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禅法》 永嘉禅法是永嘉玄觉禅师在《禅宗永嘉集》中,教导后学修行的方法。永嘉大师是六祖的弟子,但因大师本学天台止观,所以永嘉禅法的特色,就在于以「止观」的理路,来说明禅宗的修悟方法──这在禅宗的典籍中是绝然少见的。对于现今宗师隐没的时代而言,永嘉禅法自浅而深的次第,及清晰的理路,正好可以弥补此一缺憾。这也是惠空法师提倡永嘉禅法在时代意义上的考虑。 壹、永嘉大师生平 贰、永嘉大师著作 叁、永嘉禅法的止观操作 肆、永嘉禅法的五大特色 壹、永嘉大师生平 据《六祖坛经》和《传灯录》记载,永嘉大师(665~713)唐朝人,俗姓戴,温州永嘉人。出家后,即留心于经论,尤其精于天台止观法门,可以称得上是教观双美的大师。 与六祖的因缘,是因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来访,在交谈中,玄策禅师鼓励大师往曹溪向六祖参学、印证所得。 永嘉大师到曹溪后,在与六祖简短的几句对答中,即得到六祖的印可,当下并就转身要回返温州,经劝留后才随顺的住了一晚。所以永嘉大师以其颖悟之资,而有「一宿觉」的美名,称誉于当世。 永嘉大师后于永嘉一地弘化,着有《永嘉集》和《证道歌》收录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中。 贰、永嘉大师著作 一、《永嘉证道歌》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证道歌》是永嘉大师抒发自己证道后的心境。开悟以后的境界无限自在、清凉,再配合优美的文字和朗朗的音韵,读之往往让人不忍释手,但对初学而言,却不如《永嘉集》来得实际、受用。 二、《永嘉集》 《永嘉集》是永嘉大师指导禅宗修行的具体入门方法与理论。大师圆寂后,由当时庆州刺史魏静,集而次为十章,广传于世。明朝传灯大师曾作批注,并将章节次第予以调整,且将《禅宗永嘉集》更名为《永嘉禅宗集》。《永嘉集》早期原深受世人推崇,但愈到后世,却愈不为人所知,甚至只知有《证道歌》,而不知有《永嘉集》,诚为可惜。 在《永嘉集》中,实际的止观运心的禅观操作,是奢摩他、毘婆舍那,与优毕叉三章,三者间有一贯而浅深的转进关系。这里所介绍的永嘉禅法,是属于奢摩他的入手方法。 叁、永嘉禅法的止观操作 一、看念头 「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 永嘉禅法的入手方法,并没有刻意在心中操作、浮现任何影像、心念或想法,而是直接去观照、注意意识上的法尘(影像、音声等),就是一般所谓的妄想、念头。当我们面对意识时,重点是要能提起一个「能知」的心,向内去「看」自己的「念头」,而不再随着念头跑! 我们的心,平常除了前五识攀缘外五尘之外,第六意识中的独头意识亦不时浮现一些尘影(念头)。所以,首先要把心从对外境的攀缘中,收摄到独头意识上,也就是说,打坐时不管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根尘相对的觉受,而只是专注在自己内心中的妄念。当我们看到妄念时,不要随着它跑,而要「脱离」出来看着它。维持住「看」的观照力,不管浮现任何妄想、念头,都只是清楚地看到、知道,不在上面另起分别的念头。就如同卫兵站在门口一样,人进来了,我知道;人出去了,我也知道;人在我面前晃动,我都知道,而且看得一清二楚;但卫兵始终坚持自己的岗位、自己的本务,只是警醒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妄想)。 平时我们没有看念头时,整个心都被妄念牵引、带着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慢慢透过「看」的力量,察知到妄念,就把心从妄念中拉离出来,再反过来看它;慢慢就可以体会到,原来这些妄念一旦脱离了心的力量,就只是一些虚妄的影像,像白云苍狗一样,没有实体性!这时,所谓的妄念,不待对治,轻易地就被觉照之风吹散,而达到心识澄净的效果。就像天空中各种型态的云,看清楚了,就会发现,空中原本就没有实体性或差别性,一切都是云彩所呈现出来的假相。心也是如此,了解一切妄想都没有实体性,都是自己清净本心所现的幻影,心自然就寂静了。 所以这种「看」,它具有「看穿、看破、看消融」的特质,当我们消融得一分妄念,就转化成一分觉性,我们的心,也就在这种转化、净化的用功过程中,变得愈有力量,能产生一种澄净(定)中,透达法性(慧)的力量。 二、体会「寂寂」、「惺惺」的感觉 「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永嘉禅法的“看念头”,其实就是“止观”的操作,只不过永嘉大师以「寂寂」和「惺惺」来说明止观,所以我们在看念头的当下,就要去体会寂寂(止)惺惺(观)的感觉。 当我们「看」的力量持续而坚固以后,妄想被观照的力量照破,而慢慢泯除。一直看到念头完全澄静的时候,这时,心是一种没有妄想的寂静状态,这就叫做「寂寂」,这是一种沉稳、安定、凝然的感觉。这时,我们的心没有任何的妄想,心是寂静的,但我们还有知觉、有神识、有觉性。这个没有妄想、影像,但却有知觉力、觉照力的觉性,就叫做「惺惺」,这是一种升扬、活泼、光明的感觉,我们把妄想寂静下来以后,能够在寂静之中,把这个觉照力,也就是「惺惺」的力量予以体会、提摄、浮现,于是在寂静之中有觉照力(寂寂中有惺惺),在觉照之中又不失寂静(惺惺中有寂寂)。就在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中,我们的功夫就会持续的增长转进。但是这种心头上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感觉,必须要各人用功去体会。 三、寂寂惺惺的对应 「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 通过看念头,看到能体会寂寂惺惺的感觉之后,就要一直保持住寂寂惺惺,让这种寂寂惺惺的力量加强、加深、加广。但是在用功过程中,会因昏沉和散乱的干扰而破坏原有的寂寂惺惺,所以我们要能随时去化解昏沉和散乱的干扰,稳定住寂寂惺惺的对应平衡。 寂寂和惺惺,其实是我们心性的两个特质。寂寂(止)是沉定、没有妄想,但心过于沉没,就成为昏沉、无记的根源;惺惺(观)是心活泼、有觉照,但心过于活泼,就成为散乱的根源。寂寂虽是昏沉的根源,但却能对治散乱;虽能对治散乱,但久了又生昏沉。惺惺虽是散乱的根源,但却能对治昏沉,虽能对治昏沉,但强了又生散乱。所以两者之间有微妙的相依、相生、相克的关系: 一、相依: 没有寂寂,会散乱;没有惺惺,会昏沉。惺惺中没有寂寂的稳定作用,纵然是明明白白的,但心识是烦动、躁扰的;寂寂中没有惺惺的觉照力量,纵然是平平静静的,但心识是闇昧、无力的。一定要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 二、相生: 寂寂强了,惺惺会相对应的增强,惺惺强了,寂寂亦会增强。因为心的稳定度(寂寂)增强了,心就有力量,可以觉照,不会破裂散乱;心有觉照力量以后,又反过来照破妄想,令心更稳定寂静。 三、相克: 寂寂太强,会压制惺惺;惺惺太强,会压制寂寂。寂寂原是不要让心散动,但沉没的力量太强,会使惺惺无法发起而昏沉;惺惺原是不要令心昏昧,但觉照的力量太强,会破坏寂寂而散乱。 所以掌握惺惺寂寂的特质,令其一直在高度稳定的互动状态中运作,就是永嘉禅法中奢摩他的止观操作。 四、惺惺为主,寂寂为辅;先寂寂,后惺惺。 「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 这是永嘉禅法最重要的口诀。凡夫常在散乱心中,所以一定要先寂寂,把所有的散乱泯除、稳定后,才能使心发挥惺惺的觉照力量。如果没有先具备寂寂的功夫,就去提惺惺,所提出来的惺惺都只是乱想。所以其操作的过程是:寂寂→惺惺→寂寂→惺惺… 而永嘉禅法虽然要先寂寂、后惺惺,但寂寂只是助缘,惺惺才是永嘉禅法的核心与目的。寂寂只能成就定力,唯有惺惺才能切入法性,成就智慧。奢摩他的功用,主要就是在达成惺惺不断的增强、扩大,然后自然的与毘婆舍那接合,以觉照力消融整个山河大地,这就是永嘉禅法的目的。 五、功夫成就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永嘉禅法的特色,是在寂寂当中,求惺惺的增长,所以它具有「定中修慧」的特质。也就是说,当寂寂惺惺慢慢增强以后,我们的身心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轻安、平和、清明的「定」的特质,并在这种轻安的状态下,不断的增长觉照力。功夫稳定后,下坐的行住之中,也都可以保持住寂寂惺惺,这就是一种动中的功夫──平常不起心动念,不受境界扰动,事情可以照做,但心却保持在高度地稳定、清明、觉照的境界中。 肆、永嘉禅法的五大特色 从以上对永嘉禅法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五个优点。这也是永嘉禅法的特色所在: 一、理路清晰: 永嘉禅法的理论操作,自成一套缜密的架构,并能与教理接合,可以清楚的掌握其内涵。 二、层次分明: 永嘉禅法对于禅观的入手、转进与成就,都有详细的说明,功夫可以循序渐进。 三、身心轻安: 永嘉禅法的「先寂寂后惺惺」,可使四大调顺,心识平和,资益身心。 四、注重智慧: 永嘉禅法以开发智慧为主(惺惺),契合于修学佛法的精髓。 五、简单易行: 永嘉禅法从「看念头」入手,简单易行,且方便在生活中操作,不受时空限制,行住坐卧皆是道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