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就《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思想之演变(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373~396)
陈英善

373 页

提要

研究华严宗思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有关初祖是谁的问
题, 由此连带著相关于华严宗思想的重要论著──《法界观
门》之作者是谁,也成为热门讨论之课题。 经由常盘大定等
人的研究, 认为初祖乃杜顺,且学界亦大多认为《法界观门
》乃杜顺之作(详参见镰田茂雄 《 华严学研究资料集成》
,页 383 ~ 384,所收集有关这方面文献)。本文并非解决
《 法界观门》作者是谁的论著,而是试图以 《 法界观门》
为引子来论述华严宗思想的发展演变, 或许可从华严宗思想
发展的演变中, 让吾人进一步地了解 《 法界观门》义涵,
藉而厘清 《 法界观门》作者问题。 藉由本文的研究,得知
在法藏时有关 《 法界观门》思想已存在, 且于法藏的诸论
著中有不少篇幅是针对理事问题来处理, 若依 《 法界观门
》的三观来看, 此有关理事无碍之论证乃是进入周遍含容观
事事无碍之关键, 故法藏以诸多篇幅来阐述之,也因为如此
, 至慧苑时其对华严的了解,导向以法性融通方面来诠释华
严, 此多少又模糊了理事与事事间之差别,以及圆教与终教
的界限,这也是为什么至澄观时对慧苑展开声讨之缘由。 至
宗密, 虽大体上是承续著澄观的看法来解释 《 法界观门 》
,然已将事事无碍法界视之为真心本性。


374 页


一、 前言
有关《华严法界观门》(简称《法界观门》)一文, 文
献上并没有单独流通的本子, 吾人之所以得知有《法界观门
》及知其作者是法顺(杜顺), 乃是从澄观所著的《华严法
界玄镜》及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得知, 此二文皆是对《
法界观门》所作的注疏(以逐文逐句方式来注解), 且皆保
留了《法界观门》之文字,如《华严法界玄镜》云︰

观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 略有三重,终南
山释法顺,俗姓杜氏。( 注 1)

又如《注华严法界观门》云︰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 略有三重,京终南山释
杜顺集。( 注 2)

以上两段文字所引述者, 皆直就《法界观门》之文而录之。
此二段文字虽略有差异, ( 注 3) 但整体而言,皆说明了《
法界观门》有三重观门且为杜顺之作。


除此之外,吾人在法藏的《华严发菩提心章》〈表德〉
中的“一、 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
观”,于此三门中看到几乎与《法界观门》一样的内容,依
笔者之研究, 此应为法藏摘自《法界观门》所致。 ( 注 4)

本文主要就法藏、 慧苑、澄观、宗密等人之思想来论述
华严思想的发展演变。 法藏虽然没有有关《法界观门》注疏
方面的论著, 然从法藏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已有《法界
观门》的内容来看, 可确知在法藏时有关《法界观门》的内
容已形成,而慧

──────────────

(1) 《 大正藏 》 卷 45,页 672 上。
(2) 《大正藏》卷45,页684中~下。
(3) 如澄观的《华严法界玄镜》也许为了叙述之方便, 皆
于所注文之前加上“观曰”两字, 以显示此为《法界
观门》之文,在宗密的 《注华严法界观门》则无此二
字。 再者,《华严法界玄镜》于述及作者时, 是“
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在《注华严法界观门》则
于“终南山”之前, 多了一“京”字, 且直言“释杜
顺集”,不同于《华严法界玄镜》所说的“释法顺,俗
姓杜氏”。 此只是细节的差异,大体上 ,此二文所载
是一样的, 也许宗密所用之本是不同澄观所用之版本
(此可由注 11 知)。
(4) 就《华严发菩提心章》一文来研判,此文乃非严
谨之论著, 是属于整理性之作品,因此有可能为法藏将《法
界观门》一文直接引入。


375 页

苑则于四宗判的真具分满教中运用了理事无碍门与事事无碍
门。 至于《法界观门》是谁之作,这已是另一话题,若由澄
观与宗密的注疏《法界观门》内容来看, 仍可视为杜顺之作

本文是想透过《法界观门》为引子, 藉由法藏诸论著中
相关的思想、慧苑的思想, 以及澄观、宗密的注疏来探讨华
严思想之发展演变。

二、《法界观门》之要义

从澄观与宗密所注的《法界观门》, 可得知《法界观门》
之主要内容是三重观, 亦即是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
容观。 于每一观中各以十门而论述之,成为《法界观门》之
特色。 就《法界观门》之第一观──真空观而言,其对真空
理性的论述,似乎与一般对真空的陈述不一样。 此不一样表
现在《法界观门》一开始就强烈地表达真空不同于断空, 以
显示色即是空之道理; 同样地,亦就实色不等于真空,来凸
显色即是空之道理。 由此正反面的陈述以彰显色即空,即所
谓的“会色归空观”。 《法界观门》“真空观”之所以以四
句十门 ( 注 5) 反覆地论述色空之关系,目的在于令吾人确
切地把握真空理性, 此反映了真空理性之道理实不容易为吾
人所理解所把握, 因为吾人常以断空或虚空等来理解真空,
或将真空混淆于实色中; 同样地,也反映了真空观念在当时
已相当流行, 然对真空之理解,往往有许多偏差,且如何确
切掌握真空道理, 这成为《法界观门》的首要课题,因为若
无法如实地理解真空, 也就无法如实理解华严道理和证入华
严法界。 因此,吾人可以看出《法界观门》的真空观扮演了
双重之角色,一为破执,一为显理。
如何确切把握真空?《法界观门》以四句十门来反覆论
证之。 所谓四句,是指︰
一、会色归空观
二、明空即色观
三、空色无碍观
四、泯绝无寄观。( 注 6)
所谓十门, 是指前二句各有四门,后二句各一门,共为十门。
由“会色归空观”中, 以显示色即空之道理,同时也泯
除了吾人以断空、虚空等对色的理解, 亦泯除吾人以实色来
理解色或将色等同于真空,由对断空、实色的双拣

──────────────
(5) 四句十门之四句, 是指︰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
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等。 由于前二句各有四门,
后二句各一门,总共为十门。
(6) 《大正藏》卷 45,页 673 上。

376 页

中,以显色非实色、空非断空,故色即空。 虽如此,但又怕
吾人将“空”孤立化, 误以为空中有色而无法真正地理解色
即空, 故以“会色归空观”的第三门中进一步拣除之,以明
色即空, 乃指会色无体故言即空,非指空中有色,如其云︰

三、色不即空, 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
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即是空。 良由会色归空,
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句
以法拣情讫。( 注 7)

此明由色无体,故言色即空。 引文中所言的“上三句”,即
是指“会色归空观”的前三门(亦即指第一门的色非断空、
第二门的实色非真空、及此门的空中无色而言)。
透过上述对情见之拣除, 令吾人了解色即空之道理,乃
是会色无体诸法皆无自性,故言色即空,如其云︰

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
诸色法必无性故, 是故色即是故(案︰“故”为“
空”之误 ( 注 8)。 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
之。( 注 9)

由于色法无自性,故色即是空。 非但色法如此,实乃一切法
皆无自性,故一切法皆即空。
由色无性故言色即空, 由此而推知一切法皆无性,故一
切法皆空。 至此,虽已得知色即空之道理,然空亦非色外之
空, 故《法界观门》于真空观第二句“明空即色”中,进一
步论证空即色之道理, 唯透过如此双向之论证,才不至于偏
解了真空。
空即是色之论证, 其模式类似色即空之论证,皆以四门
来论述之, 前三门以拣别断空不即色、真空非实色、所依能
依之差别,由此而把握空即色之道理。( 注 10)
透过色即空、空即色之论证, 由此而显示色空平等无二
, 故于第三句“空色无碍观”中进一步以表达此道理,如其
云︰
第三色空无碍观者, 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
,故即色不尽而空现;

──────────────

(7) 《大正藏》卷45,页673下。
(8) 可对照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 如云︰“四、色即
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 以诸色法必无
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大正藏》卷 45,页 685
下)
(9) 《大正藏》卷45,页674上。
(10) 此部份详细之论述,可参《大正藏》卷45,页674上~下


377 页

空举体不异色, 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
也。 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
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注 12)

由此乃明空色平等一如, 故色举体不异空,色不尽而空现;
空举体不异色,空即色而空不隐。 如此一味法,以显色空无
碍。
由于色空乃一味不可分割,故于第四句“泯绝无寄观”
中进而泯除吾人对色空的能所之执或对空的执著, 如其云︰
第四泯绝无寄观者, 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
色;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
;此语亦不受。 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
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 注 13)
经由此层层的遮除, 将吾人的起心动念等言思逼至迥绝无寄
,所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 亦不可言即空不
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 至此,整
个所顿显的,即是所谓的“行境”。 如此理解法,才是相应
真空理性,亦即是所谓的真空观也。
如此地透过四句(会色归空观、 明空即色观、色空无碍
观、 泯绝无寄观)以显示色即空、空即色、色空无碍、色空
一如等, 无非在令吾人如实地理解真空理性与如实地相应真
空理性,以及如实地呈现真空理性。 若能如实解及如实观,
那么于真空理性,似乎无须再多进一言。 然此真空观所表现
乃较著重于破执显理上,较偏重于法的不可说不可执上。 虽
曾言及色空无碍, 但整个所凸显的仍在于真空理性上,亦即
就真空来处理问题。 由前所述,既然色空是一如平等的,可
就真空破执显理, 同样地,亦可就色等一切法来开显,以落
实于真正的空色一如平等上, 同时也可防止吾人对迥绝无寄
之真空的执著。 因此,有第二观“理事无碍观”之产生,再
由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等关系中, 让吾人确切了解理如事、
事如理、事含理事等之道理, 而直接由任一事法显示法法相
遍相容之普融无碍, 此即第三观“周遍含容观”所开显之道
理之境界。

──────────────


(11) 依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所依之版本,其云 ︰“则
色尽而空现”(《大正藏》卷45,页686中)。且宗密
提到亦有其它版本是写︰“色不尽而空现”, 此应指
澄观所依之版本。宗密认为此义亦可通 ,但不如“色
尽而空现”来得好(参见《大正藏》卷45,页686下)。
(12) 《大正藏》卷45,页674下。
(13) 《大正藏》卷45,页675上。


378 页


至此, 所顿显即是华严法界矣!这应是撰写《华严法界观门》
之初衷吧!

三、就法藏而论

在法藏的诸论著中, 除了《华严发菩提心章》具有与《
华严法界观门》几乎一样的内容外, 于其它著作中就很少见
到与《法界观门》如此直接之关系。 虽然如此,但从法藏的
诸论著中, 吾人可得知其对《法界观门》诸观念之运用,甚
至吾人可以说法藏的整个思想无非在发挥《法界观门》的观
念。以下就针对这部份来探索法藏与《法界观门》之关系。
从法藏早期的作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及《华严经
旨归》等,( 注 14) 乃至后来的《探玄记》、《金师子章》
等诸论著中, 吾人可以看出法藏除了运用智俨的《华严一乘
十玄门》来表达别教一乘思想外,( 注 15) 亦花了相当功夫
来论述法相圆融之因,如《华严经旨归》所略举的十种︰

一、为明诸法无定相故。
二、唯心现故。
三、如幻事故。
四、如梦现故。
五、胜通力故。
六、深定用故。
七、解脱力故。
八、因无限故。
九、缘起相由故。
十、法性融通故。( 注 16)

于此十种无碍因中, 第一种“诸法无定相”可说是此十种无
碍因之总体和基础, 余九种可说是延续著「诸法无定相”而
来, 且加以发挥之,其中又以第九种“缘起相由”来发挥十
玄门无碍之道理最为透彻。( 注 17) 此外,第十种的“法性
融通”,可说即运用
──────────────
(14) 参见高峰了州《华严思想史》 有关法藏著作年代之
考察(页 153 ~ 155 )。 另可从《探玄记》引用
《华严旨归》(《大正藏》卷 35, 页 125 上)而
得知《华严旨归》成立时间在《探玄记》之前, 亦
可由新古十玄门而判断之。
(15) 在法藏的论著中,有诸多论著述及十玄门 ,如《华
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经旨归》、《探玄记》
、《金师子章》等 。 在此等论著中,而有关十玄门
之次第和内容上亦略有所不同。
(16) 《大正藏》卷 45,页 594 下。

379 页

了《法界观门》“理事无碍观”之道理, 如《华严经旨归》
云︰

十、法性融通力故者︰谓若唯约事相, 互相碍不可
则入;若唯约理性,则唯一性不可则入。 今则理事
融通, 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事具摄理时,令彼不
异理之多事随彼所依理,皆于一中现。 若一中摄理
而不尽,即真理有分限失; 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
随理现,即事在理外失。 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多
事岂不于中现。( 注 18)

此即藉由理的无分限来论述一事摄一切事现一切事, 因为理
事融通无碍,故一事中现一切事。 若不如此,则有二失︰一
为理有分限之失,故一事所摄之理不尽; 一为事在理外之失
,故令一事所摄不尽。
有关法藏所论述的“法性融通”这段内容,可引述《法
界观门》“理事无碍观”作一对照,如其云︰
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
位差别。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
彼真理不可分故。 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
足。( 注 19)

又云︰
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 所遍之理要
无分限。 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
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 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
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注 20)

──────────────

(17 ) 此“缘起相由”是透过诸法异体(相望)、同体(
内具)各自相即相入及彼此相摄等诸关系,以说明
十玄门之所以无碍之原由。 如就十玄无碍(性相、
广狭、一多、相入、相是、隐显、微细、帝网、十
世、主伴等无碍)而言,由于诸法缘起无性,所以
性相无碍;由同体相即,故有广狭无碍;同体相入
,故一多无碍; 异体相即,故隐显无碍; 异体相
入,故微细无碍;由异体摄同体,则有帝网无碍;
现于时中,故十世无碍;若异体同体相关互摄,则
主伴无碍;另相入无碍及相是(即)无碍,于异体
同体皆有之。此乃将缘起相由配对于十玄无碍(参
见《大正藏》卷 45, 页 595 上~中)。
(18) 《大正藏》卷 45,页 595 中。
(19) 《大正藏》卷 45,页 676 中。

380 页

此二段文中, 不论就“理遍于事门”或“事遍于理门”,皆
首先对“理”“事”作一界说, 即理是指无分限,事是指有
分限而言。 此理是全遍于一切法中,因为理是无分限不可分
割,同理,所以一一法中皆摄无边真理。 然而事无体还如理
, 由于理遍一切法,故事亦如理遍一切,所以一尘不坏而遍
法界。
由上述之引文论述中, 吾人可得知法藏于《华严经旨归
》对“法性融通”所作的论述, 其对“理”“事”的看法,
基本上, 与《法界观门》“理事无碍观”是相通的,都视理
为无分限而事有分限, 且由于事无体举体如理(此指事如理
, 事无别事,全理即事),理遍摄一切法,故任一事法亦皆
如理遍摄一切法。 以说明理与事的关系是无碍,乃至事与事
的关系亦是无碍。之所以如此,乃是法性融通故,故理事无
碍,乃至事事无碍。
有关理事无碍之探讨, 法藏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义理分齐〉中论述“三性同异义”时, 即有详细之发挥,
不单处理了真性(圆成实性)的随缘不变与不变随缘以显示
随缘和不变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注 21) 同时也处理
了依他性的似有与无性、 遍计所执性的情有与理无等是不相
舍离的(如因似有故无性;无性故言似有);( 注 22) 甚至
将三性的关系串连在一起, 即真性之不变、依他之无性、遍
计之理无乃是一体无异,( 注 23) 同样地,真性之随缘、依
他之似有、遍计之情有等三义亦无异。(注 24) 由此而显示
性相融通无障无碍, 如其云︰“是故真该妄末,妄彻
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
──────────────
(20) 同上。
(21) 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云︰“且如圆成(实性),
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
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大正藏》卷 45 ,页
499 上~中)。 接著举明镜以明之,由于明镜是净,
所以能现染净;亦由现染净而显明镜是净。以显明镜
之净与所现染净是同时存在而不相碍的;由此以明圆
成实性之不变与随缘染净是全体相收一性无二不相违
的, 如其云︰“当知真如道理亦尔 ,非直不动性净
成于染净; 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 非直不坏染净
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
收一性无二。”(《大正藏》卷 45 ,页 499 中)
(22) 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云︰“依他中,虽复因缘
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自性故
。 若非无性,即不藉缘;不藉缘故,故非似有。 似
有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是故由无
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故无自性”(《大正藏》卷
45,页 499 中)。
(23) 如云︰“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
, 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
同上,页 499 上)

381 页

碍”。(注 25) 此明真不离妄而有真与妄即真之道理,舍妄
即无真, 亦即舍遍计依他则无圆成实性。
此外,对于法性融通理事无碍之道理,法藏于其余诸论著
中,亦多处述及之,如《华严策林》 > 明理事》达色空 >、
( 注 26) 《华严经问答》辨三乘理事与一乘(普法)理事之
不同、( 注 27)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法界缘起章
》玄义章〉 ( 注 28) 《华严经义海百门》、( 注 29) 《修
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注 30) 《华严游心法界记》〈事
理混融门》华严三昧〉、 ( 注 31) 《探玄记》等。

──────────────

(24) 所谓︰“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
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 ”(同上)
(25) 《大正藏》卷 45,页 499 中。
(26) 《大正藏》卷 45 ,页 597 中、页 598 上~中。
(27) 依法藏的看法,三乘虽亦论及相即不相妨碍 ,然其事
义非理义。 而一乘的理事,是理即事、事即理;
且理中事、事中理,事义即理义。 以心言,则一切法
无非心 ;以色言,则一切法无非色;任举一法皆如此
摄一切法(参《大正藏》卷 45, 页 598 中~下)。
(28) 于〈法界缘起章〉中,约略以四门论述, 即(一)缘
起相由门、(二)法性融通门、(三)缘性双显门、
(四)理事分无门。 然只述及第一门“缘起相由”,
余并未作(《大正藏》卷 45,页 619 下、 620 下)
。 依理而推,“法性融通门”与“缘性双显门”应皆
就理事无碍而论,如《华严经旨归》的“法性融通”。
另于 〈 玄义章〉中, 就十门而论之︰即缘起无碍、
染净缘起、 拣理异情、药病对治、理事分无、因因果
果,二谛无碍、真妄心境、能化所化 、入道方便等十
门(《大正藏》卷 45,页 622 下~ 623 上)。此十
门中,几乎皆述及理事内容(《大正藏》卷 45 , 页
622 下~ 626 中)。其中尤其对“理事分无”的论述
更值重视,其以无分限、非无分限 、俱、俱非等四句
来论理,以有分限、无分限、俱、俱非等四句明事(
《大正藏》卷45,624中)。由此让吾人进一步了解理
事之分限无分限等之缘由 ,而非刻板式的以无分限和
有分限界说理事。
(29) 此共百门,于诸多门论及,不便一一列举( 参《大正
藏》卷45,页627上~636中)。
(30) 此可参 〈示三遍〉 (《大正藏》卷45,页637下~638中)
及〈起六观〉(《大正藏》卷45,页640上~中)。
(31) 《大正藏》卷45,页644上~中及647下。
(32) 如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 为 《华严经》之宗趣所作
的论述。(《大正藏》卷35,页120上)

382 页

由上所述, 可得知法藏于法性融通理事无碍上所花的功
夫, 之所以如此,目的无非令吾人确切对法性(理性)、理
事的理解,进而把握事事无碍之道理,此乃法藏之用心。 加
上法性融通、理事无碍可会通于三乘, 所不同者,三乘之事
义非理义,而一乘即事义是理义。 若配以《法界观门》,法
藏的法性融通理事无碍, 即《法界观门》之真空观与理事无
碍观,由此通向周遍含容观。 至于《法界观门》的周遍含容
观,乃是法藏惯用以表达义理分齐的十玄门,( 注 33) 再配
以十无碍因的缘起相由,( 注 34) 往往为法藏对事事无碍所
作的发挥。 除了缘起相由外,其它如因门六义,随举一因即
无量因(或言普贤圆因), 亦就是从事法相来阐述事事无碍

法藏虽然运用了如此诸多观念来表达华严义理, 但简单
地说, 不外乎法性融通与缘起相由,这可从法藏《华严游心
法界记》论述华严三昧之解门时, 以此二门来表达之,如其
云︰
将欲入此三昧, 方便非一,总而言之,不过二门,一
者解,二者行。 就前门(指解门)中,复有二门,一
者缘起相由门,二者理性融通门。(注 35)

接著进一步解释何以此二门为解门,其云︰

所以有此二门者(指缘起相由门、 理性融通门)?以
诸有法无自性故, 无自性者空有圆融成幻有也,是故
于此开作二门。( 注 36)

由引文中, 吾人可以了解到不论是缘起相由门或理性融通门
, 其基础皆建立在诸法无自性上,换言之,因为诸法无自性
,所以有理性融通与缘起相由二门,一就理法而

──────────────

(33) 如《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 法藏皆
以十玄门来表达华严别教一乘教义( 参《大正藏》卷
35,页 123 上~ 124 上 , 及《大正藏》卷 45,页
499 上、503 ~ 507 下)。其它如六相圆融亦可视为
表达之一。
(34) 如《探玄记》所举的十无碍因, 只论及缘起相由(《
大正藏》卷 35,页 124 上~ 125 上),余九因则未
述之。 另于《华严经旨归》虽对十无碍因皆有述之,
然若就其所表达义涵来看,缘起相由直就事法来表达,
余如法无定相、 法性融通等,虽与义理较有密切之关
系,但基本上是从缘起无自性、法性来明之。
(35) 《大正藏》卷45,页646下。
(36) 同上。

383 页

明,一就事法而明。 以此二门以显示空有圆融无碍,皆用以
说明法界无碍之所以。(注 37)
若从法性融通与缘起相由二门来看, 我们可以说此二门
涵盖了《法界观门》之三观, 就法藏的思想而说,此二门(
或三观)是相互融通的, 皆是就诸法无自性言, 所不同 03
者在于著重点之不同, 但皆能由此二门建立“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之圆融无碍理论。

四、就慧苑而论

慧苑虽未有关《法界观门》方面的论著, 但从其四教判
之第四教“真具分满教”中, 以理事无碍门与事事无碍门来
论述真具分满教, 可知基本上仍运用了《法界观门》之理论

慧苑是法藏首座弟子, 依理来说,慧苑的思想应最能传
承法藏思想, 然事实并不尽然,这可以从澄观于《华严经疏
钞》得知一二(于后述)。 在慧苑的思想中,有著强烈地要
简化法藏的思想体系, 尤其表现在判教方面,慧苑并没有依
从法藏的五教十宗判, 而是提出了颇具他个人特色的四教判
──迷真异执教、 真一分半教、真一分满教、真具分满教。
( 注 38) 此四教之分判,其基础建立在“真性”(如来藏)
上,即以真性作为四教分判之标准,( 注 39) 此真性即是我
空法空二空所显之真理, 由于凡夫不明二空之理,所以为迷
真异执教; 二乘人已明生空(我空)所显之理,但不明法空
,所以为真一分半教; 初心菩萨虽明二空之理,但不明真如
随缘之道理,所以为真一分满教; 唯明二空之理,及真如不
变随缘和随缘不变之道理, 此才是真正明真性者,属真具分
满教。( 注 40)

──────────────

(37) 有关详细论述, 可参见《大正藏》卷 45, 页 646
下~ 647 下。
(38) 参《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简称《刊定记》),《
卍续藏》卷5,页12右下。
(39) 慧苑此四教是依《宝性论》而判,如《刊定记》云︰
“第三显正义中二︰初以理成立,后问答分别。...
...分依所诠法性,以显能诠差别,谓有全隐、全显
、分隐、分显,以立四教故”(《卍续藏》卷5,页
12右上)。 由此可知慧苑的判教基础在于法性(真
性), 再依全隐、分隐、分显、全显等四种对法性
所诠之差别而成立四教 。再配以《宝性论》对众生
的分类──识如来与不识如来者 ,即有四种众生不
识如来藏,如《刊定记》云︰“《宝性论》第四云︰
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如生盲人 ,一者凡夫,二者
声闻,三者辟支佛, 四初心菩萨。今之所存,依此
而立。初、迷真异执教,当彼凡夫; 二、真一分半
教,当彼声闻辟支佛;三、真一分满教 ,当彼初心
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当彼识如来藏之根器者。”
(同前,页12右上~下)在此中,慧苑将声闻、辟支
佛归为一类,故不识如来藏的四种众生成为前三教,
再加上识如来藏众生,则成为四教。


384 页

姑且不论慧苑此四教判是否妥当, 然可确知的,慧苑整
个判教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真性上, 依此所诠真性配合能诠之
教,而形成其四教判。 在立论上比法藏的五教十宗判来得简
洁有力, 且包含范围更广,涉及人天等教,此完全站立在真
性的掌握程度上来作分判, 如凡夫迷真于真性全隐,而称之
为迷真异执教, 此是否牵涉佛陀教法这是另一问题,但对慧
苑来说这似乎并不重要, 其所关注的是将所有的立论学说依
理(真性)作一分判。
由于慧苑是依据真性来判教, 判我空者于理并未掌握,
所以是真一分半教; 我法二空虽于理已掌握,可称之为满教
,但由于只显理未显理随缘,所以是真一分满教; 至于真具
分满教是表真如随缘不变与不变随缘。 在真具分满教中,慧
苑虽以二门(理事无碍门与事事无碍门)来处理, 但并未区
分此二门于立论上有何差别, 而是将此二门完全建立在真如
不变随缘之基础上, 虽然法性融通理事无碍可以通向事事无
碍开显出事事无碍, 但对于由“缘起相由”所直接开显的事
事无碍, 慧苑并未提之,而将事事无碍视之为法性力所致或
神通等所转变, 故有相即相入,由德相和业用上来显示,如
《刊定记》云︰
二、事事无□(□)门者, 谓此事彼事,或由法性力所
致, 或由神通等转变,是故互望于同类异类中,有相
即相在等、相作相入等。 然此总依三相以显,一、体
事,二、德相,三、业用。(注 41)

由此而得知,事事无碍门乃基于法性而来。
因此, 吾人有必要进一步理解慧苑理事无碍之观点,依
《刊定记》的看法, 慧苑将理事无碍门分成三方面来论述,
如其云︰

第四真具分满教中有二门︰一、理事无碍门; 二,事
事无门。 初(指理事无碍门)中圣教说真如随缘作一
切法,不失自体,诸法即真,不生灭。 所以者何?由
无自性理,诸法得成;由诸法成,方显无性理。 为显
此义,诸圣教中,总有三说︰一、依理成事; 二、会
事归理;三、理事互成。(注 42)

此即是以“依理成事”、 “会事归理”、“理事互成”来论
述“理事无碍门”,与

──────────────
(40) 有关慧苑四教立说,详参见注(39)。
(41) 《卍续藏》卷5,页14左下。
(42) 同上,页14右下。

 
 
 
前五篇文章

就《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思想之演变(2)

论禅宗公案中的矛盾与不可说

净影寺慧远的净土思想(1)

净影寺慧远的净土思想(2)

延寿的戒律思想初探

 

后五篇文章

汉传“受戒法”之考察

《大智度论》的十善道之概观

密宗法义精要(2)

密宗法义精要(1)

准提法心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