,圆额,通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共26行,满行44字。立碑时间是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48年),立碑人是永宁县令郭珙(郭子仪曾孙)。此碑详细记述了空相寺的渊源、寺名、塔额、达摩谥号的经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名碑,该碑现存空相寺保存。(4)《达摩画像碑》:刻于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高1.2米,宽0.5米。由传法住持寿庵立石。碑刻达摩芦苇渡江图,图上达摩头罩祥光,头巾披肩,宽袍大袖,拱手跣足立于芦苇之上,风吹袍袖,飘然欲仙。在滚滚江涛之中,达摩凝视远方,意志安详,笔法简洁,刀法流畅,是难得的古代艺术佳作。画像碑右上方刻有“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四句偈语,概括了达摩弘法震旦(中国)的全部经历。1989年元月,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达摩与禅宗的创立
  菩提达摩,古天竺僧人,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约公元523—527年间)经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弘法。大乘禅宗,源于古印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演绎佛法,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欣喜的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一说: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有正法眼藏,密付予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二传化,勿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法,法法何曾法。”世尊说偈以后又对迦叶说:“吾将金缕僧伽黎,传付给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自迦叶、阿难传至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令其传人达摩到震旦弘法。达摩为二十八代。达摩到广州以后,被广州刺史萧昂迎至广孝寺,以礼相待,并驰告梁武帝萧衍。武帝遂派使臣诏请至建康(南京)。梁武帝问达摩说:“什么是佛圣第一义?”达摩答道:“空空寂寂,并无佛圣。”武帝说:“对联者谁?”达摩道:“不知道。”武帝又问:“我自登基以来,度僧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武帝不理解达摩的用意,心里很不高兴,就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回答说:“这些只是生死轮回场里的小功果,由世俗因缘造成,这是有为之事,如影随形,虽然是一个善事,但毕竟中虚空的,不是永恒实在真实。”武帝不解禅机又问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功德呢?”大师答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能解悟大师禅意,变了脸色,不再言语。达摩看出萧衍不悟禅机,于该年十月十九日不辞而别,悄悄渡过长江,进入北魏境地。他游历嵩洛、陕邑与邺郡,对洛阳永宁寺雄伟宏丽的建筑赞叹不已。据《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出版社2002年第26页)载:“(达摩)自幼聪明颖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对禅数之学尤其精通。南朝时到达宋境南越,后又从此北行至魏。在洛阳见到永宁寺建筑之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达摩在游历中土的行程中,到处以禅法教人。由于达摩法与前此流行中土的禅法有异,时人闻所未闻,因此常常受到讥谤。抵魏后曾到陕邑定林寺弘法,后到少林寺,独自修习禅定,人称壁观婆罗门。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道育、神光二沙门礼见达摩,亲近供养四、五年。达摩感到他们觉学习禅法笃诚,以《楞迦经》四卷相授。其核心内容是“二入四行”。达摩大师的直接弟子,有道育、僧可、僧(道)副,昙琳,神光(后改名慧可)。在几个弟子中间,慧可悟性最高,并“兼通经史,尤善老庄”,曾自断左臂,以示求法意志坚诚,于是达摩以木棉袈裟和《楞伽经》四卷相授,作为唯一的传人。约在东魏天平年间公元(534—537年)于洛阳龙门千圣寺圆寂(一说圆寂于陕邑定林寺)。《续高僧传》记:“不测而终”,也有记载中毒身亡。葬于熊耳山麓。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在葱岭遇见达摩,大师携只履西归。这就是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据史传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601年—674年),弘忍住湖北黄梅县双峰山,门徒多至千人以上。弘忍“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和庄周思想很接近。在弘忍的门徒中,神秀早为上座并为教授师。一日弘忍要选法嗣,令门人各作一偈,让弘忍挑选。门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于夜间在壁上写了一个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见偈,立刻唤来神秀。对他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还未入门。你回去再写一个,如入得门,我付袈裟于你。”神秀苦思数日,未得新偈。一个 米行者(未剃发服役的信徒)慧能不识文字,请人代写一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一见,十分惊喜,认为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更为彻底,决定传法于慧能,并秘密为他讲授《金刚般若经》,叫他带着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广东)原籍,防止神秀一派加害。并亲自用船把慧能送往江州(江西九江)。让他潜回岭南隐居,待机缘方便再行弘法。慧能逃回岭南后,混迹市廛16年,弘忍圆寂两年后,才开始公开参加佛教活动。一次在南海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授《涅槃经》,清风吹动旗幡,引起两个僧人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则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两僧心动。于是印宗即离座礼拜慧能,谈论佛法。慧能乘机示以弘忍所授法衣,公开嫡传身份。自此慧能正式落发为僧,智光律师临坛为授具足戒。第二年移往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倾佛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讲法30年,影响甚大。武则天、唐中宗曾诏谕他入京传法。均被其婉言谢绝,“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慧能认为,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但是,由于有妄念浮云遮盖,人所具有的清净佛性显现不出来。所以要下功夫把妄念浮云吹散,只要“无念”即可,无念是不著一切法,佛的境界就可以达到。慧能主张顿悟,“速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慧能以前的禅法,都把坐禅当成修行成佛的重要方法。慧能则反对坐禅,认为坐禅不但不能成佛,反而会使人离佛更远。他认为行住坐卧皆是坐禅,对禅定作出了新的解说。他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离相就是不执取外境,内不乱就是妄念。无念体现禅定功能。慧能学说简易明快,颇受广大基层群众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慧能没有文化,因此他本人并无著作。据传韶州刺史韦据曾请他在大梵寺讲经说法,弟子法海将记录加整理,汇编成书,名《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成为后来禅宗的主要经典,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为其撰写碑铭。他的学说流行久远,对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弟子很多,较为著名的有神会、怀让,行思等人。后来,南岳怀让、南阳慧忠、菏泽神会形成禅宗主流。青原系下形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系下形成沩仰、临济两宗。世称“一花五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较长,影响也大。临济宗在宋代又形成黄龙、杨歧二派。合称“五家七宗”。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日僧荣西到天台山万年寺,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受法。将此宗传入日本;南宋末,一些中国禅僧东渡日本,多传授临济宗杨歧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到中国南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如净受禅法,把曹洞宗传入日本。8世纪,新罗僧人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把北宗禅传入朝鲜。道义从马祖门下智藏受法,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回国,传入南宗禅,后北派成为朝鲜禅宗主流,称“禅寂宗”;至高丽五朝智讷时,主张“禅教一致”,“定慧双修”,有很大发展,改称“曹溪宗”。禅宗的主要经典为《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和《坛经》。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章太炎都从禅宗中汲取了很多思想。在现代,禅宗对欧美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美国曾出现“基督教禅”运动。距空相寺不远的安国寺,就是曹洞宗寺院,院中现存朱元璋于洪武年间颁发的圣旨碑,是禅宗圣地之一。
  安国寺,位于空相寺东南约7公里处的瑞云山下,是空相寺领属的寺院。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国寺始建于隋代,自唐以后多有修葺。寺院座北向南,依山傍水,南北长101.3米,东西宽27.65米,长方形。主体建筑由南向北逐级递升。整个建筑以 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前、中、后三座佛殿。禅房、经房五处十间,东西莲池两个,钟楼一座。后院有佛殿一座。寺院附属建筑有方丈住所一处(四合院),僧房6处。 总计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共64间。围墙以内面积28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除正殿为金元时期外,其余多是明清建筑。中轴线上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带有回廊。歇山顶,上盖琉璃瓦,龙凤大脊,木质梁柱结构。安国寺木雕、砖雕、壁画、不仅面积大,而且制作精美,是该寺的精华。

 
 
 
前五篇文章

道元归创曹洞宗

访禅宗古刹宝光寺

《赵州从谂禅师语录》并行状

戒忍大和尚在慈云极乐寺在悟公上人圆寂周年法会暨舍利入塔

佛光真容禅寺

 

后五篇文章

从黄庭坚悟入“字中有笔”的媒介看他的“以禅入书”

禅宗的基本进路

禅意诗情——王维禅诗中的特殊意象

江西禅宗祖庭考察记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