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叶经——承载西双版纳南传 上座部佛教思想的经典 周 娅 贝叶经是指记录在贝叶上的以佛教典籍为核心内容的经卷。被西双版纳傣语称作为“戈兰”的贝叶,是生长在东南亚、南亚以及我国西双版纳、德宏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树种“贝叶棕”的树叶。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是“运载着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叶神舟”,它在傣族社会经济发展、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佛教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彩云之南”的最南端,也就是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自公元6~8世纪传入今我国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并逐步取得宗教信仰主导地位以来,对傣族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调查,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中,90%以上修筑有自己的佛寺。除此之外,整个地区还有数百座佛塔。这些佛寺和佛塔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对原来信仰原始宗教的当地民众产生宗教信仰上根本变化的历史见证。 佛教的基本原理、教义需要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并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实现这种交流与沟通。毫无疑问,熟知佛教教义的僧侣对信众弟子和俗民的讲经传法是最主要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也是佛教思想得到传播的最直接渠道。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僧侣自身对佛教思想、教义的学习、理解,还是对信众传法讲经的过程,无不是以“贝叶经”这一对佛教思想教义进行记载的载体为依托的。正是由于贝叶经对佛教典籍进行了准确和完整的记录,才使得佛教思想能够在傣族地区得以有效的传播。 把贝叶作为文字记载工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傣族史料记载①,公元前24年至公元76年间,一位名叫布塔果沙听的高僧把自己的著作《惟苏提麻嘎》② 刻在了贝叶上,这部著作成为刻写在贝叶上的第一部经文。由于贝叶刻写的经文能够长久保存、不易损毁,从那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用贝叶记载佛教经文和可以以文字方式进行记载的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的习俗。与此同时,傣族人民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技艺改善,逐渐形成了割、捆、煮、磨、洗、晒、压、刻等一套制作贝叶经的特殊工艺流程,并使之成为制作贝叶文字载体专门的规范和方法一代代传袭下去。 那么,贝叶经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与普及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贝叶经是记录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教义的载体。南传上座部佛教那广阔的思想、教义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84000部”贝叶经中去寻觅、去探求答案。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教义是由一卷卷贝叶经所具体承载和反映的。 第二,贝叶经对传播和普及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教义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贝叶被傣族先民广泛用作记录文字的载体以来,傣族人民就把他们所创造和信仰的各种精神文化成果刻写在一片片贝叶上,并根据内容不同分制成卷。在这些浩瀚的经卷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佛教经典。高僧大德在自身对这些典籍进行研修、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向广大傣族民众传播和宣扬佛教思想和教义,进而纯化和感召他们的心灵虔诚向佛。而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之初,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早已植根于傣族民众的思想观念中。因而,人们对佛教思想和教义从了解、认识到最终接受、信仰,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宗教信仰最昌盛的时候,对佛教思想的宣传根本无法公开举行,人们在原始宗教信仰的压力下,也往往对佛教教义敬而远之。这一时期,贝叶经上记载的经文是传播佛教思想的惟一的弘法工具。当越来越多的傣族民众接触和感受到佛法的感召时,也是佛教在西双版纳地区与原始宗教信仰进行最彻底的“斗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受到佛法感召的民众在僧侣的指导下开始自发地传抄、传阅贝叶经经文,这为佛教思想的普及、为佛教最终战胜原始宗教、确立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可见,贝叶经在佛教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中可谓功不可没。 第三,贝叶经是傣族人民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世代传承的脉络和依据。“赕坦”,即献经书,是西双版纳傣族的重大佛事活动之一。每逢傣历11月,西双版纳的傣族都要对他们虔诚信奉的佛献上自己请佛爷抄写的贝叶经书(也有用棉纸抄写的贝叶经)。这一习俗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这种方式作为当地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传承的脉络和依据,把这些贝叶经看作是全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古至今,流传在西双版纳的贝叶经的数量较为庞大,传说共有“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之多。这些贝叶经又根据质地、刻写方式、重要程度等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种类别。 “坦兰”和“薄嘎腊沙” “坦兰”和“薄嘎腊沙”均是傣文,即叶质型的贝叶经和纸质型的贝叶经。西双版纳的贝叶经基本上都是由这两种制作而成。其中,“坦兰”是真正意义上的贝叶经本。凡是叫做“坦兰”的贝叶经,都是用从贝叶棕树上采摘下来的贝叶,经特殊工艺加工后,用专门制作的铁簪刻写、并经锅底灰等民间染料染制后才制成的。而“薄嘎腊沙”的制作工艺则较为简单。只需用就地取材的野蕨秆削成的蕨笔,蘸墨在棉纸上书写即成。这种纸质型的贝叶经又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规格,而以前者较为普遍。 “兰戏”、“兰哈”、“兰贺”、“兰别” 即用傣语书写的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的贝叶经。这四种刻写方式只在“坦兰”中才能见到。由于贝叶的叶面较窄,刻写经文时按照叶面横幅方向从左至右刻写时,只能够写较少的几行文字。因此,按照各个寺院的制经和刻写习惯以及各位僧人的刻写习惯,形成了每片贝叶经少则4行、多则8行经文的几种格式。其中,又以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三种规格较为常见。 寺院专门管理保存的贝叶经和民间散落的贝叶经 西双版纳的大多数佛寺里都有一个专门保存和摆放贝叶经的“林坦”,即藏经阁。藏经阁里面的经书由该寺院的佛爷、和尚严加看管。未经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林坦”取走经书。佛寺对那些记载佛经故事、佛教经文的佛经典籍的保护与管理尤其严格,包括佛爷、大小和尚在内的任何个人,均不可以把这类贝叶经私自带出佛寺或藏入私人家中。而这类佛经典籍也是西双版纳各个佛寺里现存贝叶经的主体部分。 除佛教典籍之外的多数贝叶经,尤其是那些由后人自己传抄、或是在“赕”③ 时请佛寺僧侣用棉纸抄录的贝叶经文,则在佛寺中和民间均可见到。这类贝叶经中也包括许多佛经故事和佛教经文,但更多的是关于傣族社会生产生活的世俗内容,主要涉及到生产生活常识、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医药、占卜、长诗以及赞哈④ 用的唱本等方面。 此外,记载天文历法测算方法等的贝叶经,如《巴嘎等滇》、《苏顶》、《西坦》、《些哈拉》等,一般都保存在寺院中。佛寺中的佛爷和高级僧侣对这些经本都很熟悉,每年的重要节日、新年年历的测算都在寺院中进行。通常,佛爷们也通过讲经,把其中的一些知识传授给下级僧侣和俗民。 原始、初始版本和后世传抄版本 根据传说,最初版本的贝叶经,即是佛教典籍“三藏经”。 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之初,它与当地原始宗教信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经历了由弱势到对峙、再由对峙到取得主体宗教信仰地位的长期而艰难的碰撞和矛盾斗争过程。傣族人民对佛教经文和佛经故事等的认识与接纳,也是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深入的。当佛教最终在西双版纳取得主导宗教信仰的地位后,人们对佛经的传诵的追求十分高涨。传抄佛经也就成为了人们显示对佛的崇拜与信仰的最常见的宗教活动形式之一。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一批贝叶经,如西双版纳发现的一部傣文《三藏经》(“三彼达嘎”),其内容也包括“书典彼达嘎”、“维乃牙彼达嘎”和“阿皮堂玛彼达嘎”即“经”、“律”、“论”三藏。它们也应属于最初始版本的贝叶经,是西双版纳全民信仰佛教的过程的见证,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最可崇敬与宝贵的珍稀财富。 随着佛教信仰和佛教活动在西双版纳的全民性普及,传诵和传抄佛经的行为即成为老百姓的经常性佛事活动,这同时也是佛教巩固自身在西双版纳的宗教主体地位的内在需要和有力保障。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一大批贝叶经(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民间用棉纸抄录的贝叶经文)成为形式不一的贝叶经传抄版本。它们是西双版纳现存贝叶经的主体部分。 除了以上归类方法之外,根据贝叶经上所用于记载的文字的不同,还可以把贝叶经分为巴利文和傣文贝叶经。这两种贝叶经在西双版纳均有发现。 贝叶经所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据调查,现存于西双版纳各大佛寺和民间的贝叶经典籍有5000多部。这些贝叶经主要包括佛教经典和社会生产和世俗生活两大类别的内容。佛教经典即记载佛教思想、教义的贝叶经。这类贝叶经中具体又有佛经故事和佛教经文两类。其中,以后者为主体。 贝叶经中的佛经故事多是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生平如何修炼悟道成为佛祖的故事或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各国各地传法的传说。如贝叶经《佛祖巡游记》、《惟先达腊》等。而佛教经文,主要是“三藏经”在所发现的贝叶经中数量庞大。佛经三藏“经藏”、“律藏”和“论藏”傣语分别称作“书典彼达嘎”、“维乃牙彼达嘎”和“阿皮堂玛彼达嘎”。⑤“书典彼达嘎”是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教经典,其中还包括一些文学故事以及历史、天文历法的内容;“维乃牙彼达嘎”则是佛教对其信仰者所规定的各种教规戒律,如五戒、八戒和十戒。“阿皮堂玛彼达嘎”中除了论述阿含经以外,还有关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医药方面的知识。 最早的《三藏经》典籍都是用巴利语写成的。但在西双版纳也发现了用傣文刻写的三藏贝叶经《三彼达嘎》,其内容也包括经、律、论三藏。这些贝叶经大都收藏在佛寺内,供佛爷、大小和尚听经诵读、研习佛理时使用。 除佛教经典之外,在西双版纳境内发现的贝叶经中,有一部分反映的是当地傣族社会生产和世俗生活的内容。这些贝叶经所记载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生产劳作、医药医理、民俗民情、文化艺术等方面。但由于佛教思想对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多元而深刻的,因此,这些世俗生活典籍所反映出的内容有许多都打上了深深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周 娅,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注 释 ① 主要是根据《木腊沙刹纳格》、《巴塔麻嘎波罕》、《波腊纳坦》、《尚嘎哈奔罗》四部傣文贝叶经的记载。笔者注。 ② 一部在借鉴佛学理论基础上以傣族传统医理论述为主的贝叶经,笔者注。 ③ 即傣族地区的各种佛事活动。 ④ 傣族民间以唱歌为职业的歌手。 ⑤ 也有翻译为“苏坦达比达格”、“维乃耶比达格”和“阿皮达马比达格”的,笔者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